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49期 | 快練是拳,慢練是功!太極拳走架的目的之一是練出內勁,而內勁的獲得就是通過對得力感的體認!

2021-02-24 太極養生堂

拳友福利:

一、松、慢、存想結合是得力感產生的條件

太極拳競賽套路有兩種練習形式:一是側重競賽表演,二是側重內勁體驗。用作競賽時,有時間限制,有觀眾,有裁判,有勝負壓力,有太多的幹擾,因此太極拳走架過程中的諸多用意內容不能從容落實。用作內勁體驗時,沒有時間限制.沒有太多的外在幹擾,如果覺得打起來彆扭不得勁,可以停下來保持某個姿勢加強存想找回感覺。甚至可以退回來重新體驗,可以慢、很慢,甚至越慢越好。

所謂感覺就是得力感或稱得勁兒。關於得力感,前人有許多描述。郝為真說:「如身在水中,兩足踏地,動作如有水之阻力。」李雅軒說:「在練架子時,身勢應如載重之船行之於江河間。」武禹襄認為「牽動往來氣貼背」,「立身中正安舒,支撐八面」,「運勁如抽絲」。等等。

得力感的產生與得力感的體認,是通過松、慢、存想三者協調運作而實現的。放鬆是肢體上的要求,慢是運動速度上的要求,存想是精神意念上的要求。 

做個試驗:手臂平伸出去,緊握拳,整個手臂張緊用力,再鬆開拳成掌,手臂肌肉放鬆不用力,越松越好。細細體認這兩個過程,哪一個過程中臂沉重有力,哪一個過程中臂輕飄無力,非常明顯,放鬆狀態的手臂反而覺得沉重有力。

套路練習時鬆柔不用力,沉肩墜肘,手臂就重起來:氣沉丹田,腹部松淨,身體就重起來。四肢、軀體重起來,壓下來,就要去支撐、去託起這些重感,於是,虛領頂勁、腰形上頂、拔背、挺膝等向上的用意過程相伴而生。愈松,愈壓得沉重。身體各部有負載肢體重力體驗之日,就是太極拳內勁上身之時,重力感愈明顯,內勁質量也愈高。壓與託,相輔相成。互爭互抗。除了上下的壓與託及對拉拔長,還有左右之間、前後之間的互爭,兩手互爭,手腳互爭,頭手互爭等等,無處不爭。得力感明顯的部位是胸背,「牽動往來氣貼背」,即是此得力感。其次是手,腰起主宰作用,如果腰失去得力感,全身得力感盡失。

慢、放鬆,最容易體認出穩實有力之感。慢練、肌肉放鬆的拳術較之快練的拳術,更有厚實有力之感。

二、身心兼顧,內外聯繫

得力感不單純是身體方面的體驗,它是與外界有聯繫的,與外界聯繫的存想。可以用「氣宜鼓蕩、神宜內斂」來指導。

古人認為,氣是構成宇宙的最精微物質,也是構成人體和維持人體生命活動不可缺少的精微物質。

「氣」在古典太極拳文獻裡經常出現,除具有物質含義外,在不同的地方還有其他不同的含義。如「氣宜鼓蕩」之「氣」就同時具有氣勢、物質的含義。長期練功的,能感受到體內氣的存在。比如在腹部,就有諸如蠕動、氣團活動、寬暢松淨等多種感覺。

察「氣宜鼓蕩」:鼓,有振動、膨脹的意思;蕩,有搖動的意思。鼓蕩就是生生不已的運動宛如可伸縮的立體球,能向八方輻射動蕩開去。有的人行拳時氣沉丹田,腹部寬暢松淨,或腹部有氣團活動之感,但僅用此冠以「鼓蕩」是不全面不貼切的。

太極拳要「無使有缺陷處,無使有凸凹處,無使有斷續處」。這不僅僅是對動作姿勢的規定和要求,  同時還有對意、對氣勢的要求,只有照此去做,氣勢、意念才相對容易做到無缺陷、無凸凹。李亦畲說:「欲要周身無缺陷,先要神氣鼓蕩。」有些氣功在練習時要求意念放大:頭刺藍天,足插大地,頂天立地,全身充盈於整個宇宙空間,身體內外界限模糊不明,我即空氣,空氣即我。此時,體內細微的生理活動、氣感等都會被放大,有天地空氣隨之鼓蕩之感。這個鼓蕩,是先有心理活動、身體配合,後出現生理反應,繼由體內生理活動誘發到體外心理活動放大得到。

為使氣宜鼓蕩,應在精神意念放大的同時,「神宜內斂」。在武禹襄的《太極拳論》裡,「氣宜鼓蕩」後面緊接「神宜內斂」.就是提醒不要只有空氣沒有我。忘了自身與忘了身體便是沒了本,便是無本之木一無所求了。捨棄己身憑空想像或執著已身不試著與外界聯繫都無法產生鼓蕩。氣宜鼓蕩需要有與外界聯繫的心理活動過程,也就是精神意念放大。而得力感的得到需要身法和心法、  內與外的配合,統一。

三、快練是拳,慢練是功

楊澄甫先師有「練架子愈慢愈好」之說。大成拳的試力、摸勁兒,也有越慢越好,使試力的變化讓外人看不出來,只有自己「身」有體會之說。對於這些說法,以及類似的說法.如「一羽不能加,蠅蟲不能落」、「四兩撥千斤」等等。我們在理解時絕不應該在字眼上鑽牛角尖,如果鑽字眼就會走進死胡同。如愈慢愈好,慢的極限是靜止不動,靜止不動了,你還練什麼拳!走架用競賽表演的速度打,相對較快,同時用意的內容勢必也是相對要少.側重得力感的獲得。用摸勁兒的速度打,相對要慢。慢練時,由於體力、精力、功力、心情等因素的影響。有時是慢不下去的,有時可能還會出現腰酸背脹的情況。如果出現腰酸背脹、心力不濟,就要快練,要參考競賽速度打,不要一味地慢。

太極拳走架相對少林拳術。是慢練,但就走架自身而論又是速度相差很大的練習。以傳統太極拳為例,快練需10分鐘左右.慢練需40分鐘左右甚至更長。時間相差三四倍。快練與慢練的感覺也不盡相同。慢練時充盈、膨大、整體、人不可侵、被動防守、得力的感覺明顯。慢練時如果舒展不開來,用意強了些。無味道了,說明慢過頭了,僵硬了,要適當變快。快練時蛇行綿軟無定向,如水滲透無孔不入,主動出擊的感覺明顯。快練時如果輕飄不穩,煩躁無味道了,說明快過頭了,無所依了,要定下心來,適當變慢。一趟架子走下來,會有一些平常難以體驗到得力感的所在,這對習者來說就需要注意了,要調整身法,改正動作,加強存想,單式反反覆覆體驗,尋找得力感。年輕時架子低步幅大,身手配合恰到好處,有強烈的得力感。年紀漸長。力不從心,步幅變小,不敢下蹲,動作姿勢就要做相應調整,比如身手幅度相應緊湊,以與小步幅、高架位一致,仍不失得力感。

太極拳套路練習,四肢慢慢地伸出去,慢慢地拉回來,既無速度又無力度,打誰呢?太極拳套路的直接技擊作用幾乎是沒有,它的間接技擊作用又如何衡量呢?我們可以通過自身對走架過程中得力感的體認、間接感知來衡量走架時間接技擊作用的效果。

太極拳走架的目的之一是練出內勁,而內勁的獲得就是通過對得力感的體認。

太極拳中所用的意,它的運行立體路線亦是走的太極圖,很像一個鋼球或棒球上的接合縫。同時,太極拳的一動就有一個圓圈。在這個圓圈當中又要分清虛實,所以「意」一動也就要成一圓圈,而這圈是根據王宗嶽說: 「往復須有折迭,進退須有轉換」的這句話,通過實踐則形成了太極拳所獨有的特點。現以俯視圖說明如下:圓中s形掉頭,即所謂折迭處,圓周上小圈即轉換處。實際上轉換小圈的數目並不一定。

   所謂意的路線就是波頭的路線,由俯視圖所見。在每一瞬間,波頭對上或下,左或右,前或後的三個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推動力。這種推動力,接著便傳遞到相應的氣脈中去,從而使這個氣脈也反映了和這種路線相仿的虛實變化。這些虛實變化又通過無數脈絡,最後在骨肉上反映出來。由於意的靈活具有無窮的可能性,而且再也沒有任何東西可以比得過,所以實際上已不需要,你也不能再在虛實變化的策動力方面加以任何改進了。不過若是再提高一步的話,那就是乾脆連意的策動也一併取消。這又是怎麼說呢?老子說,「復歸於自然」,便是這個境界。

   歸納起來說,關於虛實的初步練習,實際上完全是重心轉移的問題。中級階段的虛實開始和氣結合起來了,也就是變成了中氣轉移的問題;到高級階段,在重心和氣方面,幾乎都可以保持平衡了,只是在心意和勁頭方面來分虛實。最後,不分虛實而自有虛實,方為最高。至於人的心意比電磁反應當然還可能靈活到無數倍,實際上也沒有任何人工的調整裝置能夠趕得上。問題只是在於如何把被調整的氣和骨肉逐步跟上去。

太極拳內勁相關圖書專題推薦   

加入微信群一起和我們交流分享!獲取海量太極拳教程、視頻資料(最新增加40張DVD資料)、電子圖書,和我一起免費學習太極拳!

相關焦點

  • 詳解太極拳之內勁訓練
    勁是太極拳的核心。綜觀太極拳的各種要求,練習其最終落腳點就是勁,通過練勁而達到健身、技擊、防身的最終目的。僅拳論中直接提到勁的論述有:《太極拳論》中「由著熟而悟懂勁,由懂勁而階及神明」,「虛領頂勁」,「懂勁後,愈練愈精」,《十三勢》中「始而意動,即而勁動」,《十三功行動心解》「運勁如百鍊鋼」。蓄勁如張弓,發勁如射箭,「勁宜曲蓄而有餘」,《走架打手行動要言》中「勁起於腳跟,變換在腿。含蓄在胸,運動在兩肩,主宰在腰」,「勁由內換」等等。
  • 太極拳內勁訓練
    也就是說,太極拳的內勁是通過技擊性專項訓練,即在技擊攻防意識的指揮下,配合呼吸,全身做各種調和有序動作,動作曲伸有一定方向和作用點、線,在不同情況下,能快能慢,空間路線可長可短(通常是走圓弧形),動作幅度可大可小體位或正或斜,均可整勁驟發。這種可剛可柔的太極內勁,練時運勁柔和,而發落到點則剛強。
  • 如何鍛鍊與培養太極拳內勁
    這裡講的「功夫」就是內勁功力。從所周知太極拳除養生外,還具有較強的技擊作用。技擊正是靠內勁功力來達到其目的的。像張三丰祖師名垂千古,楊氏三代在近代威顯武林,陳家溝也不乏繼往開來之人,這都是靠內勁功力顯名創派,提高知名度的。因此太極拳講究功夫與技巧,功力是技術的基礎,而技巧又是內勁功力發揮得恰到好處的保證。所以我們練習太極拳技擊,必須培植內勁功力。
  • 太極拳的長拳快練,才是太極拳自始至終所要追求的結果
    在最原始的祖本「老三本」《太極拳譜》中,記載的搭手樣板是「活步搭手」,也就是二人很快速的搭手練法,而搭手與練拳架是一致的,「走架即是搭手,搭手即是走架」嘛,所以,按《太極拳譜》說的高級成熟階段,無論是二人搭手還是個人走架,都必須要做到快練,也就是長拳快架。而我們比較常見的定步推手,只是個半成品而已,只是通向活步快速搭手的過程。
  • 太極拳能否練出內勁?
    什麼是太極拳的內勁?目前網絡上文章很多,眾說紛紜,抖音短視頻裡也有很多武術太極拳高手,通過短視頻演示表達出太極拳內功內勁,有的還十分厲害了,是以前紙質或網絡文章文字裡無法表達完整的一種勁。大家知道,太極拳分楊氏、陳氏、孫式,武式等等多種門派,每種門派,只要是傳統傳承下來,且練到了一定的境界的話,是一定會出內功出內勁的,當然這個除了習練者有完全的毅力、耐力、有充餘的時間長期練習,有明師指導幫助下,才能練出內勁。內勁在人體內究竟是什麼東西?是氣態?還是液態?還是肌肉本能的流動?還是人體血管流動的細胞呢?
  • 看完我的《新太極拳經》,太極拳內功內勁的練法訣竅,從此不求人
    本太極拳經從老拳論中摘取數條,已道盡內勁、內功練法之精義,寥寥數語,精簡而純粹。多言則數窮,反令人不知所從。本來古聖先賢說的已經很明白了,通過字裡行間的意境去意會、想像,就可以明白太極拳的大概神韻。老前輩們都已經把太極拳內功內勁的練法精義,反覆地解釋了無數遍。說來說去,也始終只是一個事——丹田內勁、內功的練習方法,陰、陽、太極三層境界的實際踐履功夫。
  • 太極拳的內勁指的是什麼?
    其實最簡單的解釋,內勁就是能在一瞬間把體內所有集聚的力量集中在一點發出的能力。蓄力時上松下沉,虛領頂頸,將全身的勁沉至腳跟,如拉滿的弓,發勁時蹬腿立腰瞬間把勁集中至某一點送出,快如閃電,力如山崩。「內勁」的應用,是太極拳家身體藝術的表現,也是功夫程度的重要標誌。
  • 內勁太極拳簡介
    11.頂級大師評論太極拳引起的思考12.再說內家拳、外家拳話題13.為什麼你練的太極拳不出功夫?「功」字裡面有乾坤40.太極拳透勁小遊戲41.如果方法對了,就算挖鼻屎也是太極拳42.太極拳綿裡裹鐵——之後會如何43.滄州人說太極拳——聽勁向蜘蛛看齊44.滄州內勁太極拳功夫架(太極鑽石猴演練)45.滄州人說太極拳——太極拳沒有門派之分46.感恩太極操——滄州人說太極拳47.太極拳內功教學體系
  • 內家拳的內勁是怎麼練出來的
    通了周天的人力大,不練武的人不會用,但是也比普通人力氣大很多,就是這個道理。所以我說一切武技均以練筋為要務,尤其是內家拳,不尚拙力,純任自然,所謂明勁、暗勁、化勁者。那麼這個所謂的內勁是怎麼練出來的?很簡單,就是你們自己門派傳承幾百年的那個練法練出來的。
  • 太極拳內勁與人體筋骨結構變化
    這就是太極拳創造出來的奧秘,練太極拳就是要從練氣、練意開始。很顯然,內勁一定是肌肉力在「氣」和「意」的配合下,所形成的一種新的肌肉用力的配合方式,民間常把這種力叫作「丹田力」。但是也有其他的訓練方式,比如楊式太極拳有的就是利用意念身體上的各種氣圈、氣球等來進行內勁的訓練。為什麼這樣就可以練出內勁,就可以形成肌肉新的用力配臺方式呢?原來,意識通過人的神經和內氣,可達到調整磯肉的目的,肌肉的不同協調變化,就產生了各種的勤力。
  • 內勁是什麼?到底是怎麼練出來的?
    通了周天的人力大,不練武的人不會用,但是也比普通人力氣大很多,就是這個道理。所以我說一切武技均以練筋為要務,尤其是內家拳,不尚拙力,純任自然,所謂明勁、暗勁、化勁者。 那麼這個所謂的內勁是怎麼練出來的?很簡單,就是你們自己門派傳承幾百年的那個練法練出來的。
  • 【理論】四種方法練出太極拳內勁!
    太極拳是怎麼練出內勁的呢?是通過整合的途徑練出的。如不走整合的道路,內勁永遠練不出也永遠不會有。究竟怎麼走整合的路子才能練出內勁呢?1、明確意念的主導性,貫穿意念在整合內勁中的作用意念主宰並不神秘,也不輕易,問題在似有與似無中運用,這個分寸要不斷探索才能準確把握。意過則執著,意不及則散亂。
  • 形意拳內勁練法
    內家拳主指內勁,外家拳主指外勁,形意拳是內家拳,以內勁為核心。其內勁的練法主要有以下二個方面一內氣:(真氣)的練法:不論練什麼姿勢都要咬緊上下門牙,舌抵上顎.用深呼吸。做到氣沉丹田—— 微停 吸氣——發拳,氣沉在丹田.發在拳上或掌尖、堅持演煉自然會把全身散亂的真氣集中起來,在丹田處能感到氣團存在, 這樣就為內勁的運用打下了物質基礎二.勁激的鍛鍊;丹田裡內氣覺得充足後,還要通過兩人相互操樁演煉其勁激的發放,操樁分為三個步驟:①死樁的操法。②活樁的操法。
  • 沒功夫,技巧都是空的;太極拳技擊的重要標誌之一
    一代太極大師陳照奎先生曾說:「沒功夫,技巧也是空的;功夫不出,什麼技巧也不頂用,關鍵是出功夫。」這裡講的「功夫」就是內勁功力。眾所周知,太極拳除養生外,還具有較強的技擊作用。技擊正是靠內勁功力來達到其目的的。
  • 解密:內家拳的內勁
    什麼是內勁?內家拳專長,而形意拳獨善,故有形意勁,八卦步,太極腰之說。指經過武術修煉,全身骨節靈通,心意貫穿而獲得的一種能隨意轉換方向、變化大小的力。因其運轉隱於丹田而不顯於外,故名"內勁"。這種勁具有聚全身氣力於一點的威力,比不少有功夫人練出的"整勁"更高一籌。
  • 太極拳的快慢相間,主要是內在氣勢的快慢變化
    今天為您分享的是太極拳的一對矛盾——快與慢,也就是快中有慢,慢中有快,快慢相間。太極拳給人的一般印象是,盤拳走架總是慢悠悠的,也就是人們經常所說的,老頭老太太們在摸魚。外界也因此經常開太極拳的玩笑:「這麼慢,能打人嗎?」
  • 太極拳慢練的作用
    1.正宗的太極拳是內家拳,練拳時要行氣運身。只有慢練而不滯,意、氣、動作才能如流水,連綿不斷,否則意念和動作都產生跳躍,將"氣「斷開。2.慢練讓人更加專心而不分神,才能做到練拳時"精、氣、神「的統一。
  • 內勁練拳的一點感受
    最近,練內家拳又有了一點新體會:慢。練拳一定要慢。仔細體會動作的運行路線,內勁的發勁源泉。快了,內勁就容易斷。大部分動作,是勁起於腳,卻又不是靠腳蹬地。比如:左右挑打(類似於太極野馬分鬃)抱球勢,右腳松沉左偏轉,內勁從右腳底生成,螺旋上升。重心自動逐步轉移到左腳。內勁到時達腰部後分成三股,一股向上走向左臂,推動左手向左前方展開。另兩股向下,分別走向兩腿,左腿多,右腿少。此時,腰的左轉是由內勁作用下自動完成的。兩手臂幾乎是不動的,是被腰帶著動的。
  • 身法是練好太極拳的關鍵
    在教學中身法要特別重視:「習太極拳必須處處按照太極拳的原理要求完整豐富,無論是教與練必須從身法著眼,身法是練好太極拳的關鍵,必須嚴格要求。」練身法大致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練外形,就是學習拳架注重身法,以尾閭正中為基準(在前進、後退、左轉、右旋時,必須保持軀幹的中正
  • 練出太極拳內勁:需要有一點悟心
    為此,這需要學習者和練習者要學會思考,不能沒頭腦地去盲目模仿傳授者的動作(其實人的個體筋骨條件千差萬別,根本就模仿不來;我對明師說,東西是你教的,但是我的拳和你的拳不一樣。明師回答說:你的拳跟我的拳不一樣這就對了。明師教拳向來不去糾正初學者的動作,主張自然而然)。學好和練好太極拳,我的感受是:這需要有一點悟心(起碼要有思考)。太極拳是內家拳,需要講心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