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拔4200米種出的車釐子,有啥不一樣?
近兩年在中國快速走紅的車釐子(又稱歐洲甜櫻桃),因可人的外形和甜美的味道近年來頗受人們的喜愛。
從東北到西南地區,這種常被賦以「高端」「進口」標籤的水果在中國已有種植,但受土壤、空氣溫溼度、風力、陽光等因素影響,此前已知的車釐子種植最高海拔僅停留在2000米處。
圖為西藏尼木產出的車釐子。 張偉 攝
如今,在海拔4200多米的西藏拉薩市尼木縣尼木鄉,隨著高海拔車釐子種植技術實現突破,不但當地民眾在家門口就能吃到,周邊市民和遊客也能前來一飽口福。
圖為尼木民眾的車釐子認購標籤。 張偉 攝
「最豪橫」的車釐子購買方式
怎麼才是車釐子購買的正確「打開方式」?按顆買,還是論斤稱?不不不,尼木人的做法是,整株樹都「買」下來,隨時想吃,隨時過來摘,而且有人一「買」就是兩株。
圖為尼木民眾排隊認購車釐子樹。 張偉 攝
在尼木鄉烏米農業產業園智能溫室大棚,首批掛果的約300株車釐子樹已是碩果纍纍,在一片片層層疊疊的翠綠中,晶瑩透紅的果子密密匝匝掛滿枝頭,十分誘人。
作為藏文字創始人吞彌桑布扎的故鄉,有1300多年歷史的尼木縣屬西藏高海拔、高寒地區,尼木鄉烏米農業產業園原是一片荒蕪的沙灘地,不能牧也不能農。
原本適宜在溫帶氣候種植的車釐子試種成功,讓全縣各族民眾興奮之餘,還組織了一場別開生面的認購活動。
圖為工作人員為抽中認購籤的民眾登記。 張偉 攝
首度掛果,這些車釐子樹都沒進入盛果期,出於果樹成長考慮,還進行了人工疏果,所以每株果樹的產量不大,但這並不影響大家認購的熱情,抽中認購籤的人一邊拍照給家人報喜,一邊還邀請沒抽中的人來一飽口福,每個人的臉上都是喜氣洋洋。
在尼木縣工作18年,四川人王慶國迫不及待地和朋友分享自己抽中的那株「幸運之樹」。「佔盡風情向巴蜀,不負百果第一枝,要說種植這種對溫度、光照、水分和土壤都十分挑剔的果樹,還是首推四川,在西藏試種成功不得不說是個奇蹟。」
圖為尼木縣車釐子智能溫室大棚。 張偉 攝
認購了兩株車釐子樹的尼瑪次仁更是開心,「這下家人和親戚什麼時候想吃就什麼時候過來摘,以前要吃到這種稀罕水果,得驅車120多公裡到拉薩城區去買,現在西藏其他地方的人得到我們這來嘗鮮啦。」
「讓全縣近4萬老百姓都吃上『車釐子』不算了不起。」尼木縣烏米農業產業園負責人張世傑說,尼木車釐子已獲名「尼車4000」,2期項目還有3個品種,約3000株車釐子陸續掛果,屆時可供應西藏全區。
圖為尼木民眾與抽中的車釐子樹合影。 張偉 攝
一顆車釐子隱藏的秘密
進口車釐子好吃,那在海拔4200多米的高原種出的尼木車釐子味道如何?
「個大、色鮮、汁多、味甜」,這是品嘗過尼木車釐子的人,反饋最多的評價。自5月車釐子逐漸成熟以來,尼木多次邀請周邊市民和觀光遊客前來試吃。
「高原上長出來的車釐子就是甜。」
「厲害了我的西藏,真正的綠色食品。」
「汁水很足,滿口回甘,吃完還想吃……」
「愛了,愛了,又紅又大,拿到手就止不住地流口水 。」
「不一樣的車釐子,背後是多少辛勤的付出,大家要不要來嘗一下?」
……
小小的車釐子,卻贏得大大的讚美,這其中隱藏著怎樣的秘密?
圖為尼木鄉烏米農業產業園智能溫室大棚。 張偉 攝
張世傑說,第一要歸功於此間的土地,尼木遍布土質疏鬆、土層深厚的沙壤土,雖無法種植大部分農作物,但經過養分涵養後,卻十分適宜車釐子生長。
「第二,尼木縣日照充足,熱量豐富,光照強烈,車釐子果皮不僅被曬得色澤紅豔,果肉還能得到充分的光合作用,產生糖分。」張世傑表示,一般車釐子生長周期40多天,但尼木車釐子生長周期達60多天,多出了20天。
圖為尼木民眾採摘車釐子。 張偉 攝
西藏被稱為世界第三極,是全球生態環境最好的地區之一,擁有獨一無二的藍天、碧水、淨土。張世傑說,這是尼木車釐子的第三個,也是最大的秘密。「高原病蟲害少,智能溫室大棚嚴格消毒,採用水肥滴灌,經專家鑑定,農藥殘留、重金屬含量等指標遠低於市場同類產品。」
那麼如此高品質的車釐子市場售價是多少呢?張世傑賣了個關子,「尼木車釐子種類多,規模大,且梯次成熟,分批上市,可確保市場供應長期穩定,決不以稀缺、高端為噱頭賣高價,我們要讓尼木車釐子走向更大的市場,肯定不會比其他車釐子貴。」
圖為車釐子已成為尼木現代農業發展的範例。 張偉 攝
北京援藏助尼木碩果纍纍
自然條件較差、地理位置偏遠、資源稟賦不足,全縣近4萬人,耕地面積人均不足1.2畝。在引入以車釐子種植為代表的現代農業產業之前,「三差」還是尼木這個曾經的人口小縣、農業小縣、財力弱縣不得不面對的實際。
「向青山綠水要發展,向生態田園要出路」,經過多年實踐,在北京市各區縣對口支援資金、技術優勢幫助下,尼木投資5499.2萬元建設現代設施農業園,開創了以建設「高原生態田園綜合體」為主要內容的脫貧路子,尼木高原種植業航天育種及產業化推廣應用項目就是其中的範例。
圖為德吉為車釐子樹修枝。 張偉 攝
據張世傑介紹,車釐子智能溫室大棚已有11棟,土壤專門進行過改良,樹苗也是從內地引進的美早、紅燈、拉菲斯等知名品種,在專業技術人員的指導下,項目務工人員每日為果樹進行新梢摘新、控溫澆水,精心呵護著每一株果樹。
「車釐子樹非常嬌氣,溫度高一點枝葉容易打蔫,低一點根系成長就會減慢。」德吉是負責車釐子種植培育的尼木縣「點對點」抓產業幹部,在尼木縣車釐子種植項目一期試點過程中,她付出了很多辛苦。
圖為尼木民眾採摘車釐子。 張偉 攝
2019年,德吉和項目務工人員曾嘗試藉助蜜蜂授粉,但效果不理想,今年全部採用人工授粉,「那段時間我們從上午8點到晚上9點都泡在車釐子種植基地,就像照顧自己的小孩一樣。」
「今年車釐子樹首次掛果一周之後,原本滿樹的果實落了一地,我以為是自己管理不善,特別自責。」第一次遇到這種問題的德吉吃不下飯,睡不著覺,想盡辦法翻書,查資料,諮詢專家,「知道這是車釐子樹正常的生理落果後,一顆懸著的心才落了下來。」
圖為尼木車釐子獲名「尼車4000」。 張偉 攝
經過不斷學習摸索,德吉不但自己具備了車釐子試種經驗,還從當地村民中培養了2名技術骨幹。尼木鄉聶玉村村民衝多拉姆就是其中之一,「在車釐子種植基地每天有100多元的務工收入,更重要的是我學會了車釐子種植技術,今後要承包1棟智能溫室,掙更多錢。」
圖為烏米農業產業園智能連棟溫室種植的西紅柿。 張偉 攝
張世傑表示,烏米農業產業園已完成建設智能連棟溫室3835.21平方米,日光溫室12180平方米及配套設施等,還可栽植經航天育種選育的辣椒、西紅柿、西葫蘆、茄子、黃瓜、南瓜、西瓜、甜瓜、樹莓等。「待車釐子樹全面掛果後,僅此一項即可實現年收入300餘萬元,帶動240餘名農牧民持續穩定增收。
圖為尼木縣卡如鄉智慧農業大數據採集平臺。 張偉 攝
京藏牽手碩果纍纍,從一張藍圖到一幅實景,以車釐子為代表的有機農業只是尼木人脫貧奔小康路上的一小步,隨著藏雞產業、「拉北環線」鄉村旅遊、非遺藏香產業也相繼實現「爬坡過坎」,在不久的將來,尼木將以嶄新的姿態屹立於雪域高原。
作者:張偉
來源:中新社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