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的內勁指的是什麼?

2020-09-27 京武功夫如是說

太極拳的內勁指的是什麼?可謂是眾說紛紜。其實最簡單的解釋,內勁就是能在一瞬間把體內所有集聚的力量集中在一點發出的能力。蓄力時上松下沉,虛領頂頸,將全身的勁沉至腳跟,如拉滿的弓,發勁時蹬腿立腰瞬間把勁集中至某一點送出,快如閃電,力如山崩。

「內勁」的應用,是太極拳家身體藝術的表現,也是功夫程度的重要標誌。本文旨在從各式太極拳名家的功夫,揭示「內勁」的本質,並由此而探討「內勁」的訓練方法,為太極拳競技服務。

一、太極拳名家們的「內勁」功夫。

楊祿禪推車——平端。

楊班侯馴烈馬——橫空拋舉。

楊澄甫,他出一手幾個年輕力壯的小夥子都按不下去,只要他輕輕一彈,對方便要跌出兩三丈遠。

李亦畲、郝為真練功用40~80公斤的鐵棍,並且郝為真能用80多公斤重的鐵棍一氣可捅100多下。

李香遠,他伸出一隻大拇指,令人難以搬動。

馬嶽梁擺出吳式太極拳中的「金雞獨立」姿勢,當6人合力迎面推來時,即以腹部接勁。霎時之間,6條大漢便在馬嶽梁巋然不動中紛紛落空而跌倒。

陳發科只要他的小指勾住了你的大指,傾刻間就可以把你摔倒,如若被他的大拇指勾住,任你有多大本事,也只有聽他的擺布了。

馮志強則更被人們譽為大力王,令十幾個壯士排成一排隊,一齊用力也難以將他推倒。

二、「內勁」的本質特徵。

從上述各式太極名家的功夫,不難看出:「內勁」的本質就是拳家的力量素質,確切地說就是《中國武術大辭典》所講:是「經過反覆揉練,並與武術技法相融合的肌肉力量」

這種肌肉力量,絕不是通常情況下一般人發狠時,所表現出的拙呆僵滯(凡有訓練的太極拳家不會有)的力量,而是一種素有拳術技法訓練的特殊(「勁」中的「聖」字,表示崇高、特殊等意)的、帶有技術性質的力量。

這種特殊性和技術性就表現為:既有靈活多變(可快可緩、經過的空間 路線可長可短)、隨感即應(信手而應、順手而得)、自動控制、趁機而發,又有多種連環交錯力法「寓於無形之中,接於有形之表」的性質。

三、「內勁」的獲得是以力量訓練為基礎。

「練就金剛太極尊,渾身合下力千斤」、「要想四兩撥千斤,須先練就千斤力」。這是技擊運動「必先自強然後才能勝人」的根本規律。古代的項羽、李元霸、武松均以其神力使敵喪膽,關公83公斤的大刀、魯智深60多斤的禪杖,都顯示了過人的膂力。所以力量是武藝的基礎,練武必須練力。眾所周知,本力大、塊頭粗的人練拳如虎添翼,「蠻拳打死老師傅」就是這層道理。

太極拳從本質上講是武術拳術的一種,絕非純屬養生術。所以楊式太極拳有「對敵法」講:「遇強者智取,遇弱者力取」,並不排斥力量的練習和應用,因為沒有足夠的力量素質,就根本發揮不了巧的作用。譬如:掤以頂撐為基礎,頂不住、撐不好,防線被人突破而長驅直入,何談掤?掤不住談何捋、擠、按、採、挒、肘、靠……,更無法談順勢借力、引進落空、四兩撥千斤,就是勉強引進,也難以送出,危險性更大,或弄巧成拙,這是一般的道理。

但要切記,這時所指的練力,不是指練單純的力,而是指練與技法相融合的專項力量,拳家們稱此為「功力」。

四、「內勁」訓練的速效方法。

內勁的獲得除了以訓練力量素質為基礎以外,我們在實踐中體會到,最直接速效的辦法莫過於不同水平之間的人,都全力以赴的像拳擊、柔道、特別是中國式摔跤那樣,進行真打實作式的散推對抗。這種方法不但會使內勁來得更快、更直接,而且對種種勁法的體會也更深刻、更實用。

對水平稍高的一方來說,可以在實練中不斷豐富、完善和提高技法的熟練程度,達到得心應手,使目測、體認、聽勁、懂勁,以及自動化控制和發放準確無誤;對水平略低的一方來說,可以通過這種看得見、摸得著的觸察體認,識別各種勁法力度和應用技巧,既快速地培養了「內勁」,又增強了身體的抗擊性,提高了功力。

當然對水平相當的人來說,這無疑也是個好辦法。不同的是常常會出現二人相頂,相持難分的現象。但這卻並非壞事,而是好事。因為此時雙方都在非常謹慎小心(防止對方引進落空)的體察聽動,欲隨機而變,見縫插針式的要控制對方,正是抗「內勁」、比靈敏、搶鬆緊變化速度、賽耐力、長掤勁功夫的好時機。符合「三從」(從難、從嚴、從實際出發)、「一大」(高強度、大運動量)的運動訓練原則,是科學的、行之有效的,也是快速提高現代競技推手水平的唯一途徑。

這種「相持」頂撐的掤法練習,同時也是一種有意識的訓練先給對方一個支撐拐棍(可乘之機、假頂的甜頭),待對方真用力(我借力)時,又突然撤掉,使對方來不及反應和無法調整平衡而撲空倒栽,以形成「四兩拔千斤」之勢的有效技、戰術方法。這與那些怕「頂牛」、松松垮垮轉空圈、磨蹭衣袖,欲投機取巧的方法相比,不知要提高功效多少倍。

《拳經》對「內勁」的表述為:「極柔軟,然後極堅剛」或「極堅硬,突然又極鬆柔」。上述方法正是從肌肉的效能——身體力量的鬆緊變化入手,通過反覆實踐、重複強化性的身體對抗練習,提高了剛與柔、軟與硬、虛與實、動與靜、防與攻、接與送、蓄與發、收與放的轉化速度(越快質量越好、太極功夫越高),既加強了太極拳的技擊功夫,又有效的積蓄了體能,增長了「內勁」功力。

PS:本平臺收錄的各武術前輩及武友的言論,只為個人學習,因個別圖文資料來源(作者)不清晰而未署名,望見諒。尊重原創作者版權,期望各友留言點評告知。溫馨提示:網絡文章要結合自身的體證,是否適合自己,要辯證的看,不盲從。祝各位武運昌盛!

相關焦點

  • 詳解太極拳之內勁訓練
    勁是太極拳的核心。綜觀太極拳的各種要求,練習其最終落腳點就是勁,通過練勁而達到健身、技擊、防身的最終目的。太極拳練勁的過程正是健身,技擊的過程,我們應該認識到勁的本質。1,內勁的含義:其實內勁並不神秘,內勁也是一種力。其產生的物質基礎仍不能脫離肌肉的收縮,但是其練習過程和作用特點確與一般的力有區別,故稱之為內勁。
  • 內勁太極拳簡介
    「功」字裡面有乾坤40.太極拳透勁小遊戲41.如果方法對了,就算挖鼻屎也是太極拳42.太極拳綿裡裹鐵——之後會如何43.滄州人說太極拳——聽勁向蜘蛛看齊44.滄州內勁太極拳功夫架(太極鑽石猴演練)45.滄州人說太極拳——太極拳沒有門派之分46.感恩太極操——滄州人說太極拳47.太極拳內功教學體系
  • 太極拳能否練出內勁?
    什麼是太極拳的內勁?目前網絡上文章很多,眾說紛紜,抖音短視頻裡也有很多武術太極拳高手,通過短視頻演示表達出太極拳內功內勁,有的還十分厲害了,是以前紙質或網絡文章文字裡無法表達完整的一種勁。大家知道,太極拳分楊氏、陳氏、孫式,武式等等多種門派,每種門派,只要是傳統傳承下來,且練到了一定的境界的話,是一定會出內功出內勁的,當然這個除了習練者有完全的毅力、耐力、有充餘的時間長期練習,有明師指導幫助下,才能練出內勁。內勁在人體內究竟是什麼東西?是氣態?還是液態?還是肌肉本能的流動?還是人體血管流動的細胞呢?
  • 論太極拳的內功與內勁
    在太極拳中調身就是我們常說的太極拳要領,虛領頂勁,含胸撥背,沉肩墜肘等等。許多初學者對於調身並不重視,認為這個太低級,往往稍加了解就不再關注。調身是內功練習的基礎,不調身就無法調息。不調身更無法調心,古人說,形不正,德不來,德全於中,形全於外就是這個理。所以必須重視調身,在日常生活中時刻注意自己的身形,使之符合練功的要求。
  • 太極拳內氣、內勁的科學依據是什麼?發前人之未發,道前人之未道
    凡是講太極拳、內家拳、內功的都必須修煉內氣、內勁,可是內氣、內勁又給人很神秘、好無助的感覺,無從下手,似乎遙不可及。天下無難事,就怕有心人。正因為內氣、內勁的玄奧神秘反而引起了本人的極大興趣,歷經無數個日夜的探索、演練,樂此不疲,終於悟徹源流,太極拳、內功、仙術金丹大道融會貫通,才敢在此談論這個話題,太極拳內氣、內勁的科學依據是什麼?發前人之未發,道前人之未道。
  • 太極拳中「勁」與「力」有沒有區別?增長「內勁」有什麼辦法?
    太極拳主張「用意不用力」,但又主張運勁,使初學的人頗難理解。其實,勁與力大體是一致的,動作的完成沒有肌肉的收縮力是不行的,甚至姿勢的維持沒有肌肉的支撐力也是不可能的。但太極拳運動所要求的勁,是經過長期練拳實踐鍛鍊出來的一種靈活集中和運用自如的彈性力。
  • 「內勁」和「外勁」的本質
    因此,也相應出現了「內勁」和「外勁」的概念。什麼是「內幼」?什麼是「外勁」?太極拳界的許多拳家從不同角度多有闡述。有的說「太極拳內勁是通過練內功而激發出的一種潛能」;有的說太極拳「內勁」是「在中樞神經系統的調節下,肌肉群收縮與伸展、緊張與放鬆的變化所產生的強有力的彈性力」;有的說「太極內勁的實質是意氣結合、神氣合一」……眾說紛紜,莫衷一是,這給我們正確理解太極拳傳統勁力理論帶來較大的困難,因此有必要對它們的本質進一步探索,以加深我們對武術傳統勁力理論的理解,指導練拳實踐。
  • 太極拳內勁訓練
    太極拳的演變絕不是孤立的存在的,它們互相溶合滲透,吸收變通以至改造創新。正因如此,太極拳的發明是歷史文化(傳統武術)積澱後,經智者、高手、賢哲們編創,把太極陰陽學說全面地結合於人身、肢體的運動。太極拳內勁在內不在外,它是在長期通過意識統率下,使呼吸與動作相結合鍛鍊,在精神意念貫注之中,體內形成的一種既沈重又輕靈,既剛硬又柔軟的勁力。
  • 如何鍛鍊與培養太極拳內勁
    陳照奎先生曾說:「沒功夫,技巧也是空的;功夫不出,什麼技巧也不頂用,關鍵是出功夫。」這裡講的「功夫」就是內勁功力。從所周知太極拳除養生外,還具有較強的技擊作用。技擊正是靠內勁功力來達到其目的的。像張三丰祖師名垂千古,楊氏三代在近代威顯武林,陳家溝也不乏繼往開來之人,這都是靠內勁功力顯名創派,提高知名度的。因此太極拳講究功夫與技巧,功力是技術的基礎,而技巧又是內勁功力發揮得恰到好處的保證。所以我們練習太極拳技擊,必須培植內勁功力。
  • 看完我的《新太極拳經》,太極拳內功內勁的練法訣竅,從此不求人
    本太極拳經從老拳論中摘取數條,已道盡內勁、內功練法之精義,寥寥數語,精簡而純粹。多言則數窮,反令人不知所從。本來古聖先賢說的已經很明白了,通過字裡行間的意境去意會、想像,就可以明白太極拳的大概神韻。老前輩們都已經把太極拳內功內勁的練法精義,反覆地解釋了無數遍。說來說去,也始終只是一個事——丹田內勁、內功的練習方法,陰、陽、太極三層境界的實際踐履功夫。
  • 太極拳最難是什麼?
    無論你在哪個城市,身邊都有越來越多的天道內勁太極拳練習者,人生有天道內勁太極拳相伴,時刻都是美好時光,處處都是樂土!天道內勁太極拳原創文章(必看)天道免費功法教學錄像:練太極拳最難就是什麼?——入門!或者說一切都是為了入門。何為入門?——拳經有云:懂勁入門。
  • 太極拳走架的目的之一是練出內勁,而內勁的獲得就是通過對得力感的體認!
    :一是側重競賽表演,二是側重內勁體驗。用作競賽時,有時間限制,有觀眾,有裁判,有勝負壓力,有太多的幹擾,因此太極拳走架過程中的諸多用意內容不能從容落實。用作內勁體驗時,沒有時間限制.沒有太多的外在幹擾,如果覺得打起來彆扭不得勁,可以停下來保持某個姿勢加強存想找回感覺。甚至可以退回來重新體驗,可以慢、很慢,甚至越慢越好。所謂感覺就是得力感或稱得勁兒。關於得力感,前人有許多描述。
  • 內勁是什麼?到底是怎麼練出來的?
    第二個重點是內勁是什麼?到底是怎麼練出來的?你光有整體還不行,整體發力還得有這個力做基礎,不然你只能打打普通人。以我自己的體會而言,內勁就是筋膜骨之合力,或者說筋為君、肉為臣,肌肉為筋膜骨力服務的。前面我說過兩個問題,一是人身筋到哪經絡到哪血到哪,二是筋在養。
  • 養身——太極拳
    網上整理的太極拳,自身比較注重養身。找來晨練用!整理好放在頭條保存,方便自己查閱。陳瑜先生傳授陳氏太極拳內功心法一代太極大師陳照奎先生曾說:「沒功夫,技巧也是空的;功夫不出,什麼技巧也不頂用,關鍵是出功夫。」這裡講的「功夫」就是內勁功力。從所周知太極拳除養生外,還具有較強的技擊作用。
  • 太極拳內勁與人體筋骨結構變化
    什麼是太極拳的內勁呢?可以肯定地說,內勁是一種肌肉力。任人體的勁力是離不開肌肉力而無故產生出來的,不管你有多少內氣,或用了多少意念,只要你移動身體,就必須用肌肉力。那麼為什麼自古以來太極拳的先輩們就直教導我們要練氣,要用意不用力呢?
  • 內勁催外形的重要性
    同太極拳相處稍久的朋友們,都經歷過或正處於「外形引內勁」這一階段,也就是或多或少能感覺到自身內勁的存在。還沒有感受到內勁的朋友,可以看一看之前的文章,提前有個了解,然後等待階段的提升。內勁是通過外形練習而感受到的,並且要反過來促使外形的改善。好比我們常說的「透過現象看本質」,是為了改進本質而帶來更好的現象。在此階段,內勁會或多或少影響到外形的變化,這便是「內勁催外形」。
  • 沒功夫,技巧都是空的;太極拳技擊的重要標誌之一
    一代太極大師陳照奎先生曾說:「沒功夫,技巧也是空的;功夫不出,什麼技巧也不頂用,關鍵是出功夫。」這裡講的「功夫」就是內勁功力。眾所周知,太極拳除養生外,還具有較強的技擊作用。技擊正是靠內勁功力來達到其目的的。
  • 太極拳發勁訓練- 太極拳需要盤練筋骨嗎?
    太極拳發勁訓練是否需要盤練筋骨,要從什麼是筋了解。1. 太極拳練發勁-大筋「筋」在廣義上包括筋膜、肌腱、韌帶。我們在太極拳發勁訓練過程中所說的筋,具體物質大部分是指韌帶而言。在開始修煉階段,太極拳內勁是通過硬碟、找阻力、放鬆肌肉等手段磨鍊。內勁的形成,是因為人體的筋骨、肌肉等結構產生了一系列變化,這種變化不易被從外形觀察到,所以許多人就誤以為內勁僅僅是一種用力的感覺,而忽略了內勁的產生是人體結構上發生變化的結果。
  • 武當太極拳,與武式太極拳,是什麼關係?
    他說:老師,武當太極拳,與武氏太極拳,是什麼關係?講真,第一次聽到這個問題,我驚訝了一下,心想:這兩者能有什麼關係?不都是太極拳嘛,只是門派不同而已,還能有什麼關係?但是細細一查證,發現兩者,多多少少,還是有聯繫的!下面,我們來講講兩者的異同點。
  • 武學內勁精要
    摘要:隨著太極拳、所謂「意」,是指人的思維和意識;所謂「氣」,是人的內在能量,它是流動的;所謂「神」,是人的意識的外在表現,它的代表就是眼神,俗話說眼睛是心靈的窗戶就是這個意思;所謂「形」,就是人的肉體骨骼四肢等,它是氣的載體。意、氣、神、形四要素中,意和氣是內在的東西,是看不見的,而神和形是外在的東西,是看得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