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少時讀汪曾祺的作品,總覺得看不下去,總覺得不如武俠小說來得精彩。年歲漸長,也不記得什麼時候又開始讀汪曾祺的作品,卻開始覺得他的句子舒服,不端不裝。
雖然還是喜歡看各類武俠小說,但也不影響我去喜愛這個有趣的老頭。有時看著他品茶,品酒,品美食,就想著自己也來模仿著做一遍。有點類似少年時的追星,只是偶像不同。這可以說是由於有了一定人生閱歷變得成熟,還是說我已經老了?其實怎樣說都無所謂,反正我現在就是喜歡讀他的文字。
這個年,宅在家裡,除了吃喝拉撒睡,我的主要時間還是東翻翻西翻翻。汪曾祺的作品,有事沒事就拿起來翻幾頁。好似「相見亦無事,別後常思量」的朋友,見面了,嘮幾句,有的話聽過了,再聽一遍也不嫌膩。
特別喜歡他代言梔子花的那一段。許多文人雅士認為梔子花香太濃,不夠高雅。於是,汪曾祺代言梔子花懟文人雅士:「去你媽的,我就是要這樣香,香得痛痛快快,你們他媽的管得著嗎!」過不過癮?帶不帶勁?物各有性。不偏執,不霸道,誰還沒點個性呢!人家不把我當回事,我自己把自己當回事;人家太把我當回事,我不把自己當回事。香臭自知,兩全其美。
因為喜歡讀汪曾祺,所以這幾日就常常想著,如果能去高郵一趟就好了。不是因為高郵的鴨蛋,而是因為高郵是汪曾祺的故鄉,還因為汪曾祺的小說中那麼濃厚的高郵情懷,讓我對高郵有一種特別溫暖的印象。當然也就是想想而已,因為武漢肺炎,全中國人民除醫護人員外,像我這樣幫不上忙的都得宅家。去不了高郵,也沒有多大關係,我可以閉上眼睛想像著吹著那裡的風,喝著那裡的水,吃著那裡的魚蝦,也是自得其樂的。
現在中學課本裡,有汪曾祺的《昆明的雨》、《金嶽霖先生》,有的人喜歡,有的人不是特別喜歡,這是正常的。用汪曾祺代言的梔子花來解釋,「不喜歡,不需要理由」。欣賞,是個性化的事情,牛不喝水強按頭,效果好不到哪裡去。反過來說,自己喜歡的,一定要讓別人跟著喜歡,這樣霸道,也沒多少意思。
喜歡讀就讀,喜歡寫就寫。文字有用,當不得飯吃,沒有它呢又不行。比如現在,窩在家裡,靠它找樂子,但肚子餓了,還得吃飯。我早上吃好了,書房裡窩著看幾頁;中飯吃好了,再書房裡窩著看幾頁;晚上,估計也還是這樣。高興就行。
如果能出門,就弄點肉末、油條回來,依葫蘆畫瓢,做個汪菜「回鍋油條」,和汪曾祺文字裡的比較一下酥脆程度,用一個自由爛漫的姿態一大口下去,看是否真的「嚼之聲動十裡」。出不了門,也難不住我,不吃就是了。
這幾天來,最動我心的,是汪曾祺的《跑警報》。不是我希望真有警報學著去跑一跑躲一躲,而是汪曾祺寫得實在有趣有用。日本鬼子的警報來了,那必須得跑啊。跑警報,本來是抱頭鼠竄狼狽至極的,但不妨礙人為找樂子啊!
跑警報路上,男生準備好零食,約上心儀的女生一起跑,興許就能跑出一段浪漫的愛情故事。當然,也有一些戀愛對象在跑警報的路上被別人約走了,自然令當事者惆悵,防空洞裡有妙聯為證——「人生幾何 戀愛三角」。
而汪曾祺介紹的另一副對聯——「見機而作 入土為安」,就寫出了當年跑警報的從容。當年的警報分為三種,先是預行警報,大概是表示日本的飛機已經開始起飛。汪曾祺所在的西南聯大學生聽到預行警報一般是正常上課的的。第2種是空襲警報,大概是表示日本的飛機已經進入雲南省,但並不代表會到昆明。這時,西南聯大師生才走出校門,走去郊外防空洞。第3種是緊急警報,這表示日本飛機是朝著昆明來的。但很多人聽到了緊急警報還是依然在防空洞外看書,閒聊,打橋牌,因為很多時候日本飛機還有可能折飛別處去了。直到看到飛機飛來,才一骨碌站起身,下溝,進洞。這就是「見機而作,入土為安」。宅家無聊,有時就想像著這跑警報,跑得也是相當歡樂刺激的。
《跑警報》結尾一點都不含蓄,汪曾祺說:
日本人派飛機來轟炸昆明,其實沒有什麼實際的軍事意義,用意不過是嚇唬嚇唬昆明人,施加威脅,使人產生恐懼。但他們不知道中國人的心理是有很大的彈性的,不那麼容易被嚇得魂不附體。我們這個民族,長期以來,生於憂患,已經很「皮實」了,對於任何猝然而來的災難,都用一種「儒道互補」的精神對待之。這種「儒道互補」的真髓,即「不在乎」。這種「不在乎」精神,是永遠徵不服的。
就像現在,病毒肆虐,必須得宅家。但宅家又如何?出不了門,但靜坐冥想、神遊八荒,切磋廚藝,遊戲看書,動靜之妙,都由自己掌握啊。好好閉關一個月,興許還能走出一代大俠。再看看網絡上那些花樣百出的宅家絕招,可見大家還是相當「皮實」的,對待當下的瘟疫,很多人還是有這種永遠不會被徵服的「不在乎」的精神。畢竟,過不了多久,梔子花還是會香得「碰鼻子」的,痛痛快快,撣都撣不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