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因為"烏臺詩案"差點被殺,告密者還是一個大科學家.

2021-02-23 歷史故事


宋神宗元豐二年七月二十八日,突然到訪的不速之客,把正在湖州任上的蘇軾嚇了一大跳。儘管他早就提前半日從弟弟蘇轍處得到了這個消息,但當臺吏拎著反著寒光的鐐銬來逮捕他時,蘇軾還是產生了天昏地暗的感覺。據記載,當時的情形是:"頃刻之間,拉一太守如驅犬雞。"

蘇軾就這樣,像失去自由的犬雞被帶到了御史臺。御史臺中有柏樹,數千隻野烏鴉棲居其上,所以御史臺也被稱為"烏臺"。由此,"烏臺詩案"的序幕正式開啟。這一案件的起因是蘇軾寫在文章裡的一段話,曰:"陛下知其愚不適時,難以追陪新進;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養小民。"

"新進"是宋神宗支持王安石變法所起用的一些新派人物,而蘇軾從一開始就與王安石政見不合,對變法持反對態度。這四句話,明確表達了蘇軾不與朝廷合作的態度,並表達了對變法的嚴重不滿。然而,此時主導變法的早已不是王安石,而變成了宋神宗本人,所以蘇軾的作對對象就是當朝皇帝。

朝廷給予的罪名是:"愚弄朝廷,妄自尊大。"指責皇帝,攻擊朝廷,反對新法,這還得了?況且蘇軾還是文學界領袖,他的言論對輿論風向很是不利。於是,御史臺官員李定、何正臣、舒亶等人一齊上書檢舉蘇軾,才促成了這次詩案的形成。然而,其實早在這次舉報之前,還有一位歷史名人曾公開向皇帝打過蘇軾的小報告。

此人便是大名鼎鼎的沈括。沈括一生致力科學研究,《宋史》記載他"博學善文,於天文、方志、律歷、音樂、醫藥、卜算無所不通,皆有所論著",他將畢生精血凝著於《夢溪筆談》一書,從此名垂青史,被譽"中國科學史上的裡程碑",又被譽為"中國整部科學史中最卓越的人物"。

光憑這些稱號就知道,沈括的來頭究竟有多大。然而,沈括不僅精於科學,還精通告密。王安石在主持熙寧變法時,對他很是器重,可當王安石解甲歸田之後,沈括卻反過來攻訐他。沈括與蘇軾交情也不錯,以至於當他向蘇軾求索詩稿時,蘇軾便毫不猶豫地給了他,然而他卻從這些詩稿中找到了舉報蘇軾的證據。

這件事發生在熙寧六年,發生在"烏臺詩案"之前6年,那時沈括作為蘇軾的上司到杭州視察,並將蘇軾的詩稿帶回了京城,舉報其誹謗朝政。不過,神宗沒有重視,蘇軾也沒有受到處罰。沈括找到的詩詞包括《詠檜》、《吳中田婦嘆》、《山村五絕》等。其中在《詠檜》中有這樣兩句:"根到九泉無曲處,世間唯有蟄龍知。"

九泉是黃泉,蟄龍是皇帝,到九泉處尋蟄龍,這懷的是什麼意圖?還有《吳中田婦嘆》中的"龔黃滿朝人更苦,不如卻作河伯婦",變法之後百姓生活更苦了,這不是埋汰朝廷變法嗎?還有《山村五絕》之"豈是聞韻解忘味,邇來三月食無鹽"、"贏得兒童語音好,一年強半在城中",都是諷刺變法的實證。

而且,這其中有不少都成了後來"烏臺詩案"裡的證據。從時間線上看,沈括是第一個舉報蘇軾的人,也是第一個把蘇軾詩詞拿出來說事兒的人,雖然他的告密未對蘇軾造成實質性的傷害,但卻埋下了巨大的隱患。可想而知,若不是沈括起了這個壞頭,後來的詩案就不會上演得如此劇烈。

一句話總結:沈括是始作俑者。諷刺的是,沈括不愧是科學家,敏銳力和洞察力突出,發明創造的能力也非常強,竟能從詩詞之中發掘出別樣的意味。只可惜他的這項發明專利,卻差點害死了中國史上最會寫詞的人。幸而各界人士紛紛為蘇軾求情,才免去了他的滅頂之災。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儘快刪除相關內容。


相關焦點

  • 蘇軾的詩詞在「烏臺詩案」前後的變化
    蘇東坡一生青年得志,中年因為政治原因多次被貶。他的詩文也隨著他跌宕起伏的人生而不斷改變。蘇軾生性放達,為人率真,對於自己厭惡的事直言不諱,語言犀利,因此得罪了許多人。宋神宗支持王安石變法,蘇軾反對變法,因為他看到了變法執行過程中的諸多弊端。
  • 烏臺詩案以蘇軾被貶黃州充任團練副使結案
    早已罷相退居金陵的王安石上書說:「安有聖世而殺才士乎?」身體已經患重病的曹太后也出面幹預:「昔仁宗策賢良歸,喜甚,曰:『吾今又為吾子孫得太平宰相兩人』,蓋軾、轍也,而殺之可乎?」有趣的是,同屬於蘇軾口中「新進」的改革派主將章惇,也積極奔走營救蘇軾,並不惜與王珪翻臉;平時與蘇軾互相詩文唱和、引為知己的同屬保守派陣營的很多大臣卻袖手旁觀。03蘇軾坐牢103天,幾次瀕臨被砍頭的境地。幸好太祖早已定下不殺士大夫的國策,蘇軾僥倖逃過一劫。
  • 蘇軾人生的轉折點:「烏臺詩案」是哪首詩引起的?
    蘇軾44歲時,遇到了他命中最驚險的一劫——「烏臺詩案」,此案是由監察御史告發的,在御史臺受審,可以說,「烏臺詩案」開創了我國文字獄的先河。一、「烏臺詩案」始末1.因詩被捕元豐二年(公元1079),蘇軾調任湖州三個月後,突然被御史臺召見,公差皇甫遵宣讀公文,說是免去蘇軾太守之職,並傳喚進京。
  • 烏臺詩案始末
    」之前,我們先來說說大背景。烏臺詩案是由監察御史告發,然後在御史臺受審,所以就叫做「烏臺詩案」。烏臺詩案發生在宋神宗元豐二年(1079年),那時候宋神宗重用王安石變法,但是失利了,於是便從事改制,烏臺詩案就發生在變法失利至改制的期間。大家都知道,從古至今凡是頒布、出臺什麼法律規定製度總有贊成與反對的,王安石變法也不例外,於是就有了史稱的「新舊黨爭」。
  • 烏臺詩案是怎麼回事,是哪首詩?
    1079年4月,蘇軾從徐州移知湖州(浙江吳興)。正當他雄心勃勃,準備大展拳腳的時候,一場突如其來的政治風暴瞬間朝他襲來,在湖州任職僅僅3個月,就被朝廷下令逮捕了。原來,因不滿王安石新法,蘇軾在《湖州謝上表》中發了幾句牢騷,就被御史中丞李定、監察御史裡行舒亶作為攻擊、陷害的口實,對其進行彈劾。
  • 蘇軾的一句: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看透了人生的沉浮!
    唐宋八大家"之一及"宋四家"之一。其中在文學領域成就最高,集大家於一身。自從蘇軾二十一歲,參加朝廷的科舉考試,歐陽修的賞識下,名聲大噪。也是年紀輕輕就才華橫溢,難免有些狂傲。政治內鬥受牽連——烏臺詩案。蘇軾坐牢一百多天,幾次瀕臨被砍頭的境地。
  • 「烏臺詩案」後蘇軾一首詞再受爭議,最後兩句經典,成為流行歌詞
    烏臺詩案後蘇軾被貶到黃州,這首詞就是在那裡寫的。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誰見幽人獨往來,縹緲孤鴻影。驚起卻回頭,有恨無人省。蘇軾在當時的名氣太大了,他寫詩總能煽動輿論抵制變法。蘇軾被抓到監獄中,對於新派的彈劾全部承認了。原本宋神宗以為這是屈打成招呢,哪成想就是蘇軾自己承認的!蘇軾不僅承認了,而且還出賣了跟他有關的朋友,這真是交友不慎呢。本來蘇軾是死定了,但是前朝有規定不殺無過錯之大臣。再加上新派裡一些賞識他的人也上書不殺蘇軾,最能為代表的就是王安石。
  • 所謂的「烏臺詩案」究竟是哪首詩?
    —阿諾德 北宋元豐二年(1079)十二月二十九日,被囚御史臺獄一百三十天的蘇軾終於獲釋。兩個月以後,這位北宋最偉大文學家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悽然離開汴京城。震驚北宋朝野的「烏臺詩案」,就此告一段落。 「蘇軾哪首詩引發烏臺詩案」的話題,也常津津樂道。但細看來龍去脈,這事兒其實和寫詩關係不大。
  • "襠走下弧"還是"襠走後弧"?
    一一 "結構勁"基礎:"骨力"訓練之三(胯部運動) 胯部運動一向為拳家重視。一是因為胯關節為人體之最大關節,動力渾厚。其二在於腰胯組成了人體的中心部位。於"動態平衡"至關重要。 先談關於"開胯"的問題。有兩種說法:"開前胯"與"開後胯」。沒有人明確聲稱要"開前胯"但大多數人實際上做得就是打開前胯加上斂臀,尾閭拚命向前抵撐。
  • "立身中正"與"胸腰摺疊"
    一一"結構勁"基礎:"骨力"訓練之五(胸錐運動)胸錐七節,是身軀靈活的部位,卻也是最能體現"立身中正"的部位。雖然"立身中正"的涵意遠不止"豎直胸錐"那麼簡單,但對初學者來講,"立身中正"先要體現在胸錐的豎直,使胸背前後均衡。這樣比較容易建立中軸,有了中軸則左右運轉靈活。且有"立木頂千斤"之效。可以參看一些老拳師的照片,能夠始終保持"立身中正"的拳架給人以極度舒適的感覺。
  • 寄語"拳走低架"的朋友,"功夫"與"膝蓋"能兩全乎?
    我從開始練習陳式太極拳已經40 多年了,前20 年練拳不懂得正確的方法,以年輕為資本,為了練出"功夫"來,每日揮灑汗水,拳走低架,甚至認為"膝蓋疼"是獲得"功夫" 應該付出的代價。有一次到一個賓館尋訪正在那裡教外國人的著名大師,不想來早了,推門進到大師的房間,大師身著運動短褲坐在床沿邊,正要加穿長褲。都是大男人也不覺得有什麼唐突,我還半開玩笑地調侃了一句:"老師的大腿好粗呵!大師微笑著回答了一句:"功夫都在這倆大腿上呢!"這個畫面在我的腦海裡縈繞了好多年。當時我的解讀是:要想練出下盤功夫,必須得練出粗壯的大腿。所以拳走低架就成了刻意的的追求。
  • 太極拳 "腰"與"胯"的關係有必要捋捋清楚
    楊吳太極拳強調"腰為主宰",而陳式太極拳認為"胯"為人體最大的關節群,非常強調旋胯、轉胯、調胯的作用,趙堡太極拳甚至強調"以胯代手"。初學者往常的疑問是: 我該用腰?還是用胯?用了腰,胯不也在動嗎?用了胯,腰不也在轉嗎,二者皆動的狀況下,我是做對了?還是做錯了呢?
  • "骨力"和"結構勁"的不同
    因為有肌肉、關節、韌帶等的參與使得結構有了的柔美、靈活的表達。 武術界開口多談「勁",而鄙視」力",更推崇整體結構勁,即"整勁",很少有談到提升單個骨頭的力量。但"骨力"是最基本的不可或缺的攻防要素,不應被忽視。 所謂的"骨力"並不是指骨密度有多高,含鈣量多大,骨頭多麼耐衝擊,而是指在正確的操作下能使單個骨頭產生出力量來。
  • "骨力"與"結構勁"訓練之一:手臂分解
    "骨力"是單根骨頭的能量使用,也可以是一組細小複雜骨頭的聯動使用,比如手或腳,不太容易或沒有必要過份細分。就以一組骨頭看成單個骨頭使用。多根骨頭的組合使用其實就是"結構勁"了。結構組合有大有小,而單根骨頭必然是"結構"的基本原素,值得我們對重要和常用的骨節先行探討清楚。 大臂是整個手臂的根節部位,肱骨粗壯有力,一端通過肩關節與身軀相連,理論上可以輕鬆旋轉360度。
  • 烏臺詩案:到底是誰非要置蘇東坡於死地?
    因為御史臺古稱「烏臺」,所以蘇軾的這件案子,被稱為「烏臺詩案」。蘇軾被下獄後,御史臺的各位監察御史們一時也露怯了。蘇軾的名氣實在太大了,隨便寫首詩,都能傳遍京城。審他,弄不好會把自己搞得身敗名裂。所以,一開始大家都不願去審理此案。關鍵時刻,還是御史何正臣和舒亶站了出來。
  • 脆脆香與"臭"蕻蕻
    (他夫人在甘溪完小有過短暫的授課,是我四年級數學老師,因為特別和藹,所以記憶頗深。)      一時間甘溪大宮就成了"生產車間",許多村民參與了"做菜頭條"(也就是"蘿蔔乾"在甘溪的叫法)。這事是在改革開放的前夜,      切、曬、揉、醃的一系列工藝在老謝的指導下,村民很快就學會了,後來都各自單飛。
  • 解析一下太極拳的"滲透力"與"滲透能力"
    太極拳技巧探秘之二先來解釋一下"滲透力"和"滲透能力"的不同。一滴水落在大地上,水借自重與勢能,具有"滲透力",而土地因其厚重和有隙,無條件全方位地接納了光顧的水滳,使水滴改變了存在的方式或消失於無形,我們稱其為具有"滲透能力"。人的身體是可以具備類似"滲透能力"的。
  • 我所認識的太極"纏絲勁"
    (容當以後撰文分析)從內氣生發,流轉於體內來說,陳式太極拳應該與各家太極拳並無大的差別,這從陳鑫的《陳式太極拳圖說》裡的拳理要求及對內功心法的闡述可得此結論。但從外形上看,肢體走"螺旋纏繞"的"纏絲勁",卻是陳式太極拳的特色。當年陳發科說過:只要讓我的一根小指頭搭上你,你就跑不了。
  • "中軸"和"斜軸"
    "立身中正"是太極拳行拳走架的基本要求。移動時"上領下垂"謂之不偏;轉動時"保有中軸"即為中正。"軸"乃圓轉之中位,但並非一定是垂直方向。事實上人體運動時有兩個重要的軸:一為"中軸",一為"斜軸"。" 中軸"或稱"豎軸"由"百匯穴"至"會陰穴",垂直上下,是人體的衝脈的位置。
  • (大天使加百列)--看見事件的:"中性"
    我是大天使加百列,問候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