日帝國主義殖民統治和抗日民族解放鬥爭

2021-01-19 人民網
日帝國主義殖民統治和抗日民族解放鬥爭
 

    一九三一年九月十八日,日本帝國主義發動了武裝進攻中國東北的「九一八」事變。 日本侵略者在佔領了遼寧、吉林兩省之後立即向黑龍江省進攻。黑龍江省駐軍在代理省主 席馬佔山的指揮下,進行堅決抵抗,打響了震驚中外的「江橋抗戰」,這是東北軍民抗擊 日本侵略武裝鬥爭的開端。在「江橋抗戰」中,打死日軍185人,傷996人,在日軍不斷增 援,飛機、坦克齊出動的情況下,中國軍隊於十一月十八日退往海倫,十九日齊齊哈爾淪 陷。日軍佔領齊齊哈爾以後,一九三二年一月,日軍與吉林省的漢奸特務一起向哈爾濱進 攻,二月五日哈爾濱被日軍佔領,黑龍江省兩個主要城市先後失陷。隨後,日軍在幾個月 內相繼佔領了黑龍江的主要城市和大部分地區。一九三三年一月,黑河失陷,至此東北全 境被日軍佔領。

  一九三二年一月三月,在日本侵略者策劃下,在中國東北建立了偽滿洲國,各省政府 改為省公署,由偽滿漢奸任省長,日本人任總務廳長(後改為省次長)掌握實權。到一九 三五年初,日本侵略者從上到下建立起殖民統治體系。

  日本帝國主義在東北實行軍事殖民統治時期,在黑龍江的關東軍大部分駐在邊境地區, 並設有鎮壓抗日活動的憲兵隊、特務網,人數眾多,機構龐大。還有專門破壞中共組織的 調查部。從一九三七年開始,日本侵略者還派來大批移民,大量開拓土地,不僅進行經濟 掠奪,並有其政治、軍事侵略的目的。

  日偽時期,日本帝國主義實行殖民地的文化教育,廣大貧苦群眾的子弟根本不能讀書。各級學校都在進行奴化教育,灌輸「日滿一德一心」,妄圖使東北人民世世代代成為他們 的奴隸。

  「九·一八」事變後,在中共中央和滿洲省委的領導下,黑龍江省人民進行了英勇的抗日鬥爭。從一九三一年十月「江橋抗戰」起,廣大愛國官兵和各界人民掀起了聲勢浩大的 抗日救國活動。在日軍向黑龍江省進軍面前,駐守在本省的軍隊,如蘇炳文的東北屯墾軍、 丁超的中東路護路軍以及李杜、邢佔清、馮佔海、張振邦統轄的軍隊都舉起抗日的旗幟。 一九三二年二月五日,日軍佔領哈爾濱當天,全市電車工人自動停工,表示對日軍的抗議。二月底三月初,為反對偽滿洲國的建立,哈爾濱市群眾燒毀了中央大街南口的牌樓、彩棚,撕掉了標語。電車廠的工人於一九三二年十一月和一九三三年四月舉行兩次大規模的罷工 鬥爭。著名女共產黨員趙一曼參加和領導了罷工,給日偽統治很大打擊。一九三三年四月 三十日夜,共產黨員張敬山和另一工人用紅石臘在哈爾濱車站前的「紀念碑」上,寫下了 「打倒日本帝國主義」八個大字,表現了中國人民的堅強意志。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武 裝力量,遍布各地。活動在哈東地區的,包括賓縣、方正、延壽、依蘭、五常、珠河(今 尚志)、阿城、雙城等地,是趙尚志領導的珠河遊擊隊。遊擊隊曾攻打賓縣縣城,經常出 沒哈爾濱近郊,給日偽統治北滿中心的哈爾濱很大威脅。後來,他們團結其他抗日力量, 組成「反日聯合軍」,於一九三四年六月,組成東北反日遊擊隊哈東支隊。一九三五年一月,組成東北人民革命軍第三軍,趙尚志任軍長,馮仲雲任政治部主任,主要活動在松花 江兩岸。一九三六年八月,改編為東北抗日聯軍第三軍,曾在珠河建立了縣級人民政權。 活動在牡佳線一帶的勃利、林口、密山、寶清、富錦、虎林等地的密山遊擊隊,是以李延 祿為首,改編王德林的國民救國軍殘部,並和中共密山縣委創建的遊擊隊匯合組成,後來 編為東北抗日聯軍第四軍,李延祿任軍長,後由李延平代軍長,黃玉清任政治部主任。活 動於寧安、穆稜、樺川一帶的寧安遊擊隊,一九三五年二月改編為東北反日聯合軍第五軍, 一九三六年二月改為東北抗日聯軍第五軍,周保中任軍長。活動於湯源、蘿北、依蘭和佳 木斯周圍等地的湯原遊擊隊,是由中共湯原縣委派夏雲階和70多名黨團員為骨幹發展起來 的。在鬥爭中聯合了湯原義勇軍馮志剛部和率領自衛團起義的張傳福部,一九三四年秋, 擴編為湯原民眾反日遊擊總隊,在松花江下遊兩岸多次粉碎敵人的「討伐」。一九三五年 十二月,改編為東北人民革命軍第六軍,後編為東北抗日聯軍第六軍,夏雲階任軍長,李 兆麟任政治部主任。活動於烏蘇里江左岸的饒河、虎林、寶清、富錦、同江、撫遠一帶的 饒河遊擊隊,後來編為東北抗日聯軍第七軍,軍長陳榮久。還有活動在勃利、樺川、依蘭、 方正一帶的抗聯第八軍,軍長謝文東(後來投敵);活動於這一帶的抗聯第九軍,軍長李華堂( 後來投敵);活動於拉濱線鐵路兩側的抗聯第十軍,軍長汪雅臣;活動於依蘭、方正、富錦一帶 的抗聯第十一軍,軍長祁致中。

  東北抗日聯軍從三到十一的九個軍主要活動在黑龍江地區,最多時發展到4萬人 。為 了適應抗日鬥爭需要,後來東北抗聯的十一軍又編為三個路軍。一九三七年抗聯第四、五、 七、八、十各軍編為抗聯第二路軍,主要活動於拉濱線以東,中東路東線兩側及松花江右 岸和牡丹江流域的20多個縣。一九三九年抗聯第三、六、九、十一各軍組成第三路軍,總 指揮李兆麟,政委馮仲雲,主要活動於北起黑龍江,南至松花江,西至嫩江平原,東達三 江平原的30多個縣的廣大地區。東北抗日聯軍在「火烤胸前暖,風吹背後寒」的艱苦歲月 裡,以頑強的意志,堅持與日寇進行鬥爭。許多中華兒女為抗日救國獻出了寶貴的生命。著名的「八女投江」就是一九三九年九月二路軍婦女團的冷雲等8名女戰士 ,在眾多敵人 包圍下,打完最後一顆子彈,為了不被敵人俘虜,跳進烏斯渾河,壯烈犧牲。二路軍三軍三師八團一連連長李海峰等16名戰士,為阻擊敵人,堅守一座無名的小山 ,打退敵人5次 衝峰,殲敵120多人,李海峰等12名戰士英勇犧牲。後來這座山被命名為「十二烈士山」。 一九三九年到一九四○年,三路軍各支隊先後攻克訥河、克山、肇源縣城。隨著全國抗日 戰爭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形勢的順利發展,一九四五年,東北抗日聯軍配合蘇聯紅軍,為 全東北的解放,作出了重大貢獻。

  一九四五年是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戰爭和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取得最後勝利的一年。五月 八日,德國法西斯無條件投降,中國人民的抗日戰爭也度過了最困難的相持階段,轉入了 全面反攻。八月八日,蘇聯政府宣布對日作戰。當時蘇聯紅軍分三路進入中國東北地區, 向日本關東軍大舉進攻。第一路越過大興安嶺,解放了齊齊哈爾、長春、瀋陽、大連等地。 第二路強渡烏蘇里江,突破綏芬河、虎林及東寧等地日軍防線,解放了密山、牡丹江、哈 爾濱等地。第三路兵分兩路,東路由伯力突破黑龍江、烏蘇里江防線,解放了撫遠、同江、 佳木斯、依蘭、巴彥等地;西路由海蘭泡強渡黑龍江,解放了璦琿、遜克、嫩江、北安、 海倫等地。

  在蘇聯紅軍和八路軍、新四軍、東北抗日聯軍的毀滅性打擊下,使駐紮東北各地的日 本關東軍迅速崩潰。一九四五年八月十五日,日本天皇廣播「停戰詔書」宣布接受無條件 投降,偽滿洲國隨之瓦解。淪陷了十四年的東北地區回到了祖國的懷抱,黑龍江人民迎來 了民族的解放。

 

相關焦點

  • 臺灣同胞抗日歷史的啟示與思考
    (陳孔立主編:《臺灣歷史綱要》,第330頁,九州圖書出版社1996年4月第1版)由於日本殖民者的殘酷鎮壓,20世紀20年代以後,臺灣同胞的反日運動更多地轉向了非武裝鬥爭,先後有新民會、臺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臺灣文化協會、臺灣民眾黨等抗日愛國團體或人士提出爭取臺灣地方自治、進而達到「民族解放」的運動;有臺灣人民在思想文化乃至生活等各個領域反對皇民化的鬥爭等等。
  • 為了那個遙不可及的夢想,和帝國主義抗爭到底 ——非洲大陸去殖民化鬥爭的故事
    「如果不能推動整個非洲大陸的民族解放,我們的獨立將變得毫無意義!」他振臂一呼,拉開了波瀾壯闊的非洲大陸去殖民化(decolonisation)鬥爭的序幕。這場偉大的鬥爭猶如一部壯麗的史詩,將被後人世代傳頌。本期公眾號將回溯非洲國家擺脫殖民統治、實現民族獨立的艱難歷程,向那一批充滿理想與情懷的非洲獨立運動領導人致敬。
  • 辛亥革命影響下的臺灣少數民族抗日武裝鬥爭
    (一)推行「隘勇線」和警察制度,進行極端殖民統治    為了有效地對臺灣少數民族地區進行侵略、統治和開發,日本殖民者在許多部落住區的外圍設置「隘勇線」,不許原住居民隨意活動,更不許與漢人接觸,實施將平地漢人與山地少數民族相隔離的政策,以便能以經濟封鎖迫使少數民族屈服,同時防範臺灣人民聯合抗日。
  • 50年的殖民統治,日本在臺灣幹了什麼?
    1895年侵略臺灣的日本軍艦抗日戰爭勝利60周年,也是臺灣擺脫日本殖民統治回歸祖國60周年。50年的殖民統治,使臺灣人民遭受了比祖國內地更深重的苦難,臺灣人民的抗日鬥爭在中國人民反抗外敵入侵的歷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了解了這段歷史的真相,那些鼓吹日本殖民統治優越的論調也就不攻自破了。
  • 為民族解放提供新契機
    同時,面對西方殖民者殖民主義擴張的步伐一步一步加深,亞非拉國家的民族危機也逐步加深,亞洲非洲和拉丁美洲國家的民族主義經歷了兩次發展:從對抗拒異族入侵求生存到改革本民族傳統文化;進一步在更加廣泛的範圍進行政治運動,反對本國腐朽落後的統治者和西方殖民入侵者。
  • 為什麼說抗日戰爭的勝利是中國近代反侵略戰爭和民族解放戰爭的...
    近代以來,中國人民反抗帝國主義的鬥爭到抗日戰爭時期發展到了一個轉折點。九一八事變後,日本帝國主義雖然很快佔領了中國的東北,侵入了華北,但它的瘋狂侵略迅速促進了全國人民的覺醒,波瀾壯闊的抗日救亡運動一浪高過一浪,抗日鬥爭此伏彼起,接連不斷。七七事變以後,更進一步掀起了全國規模的抗戰。
  • 劉皓琰:當代帝國主義是如何進行數字殖民的?
    【文/劉皓琰】近年來,在西方左翼學界和中國政治經濟學界,關於新帝國主義的討論是一個熱點,而對於殖民政策的再認識則是其中的重要內容。殖民體系往往被認為是帝國主義的必要組成部分,但是在上世紀90年代後,由於民族解放運動的繁盛、國際輿論的影響、擴張成本的提升等因素,當代帝國主義很少再使用以軍國主義為主要方式的殖民政策。
  • @所有人,日據時期臺灣學生反殖民鬥爭圖文展在上海開幕
    2020年12月2日,上海圖書館,「跨越海峽的青春之歌」日據時期臺灣學生反殖民鬥爭圖文展開幕。本文圖片均為澎湃新聞記者 欒曉娜 攝12月2日,由上海市臺聯主辦的「跨越海峽的青春之歌」日據時期臺灣學生反殖民鬥爭圖文展在上海圖書館開幕。中共中央候補委員、全國人大常委、全國臺聯黨組書記、會長黃志賢,上海市委常委、統戰部部長鄭鋼淼出席開幕式並講話。在滬臺胞和兩岸青年代表參加開幕活動並共同觀展。
  • 殖民地政府和議會,及其與英帝國主義的合作
    三個先後擔任總理的是巴莫、吳布和吳素,他們在上臺前無不口口聲聲地稱自己為緬甸民族的利益而奮鬥,把自己打扮成反對英國殖民統治的英雄,但他們一登上總理的「寶座」,又無不充當英帝國主義的統治工具,鎮壓本國同胞反對英國殖民統治的鬥爭,而到他們下臺或一失勢時,又要打起民族主義的旗幟,以爭取本國人的同情和支持。
  • 列寧主義,還是社會帝國主義?
    蘇修社會帝國主義就是循著這個資本帝國主義的軌道前進的。  蘇修叛徒集團口頭上說他們「完全支持」各國的革命鬥爭,實際上他們同世界上一切最反動的勢力勾結在一起,破壞各國人民的革命鬥爭。他們瘋狂咒罵資本主義國家的革命群眾是「極端分子」、「暴徒」,分化和瓦解這些國家的人民運動。他們出錢出槍,直接幫助印尼、印度等國反動派屠殺革命者,處心積慮地撲滅亞、非、拉的人民武裝鬥爭烈火,鎮壓民族解放運動。
  • 英布戰爭:戰後英國資本大量流入,建立起全部殖民帝國主義經濟
    這是英帝國主義和布爾殖民主義爭奪南非的帝國主義戰爭,也是帝國主義重新瓜分非洲的第一次戰爭1806年英國取代荷蘭建立對南非開普殖民地的統治。英國殖民者從一開始就以徵服和殺戮黑人、掠佔黑人土地財富為其目的。19世紀,英國在南非斷斷續續進行了長達68年的「卡弗爾戰爭」(1811-1879年),先後侵佔了納塔爾、祖魯蘭、貝專納蘭,還確立了對巴蘇陀蘭(今賴索托)的「保護權」。
  • 中共黨史研究︱詞彙競爭:「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初步形成
    李公樸強調中國的戰爭必須由「廣大的人民陣線」集體發力,應當迅速締結一個「全民族陣線」。1936年6月,廣西的白崇禧、李宗仁與廣東的陳濟棠等部以「抗日救國」名義,發動針對南京國民政府的兵變,提出「不分黨派、聯合抗日」。同月25日,陳銘樞發表《中華民族革命同盟成立一周年》,提出「聯合戰線、武裝抗日」,呼籲全國民眾應與日本帝國主義和南京政府展開鬥爭。
  • 非洲民族解放運動浪潮下,西撒哈拉為什麼至今無法獨立?
    非洲大陸的歷史是一部殖民和反殖民的鬥爭史。二戰後,由於英法等傳統殖民帝國在戰爭中消耗嚴重,已無力維持殖民統治,非洲各地的民族意識已覺醒。非洲人民藉助著這波民族主義的洪流趕走了歐洲殖民者,紛紛建立起獨立的主權國家。
  • 「反殖民與臺灣光復」日據時期臺灣歷史圖文特展在京展出歷史不容...
    原標題:「反殖民與臺灣光復」日據時期臺灣歷史圖文特展在京展出歷史不容歪曲(兩岸脈動)「我是中國人……只要能踏上祖國的土地,為祖國母親盡微薄之力,就是死了也心甘情願。」這是臺灣籍八路軍女戰士楊美華在奔赴祖國大陸參加抗戰前說的一段話。
  • 「跨越海峽的青春之歌」 日據時期臺灣學生反殖民鬥爭圖文展在滬...
    昨天,由上海市臺聯主辦的「跨越海峽的青春之歌」日據時期臺灣學生反殖民鬥爭圖文展在上海圖書館開幕。全國臺聯黨組書記、會長黃志賢,上海市委常委鄭鋼淼出席並講話。在滬臺胞和兩岸青年代表參加開幕活動並共同觀展。
  • 侵略者在山東——日本帝國主義時期
    在文化教育方面日本侵略者為了加速消滅我國人民的民族意識和民族文化,強制中國各類學校開設日語課。日本只準許山東大學開辦農學系和醫學系,其它社會學和人文學的系科,則不準開辦。日本帝國主義為了達到統治的目的,還散布迷信。
  • 日據時期臺灣學生反殖民鬥爭圖文展在滬開幕
    12月2日,由上海市臺聯主辦的「跨越海峽的青春之歌」日據時期臺灣學生反殖民鬥爭圖文展12月2日在上海圖書館開幕。中共中央候補委員,全國人大常委,全國臺聯黨組書記、會長黃志賢,上海市委常委、統戰部部長鄭鋼淼出席開幕式並講話。在滬臺胞和兩岸青年代表參加開幕活動並共同觀展。
  • 日據時期臺灣歷史圖文特展在京展出:歷史不容歪曲
    近日,由中國宋慶齡基金會、臺灣辜金良文化基金會共同主辦的「反殖民與臺灣光復」日據時期臺灣歷史圖文特展在中國宋慶齡青少年科技文化交流中心展出。展板上楊美華這段話和背後的故事讓許多人心生感動與敬意:楊美華出生於臺灣高雄,1941年考入日本女子牙科醫學院,太平洋戰爭爆發後,她放棄僅差半年就能拿到的學位,毅然離開東京,在連天的炮火中,冒著生命危險輾轉回到祖國大陸投身抗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