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時報》駐港記者推特封面,竟是鴉片戰爭英法艦隊集結香港

2020-12-23 北晚新視覺網

此前,《紐約時報》曾因高度扭曲、偏離事實的涉港報導受到廣泛批評。近日,《紐約時報》駐香港記者奧斯丁·雷米茲(Austin Ramzy)的推特封面圖片,又引發了網民憤怒。

讓這位記者「引火燒身」的照片由義大利攝影師費利斯·比託(Felice Beato)在1860年拍攝,是第二次鴉片戰爭時期英法艦隊在香港九龍港灣集結的畫面。

費利斯·比託是最早的戰地攝影師之一,在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作為英法聯軍的隨軍攝影記者前往中國,用相機記錄了殘酷的戰爭場景,也揭示了西方列強在中國土地上軍事和殖民擴張的歷史真相。

但用這張英法艦隊集結香港的老照片作為推特封面的「迷惑」操作,讓推特上的網友,尤其是中國網友感到被冒犯。

奧斯丁·雷米茲的推特封面

在引發爭議後,雷米茲更改了封面照片

據「今日俄羅斯」(RT)29日報導,一位中國網友「Carl Zha」注意到了《紐約時報》駐香港記者奧斯丁·雷米茲(Austin Ramzy)的推特封面圖片,並發布推文介紹了這張封面照的背景,隨即引起網民憤怒。

「Carl Zha」在推文中說:「這張封面照片看起來很熟悉,它是由費利斯·比託在第二次鴉片戰爭時期拍攝的著名照片:1860年,英法艦隊正集結在香港的港灣,準備對中國發動進攻。」

中國網友「Carl Zha」在推文中介紹照片背景

此後不久,雷米茲即更改了自己的推特封面為現代香港的彩色照片,但沒有對此事進行評論。

在社交平臺上,有的網民指出,這位記者挑選這張照片,好比在俄羅斯的外國記者使用「德軍集結在(前蘇聯)邊境」的照片。

有網友以反諷的口吻說,「我認為這樣做沒問題,白人們也可以將納粹統治下的奧斯維辛集中營照片設成封面。」有人評論道,「我們真該問問他,西方人火燒圓明園,毀壞了無數的奇珍異寶,難道他因此而感到驕傲嗎?」

還有網友在評論中附上了雷米茲此前涉港報導的連結,稱他在帶領團隊製作圖文新聞報導香港「修例風波」時,在40張圖片裡有35張是支持香港暴徒的。

卡爾查還在推文中寫道,多年來,《紐約時報》駐中國的記者完全不知道,使用鴉片戰爭時期西方國家準備進攻中國的照片有怎樣的象徵意義;或者說,美國這名記者正是因為其具有象徵意義而故意使用了它,因為當前中美關係的緊張程度正在加劇。

在「弗洛伊德之死」引發的全美騷亂中,《紐約時報》多次抨擊了種族主義行徑,並指責川普放任種族主義的態度。「今日俄羅斯」稱,《紐約時報》似乎在不遺餘力地說服美國民眾,他們正全心全意地支持全美反種族主義和反殖民主義的抗議活動,然而,他們在香港的記者竟選擇了一張呈現「最無恥的殖民主義行為」的照片作為社交媒體的封面。

延伸閱讀:

鴉片戰爭還是英中戰爭?英國很多歷史課對鴉片戰爭仍隻字不提

1840年,中英第一次鴉片戰爭爆發。這場因毒品而起的戰爭被認定為中國近代史的開端,《南京條約》的籤訂也開啟了中國以「割地賠款」、「不平等條約」為代表的百年國恥。一百多年後,但凡提起此役,大多數國人心裡還是一陣悶痛,哪怕曾失去的香港已經回歸,但這段歷史的疤痕卻難以退去。

在中國課本中,「鴉片戰爭」被反覆提及,而英國中學教科書卻往往對這一歷史事件「隻字不提」。英國歷史學家、漢學家藍詩玲(JuliaLovell)把這樣的「差異」寫進了《鴉片戰爭》(TheOpiumWar)一書裡。

1997年,香港回歸,22歲的藍詩玲第一次踏足中國,在南大學習中文與歷史。在參觀《南京條約》籤訂地點和第一次鴉片戰爭陳列館時,藍詩玲被周圍中國人對於這場戰爭的憤怒震驚到了,她在英國學習本國歷史時從未料到鴉片戰爭給中國留下如此大的創傷。現在的她在英國倫敦大學伯貝克學院教授中國近代史和中國文學。

日前,藍詩玲接受了東方早報專訪。她表示,寫這本書是因為中英民眾對這場戰爭存在巨大的理解分歧。她想提醒英國人:「我們國家過去曾從事過鴉片貿易」。

《鴉片戰爭》中文版出版

「鴉片戰爭」還是「英中戰爭」

東方早報:此前茅海建、波拉切克、魏斐德等學者都已對「鴉片戰爭」有過深刻著述。相較而言,您的著述有何創見?

藍詩玲:確實,我在撰書時受到了這些前輩很大的啟發,尤其是茅海建的《天朝的崩潰》,這本書的英文版要到明年才有。波拉切克和魏斐德的著作基於大量中國史料,但並未對鴉片戰爭進行完整的歷史敘事。而其他有關鴉片戰爭歷史敘事的英文著作,比如彼得·沃特·費(PeterWardFay)的《鴉片戰爭,1840-1842》,只查閱了法國和英國史料,缺少中國史料。

如果說我為現有研究「補充」了什麼,那就是我用英文重新整理了中英文史料,尤其是一手史料。我從中、英兩國視角對鴉片戰爭進行歷史敘事,並強調兩國對此截然不同的歷史記憶。我也想重點研究鴉片戰爭對後世的文化和政治影響,因為歷史記憶的偏差已對175年的中英關係產生影響。

東方早報:英國人經常把「鴉片戰爭(TheOpiumWar)」稱為「英中戰爭(Anglo-ChineseWar)」或「通商戰爭」。可您的書名為何採用「鴉片戰爭」?

藍詩玲:因為這場戰爭,關鍵就在鴉片。林則徐虎門銷煙後,英國駐華商務總督查理·義律向英國鴉片商人承諾英國政府會補償他們的損失,促使英國發動戰爭。事實上,英國政府急需鴉片貿易帶來的巨額收入以扭轉對華貿易逆差。

直到第二次鴉片戰爭,對華鴉片貿易依然是英國財政的重中之重,因而第二次鴉片戰爭爆發的一大原因還是英國擔心清政府打擊鴉片走私。眾所周知,第二次鴉片戰爭結束後的中英條約迫使清政府令鴉片貿易合法化。所以在兩次鴉片戰爭中,鴉片都扮演著非常關鍵的角色。

東方早報:中國人就「為什麼會發生鴉片戰爭」其實有不同解釋。有人說要歸罪於國人自己、有人說是西方帝國主義陰謀……您自己如何解釋「為什麼會發生鴉片戰爭」?

藍詩玲:正如我之前提到的,我認為鴉片戰爭爆發的主要原因是經濟利益:英國政府為了補償受虎門銷煙影響的鴉片商人,想從清政府那收回資金。很顯然,英國政府發動戰爭是為了確保鴉片貿易帶來的收益。這筆收益對英國政府的政治、經濟與軍事至關重要。

換言之,鴉片戰爭並非部分中國人所謂「帝國主義長期的陰謀」,也不是部分英國人所謂「以文明和自由貿易為目的」。

在第一次鴉片戰爭中,中國慘敗,被迫「割地賠款」、籤訂不平等條約,這被視為中國近代史開端。

英國很多歷史課對鴉片戰爭依然「隻字不提」

東方早報:英國有否對社會大眾有關「鴉片戰爭」的認知進行過調研?英國學術界對鴉片戰爭的研究情況又是什麼樣的?

藍詩玲:據我所知,英國官方從未調查過公眾對鴉片戰爭的認知情況。對英國人來說,談到帝國主義,他們更容易想到英國曾在印度、非洲和中東的帝國主義政策,但多數人卻「忽略」英國為確保鴉片貿易而對華發動的兩次鴉片戰爭。直到近幾年,英國很多中學歷史課對鴉片戰爭依然「隻字不提」。這幾年稍有好轉,因為有更多中國歷史開始走進英國課堂,這是好事。

至於學術界的研究,應該說英語學術界對鴉片戰爭當然也有優秀研究成果,比如剛提到波拉切克和魏斐德的著作。但確實存在這樣一個問題:多數用英文對鴉片戰爭進行完整敘事的學者不懂中文,因而他們只能依賴歐洲史料,尤其局限於英語國家的史料。而且,在過去的幾十年裡,出色的英文版研究多出自美國學者,而非英國學者。

東方早報:那麼在您看來,英國人對鴉片戰爭及貿易的「忽略」是一種刻意迴避,還是史料不足等客觀因素所致?這種缺失對英國人的歷史記憶又產生了怎樣的影響?

藍詩玲:我曾做過一項有關教科書的調查,觀察從19世紀中葉到今天,英國歷史教科書是如何敘述鴉片戰爭的?我發現1900年前後,一些英國歷史教科書在香港問題上就不再提第一次鴉片戰爭,只說他們在1842年「得到了」那個島。我現在不能判斷這樣的「提法」是不是刻意為之,但可以肯定這樣的「提法」很虛偽,也不可信。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隨著香港成為全球金融中心,英國對它的殖民地歷史竟被逐漸抹去了。比如,1841年英國靠炮艦「建立香港」的歷史,在1991年(150周年)時「悄無聲息」。英國在1997年移交香港時也對鴉片和鴉片戰爭避而不談。

很明顯,英國對其在鴉片貿易和鴉片戰爭中的角色一直深感不安,而這很有可能導致英國傾向於「遺忘」或至少令這段記憶褪色。這種「不安」可以追溯到1830年代,當時英國其實已有人反對鴉片貿易。所以我不認為是史料不足導致英國人的認知缺失,因為早在1830-1850年代,英國就有一些人公開批評鴉片貿易和鴉片戰爭了。

有一位評論我這本書的英國學者提出了這麼一個問題,為什麼鴉片貿易會被大多英國人遺忘,而奴隸貿易卻會被記住?這位學者猜想是否因為奴隸貿易是以「主動廢除」這種方式結束,但英國政府之所以放棄鴉片貿易,卻是礙於外部壓力。

東方早報:這本書的英文版於2011年就出版了,出版後英國學界、政界和社會分別有哪些回應?

藍詩玲:英國學界給了我積極的回應。我也得到了部分英國政府官員的私人評價,說我的書有助於提醒英國人曾從事過鴉片貿易,也需要對中國的歷史更加「敏感」。我很高興的是,有英國讀者反饋說他們很有「收穫」。

中國老百姓吸食鴉片上癮給當時的英國帶來了滾滾財源。

來源:北晚新視覺綜合 觀察者網 東方早報

流程編輯:TF021

相關焦點

  • 《紐約時報》駐港記者推特封面,竟是第二次鴉片戰爭英法艦隊集結香港
    【文/觀察者網 劉程輝】此前,《紐約時報》曾因高度扭曲、偏離事實的涉港報導受到廣泛批評。近日,《紐約時報》駐香港記者奧斯丁·雷米茲(Austin Ramzy)的推特封面圖片,又引發了網民憤怒。讓這位記者「引火燒身」的照片由義大利攝影師費利斯·比託(Felice Beato)在1860年拍攝,是第二次鴉片戰爭時期英法艦隊在香港九龍港灣集結的畫面。費利斯·比託是最早的戰地攝影師之一,在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作為英法聯軍的隨軍攝影記者前往中國,用相機記錄了殘酷的戰爭場景,也揭示了西方列強在中國土地上軍事和殖民擴張的歷史真相。
  • 美國記者發1860年英、法艦隊集結照片,給我們提了一個醒
    據俄羅斯衛星通訊社近日報導,《紐-約-時-報》駐港記者奧斯汀·拉姆齊,在其社交媒體上,使用了一張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英法艦隊集結九龍港的照片,作為其封面。被這個記者當作封面的這張照片,由義大利攝影師費利斯·比託,於1860年隨英、法聯軍時拍攝。照片內容是當時的英、法聯合艦隊,在九龍港灣集結。
  • 圖解1860年英法侵華老照片,美國記者竟藉此羞辱中國
    引子隨著中國日趨強盛,總有一些勢力,不甘心接受中國越來越強大的事實,近期,一位《紐約時報》駐香港的美國記者,在其社交媒體封面上,特地選取了一張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1860年英法聯軍集結香港,北上侵略中國的照片,在香港局勢敏感時期,其作為西方的喉舌,以骨子裡的傲慢,炫耀其祖輩的惡獸本性,對我們中國人的恫嚇之意,昭然若揭。
  • 駐英大使向33個報社回應:香港國安法是「一國兩制」的重要裡程碑
    中國駐英大使館大使劉曉明在網上中外記者會上介紹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維護國家安全法》的有關情況,並對記者提問進行回答。此次參加網上記者會的中外媒體共33家,其中英國媒體有:《金融時報》、《每日電訊報》、《泰晤士報》、《衛報》、《經濟學人》、路透社,電臺有英國廣播公司(BBC)、BBC廣播四臺、天空新聞臺、英國電視四臺、獨立電視臺。
  • 扎哈羅娃諷刺《紐約時報》招聘駐莫斯科特派記者
    據俄羅斯衛星通訊社sputniknews報導,俄羅斯外交部發言人瑪麗婭•扎哈羅娃不無諷刺地評論了《紐約時報》在自己網站上發布的關於招聘駐莫斯科記者的廣告。扎哈羅娃指出,《紐約時報》正在招募駐俄羅斯的特派記者,並稱俄羅斯是「普京的、派遣裝備了神經麻痺毒劑的武裝部隊以打擊敵人的俄羅斯」。
  • 《紐約時報》員工想「自我審查」:專人評判敏感內容
    《紐約時報》工會要求「敏感內容評判」,推特截圖 為了在新聞標準制定中確保有「邊緣的聲音」,工會還要求在相關團隊中增加「有色人種」工作人員。 《紐約時報》工會還指出,公司不應對任何人有歧視,要為「有色人種」提供培訓和導師項目,讓他們能更多擔任記者及編輯的職位,並提拔更多「有色人種」進入領導層。他們一併要求公司每年發表「員工多樣性數據」,顯示不同人群的招聘、晉升等方面的信息。
  • 《紐約時報》「陰陽怪氣」招聘駐俄記者,俄方回應絕了
    【文/觀察者網 鞠峰】前幾天,美國《紐約時報》發布了一則非常「紐約時報」的招聘廣告。這家自由派旗艦媒體「誠招」一位駐俄記者,宣稱這份工作中他/她要前去報導「神經毒劑、軍火商、特工、新冠肺炎患者」等等,藉此抹黑俄羅斯。 面對這份「陰陽怪氣」的招聘,俄外交部發言人扎哈羅娃昨日(22日)的回應堪稱一絕。
  • 駐英大使劉曉明就香港維護國家安全法舉行中外記者會 重點回答這五...
    本文轉自【中國駐英國大使館】;2020年7月6日,劉曉明大使在駐英使館舉行網上中外記者會,介紹《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維護國家安全法》的有關情況,並回答記者提問。、加拿大廣播公司、鳳凰衛視資訊臺、《南華早報》、《歐洲時報》、《英中時報》、《僑報》等33家中外媒體近50名記者出席。
  • 中國駐英大使劉曉明:中國不會承認香港BNO護照
    中國駐英大使劉曉明:中國不會承認香港BNO護照 鄭言/央視新聞客戶端 2020-07-31 09:20
  • 專家:「港版國安法」不會影響普通香港民眾,重點針對幕後黑手
    香港事務學者和法律界人士24日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港版國安法」是針對極少數嚴重危害國家安全的分子,不會影響到香港普通民眾表達不同政治觀點的權利。此外,「港版國安法」料不具備追溯力,即該法生效前的違法犯罪行為仍會按照香港本土法律定罪。但如在「國安法」生效後,這些人被證明仍繼續扮演顛覆或教唆角色,則將會受到新法的制裁。
  • 《紐約時報》招聘駐俄記者不忘抹黑 俄外交部女發言人回應絕了
    俄羅斯外交部女發言人扎哈羅娃(塔斯社) 海外網11月23日電 大約一個星期前,美國《紐約時報》發布了一個「奇葩」的招聘廣告,要尋找一個「不怕死」的駐俄記者。據俄羅斯衛星通訊社22日報導,《紐約時報》對於駐俄記者工作是這樣描述的,未來有機會穿越11個時區,報導世界上最具魅力的領導人之一——俄羅斯總統普京,但接下來卻變味了,列出這位記者可能碰到的「遭遇」,包括神經毒劑、私人軍事承包商、網絡特工和新冠肺炎患者。
  • 俄網友還擊了《紐約時報》
    此前,美國《紐約時報》在招聘網站上自稱「誠招」一位「不怕死」的駐俄記者,宣稱這份工作中會接觸到「神經毒劑、軍火商、特工、新冠肺炎患者」這些負面新聞。22日,俄外交部發言人扎哈羅娃對這則抹黑做了回擊。就在同一天,富有創意的俄羅斯網友們也用《紐約時報》式的「陰陽怪氣」,做了一份「駐美記者」招聘。
  • 中國駐英使館:強烈譴責「五眼聯盟」外長發表涉港聲明
    中國駐英使館:強烈譴責「五眼聯盟」外長發表涉港聲明 中新社倫敦11月19日消息,中國駐英國大使館發言人19日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堅決反對和強烈譴責「五眼聯盟」外長發表涉港聲明。
  • 港媒爆黎智英被控「勾結外國」,媒體稱按香港國安法最高可判無期
    據多家香港媒體11日報導,曾經在香港肆無忌憚興風作浪的亂港頭目黎智英當天被加控一項「勾結外國或者境外勢力危害國家安全」罪。香港警方11日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警方國家安全處經進一步調查後,今日加控一名73歲男子一項「勾結外國或者境外勢力危害國家安全」罪。
  • 港英政府統治下的香港(上)
    從此,香港告別了祖國母親,成為一個漂泊在外的遊子。英國佔領香港最初的目的不是為了殖民,而是為了商業貿易和經濟利益。在鴉片戰爭後搶奪中國土地時,英國在更具有軍事戰略地位的舟山群島和更具商業價值的香港之間選擇了後者。正因為此,加之英國人認識到香港與內地在種族和文化上融為一體,難以殖民,於是英國政府抱著「借來的地方」的臨時心態,對香港基本上採取「統而不治」的政策,讓英國人撈取更多的利益。
  • 香港有市民到英駐港總領館抗議英幹涉中國內政,當場撕毀BNO護照
    【環球網報導】據香港電臺網站等港媒6月6日報導,有香港市民6日到位於金鐘的英國駐港總領事館,抗議英國政府干涉中國內政,他們帶著中國國旗和請願信到場,並當場撕毀手上的英國國民(海外)護照(BNO)。香港電臺網站視頻截圖港媒報導稱,香港團體「公民力量」發言人林宇星、民政事務局公共事務論壇成員高松傑等人今早(6日)在英國駐香港總領事館門外抗議,並撕毀BNO及朗讀「我是中國人」的聲明。
  • 不滿《紐約時報》抹黑俄羅斯,俄網友還擊了!
    此前,美國《紐約時報》在招聘網站上自稱「誠招」一位「不怕死」的駐俄記者,宣稱這份工作中會接觸到「神經毒劑、軍火商、特工、新冠肺炎患者」這些負面新聞。 22日,俄外交部發言人扎哈羅娃對這則抹黑做了回擊。就在同一天,富有創意的俄羅斯網友們也用《紐約時報》式的「陰陽怪氣」,做了一份「駐美記者」招聘。
  • 被指資助塔利班襲擊駐阿美軍 俄羅斯使館斥《紐約時報》炮製假新聞
    參考消息網6月28日報導 外媒稱,美國《紐約時報》指責俄羅斯向塔利班組織提供資助以襲擊駐阿美軍,俄方譴責《紐約時報》炮製假新聞。據法新社華盛頓6月26日報導,據美國《紐約時報》當地時間周五報導,美國情報部門得出結論,一支俄羅斯部隊向與塔利班有關聯的武裝分子提供賞金,以殺死美國領導的駐阿富汗聯軍士兵。
  • 推特與《紐約時報》網站遭敘黑客攻擊
    據法新社報導,推特與《紐約時報》網站當地時間27日遭到網絡黑客攻擊,敘利亞一個團體很快宣稱對襲擊事件負責。  「敘利亞電子軍」在推特帳戶上發布信息稱,媒體正在被打敗,「推特,你準備好了嗎?」  網絡攻擊的目標是域名系統。
  • 以紮根理論看紐約時報的數位化轉型:讀《紐約時報是如何做新聞》
    紙質版媒體的工作流是幾十年乃至上百年形成的,傳統記者已經適應,網際網路時代,記者爭論轉型會不會增加工作量,比如一個記者以前只需要報導寫稿就好,現在紐約時報為了吸引讀者,還要增加視頻環節,這需要記者提前準備文稿,對於《紐約時報》還好,對於傳統記者來說,他會想:「哦,上帝啊,我的工作量又增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