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導讀:西班牙最受人追捧的旅遊熱點是哪裡?不是馬德裡,不是巴塞隆納,而是法西邊境跨越庇里牛斯山一條連綿1500 公裡的漫漫長路。從公元9 世紀開始,這條路每年吸引著幾十萬的朝聖者和旅遊者踏上徵途。聖地牙哥朝聖之路,當你走到它的盡頭,你會發現上帝和你在一起。
聖路西班牙
傳說,耶穌的得意門徒雅各曾於公元1 世紀時在西班牙傳教布道,7 年後,他回到聖城耶路撒冷卻不幸在那裡被砍了頭。他的屍身被弟子們運回他生前鍾愛的西班牙,悄悄埋葬。歲月更迭,誰都不再記得聖徒雅各究竟被埋在了哪裡。他的墓穴從此成為基督教史上的千古之謎。直到公元9 世紀,一個修士在午夜被明亮的星光喚醒,在星光的指引下走入密林,發現了聖徒雅各的墓穴和遺骨。從此,這個地方名聲大振,人們以聖徒雅各的名字為它命名,它就是今天的西班牙名城「聖地牙哥」。而無數信徒開始從歐洲各地前來尋訪聖徒的遺骨,幾百年來形成若干條「朝聖之路」,這些路經過庇里牛斯山終於匯集在西班牙的納瓦拉地區,形成一條固定線路,橫跨西班牙北部,最終迂迴到達白浪翻卷的大西洋岸邊。
對於虔誠的基督教信徒來說,這條路是一次滌蕩靈魂的旅途。一路上無數的教堂、遺蹟、無數的宗教先賢留下的故事,聖雅各、聖羅歇、聖弗依、聖克特裡……以及路邊每一個前輩朝聖者留下的十字架都會讓人心旌激蕩,靈魂飛舞。而對於旅行者來說,這條路上的名勝古蹟、自然風景資源豐富,叢林、山谷、海岸、草原……置身其中,你將淹沒在一條風光秀美的歷史長河裡。1985 年,這條朝聖線路被正式確定為聯合國世界文化遺產,隨後又被歐洲議會定為第一條歐洲文化旅行線路。
走在聖地牙哥朝聖之路,一路上都會有路標告訴朝聖者們聖地牙哥的方向。它的代表標誌是一枚貝殼形狀的圖案,法國境內為白色,西班牙境內為黃色。而真正決定走完朝聖之路的人每人都會從起始地的薩裡亞教堂花1 歐元買一本小冊子,然後在沿途的酒吧、旅社、商店蓋上證明自己朝聖之路的印章,而其中的每個印章都記錄著朝聖者們前進的腳步和心靈歷練。假如你也嚮往這樣的一次靈魂之旅,請和我們一起,隨著貝殼的指引,啟程,出發。
薩拉戈薩 聖徒的起點
暮色蒼茫,我在薩拉戈薩(Zaragoza)的羅馬石橋上架起了相機,將鏡頭對準了遠處的聖母顯靈大教堂(Basilica Nuestra Senora del Pilar ),鎖定焦距、調好曝光,只等華燈初上的那一刻,便可以在我事先「偵察」好的這個位置上拍下古城最具代表性的一個畫面。晚風急速地推動著天際的黑雲,讓一絲血紅的霞光在鉛灰的天幕下泯滅變幻,若隱若現。腳下的埃布羅河(Ebro)也在寒風中加快了奔流的速度。晚風襲來,行人豎起了大衣的衣領。剛剛 11 月初,薩拉戈薩就已寒氣逼人,難怪導遊書上說,入冬後的薩拉戈薩是一座風城。
薩拉戈薩擁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是西班牙的北方重鎮和歷史名城。雖然它並不在通往聖地牙哥古城的朝聖之路上,但作為大家朝拜的主角,這裡卻是聖徒雅各曾經傳道的地方,他一生的「光輝事跡」便始於此。天漸深藍,不一會兒照射聖母顯靈大教堂的造型燈便亮了,從取景器裡望去,這座讓薩拉戈薩盛名遠揚的神聖建築金碧輝煌。聖母顯靈大教堂又被稱作「 聖皮拉大教堂」,是我進入過的規模最為宏大的宗教建築物之一。由於建造時間跨越近200 年之久,當地嚮導特別指出,即使這是一座巴洛克風格的宗教建築,但是古老的哥特遺風和後期的新古典主義潮流在這座龐大的建築群上都有所體現。難怪在這座大教堂的內部還細分出了羅馬式教堂、哥德式教堂和巴洛克教堂等細部,各個時期的建築風格讓人目不暇接。
既然名為「聖母顯靈大教堂」,「神跡」定然是少不了的。在聖殿中一座精美祭壇上供奉著一段小石柱是聖母顯靈大教堂的「鎮堂之寶」。它的外表包金裹銀,一個類似檯燈罩的精美柱罩遮住了它的大部分。上方裝飾著黃金的光環,襯託出一尊小小的聖母像。這就是使這座聖皮拉大教堂得名的那一段石柱(在西班牙語中,柱子稱為Pillar)。那天教堂專門派出一位資深管事向我們解釋了這段石柱的前因後果。
相傳在基督教傳播的早期,聖徒雅各曾在今天的薩拉戈薩一帶傳教。可傳來傳去也未能讓多少百姓皈依基督的說教。就在耶穌被釘死在十字架上隨即復活後不久,一日當他正在埃布羅河邊禱告時,聖母忽然現身顯靈,將一座木質聖母像和一截玉石柱遞到雅各手中。「你要在這片地上為我築屋,這座像與這根石柱將成為那神廟之名」。雅各受此召喚後精神大振,但還是辛辛苦苦地募捐化緣了一年,才在他見到聖母的河岸邊建起來一座小教堂,將聖母像和石柱供奉其間。根據天主教歷史,在聖母升天之後,她唯一一次現身顯靈便是這次在埃布羅河畔。而薩拉戈薩的聖母顯靈教堂也是世界上第一座專門供奉聖母的大教堂。大教堂裡另一件有趣的東西是掛在牆上的幾顆大炸彈,說來也是聖母顯靈的「神跡」。在1936 年至1939 年的西班牙內戰時,大教堂遭受過飛機轟炸。可神奇的是這些穿透教堂拱頂落入的大炸彈,居然一顆都沒爆炸。當地百姓相信由於供奉在此的聖母法力無邊,這些原本威力強大的殺傷性武器才失效作廢,為了感謝聖母的庇護,信徒們便將這些沒有爆炸的炸彈高懸於聖殿邊,同時也向世人證明神跡的存在。
在古代甚至直到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在全民信奉天主教並以聖母為主要崇拜對象的西班牙,薩拉戈薩這座城市就因為這座大教堂,成為天主教徒心中的聖地,把它比作是「西班牙的梵蒂岡」也毫不誇張。直到今天,這裡每年還要慶祝聖母顯靈節。
聖徒雅各的故事以薩拉戈薩為起點,以古城聖地牙哥為終點,在他的號召下,兩地終年訪客如雲,旅館客房總是緊張。當夜風呼嘯著在教堂的尖塔上飛旋時,我們告別薩拉戈薩,踏上通往聖地牙哥的朝聖之路。
拉雷奧哈 痛飲酒鄉
離開「風城」薩拉戈薩後風雨便一路與我們為伴,到達洛格羅尼奧(Logrono)的那個下午我穿上了此行所攜帶的全部禦寒服裝卻依舊瑟瑟發抖,此時,「西班牙的陽光」忽然變成了一個荒謬的傳說。洛格羅尼奧是「聖地牙哥朝聖之路」上的重要驛站,同時也是西班牙甚至整個歐洲最著名的葡萄酒產區拉雷奧哈(La Rioja)的首府。正值秋日,拉雷奧哈滿山遍野的葡萄園所有的葡萄葉都變成了楓葉色,染紅了一片片的山坡。當風雨過後,陽光破雲而出時,那滿坡的紅色便會如火般燃燒起來,照亮灰藍的天空。自古出美酒的地方必有美食,拉雷奧哈的旅遊資訊上說,很久以來,跋涉在朝聖之路上的人們一到洛格羅尼奧後都會好好歇息幾天,飽餐痛飲一番,以當地的美食美酒彌補一下跋涉聖路的辛勞。看來,懂得享受生活的西班牙人從來就沒有把享用美味與淨化靈魂這兩件事對立過。
洛格羅尼奧中心廣場上的聖瑪麗亞圓頂教堂(Iglesia de Santa MariaRedonda)甚是氣派,可惜時間尚早,該教堂要到晚上七點的彌撒時間才向民眾開放。於是我便頂著風雨開始參觀老城,才繞了不到兩個街口,忽然發現了路邊有塊交通標誌牌,除了指示方向的箭頭外還印著個拄拐杖的人形,箭頭和人形中間是一個黃顏色的扇貝標誌。我一下來了精神,這不就是「聖地牙哥之路」的指示牌嗎?這麼些天來我們的話題總是圍繞著朝聖之路展開,可直到今天才來到了這條著名的古道上。我曾一直將其想像為一條延伸在崇山峻岭中的艱險小道,卻忽略了它也過縣穿州,通過許多城市和鄉鎮,有現代化的交通指示牌一路標示著它的方向。於是我們順著指示牌尋路而去,又拐過一個街口後便看到在溼漉漉的鵝卵石地上鑲嵌著一個巨大的扇貝標誌,這便是真正的聖地牙哥朝聖古道了,扇貝展開的方向指著這條道路的終點古城聖地牙哥。
我們沿著鑲嵌著扇貝的古道漫步,很快便進入了迷宮般的洛格羅尼奧老城區。這一帶的建築多是昔日老城中的民宅,許多都正在改建。那些修復完好的建築裡亮著昏黃的燈,街上的店鋪都已經打烊了。偶爾有幾個打傘的市民擦肩而過, 見他們手裡不是拿著麵包就是提著菜籃,一看便知是回家做晚飯的。此外,便再也見不到什麼路人了。我們按圖索驥找到了聖地牙哥教堂(Iglesia de Santiago),可惜這座在朝聖之路上見到的第一座以聖地牙哥之名命名的教堂也是大門緊閉,我們只能在溼漉漉的老街上對著它的外牆浮想聯翩。很快我們便發現教堂正立面的頂端飾有一座聖雅各騎馬揮劍的雕像,它與城中旅遊紀念品商店裡出售的聖人雕像造型一致。原來,聖雅各不僅是傳教的使徒,西班牙人還將其視為軍隊、騎手和朝聖者的保護神,特別是後來西班牙王室收復被摩爾人佔領的南方時,聖雅各更被描繪成了戰神,因此,他的造像中最常見的就是這一躍馬揮劍的造型,而在他的坐騎腳下還總會倒著一個摩爾人。而這座雕像乾脆就被命名為「聖雅各擊殺摩爾人」(Santiago Matamoros),十分簡單直白,很容易喚起廣大民眾同仇敵愾,趕走侵略者的決心。
入夜後,當地嚮導執意要帶我們去城中一處「獨特」的地方吃晚飯,說是只要走幾步就到了。而早已「饑寒交迫」的我心裡開始犯嘀咕:究竟我們還要在寒風中走多久?那條街上又有什麼特別好吃的東西呢?剛進一條叫勞瑞爾街(Calle del Laurel)的街口,眼前的情況霎時出現巨變,這是一條匯聚著酒吧和小吃店的街道,據說主要以出售西班牙著名的塔帕(Tapas)小菜著稱。只見整條街上擠滿了人,男女老少手中都端著酒杯,牆角、窗臺上儘是喝空的酒瓶,一位打扮入時的女子一邊喝酒一邊與親友聊天,一邊還要看著身邊嬰兒車裡的小寶寶。嚮導的話果然不假,這裡確實是洛格羅尼奧一個獨特的所在,與該城其他地方的冷清相比,這裡水洩不通的街道仿佛是一個巨大的真空泵,把全城的老百姓都吸引到這裡把盞痛飲。
冬天呢?」「冬天的氣溫和今晚也差不了多少。」說起氣溫,我才發現,或許是人氣鼎盛的原因,這裡的溫度似乎比城裡其他地方高出許多,否則那些衣著時髦、腰上只裹一條超短裙的美女們,如何耐得住這凜冽的寒風呢?不過,大家也不是有意要在戶外招搖,所有沿街的餐館家家爆滿,不能在室內享受溫暖的客人,只能在戶外感受清涼了。在一家小酒吧的門口,嚮導與店主開始一番認真嚴肅的討論磋商,終於,掌柜的胖大嬸在小店的角落裡為我們湊出了一張桌子,我們的一身寒氣隨即消散在小店四處瀰漫的熱烈和喧囂中。酒菜上桌,胖大嬸指著拎出來的紅酒瓶特別強調:「這是剛剛上市的拉雷奧哈新酒,你們一定要嘗一嘗,你會愛上它的。」隨即「咂」地一聲很響亮地親吻了一下自己的指尖。西班牙人的這個動作,等同於中國人在面對一桌子山珍海味時豎起的大拇指。
當兩瓶拉雷奧哈的新酒被喝乾後我忽然明白了,聚集在屋外寒冷街道上的人們,無論是裝束清涼的美女還是熱情飽滿的老伯,他們那讓人驚嘆的熱情和耐寒力,其實也是仰仗了拉雷奧哈美酒在他們體內所催化出的特殊力量。
離開美酒之鄉拉雷奧哈的前夜,我們投宿在了一個叫聖多明戈德拉卡爾扎達(Santo Domingo de la Calzada)的小鎮裡。據說小鎮上有座有名的教堂,從古到今走聖地牙哥朝聖之路的人都要去參拜。我們便匆匆丟下行李趕在彌撒開始前直奔教堂,因為只要彌撒一開始,遊客便謝絕入內。
入得教堂首先看到聖多明戈的塑像。聖多明戈是歷史上一位虔誠的教徒,他曾非常嚮往成為修士,但由於他不識字而被教會拒絕。由此他乾脆不當修士了,而在朝聖者們經過的路途上建了所客棧,服務那些在朝聖之路上長途跋涉的人們。因為他的這一貢獻,人們不僅記住了他,還尊他為聖人,為他建了教堂,就連那小鎮也是用他名字命名的。
聖多明戈的塑像左右兩邊各立有一隻公雞和一隻母雞,而在教堂內側的牆壁上居然也安放著一隻石造大雞籠,一公一母兩隻白色的活雞正居高臨下地打量著我們。大公雞好像留意到了眾人的視線,居然以引頸長鳴作為回應,霎時間,高大的教堂內雄雞高唱,在空曠的教堂頂端餘音繞梁。這一聲可驚得我不淺,可再看那些已落座準備參加夜晚彌撒的信眾們卻是一臉泰然。這時笑眯眯的嚮導娓娓道出了一個小故事:
話說古時有一個三口之家前往聖地牙哥朝聖。在當地小客棧寄宿時客棧老闆的女兒看上了這家的兒子,但當投懷送抱慘遭拒絕後便心生惡意,將客棧的錢袋悄悄塞進了年輕人的背囊。待第二天這個朝聖家庭上路後,那惡女子便報警了。完全蒙在鼓裡的小夥子就這樣被法官判了絞刑,任憑他怎麼解釋都為時已晚。傷心的父母不願看到孩子在自己眼前受刑,便忍著悲痛繼續踏上朝聖的徵程。可是沒走多遠孩子的母親忽然得到了神的感召:你的兒子雖然已被吊上絞架,但他是無辜的,他不會死。 母親於是不顧一切地趕回小鎮,找到了正在吃著豐盛大餐的法官,央求他將兒子從絞架上放下。法官指著桌上已經做熟的兩隻雞說,如果你的兒子還沒死,這兩隻死雞便會飛起來。話音未落,桌上餐盤中的兩隻雞忽然變得羽毛俱全,騰空而起,飛過目瞪口呆的法官。
不得不說,這是我此行西班牙聽到的最酷的神跡了。
塞布雷伊羅 徒步聖路
抵達塞布雷伊羅小鎮(Pedrafita do Cebreiro)時我心想如果再不下車,恐怕我就不會走路了。這麼想儘管有些誇張,但我們從早晨出發到現在已經坐了近8 小時的汽車,而從這裡我們便要開始狠狠地走上一段聖地牙哥之路了。這次真的是用雙腳丈量,而非以車代步。
在處處古蹟的西班牙,塞布雷伊羅小鎮讓我們的旅行瞬間回到「 遠古」。整個小鎮的街道都由石塊鋪設,所有房屋都是石壘外牆的低矮建築,在一片蕭瑟的風雨中讓人有誤入蘇格蘭鄉野的錯覺。儘管這裡沒有祛寒暖身的蘇格蘭威士忌,可當地小客棧的燉菜和散裝土酒,也讓我重新振作起了被風雨折磨得有些低落的心情。當嚮導迪亞戈宣布「午餐後我們將像朝聖者一樣徒步走一段聖地牙哥之路」後,我又吞下了兩片粗麥麵包。
聖地牙哥朝聖之路(Camino de Santiago)得名於它的終點站聖城聖地牙哥。 按照迪亞戈的說法,作為一個朝聖者,任何一條能從自己家抵達聖城的路都是朝聖之路。「從小父母就是這麼對我們說的。」他補充說。
穿鎮而過的公路邊就是古代的朝聖路。入口不遠處豎著一座爬滿青苔的十字架,它的座基上放滿了大小不一的石塊。一問迪亞戈才知道,朝聖路的途中有許多類似的十字架,朝聖的人們每每遇到一座,便在上邊放一塊石頭,象徵卸下了自己的一份「罪孽」,走完全程的朝聖者便是一個「新人」了。迪亞戈說,放在十字架下的石塊越大,證明丟棄的罪孽越多。我在周圍轉了幾圈也沒找到與自己需要丟棄的罪孽對等的石頭,乾脆返回村口抱了塊大石頭來充數,有了這麼塊巨大的石頭,估計我未來幾年的罪孽也可以一併抵消了。
雨後的山林小道十分泥濘,腳上的鞋很快就溼透了。感覺上已走了許久,但還是無法將那座霧氣蒸騰的遠山甩到身後,倒是原本的林間道變成了山徑,一側的林木被溼淋淋的崖壁所代替,另一側則是湍急的溪流,許多倒掉的樹木橫亙在溪流上。天空飄起了小雨,而我早已走得汗流浹背,索性摘去了頭上的毛線帽,霎時間,腦袋上熱氣蒸騰,宛若武林大俠在運功療傷。雨越下越大,像是要給老天爺說情似的,迪亞戈鄭重其事地安慰我們:「其實我們很幸運,根據當天的氣象預報,我們是應該遭遇瓢潑大雨的。」於是人人不敢怠慢,三步並兩步地跟可能隨時傾倒下的大雨賽起跑來。
忽然,我們的背後出現了一個人影,他由小變大,很快追上了我們。這是個高大的白人小夥子,身上背著罩了防水套的大背包,頭頂風雨帽、手握一根樹幹當作健行杖,完全一個現代朝聖者的打扮。 他叫內森,來自美國陽光燦爛的加利福尼亞海岸,這次是專程來走聖地牙哥之路的。雖然父母都是虔誠的天主教徒,但他本人卻不是,他坦言自己從不上教堂。而他跋涉朝聖之路的原因,更多是想以西班牙美麗的田園山景陶冶自己的身心。「這一路,風景漂亮,空氣真好!」他抹了一把摻和著汗水和雨水的臉,一邊跺著登山靴上的泥一邊說。聖地牙哥朝聖之路一路上都不乏內森這樣的徒步跋涉者。有的人還走了不止一次。曾看到過一篇報導,寫的是一個多次徒步朝聖之路的牧羊人,他的左腳上刻著「我累了」 ,右腳刻著「我也是」。內森已經在聖路上風餐露宿了一個多月,我問他是不是也累了,他笑著說:「當然累了,但心情卻從來沒有這麼輕鬆過。」
與內森一樣,今天多數跋涉在聖地牙哥之路上的人們大都不是因為宗教原因,更多的人是將這趟跋涉看成是挑戰自我的一次經歷。而人們所選擇的跋涉方式除了徒步、騎自行車據說還有騎馬和騎毛驢。像我們這樣總是「以車代步」重走朝聖之路的,算不上真正的朝聖者。在踏上這條泥濘的小道前,公路上有3 位騎車「朝聖」的小夥子對我們高呼著:「聖地牙哥就要到了。Buen Camino!」「 Buen Camino」其實與中文裡的「一路順風」意思相近。據說很久以來,人們在聖地牙哥之路上相遇時都會互道「Buen Camino」,無論你來自何方,大家都以這句話相互問候、鼓舞或告別。
華燈初上時分我們抵達了修道院。修道院所在的小鎮上到處都是內森這樣的跋涉者。迪亞戈說,這兒是抵達聖地牙哥古城前最後一個重要「補給站」,許多人都會在此歇息幾天後做最後「衝刺」。而此時,來接我們的汽車早已停在了修道院的正門口。上車前,我一邊磕著滿鞋的溼泥一邊詢問迪亞戈,我們今天究竟翻山越嶺地走了多少裡路?「不到6 公裡。」 他回答。只有6 公裡?想想我們深一腳淺一腳地走了一下午,怎麼也不止6 公裡吧?還沒來得及去找迪亞戈問個究竟,均勻車速和車廂內舒適的暖氣,很快便讓我閉上了雙眼。朦朧中,似乎看到美國小夥兒內森甩著沾滿溼泥的靴子,在風雨中衝我們揮了揮手:「Buen Camino !」
待我再次睜開眼睛時,汽車已經停了。車窗外一座頂天立地的大教堂,雪亮的造型燈在漫天的雨絲中勾勒出教堂強勁的輪廓。我一下子便醒了過來,這不就是聖地牙哥的大教堂嗎——聖地牙哥朝聖之路的終點!原來我在睡夢中已經「走」完了最後一段朝聖路。
聖地牙哥 正午彌撒
我多年前便造訪過古城聖地牙哥,曾記得這座城市多雨,可這次在半小時裡打著雨傘還被淋成落湯雞卻是過去從來沒有過的經歷。後來翻閱當地資料,得知此地秋冬季每周必有一日陰雨,「有時雨勢迅猛」。看來我們正好趕上了「雨勢迅猛」的時候。
聖地牙哥古城因安葬著聖徒雅各的遺骸在歷史上成為繼耶路撒冷、梵蒂岡之外的另一處基督教聖地。它的全名「聖地牙哥德康帕斯臺拉」(Santiago de compostela)是拉丁語,意思是「聖地牙哥的星光原野」。讓人聯想到當年是天上的星光指引著後人找到了聖徒雅各的墓穴。不過,這只是聖地牙哥名字來歷裡眾多的傳說之一,反對這一說法的理論也不少。聖人之墓發現後,人們便在那裡蓋了座小教堂以示紀念,今天聖地牙哥這座高聳雲天的大教堂,是11 世紀時在原來小教堂的基礎上加蓋的。迪亞戈說,當時的西班牙,阿拉貢國王正在領導著西班牙人與摩爾人作戰,展開收復失地的戰爭。聖雅各的名字成了西班牙人團結一致,收復失地的旗號,聖地牙哥城也因此成了基督徒世界另一個神聖的所在。
第二天中午我們準時在彌撒前進入大教堂,與眾人一起參加有名的正午彌撒。其實,對多數參加這場彌撒的人而言,與其說是聽人布道,倒不如說是期待彌撒結束前那場精彩的晃香爐儀式。
聖地牙哥大教堂中有兩個大香爐。個頭大的那個以黃銅和白銀製造,高1.6 米自重80 公斤,通體呈金黃色,可裝入40 公斤的木炭和香料焚燒,號稱世界最大的教堂香爐。遇有重要宗教活動,該香爐便掛上主拱頂的滑輪上,在8 位教士的拉動下,大香爐會徐徐晃起,直「飛」到幾乎觸及教堂天穹的高度,將聖香的煙霧灑滿整個教堂大殿。據說聖地牙哥大教堂的晃香爐儀式已經超過了700 年,古時候在教士們中流傳著這樣一句話:「香菸越濃,廢話越少」。不過,晃香爐的儀式除了它的宗教意義外,當時也有出於對公共衛生方面的考慮。據說古時大教堂裡常常人滿為患,空氣十分汙濁。時常晃一晃大香爐,有助於淨化空氣,防止疾病蔓延。
可惜我們那天沒有看到這個80 公斤的龐然大物出場,那天在大教堂中晃起來的是該教堂的第二號香爐「大白菜」,就因為它通身銀白,因此得了這麼個奇怪的綽號。「大白菜」的個頭雖然比本尊大香爐小,但也需要由6 名教士伺候。彌撒臨近尾聲,6 名教士便協力將「大白菜」掛上手腕般粗的吊繩,在主持彌撒的神父點燃爐內的聖香後,6 人便奮力拉動吊繩,「大白菜」便冒著白煙徐徐晃動起來,隨著它晃動的角度越來越大,它晃動的速度也飛速加快。每次它經過我的面前都讓人有風馳電掣之感。據說,它在空中的最快晃動速度可達每小時68 公裡,幾乎達到我當學生時買的一輛二手車的速度。再看那6 位拉動香爐的教士,每次發力,腦門上都是青筋暴露,而當香爐飛到空中最高端時,6 人幾乎又被這棵「大白菜」拖得雙腳離地,如此循環往復直到彌撒終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