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神宗元豐二年七月二十八日,突然到訪的不速之客,把正在湖州任上的蘇軾嚇了一大跳。儘管他早就提前半日從弟弟蘇轍處得到了這個消息,但當臺吏拎著反著寒光的鐐銬來逮捕他時,蘇軾還是產生了天昏地暗的感覺。據記載,當時的情形是:"頃刻之間,拉一太守如驅犬雞。"
蘇軾就這樣,像失去自由的犬雞被帶到了御史臺。御史臺中有柏樹,數千隻野烏鴉棲居其上,所以御史臺也被稱為"烏臺"。由此,"烏臺詩案"的序幕正式開啟。這一案件的起因是蘇軾寫在文章裡的一段話,曰:"陛下知其愚不適時,難以追陪新進;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養小民。"
"新進"是宋神宗支持王安石變法所起用的一些新派人物,而蘇軾從一開始就與王安石政見不合,對變法持反對態度。這四句話,明確表達了蘇軾不與朝廷合作的態度,並表達了對變法的嚴重不滿。然而,此時主導變法的早已不是王安石,而變成了宋神宗本人,所以蘇軾的作對對象就是當朝皇帝。
朝廷給予的罪名是:"愚弄朝廷,妄自尊大。"指責皇帝,攻擊朝廷,反對新法,這還得了?況且蘇軾還是文學界領袖,他的言論對輿論風向很是不利。於是,御史臺官員李定、何正臣、舒亶等人一齊上書檢舉蘇軾,才促成了這次詩案的形成。然而,其實早在這次舉報之前,還有一位歷史名人曾公開向皇帝打過蘇軾的小報告。
此人便是大名鼎鼎的沈括。沈括一生致力科學研究,《宋史》記載他"博學善文,於天文、方志、律歷、音樂、醫藥、卜算無所不通,皆有所論著",他將畢生精血凝著於《夢溪筆談》一書,從此名垂青史,被譽"中國科學史上的裡程碑",又被譽為"中國整部科學史中最卓越的人物"。
光憑這些稱號就知道,沈括的來頭究竟有多大。然而,沈括不僅精於科學,還精通告密。王安石在主持熙寧變法時,對他很是器重,可當王安石解甲歸田之後,沈括卻反過來攻訐他。沈括與蘇軾交情也不錯,以至於當他向蘇軾求索詩稿時,蘇軾便毫不猶豫地給了他,然而他卻從這些詩稿中找到了舉報蘇軾的證據。
這件事發生在熙寧六年,發生在"烏臺詩案"之前6年,那時沈括作為蘇軾的上司到杭州視察,並將蘇軾的詩稿帶回了京城,舉報其誹謗朝政。不過,神宗沒有重視,蘇軾也沒有受到處罰。沈括找到的詩詞包括《詠檜》、《吳中田婦嘆》、《山村五絕》等。其中在《詠檜》中有這樣兩句:"根到九泉無曲處,世間唯有蟄龍知。"
九泉是黃泉,蟄龍是皇帝,到九泉處尋蟄龍,這懷的是什麼意圖?還有《吳中田婦嘆》中的"龔黃滿朝人更苦,不如卻作河伯婦",變法之後百姓生活更苦了,這不是埋汰朝廷變法嗎?還有《山村五絕》之"豈是聞韻解忘味,邇來三月食無鹽"、"贏得兒童語音好,一年強半在城中",都是諷刺變法的實證。
而且,這其中有不少都成了後來"烏臺詩案"裡的證據。從時間線上看,沈括是第一個舉報蘇軾的人,也是第一個把蘇軾詩詞拿出來說事兒的人,雖然他的告密未對蘇軾造成實質性的傷害,但卻埋下了巨大的隱患。可想而知,若不是沈括起了這個壞頭,後來的詩案就不會上演得如此劇烈。
一句話總結:沈括是始作俑者。諷刺的是,沈括不愧是科學家,敏銳力和洞察力突出,發明創造的能力也非常強,竟能從詩詞之中發掘出別樣的意味。只可惜他的這項發明專利,卻差點害死了中國史上最會寫詞的人。幸而各界人士紛紛為蘇軾求情,才免去了他的滅頂之災。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儘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