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港口青島港假期再創新紀錄
預計完成貨物吞吐量1398萬噸、貨櫃吞吐量52萬標準箱
本報10月8日訊 國慶、中秋「雙節」期間,山東港口青島港廣大職工立足崗位,以節日大會戰歡慶「雙節」。各大港區龍吞鯨吐,節日期間貨物吞吐量預計完成1398萬噸,貨櫃預計完成52萬標準箱。在貨櫃作業板塊,前灣港區南北兩岸貨櫃泊位船舶飽滿,現場作業職工一手抓防疫,一手抓安全生產,其中8000TEU以上大船平均作業效率達到30自然箱/小時,重點作業線單機效率保持在35自然箱/小時以上,創出「達飛天壇」輪船時效率225自然箱/小時等作業新高,海洋聯盟地中海線「中遠榮耀」輪以201.36自然箱/小時等刷新該航線綜合泊位效率新紀錄。今年以來,青島港始終保持美東航線綜合效率全航線掛靠港口排名第一;自動化碼頭「連鋼創新團隊」科學組織生產,在THE聯盟中東線(AG3)「艾薇快航」輪的作業中創出船時效率新佳績,並多次依託科技優勢幫助客戶解決實際問題。此外,在當前國際市場形勢多變的情況下,青島港積極發展內貿貨櫃業務,節日期間,青島港著眼於暢通國內大循環,持續提升內貿船作業效率和中轉對接率,內貿船日均作業線30條以上,精品航線船舶效率達到120自然箱/小時,中轉對接率保持100%,其中,在「新汕頭」輪作業中,創出單機效率43.1自然箱/小時節日高效。大港公司幹部職工團結一心,主動擔當,確保節日生產不受疫情影響,班班創佳績,八天九破紀錄,在鉀肥、銅精礦、氧化鋁等多條作業線創出生產高效。威海港國際客運中心喜迎「雙節」客流小高峰,以發送旅客1755人次、發送車輛305輛,刷新自疫情以來單日旅客、車輛出口紀錄。國際客運中心嚴格落實疫情防控工作要求,從安全、服務、業務流程等方面入手,為出行提供溫馨、舒心服務體驗,營造了優質、高效、平穩的客運環境。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周曉峰
相關新聞:
假日加油幹!山東港口「雙節」預計完成吞吐量超3300萬噸
國慶、中秋「雙節」期間,山東港口吹響生產「集結號」,打響生產大會戰,亮點紛呈、捷報頻傳。1-8日,山東港口預計完成吞吐量超3300萬噸,貨櫃吞吐量超70萬TEU,創出60多項生產佳績,用大幹實幹、服務「雙循環」的特有方式向偉大祖國71周年華誕獻禮。
山東港口青島港:生產全面提質提速
青島港廣大幹部職工發揚「港外過節、港內大幹」的優良傳統,貨櫃、幹散貨等貨種作業高歌猛進。
青島港大港公司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安全生產,10月1日當天創出化肥單班卸船灌包9022噸、晝夜1.69萬噸的好成績;5日夜班單班吞吐量完成6.4萬噸;6日晝夜市入提完成1374車,3.71萬噸……7天連創9項生產新紀錄。前灣港區貨櫃生產高潮迭起,10月2日,QQCT在「達飛天壇」輪作業中創出船時效率225自然箱/小時的節日效率新高;10月5日,QQCTU在「中遠榮耀」輪作業中綜合泊位效率達201.36自然箱/小時,刷新全航線泊位效率紀錄。在液體散貨和幹散貨板塊,前港公司「五船同卸」,實華公司完成作業船舶87艘次;威海港國際客運中心喜迎雙節客流小高峰,單日發送旅客1755人次、發送車輛305輛,刷新自疫情以來單日發送旅客、車輛新紀錄。
山東港口日照港:貨物吞吐量同比增長46%
日照港幹部職工在生產大會戰中擼起袖子加油幹,車船作業高效順暢,集疏運效能充分發揮,預計貨物吞吐量同比增長46%,其中貨櫃吞吐量同比增長10.2%。
雙節假期,日照港完成船舶靠離535艘次,同比增長32%,其中完成大型船舶作業29艘次,同比增長13.2%。1日晝夜船舶作業量完成176萬噸,單班船舶作業量完成101萬噸,創出歷史最高紀錄。
日照港日均火車裝車3473車,同比增長20.2%。10月1日、2日、7日單班火車裝車3次刷新歷史紀錄、晝夜裝車2次刷新歷史紀錄,實現新突破。
山東港口煙臺港:節日生產碩果纍纍
雙節期間,煙臺港共靠離泊船舶1020艘次,同比增長27.5%,3000餘名幹部職工堅守崗位、大幹實幹。
10月1日,鐵路公司創出單日裝車460輛、單日接發車1090輛等佳績;10月3日,「煙臺港—廣利港」銅精礦航線「散改集」作業新模式成功啟動,完成首船1.1萬噸、362標箱的銅精礦作業,一體化改革紅利持續釋放;10月7日,亞洲最大的郵輪型客滾船「中華復興」輪在煙臺港客運站首航煙臺至大連航線。節日期間,煙臺港作業40萬噸鐵礦船舶1艘次、貨量39萬噸;完成混配鐵礦石中轉船舶作業6艘次、貨量54.2萬噸,同比增長842.6%。
山東港口渤海灣港:各項指標全線飄紅
渤海灣港幹部職工卯足幹勁打響「安全生產大會戰」。10月4日,濱州港散雜貨碼頭晝夜作業量達4.1萬噸,創建港以來歷史新高;6日,「惠中8」輪作業單船淨效率達到87自然箱/小時,刷新濰坊港貨櫃作業紀錄;截至7日8點,東營港廣利港區完成散雜貨船舶作業21艘次,吞吐量同比增長167.60%,集疏港貨物量同比增長102.19%。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趙波通訊員 代新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