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太極拳、形意拳、八卦掌等所謂內家拳在當今社會越來越風行,內勁作為內家拳的核心內容也越來越被拳友們所重視。然而對內勁的許多問題,無論是從中國傳統理論角度還是從現代科學角度,始終沒有很全面的解釋,因而阻礙了內家拳的推廣和發展。所以本文將從中國傳統哲學和醫學的角度,結合現代生理學的知識,對內勁做一個全面的探討,希望能夠揭示內勁形成和訓練的規律,更好地推廣內家拳。本文主要論述的問題有:人體運動四要素及其陰陽變化規律、內勁與四要素的關係、內勁的分類、內勁的訓練等
關鍵詞:意、氣、神、形、陰陽五行、內勁、協調一致、貫穿、訓練
引言
所謂內勁,是區別於外家拳勁力的一種說法,一直是內家拳習練者的追求目標。顧名思義,內勁應該是人體從內部爆發出來的一種力量,它的力度應大於人體單純用肌肉做功發出的力量。但是關於內勁的概念、機制、分類、訓練等,卻是眾說紛紜,一直沒有很確切而科學的定義。造成許多人一方面內勁理論講的頭頭是道,另一方面在實踐中卻無法體現,形成典型的二張皮現象,結果是在實戰時,內家拳變成了外家拳,這是內家拳在今天遇到的最大問題。
目前對於內勁的說法很多,歸納起來有三種看似矛盾的說法,第一種認為內勁是內氣由丹田發動併集中於一點而形成的力量;第二種認為內勁是從腳發出而傳遞到四梢;第三種認為內勁是從背部發出的,即勁發於背。這三種說法看起來有矛盾的原因,是三種說法各自反映了內勁某個方面的內容,並不全面,故而互相牴觸。因此要搞清內勁的概念,必須從內家拳的生理基礎和哲學基礎兩個方面結合起來研究,才能有全面的了解。
本人習練褚桂亭先生流派的太極、形意、八卦多年,一直致力於將中國傳統陰陽五行理論和現代運動生理學結合起來,對內勁的概念、機制、分類及訓練進行了梳理,現整理成文,拋磚引玉,供大家參考。
一、人體運動有「意、氣、神、形」四個要素
傳統內家拳的生理基礎是中醫理論,從中醫理論可以得知,人體運動必須有四個要素參與才行,即:意、氣、神、形。所謂「意」,是指人的思維和意識;所謂「氣」,是人的內在能量,它是流動的;所謂「神」,是人的意識的外在表現,它的代表就是眼神,俗話說眼睛是心靈的窗戶就是這個意思;所謂「形」,就是人的肉體骨骼四肢等,它是氣的載體。
意、氣、神、形四要素中,意和氣是內在的東西,是看不見的,而神和形是外在的東西,是看得見的。四者之間,神載意,形載氣,意決定神,而神又引導氣的運行,氣的運行催動形的變化,其中意是起決定作用的,是統帥。
一個人如果要做好一個動作,其意、氣、神、形四要素就必須協調一致,否則動作就會僵硬,但是如何才能做到意、氣、神、形四要素就必須協調一致呢?這就需要明白意、氣、神、形四要素的陰陽變化規律了。
二、「意、神、氣、形」四者有各自的陰陽變化之象
傳統內家拳的哲學基礎是陰陽五行理論,它是中國古人對包括人的身體在內的宇宙萬物變化規律的總結。按照陰陽五行理論,人體各個部分時時刻刻有陰陽五行的變化,因此意、氣、神、形四要素各自也是有陰陽變化,而有陰陽變化就有陰的表象和陽的表象,哪麼「意、神、氣、形」四者各自的「陰」象和「陽」象分別代表什麼意思呢?
1、意的陰陽表象及含義:(1)意的「陰」象為「起」,表示人應外界環境變化而開始產生某種條件反射或意圖;(2)意的「陽」象為「達」,表示人的某種條件反射或意圖達成了。
2、神的陰陽表象及含義:(1)神的「陰」象為「注」,表示人用眼睛關注某種外界變化並開始產生了某種條件反射;(2)神的「陽」象為「定」,表示人的條件反射完成時的眼神會定格在某個方向。
3、氣的陰陽表象及含義:(1)氣的「陰」象為「聚」,表示當人的意識因外界原因產生條件反射時,即意為陰象時,人體內的氣會積聚到丹田;(2)氣的「陽」象為「達」,表示人的意圖要達成時,即意為陽象時,人體之內氣會通達人的四捎。
4、形的陰陽表象及含義:(1)形的「陰」象為「束」,表示人的內氣在積聚時,其形體會表現為收束的姿態;(2)形的「陽」象為「展」,表示人的內氣在通達四梢時,其形體會表現為展開的姿態。
以上所述可以概括為一句話:「意有起與達之分,神有現與定之分,氣有聚與達之別,形有束與展之分」。
三、內勁是人體的意、神、氣、形按照周天規律加速變化的結果
將意、氣、神、形四要素與陰陽五行理論結合起來,我們就可以得出一個結論:內勁實質上是人體的意、神、氣、形按照陰陽五行規律協調一致運動變化的結果。
哪麼「意、神、氣、形」四者到底是如何按照陰陽五行理論運動變化而形成內勁發出的呢?仔細研究可以發現,由於「意、神、氣、形」四者各自均俱有陰陽兩面,而且四者陰則齊陰,陽則俱陽,正好分別對應內勁的陰和陽,即當「意、神、氣、形」四者都表現為陰象時,構成內勁的陰象「蓄」;當「意、神、氣、形」四者都表現為陽象時,構成內勁的陽象「發」,這就是「意、神、氣、形」四者協調一致運動變化的規律。
由於氣血在人體內部是按照周天規律運行的,每運行一次有一次陰陽變化,即氣血先沿任脈下行到丹田,此時人體為陰,再沿督脈上行到頭頂,此時人體為陽,陰陽周而復始,從這個方面看,「意、神、氣、形」四者陰則齊陰和陽則俱陽的運動規律實際上與人體的周天運行規律是相合的,因此也可以說內勁的形成是一次加速的周天運行。
內勁的陰陽表象及含義:(1)內勁的「陰」象為「蓄」,表示當人的內氣積聚、形體收束時,其勁處於積蓄的狀態,沒有對外發出;(2)內勁的「陽」象為「發」,表示當人的內氣通達四梢、形體展開時,其內勁自然對外發出。因此,內勁是有蓄與發之分的。下面可以用一個表格來表述:
四、「意、神、氣、形」四者的齊陰齊陽形成內勁的蓄與發
明白了「意、神、氣、形」四者及內勁的陰陽屬性後,接下來的問題,就是在實際動作中如何才能將四要素貫穿起來形成內勁呢?本人總結了一句話:「意起則神現、神現則氣聚丹田、氣聚則形束、形束則勁蓄;意達則神定、神定則氣達四梢、氣達則形展,形展則勁發」。
從上可以看到,意起、神現與氣聚、形束、蓄勁是相合的,而意達、神定則與氣達、形展、發勁也是相合的,也就是說,人的每個動作都應該有起勢和定勢,起勢為蓄,定勢為發。
具體講,當一個人做個動作時,雖然是在一瞬間完成的,但是卻包含了二個過程,第一個過程是「起」,第二個動作是「定」,特別要注意,起和定不是兩個動作,而是一個動作的兩個分解過程,而且要在一瞬間一氣呵成,從陰陽五行理論講,起勢為陰為靜,定勢為陽為動,因此可以看出一個發勁動作實際包含了一個陰陽變化,而不是純陽的屬性,這是許多人會誤解的關鍵要點,也是最難做到的地方。
內家拳每個動作的起勢在大多數情況下,必須是沒有外形動作,是靜的,許多拳手發拳前有將手臂後拉的動作,在內家拳發拳時是不允許的,必須是在身體內部有一個蓄的過程,外形上是沒有「蓄」的動作的,別人看到的已經是動作的第二個過程「發」,即定勢了。
五、內勁的分類
關於內勁的類別,長期來分法很多,有人分出了幾十種勁,但是如果從「意、神、氣、形」的陰陽變化規律來講,內勁的發動機理是一樣的,只是由於作用距離的不同會有時間和力度等方面的不同,大致可分為兩種,一種是長距離的發勁,稱為「長勁」;另一種是近距離甚至是貼身的發勁,稱為「短勁」。所有勁路歸根到底,均可以歸入以上兩種勁別。
為什麼內勁的分類與距離有關呢?因為不同距離會造成「意、神、氣、形」的陰陽變化的方式有所不同,例如長勁與短勁由於作用距離不同,在陰陽轉換的時間間隔上、重心移動等方面有很多不同。首先長勁的蓄與發之間可以有短暫的間隔時間,而短勁的蓄與發之間轉換必須是一瞬間;其次,長勁需要腳步移動的距離比較大,一般後腳蹬地,前腳進步,而短勁需要在原地腳步沒有明顯移動的情況下發勁,重心移動很小,難度更大。
長勁相對容易掌握,而短勁的難度大,不太容易學習掌握。但是一旦掌握了短勁,對手就無法近身了,你一動就能將對手彈出去。
從學習的過程看,一般是先學習長勁,後學習短勁,而且必須在長勁掌握到相當熟練的階段,才能學習短勁,否則無法準確理解和掌握。
六、內勁的訓練
從上面的論述可以看到,要做到在一瞬間完成起和定的轉換,即陰陽轉換,就必須「意、神、氣、形」四者協調一致。但是在練拳實踐中,要同時兼顧「意、神、氣、形」四者,是比較困難的,搞得不好會更脫節,哪麼將四者協調一致的關鍵是什麼呢?
近代形意拳大師薛顛在其著作《薛顛武學錄》之「內功之關鍵」一節中給出了答案:「內功之重者,在於運氣。我欲氣至背,氣即充於背;我欲氣至臂,氣即充於臂,任意所之,無往不可,斯能收其實用。試思欲其如此,談何容易。夫氣本不能自行,其行,神行之也。故在入手之初,當以神役氣。所謂以神役氣者,即從想念入手。如我欲氣注於背,我之意想先氣而達於背,氣雖未到,神則已到。如此久思,氣必能漸漸隨神俱到,所謂氣以神行者是也」。
從薛顛大師的論述中可以看出,他主張「以神役氣、氣以神行」,其中的關鍵是「神」。抓住了「神」這個關鍵,其它環節就能貫穿起來了。換句話講,神是統帥,其它都是受其指揮的,故練拳就是練神,無神則無拳,更談不上內勁。
要練好「以神役氣、氣以神行」,也不是容易的事,需要一整套訓練理論和方法,這是許多老一輩名家的看家秘訣,一般只有極少數入室弟子才能學到。本人根據師傳,結合多年實踐,將其總結為四步功夫:樁功、慢功、快功、連功。
1、第一步功夫「樁功」:
初學者要從樁功中練出神與氣的配合感覺,太極拳、形意拳等內家拳的基本功就是樁功。但是如何在樁功中練出「神」來卻是有講究的,否則就是練出了氣感,也是不能實用的。本人的體會是有兩個過程不能跨越,第一個過程是不要先站三體式,而是先站無極樁。站的時候要學會在不閉眼的情況下入靜;學會入靜後,開始體會身體隨著呼吸而發生的形態變化,找出其陰陽變化規律。第二個過程是在明白了身體陰陽變化的規律後,就要體會眼神與身體形態變化的配合,逐漸做到呼吸、眼神、身形三者同步變化。
2、第二步功夫「慢功」:
等樁功練到對呼吸、眼神、身形三者同步變化有一定的感覺後,就要練習慢功了。所謂「慢功」,就是將發勁動作拆分為蓄勁和發勁二個動作,放慢速度,慢蓄慢發,體會身體在蓄和發不同階段的形態變化,同時將眼神結合進來。
為什麼強調眼神的作用呢?俗話說,眼睛是心靈的窗戶,代表著「神」。形意拳、太極拳、八卦掌單式和套路中,每個動作無論快慢,皆分蓄和發兩個階段,對應的眼神也是有變化的,一味地瞪大眼睛是沒有用的。
慢功也分兩個階段,先練單式後練套路。
3、第三步功夫「快功」:
當慢功練到眼神能夠引導氣和形的變化後,就可以練習快功了。快功也是先練單式,後練套路。快功練習的要點是在高速下,強化眼神引領動作的配合程度。
4、第四步功夫「連功」:
當快功練習到一定程度時,就要把重點轉到練習不同動作之間的銜接能力上,傳統說法稱為勁斷意不斷,這就是所謂的連功。
這個階段是練拳向實戰能力轉化的關鍵所在,連功不過關,在實戰中就無法做到勁力、動作的連綿不斷,動作就會不連貫。
結論與建議:
綜上所述,內勁並不是一個抽象概念,而是完全可以用陰陽五行理論來解釋的一種人體運動過程和結果。雖然從理論上解釋內勁比較簡單,但是要在實踐中掌握它比較困難,不但需要經過循序漸進的訓練,而且在訓練過程中需要不斷的體會和領悟,將理論認知逐漸地變成條件反射的能力,而這個過程正是內家拳充滿奧秘和情趣的地方。(本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