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太極拳相處稍久的朋友們,都經歷過或正處於「外形引內勁」這一階段,也就是或多或少能感覺到自身內勁的存在。還沒有感受到內勁的朋友,可以看一看之前的文章,提前有個了解,然後等待階段的提升。
內勁是通過外形練習而感受到的,並且要反過來促使外形的改善。好比我們常說的「透過現象看本質」,是為了改進本質而帶來更好的現象。在此階段,內勁會或多或少影響到外形的變化,這便是「內勁催外形」。
所以一旦感受到了內勁,就不能再一味地追求外形的模仿或克制,而應追求對內勁的感受與引導。接下來通過兩個例子,向各位講述內勁練習的必要性。
立身中正
「含胸塌腰、屈膝松胯」這些都屬於立身中正的一部分,並且是對正確外形的描述。需要注意的是,這些是我們練習的目標,而不是練習的方法。
初學由於感受不到內勁,把握不好「含胸塌腰」的分寸,常常會做成「勾肩弓背」,所以需要老師不斷地調整,以大致做到立身中正。隨著練習增加,身體越來越放鬆,氣與力更加平衡,由此慢慢體會到內勁——哪裡放鬆、哪裡領勁。
既然體會到了內勁,我們就應當試著把握它,而不是僅僅作為感知的存在,依然只追求外形。幾乎人人都經歷過一個問題:如果腰部中正,則會感到膝蓋前頂;如果將腿腳擺放平穩,則會腰部前頂。這一問題的根本原因是內勁的分配不均衡,胯部堆積過多而梢節領勁不足,所以單靠調整外形是無法解決的。
解決的話,需要兩項關於內勁的能力,第一是感知各部位內勁的多少,第二是調整內勁的分配。針對上面問題,則需要練習頭頂百會穴和腳底湧泉穴領勁、腰胯範圍放鬆的能力,並通過進一步放鬆練習「聽勁」的能力,才能夠徹底解決。此時才可以說是徹底掌握了「立身中正」,而不僅僅是貌似。
移重心
太極拳中最常見的弓馬步,移重心的最大幅度是「三七開」,即實腿最多承載全身七成的勁,超過則會造成下盤不穩、重心失衡、關節受力不當等問題。
和上一個問題類似,許多人只是貌似做到了三七開,實際上已經超過。針對這個問題,老師們通常會引入一個方法,叫做「開襠圓膝」或「兩膝對拉」。當然,這同樣是內勁的把握,而非外形上撐開膝蓋就行了。以下向各位分析兩膝對拉的原理。
如果不在意兩膝內勁的對拉,我們通常會全身用勁,「一邊倒」的把重心移過去,因為這樣更省力,身體本能會這麼做。後來有了「三七開」的概念,但只會控制外形,就成了什麼樣呢?移重心時依然是「一邊倒」,只不過外形到三七這個界限時,再繃住全身停下來。
此時雖然外形沒有超過,但內勁依然是偏重的,並且身體會緊張。好比推一面牆,無論怎樣用力,外形都沒有變化,但勁力和重心卻會變化。
正確的方法是調整內勁。假如要向左移重心,之前兩腿重心「五五開」,那麼將右腿的五成留下三成,其餘的轉移到左腿,使左腿變成七成,便完成了移重心的動作。這樣才能避免刻意、僵硬,做到自然、順遂。
其他方面也是如此,我們不僅僅停留在外形調整,而要充分利用內勁來改善自身動作。
拳路漫漫,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