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力俗稱內勁,內力就是下丹田之力。丹田又分「上丹田」與「下丹田」, 上丹田即頭部中的「泥丸穴」, 下丹田即小腹中的「氣海穴」。兩穴之功能,在武術運動中各有其用,上丹田就是「意念」, 意念是力傳遞的指揮機關。 下丹田具有保存能量的功能,也就是內力的儲備倉庫,內力可及時聽從意念的調用。
中國武術又分內外兩家,內家拳包括形意拳、太極拳、八卦掌,這三種拳在練習時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氣沉丹田」也就是以練內功為主,為此才有內家拳之稱。在練習時必有六合,即:也就是內外兼修,外三合就是:手與足合、肘與膝合、肩與胯合。內三合就是:心與意合、意與氣合、氣與力合,為六合。另有:外練手、眼、身法、步。內練心(意念前的及時反映)神(精神)、意念(上丹田)、足(下丹田的內力充足)。在練習時的力,都是以內摧外,以根摧稍。在套路練習發力時,必須以意念指揮,通過人體的經絡將力自內傳遞於外,將根力傳遞於稍。內家拳——形意拳、太極拳、八卦掌,這三種拳種在外形上看,又各有不同力(勁兒)的外形表現。形意拳是彈簧勁兒、太極拳是纏絲勁兒、八卦掌為螺旋勁兒。這三種勁兒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內含著一種無形的內力。
練習內勁的方法很多,在八卦掌練習內勁的方法可分以下三步:
第一步:站樁、行樁(八卦掌中的走圈兒)和在套路的演練中,利用小腹的脹縮來完成呼吸,吸氣時小腹外脹,呼氣時小腹內縮。
第二步:在第一步練習的基礎上,逐步改變為吸氣時腹部脹滿,呼氣時小腹下沉,也稱逆呼吸。
第三步:當第一步和第二步的鍛鍊有了功底後,逐步改變為小腹下沉不變,稱為:「意守丹田」。中脘穴(胃部)周圍的肌肉要放鬆並下掖,肚臍上翻。這就是「氣沉丹田」又稱「實腹空胸」離中虛(離是八卦之中的一卦)。空胸即上腹(肚臍之上)的腹直肌一定要放鬆,否則就會影響胃部的正常功能,造成不良後果。如果發現了噁心,想吐而不出的現象,這都是僵力造成的後果,嚴重影響了胃功能的正常工作,就應減少運動量或減慢運動速度,渾身放鬆,調順呼吸。
氣沉丹田:在遊身八卦連環掌的鍛鍊中,要時刻注意氣沉丹田。因為胸腔的上部和周圍,受到骨骼的限制,要想增大胸腔的體積,只有氣沉丹田,給上部騰出空間,使人體內部的橫膈肌下沉,吸氣時肺可向下部伸展,達到增大肺活量的目的。在武術運動中不只是為了增大肺活量,增強體質。更重要的是增強腹肌的功能,使丹田儲備更多的能量(內力)。練習內家拳種的拳師們,可能都有體會,丹田就像一個充滿氣體的氣球相似,這是能量,時刻準備人體發力做功時的調用。俗話說:「丹田一用力,就將千斤大鼎高高舉起」, 這就是內勁。(文:孫志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