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小夥伴們大家好!我是一隻捧書的喵~今天給大家分享的是《董卿:在時光中優雅盛開》,作者紀雲裳。說起董卿,定格在腦海中的畫面也許是她在春晚的舞臺上那端莊大方的形象,為守在電視機前的我們帶來春節的暖心問候;或許是在《中國詩詞大會》中的驚豔亮相,仿若古時候的大家閨秀般氣質清雅;還可能是在《朗讀者》中的深情款款,知性美麗的她為我們帶來一場視覺盛宴。歲月在董卿身上仿佛沒有機會留下痕跡,每次出現在大眾眼前的她總能帶來驚喜與感嘆,她的笑容始終讓觀眾如沐春風。很多人都成了董卿的「小迷妹」,腹有詩書氣自華成了她的人生寫照,我們喜歡她深厚的文化底蘊,喜歡她身上溫婉的古典美,更喜歡她努力的樣子。在我看來,董卿更像一塊美玉,潤澤且通透,待人接物一言一行總能恰到好處,優雅從容。有句話是這樣說的:美人只要把滿腹的書香釀成了涵養與才情,便可以修得玉的品質,得到歲月的垂青。這也許是對董卿最好的詮釋吧。
1973年,董卿出生於上海。經常有人說,「董卿」這個名字取得好,的確,這個名字飽含著父母對她的期望和祝福—願董家小女,得卿相之才。董卿家中的教育結構是嚴父與慈母的搭配,父親對她十分嚴苛,很小開始就讓她學習做家務活,每天刷碗、擦地,還不許多照鏡子,父親常說:「馬鈴薯再打扮也是土豆,每天花時間照鏡子不如多看看書!」在身體的鍛鍊上也不放鬆,一大早就把還躺在床上呼呼大睡的董卿拎起來到操場上跑步,等再大一點,父親要求她每天抄成語和古詩,還會定期抽查驗收成果。
相比父親的「高壓」政策,母親對董卿的教育更像是涓涓細流,潤物細無聲,教董卿識文斷字,培養董卿的審美趣味,在母親的引導下,董卿對古典文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在兩種不同的教育方式下成長的董卿,也在潛移默化中磨練了自己的耐力,既傳承了父親的努力和刻苦,也吸收了母親的敦厚與溫柔,沉澱後便化作精神與氣骨,心靈的經緯有了廣度與深度,性情也就自然變得細膩、內斂。
21歲的董卿從浙江藝術學校表演專業畢業後,被分配到浙江省話劇院,工作清閒自在,很容易讓人陷入懶散的狀態,這種一眼就能看到頭的生活令她感到焦慮。不久之後,陪同學去浙江電視臺考主持人的時候,她也順便考了,從此誤打誤撞地進入了主持人的行列。剛開始主持的節目叫《快樂大篷車》,是個風格輕鬆活潑的節目,有點像大雜燴,董卿的任務就是「串詞」,經過一年的歷練,無論是撰稿還是主持,她都越發熟練了。空閒之時,董卿就會跑到機房,跟著電視臺的同事學習剪輯和配音,那是一段充滿了希望的日子,雖然有點忙碌,卻很充實,最重要的是讓她看到了自己的潛力,又能從中源源不斷地學到知識,讓自己一步一步地成長,就如奔跑是有慣性的,努力也一樣,這已經與董卿的生活融為一體了。
22歲時,董卿在杭州已經是個小有名氣的主持人了,一個契機悄悄靠近了她。董卿的父母在報紙上看到上海東方電視臺的招聘啟事,建議她可以去試試。對董卿來說,那是一個更大的舞臺,於是向上海寄去了一盤她的錄像帶,過了很久上海那邊向董卿發來了邀約,在一片羨慕聲中,23歲的董卿回到上海,正式進入東方電視臺的文藝部。然而,剛進部裡她這個新人卻被「閒置」了起來,她的工作是劇務,其實跟後勤人員差不多,這與在杭州時的境遇可謂是天壤之別,這也讓董卿的心裡產生了落差。情緒低落的她找不到排解的方式,於是,她報考了上海戲劇學院電視藝術系的電視編輯專業,沒有節目,那就去上課,用知識填滿空虛的時光。她想著,把「閒置期」變成「增值期」,一個人如果身處低谷、無人問津,抱怨和自憐都毫無意義,只有努力提升自己,讓自己耐住寂寞,變得更強,當有機遇到來的時候,才有能力去把握它。
25歲那年,董卿開始在《視聽滿天星》中嶄露頭角,同時也得到了電視臺另一檔新節目《相約星期六》的青睞。開播以來,《相約星期六》的收視率一度創下新高,火爆程度超過了所有創作人員的想像,從此成為上海東方電視臺的金牌節目之一。為了做好手頭的節目,董卿在工作時間之外,常會去圖書館查閱大量的資料,反覆打磨臺詞,讓自己的思想更深邃更豐盈。每次錄完節目,她還會一遍一遍地看回放,揣摩其中的每一個細節,爭取做到更完美。在事業蒸蒸日上、勢如破竹之時,26歲那年,拿到上海戲劇學院畢業證書的她,放棄了上海東方電視臺文藝部令人羨慕的職位,加盟了臺裡新成立的衛星頻道,也就是上海衛視,現在的東方衛視的前身。
董卿的做法讓身邊的親友很是不解,因為上海衛視最開始的收視率簡直是慘不忍睹,而董卿有她自己的遠見,她希望能面向更廣大的觀眾群體。她的任務依舊是串聯節目,將各個地方臺的節目進行組合、串編,每天上班只要報到即可,其餘的時間都是「閒置」的。閒暇之時,她總是與書本為伴,閱讀已經成為了愛好,在書香的浸染中學會榮辱不驚,她說:「我始終相信我讀過的所有書都不會白讀,它總會在未來日子的某一個場合幫助我表現得更出色。」直到27歲那年,上海衛視改革成功,收視率和口碑都上來了,董卿的前路也就峰迴路轉柳暗花明了。
好不容易守得雲開見月明,在形勢一片大好的情況下,29歲的董卿再一次放棄了來之不易的工作成果,孤身一人前往北京,進入中央電視臺西部頻道工作。做這個決定,她其實猶豫了很久,心裡也曾有過彷徨。她說:「沒有哪一個人敢說,我放棄的時候,我會得到什麼。我只知道,我放棄了什麼。」人生之所以精彩,值得期待,充滿魅力,也許就是因為它的未知吧!董卿主持的節目叫《魅力12》,是一檔展示西部原生態民間文化的綜藝節目,由於節目展示的是西部文化,從小生長在南方的董卿對此完全一無所知,她只能在臺下投入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去查資料,再加上節目組的成員都來自五湖四海,大家在磨合期溝通起來會覺得非常疲憊。一錄完節目回到出租屋裡,她的身體就像被抽空了一般,工作上的壓力讓她無所適從,而在生活上,她也過得並不理想。
在北京,她就像孤獨的候鳥,她時常感覺前路沒有一點光明。面對這樣的境遇,她說:「人的心靈應如浩渺大海,只有不斷接納希望、勇氣、力量的百川,才可能風華長存……勇敢的人,不是不落淚的人,而是願意含著眼淚繼續奔跑的人。」在生活和工作的雙重壓力下,倔強的董卿不願意就這樣屈服,她希望能融入北京,能在北京立足,更希望能成為一位有價值的主持人,這個信念支撐著她度過這段艱難的日子。在她不斷的堅持努力下,節目走上了正軌並受到了大眾的肯定和喜愛,這對她來說,無疑是最好的回報。
同年,董卿等來了一個重要的機遇,她將成為第十一屆CCTV青年歌手電視大獎賽的主持人之一。採訪董卿的記者說,無論是青歌賽的彩排或直播,為了保持服裝的流暢線條,比如擔心把裙子壓皺,董卿除了化妝和吃飯,不用上臺的時候,幾乎都是跪在椅子上看比賽。董卿回憶主持第十一屆青歌賽的那段日子,生活規律完全被打亂,痛苦,壓力大,累到虛脫,但從未想過放棄和將就,當挺過去後再回首看時,就覺得特別有成就感。她說:「我覺得人的脆弱和堅強都超乎自己的想像,我有時候可能脆弱得一句話就讓我淚流滿面,但有時候也發現自己咬著牙走了很長一段路。」
32歲那年董卿獲得了與朱軍、周濤、李詠一起主持春晚的機會,而這一次站上春晚舞臺,也剛好是她入行的第十年。董卿說:「央視是所有電視人的夢想,是全國電視媒體的至高點,能夠登上這個至高點,在這個舞臺上感受被認可是很幸福的。」有人問她,當一切又需從頭再來的時候是什麼感受,她說:「雖然是重新歸零,但我沒有在原地踏步,而是比原來又上了一個臺階。就像爬山爬到一定高度要卸下以往及此時的負擔,輕裝上陣才能到達頂峰。我後來也在想當時自己為什麼能夠放棄,去承受未知的東西,都是因為追尋的那個夢太誘人了,我願意為了那個夢想的實現去忍受所有的寂寞。」長路漫漫,風雨兼程,時間永遠是最好的檢驗者。
在央視屹立不倒十餘載的董卿,已經是名副其實的「央視一姐」,這個時期的成績,已經達到許多人一輩子都無法企及的高度。每次登臺的她總是伴以滿滿的熱情和真摯的熱愛,直到有一天,她感到厭倦了,有些節目她不想再無休止地重複下去,思考再三後,40歲的她決定赴美深造。在競爭激烈、新人輩出的主持人行列,每個人都是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很可能一夕之間,你的光芒就會被其他人取代,繼而被觀眾遺忘。即便如此,她還是願意將人生清零,選擇在倦怠的時候給自己按下暫停鍵,她說,生命的意義在於開拓而不是固守,所以她永遠都不會停止自我提升的腳步。
當董卿再度歸來,43歲的她在《中國詩詞大會》中驚豔出場,如鳳凰涅槃重生一般,風採不減往日,卻更添睿智,以滿腹詩書的才情紅遍網絡,成為萬千觀眾的偶像,掀起了一股「愛詩詞」的浪潮,許多觀眾吶喊著希望可以「成為董卿那樣的女子」。經歷歲月沉澱之後的董卿,就像從舊時光中走出的美人,如花解語,如玉生香,媒體更是稱讚道:「若有詩書藏在心,歲月從不敗美人」。這個節目簡直就是為董卿量身定製的,與她的氣質十分貼合。在節目中與選手切磋詩詞,對答如流,古詩名句信手拈來,她的才情被釋放出來,驚豔了我們每一個人。金星曾這樣評價董卿:真正的美人,有聞過書香的鼻,吟過唐詩的嘴,看過字畫的眼,董卿的美是不顯山不露水的古典美。
44歲那年,董卿帶著她的「孩子」《朗讀者》跟觀眾見面,為什麼是「孩子」呢?因為這個節目從孕育到誕生,都是由董卿一手操辦的,她成了這個節目的製片人。這個節目是她送給自己「4」字頭生日的禮物,在緊張的籌備後,《朗讀者》正式開播了,引發了新一輪的收視狂潮,豆瓣評分一路趕超《中國詩詞大會》,人們紛紛贊其為「文化清流」,再一次讓觀眾看到了她出口成章的才情和豐富深厚的內涵,以及一個完美主義者的標準和一個知識分子的操守。有人說董卿很幸運,第一次當製片人收視率就能有如此之高,卻未深究董卿為這個節目傾注了多少心血。回顧前期的準備工作遇到的困難對董卿來說是前所未有的,之前的她只要專心把主持人的工作做到極致就可以了,但是製片人這個角色需要她有三頭六臂來應對各種各樣的事。
董卿說:「開策劃會,寫策劃方案,再匯報到頻道、臺編委會,再經過各級審查,立項,組建團隊,尋找投資方與合作公司……全部需要時間來落實,我要一個個面談」。等到年底決定錄製的時候,卻狀況百出,老外的燈光師和導攝團隊因為拖得太久不願意來了,年底的演播室緊缺,只能重新再找一處,因為和投資方籤了合同,錄製的時間沒辦法更改,找到演播室那天,舞美公司把半個建材市場都搬來了,董卿就跪在地上一樣一樣地挑選,硬著頭皮,憑藉自己僅有的裝修經驗琢磨如何布置演播室。在工作中她可以連續10小時不吃飯,像機器一樣高負荷運轉,每天下班的時候,都已經到了次日凌晨的兩三點鐘。曾經,她有一個藍色的小鑷子,是用來拔眉毛的,籌備《朗讀者》的這一年,白頭髮一根根地長,那個小鑷子就只能用來拔白頭髮了。
節目的成功,無疑是對董卿的認知和眼界、實力與智慧作出的肯定。董卿對自己的成功是這樣說的:「因為每個人都在撒網,但不是每個人都能得到,而我的出海遠航卻能夠撈上來魚……我得到的已經超出我的想像。」她是一個永遠都在做準備的人,她說:「一個是長期的準備,比如看書讀報,積累知識,使自己成為一個品格和趣味高尚的人;一個是短期準備,就是在接到任務後拼盡全力」。她還說,如果哪一天你發現視野越來越開闊了,那麼肯定是站在了另一個起點上。這麼多年來,從浙江到上海,再到北京,她能夠走到今天的位置,離不開天賦、努力和勇氣,也離不開她那十餘年如一日的心無旁騖地堅守。
董卿的才學和氣質震撼著屏幕前的我們,有人說,董卿的魅力很獨特,觀眾對她的欣賞與喜愛,是不分年齡,不分性別,也不分地域的。在她身上,我們可以看到海派的雅致與風度,又可以看到京派的醇厚與襟懷。隨著女性意識的覺醒和審美的進階,我們渴望像董卿一樣富有才情,我們喜歡董卿,就像喜愛一本美好的書,蘊藏著智慧、才華、修養,值得一讀再讀,靜心感悟的書。她說她喜歡阿瑟.克拉克墓志銘上的那句話:我永遠沒有長大,但我永遠都沒有停止生長。舞臺上的她端莊、優雅,生活中的她美好、溫柔,從她每一次的脫變來看,真正的優雅,是優於過去的自己。
董卿認為,女人的姿態和容貌都是自己塑造的,正如三毛所說:「讀書多了,容顏自然改變。許多時候,自己可能以為許多看過的書籍都成過眼煙雲,不復記憶,其實它們仍是潛在的。在氣質裡,在談吐上,在胸襟的無涯,當然,也能顯露在生活和文字中。」對於董卿的成功,正如哲人亞里斯多德所言:「最終決定我們成為怎樣一個人的,正是日復一日堅持的事情。然後你會發現,優秀不是一種行為,而是一種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