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潮流文化茁壯生長,認同和熱愛潮流的年輕人愈來愈多。 毒APP應運而生,本身也成為"潮流毒物"。2020年1月1日,潮流電商平臺毒App正式更名為「得物App」。據得物App官方介紹,新品牌名「得物」更具清晰指向性,大大降低與新用戶的溝通成本。其團隊調研發現,有新用戶在第一次看到「毒」的時候,不太清楚平臺提供什麼服務,理解起來略顯模糊。得物這個新的品牌名在意義上契合得物App「幫助用戶得到(了解/獲取/交流)美好事物」的業務方向,也是取 「得物-毒 (de wu du)」的發音關聯,幫助已有用戶理解「得物就是毒App」。
得物(毒)APP於2015年由虎撲投資誕生,憑藉虎撲的名聲和流量,毒也確實在球鞋圈掀起了不小的浪花吸引了一波用戶。誕生之初,毒主打圖片社交功能,為球鞋愛好者提供分享和交流的平臺,再後來,慢慢推出球鞋鑑定功能以及交易平臺,成為以售賣運動潮流商品為主的社交電商平臺。與普通電商不同的是,毒採取的是「賣家發貨-平臺鑑定-買家收貨」三位一體的模式,平臺只作為商品的鑑定方,將買賣的權利交給了用戶。
得物(毒)APP在傳統電商模式的基礎上添加「鑑別服務」,開創性地推出了"先鑑別,再發貨"的購物流程, 這個模式是得物(毒)APP的核心模式,真正解決了運動潮流裝備正品保障問題。 得物(毒)APP這「先鑑別,再發貨」的模式也非常好的利用平臺能力解決了潮牌裝備這種高價值交易在買家和賣家之間的信任難題。
球鞋本身就是籃球、潮流、街頭、說唱等小眾文化的 icon,轉售App 扮演的也更多是打破交易中的信息不對稱,提升效率的平臺角色。 但其中部分玩家卻順勢帶起節奏,以此賺取流量與利益。作為頭部平臺的得物(毒)APP 旗幟鮮明地在 7 月 24 日提出了「鞋穿不炒」——「球鞋是用來穿的,不是用來炒的」,成為全球首家公開對炒鞋現象表態的球鞋交易平臺。
目前得物(毒)APP社區內聚集了全國大多數球鞋、服飾穿搭和潮流文化的愛好者,他們與眾多明星、達人等共同探討球鞋、潮牌、手辦、街頭文化、汽車腕錶和時尚藝術等潮客們關注的熱點話題。 據第一財經商業中心數據顯示,得物(毒)APP平臺交易量遠大於其他平臺交易總和。 毒APP已經成為中國潮流文化發展的土壤。
其實毒APP之所以能成功,首先得益於獨特的經營模式,然後憑藉著虎撲的名氣和流量吸引了一大波用戶,另外它取了個好名字, 毒APP這個名字很酷,「毒」 這個單字以及「毒」+「APP」這樣的組合很個性另類,也暗合毒APP作為潮流領域種草電商裡 「中毒」這個潛臺詞含義,這次改名似乎不太成功。你怎麼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