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天39例確診!
今天一早,熱搜上連續幾條河北疫情的消息,讓人心裡一慌。
疫情似乎又在加重。
據河北衛健委統計,1月5日0-24時,河北省已經新增了20例本地確診病例,43例無症狀感染患者。
(來源:河北衛健委)
河北石家莊市藁城區已被調為高風險地區。
這是目前全國唯一一個高風險區。
(來源:河北衛健委)
河北政府宣布全省進入戰時狀態,全面啟動全員核酸檢測。
(來源:河北日報)
從2號河北通報病例出現,到今天數字大幅上升,大家才真正意識到,狡猾的新冠病毒,很可能已經隱秘傳播一段時間了。
早先,遼寧也散現眾多病例。
縱觀其中細節,有一些隱秘的事例,正在為人們敲響警鐘。
遼寧瀋陽市最初公布確診患者流調時,大家對一個人的行程軌跡表示了不滿。
確診的患者,是一位67歲的老太太。
11月29日,這位老太太從韓國回到瀋陽。
按道理,她要遵循14天集中隔離+14天居家隔離的條令。
但結束集中隔離後,老太太卻一天居家隔離都沒遵守。
不但沒有遵守,她還把瀋陽城六區一個不落下地跑了一遍。
那所逛的範圍之廣,包括火車站、商場、醫院、火鍋店……
而且,這幾十次出行中,全都是乘坐計程車或者其他公共運輸。
(軌跡圖)
4天後,老太太出現了症狀。
但是,到這,她還是沒有意識到問題嚴重性,也沒有及時跟相關部門反饋、就醫。
而是,一個人4次前往小診所打點滴,期間還輾轉了5個小醫院。
按規定,有發熱情況要到指定門診進行排查、治療。
因為發熱門診各項排查程序、診療方案和防護措施都最權威、最安全。
但老太太直到最後身體拖不下去了,才去了大醫院。
更讓人不解的是,老太太鄰居被感染後明確表示,自己曾陪老太太去醫院就診。
但老太太在接受流程調查時,壓根沒有提及這一行程。
(鄰居流調,來源:瀋陽網)
(尹某某流調,來源:瀋陽網)
果不其然,就在全國人民歡度元旦假期的最後一天,瀋陽報告新增27例本土確診病例,全部都是和這位老太太有關。
(來源:澎湃新聞)
其中還包括5名醫護人員、一名95歲老人……
期間種種行為,不僅害了老太太自己,更讓瀋陽一城人遭受損失。
疫情期間,類似案例不是一例。
早在去年3月,河南鄭州郭某,刻意隱瞞境外行程,後來被判刑一年半。
郭某刻意隱瞞行程的行為,導致鄭州19天連續確診清零的局面被打破;
導致其所在大廈全部停工,
間接導致鄭州全面復工計劃改變、鄭州學生復學推遲......
其中損失難以估量。
反觀另一面。
形成對比的是,此次河北疫情中的1位確診病例。
她在1月2日凌晨4點感覺發燒,凌晨5點就讓家人租車陪同去大醫院就診。
當日確診。
老人所在的小果莊開始做了大規模排查,後續多個確診案例都是在排查中檢測出來的。
你可以試想下,在北方寒潮肆虐的冬日。
住在村裡的61歲老太太,文化水平並不高,行動也沒有年輕人便利。
在凌晨自覺身體不對勁後,1小時後就馬上動身去城區大醫院就診。
而且,沒有乘坐公共運輸,選擇租車。
網友評價,如果沒有這個老人,也許情況更加嚴重。
這樣的防疫意識讓人敬佩。
除了流調信息外,石家莊疫情防控新聞發布會中,負責人還表示:
這次疫情呈現家庭聚集的特點。
元旦期間,很多人趕著舉行婚禮。
多個病例在確診前參加了聚集性活動,或到過人員密集的場所。
在河北的確診病例中,有一位女士,4天參加了3場婚宴。
河北的疫情也波及到了西安。
因為西安有9個人,也到訪河北,參加了那場婚禮,成為確診病例的密切接觸者。
現在西安已調查了這9人的行為軌跡,管控約上千人。
(來源:新京報)
滿目的橫幅標語,小區村口的大喇叭,基層工作人員,其實都在做一件事:
宣傳科學防疫方法。
但知道與做到,結果迥然不同。
小不忍則亂大謀。
與一時疏忽形成對比的是,社會為此負擔的巨額成本。
先是核酸檢測。
按照河北新聞網發布的數據,截止1月5日,疫情重災區已經開展了大面積核酸檢測,數量超過40萬。
這背後是成千上萬真金白銀的財政支出,是巨大的物資消耗。
還有人力成本。
即使按照檢測1人1分鐘來計算,完成40萬人口的檢測,也需要1000個人不眠不休地幹上3天3夜。
當然,這還不算排查、動員、組織、需要花費的人力。
而快速完成如此巨大的工程量,靠的不是什麼高科技,就是每一個普通基層人員和醫療人員,一個個平凡人的肉身。
寒潮來臨,微博上的段子稱這不是低溫預警,是凍哭預警。
今明兩天是此次寒潮最冷的兩天。
北京最高氣溫只有零下10度,潑水成冰。早年這種情形只能在東北看到。
河北最高氣溫也低於零下。
醫護人員的護目鏡上起了霧氣,手腳被凍僵。
任務降臨,只有向前。
就在昨天,石家莊市政府又宣布,要實現石家莊全市人口核酸檢測,這又是1000萬的檢測量級。
(來源:人民日報)
靠的還是這些普通人。
除了核酸檢測,社會節奏也因此放緩。
1月5日,河北高風險區小果莊村啟動閉環管控。
(來源:人民日報)
似乎又回到了去年春節時的場景,禁止進村出村,人們閉門在家。
1月6日,石家莊客運總站發布通知,因本地疫情原因客運總站停運。
同時,高速重要路段也封路。
(來源:石家莊客運站公眾號)
1月6日起,石家莊全市中小學、幼兒園全部暫停線下教育教學工作。
(來源,石家莊教育局官方文件)
寄宿學校全封閉管理。
位於保定的河北大學宣布放假。
平時熱鬧的街道,如今已是空空蕩蕩。
(圖源:央視新聞直播截圖)
地鐵裡也幾乎沒有人。
(來源:梨視頻)
接受採訪時,小果莊村一建築裝飾公司的路先生說:「生意是沒法做了,談好的事情只能先擱置。」
這背後又有很多人因此被拽出生活的常軌。
知乎上有網友笑稱,自己本來在武漢打工,出現疫情之後,工廠停工。他只能回到河北老家中。家裡人不放心,再也不想放他出去打工了。
於是他好不容易在縣城搞了點小生意,沒想到現在,沒幹幾個月又要隔離停工了。
他感慨:「錢真難掙!」
因為疫情,人們第一次如此強烈地感受到命運共同體的概念。
成功是屬於每一個人的。
當然,一時疏忽帶來的成本也是每一個人的。
很多人疑問:
疫情到底發展到了哪個階段?什麼時候能夠結束?它是不是已經走遠了?
這個問題,也許並沒有一個準確回答。
我們只知道的是,形勢依舊嚴峻。
境外疫情尚未平息,不斷有輸入案例。
病毒已經出現變異,隱蔽性和傳染性都在增加。
恰逢冬季嚴寒時刻,病毒存活時間變長。
這都是需要面對的問題。
掉以輕心,盲目樂觀都不可取。
今天才是新年第一周,剛剛過去的2020年,並沒有走遠。
遙想去年此時。
也是一樣漸濃的年味,也是一樣嚴寒的天氣。
去年此時,人們在討論假期,討論年終獎,討論過年要做些什麼。沒人知道,一顆病毒的種子正在悄然蔓延。
花了整整一年時間,我們學習如何面對這個突如其來的疫情。
從鍾南山臨危受命開始。
一個已過80歲的老人,踏上了去往武漢的高鐵。
疫情吃緊,即刻出徵,他沒有買到票,只能坐在高鐵的餐車上。
他的一舉一動都牽動著全國人民的神經。
死亡和感染人數都在不斷上漲,但人們說:
中國有火神山,雷神山,鍾南山!
無所畏忌。
還有醫生張靜靜。
大年初一,她丟下4歲的孩子去往武漢,成為山東第一批援鄂的醫護人員。
50多天,她一直都守在一線戰鬥。
她特意把頭髮剪短,方便照顧病人。
終於,疫情控制下來時,張靜靜得以回家。
只是還沒有與丈夫孩子團聚,她就突發心臟病,離開人世。
「若一去不回?便一去不回!」的豪言,成了張靜靜的人生。
這個名單還可以一直往下列。
故事還可以一直向下講述。
在6月份發布的《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中國行動》白皮書中,真實的數字幫我們回顧了這場災難——
14億14億中國人民4.26萬自1月24日至3月8日,全國共調集346支國家醫療隊、4.26萬名醫務人員支援湖北。2.9億小時截至5月31日,全國參與疫情防控的註冊志願者881萬人,記錄志願服務時長超過2.9億小時。13.5億元截至5月31日,全國確診住院患者結算人數5.8萬人次,總醫療費用13.5億元。…………
如果說在這場硬戰中,我們學到了什麼,不過是一些非常樸素的經驗——
在美國總統川普和媒體較勁著,說老子就是不戴口罩;在歐洲部分國家指責口罩只是心理安慰時;
14億中國人默默帶上了口罩。
在其他國家的民眾上街聚集時,各項大賽照常舉行時;
14億中國人默默留在了家裡。
那麼多人,甚至付出生命,為時一年,教給我們的道理不過是:
及時公開,相信科學,嚴防死守,團結一致。
不過是戴口罩,少聚集,發現問題立馬就診。
然而,隨著時間推移,安樂使人忘卻。
很多人已經開始掉以輕心。
如今,新年臨近,人們都懷著合家團圓的期盼。
能不能過個好年,取決於正在讀這篇文章的每一個人。
能不能保住一年來爭取的現狀,能不能告慰逝去生命的英魂,都取決於每一個正在讀這篇文章的人。
取決於我們對規則的遵守,對生命的敬畏。
做好自己,就是對社會的最大貢獻。
來源:十點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