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為您分享的是太極拳的一對矛盾——快與慢,也就是快中有慢,慢中有快,快慢相間。
太極拳給人的一般印象是,盤拳走架總是慢悠悠的,也就是人們經常所說的,老頭老太太們在摸魚。外界也因此經常開太極拳的玩笑:「這麼慢,能打人嗎?」
的確,慢是太極拳在外形上的一大特點,甚至是非常重要的特點。王宗嶽的《太極拳論》明確談到:「斯技旁門甚多,雖勢有區別,概不外壯欺弱、慢讓快耳。有力打無力,手慢讓手快,率皆先天自然之能,非關學力而有所為也。」
王宗嶽在這段論述中明確提出,「壯欺弱,慢讓快耳。有力打無力,手慢讓手快」皆是旁門,其所主張的正途當然是無力勝有力,以慢制快,後發先至。
所以,太極拳在盤拳走架時的慢,完全是由太極拳的性質所決定,並非常人所理解的外形動作上的慢,更不是為慢而慢。
從外形上講,太極拳盤拳走架時的慢,既是為了使骨骼肌肉更合理地運動,避免運動損傷,同時也有加大運動量,達到如行雲流水那般均勻的作用。因為這種慢而勻的動作,有助於自然深呼吸發揮作用,有助於增進肌肉的彈性與韌性,以求形成外形鬆柔圓活、內裡綿綿不斷、周身一家的輕靈勻整。
太極拳盤拳走架時的慢而均勻,更重要的目的是為了「動中求靜」,培養形、神、意、氣的結合,求陰柔之功,求慮靈之勁,最後養成「應物自然」的快,也就是「拳無拳、意無意,拳到無意是真意」的那種快。
所以,慢練是太極拳的一大關竅,是為了用時的快。不過,太極拳其實還是快中有慢,慢中有快,快慢相間。
從拳架上來看,太極拳的盤拳走架以慢為主,而這種外形方面的慢,恰恰是因為要培養出內勁方面的快所需要的。因為只有慢練才能夠使我們保持精神專一,勁氣凝聚,達致神、意、氣的平和,呼吸順暢舒適,這樣在神、意、氣的中和產生內勁之時,又能做到「時事靜乃見」,同時能夠避免產生任何憋氣努勁、使用拙力的弊端,逐漸達到極虛極靈、極輕極重、快慢隨心、收發自如的境界。
太極拳講究「靜如山嶽」「動似江河」,又有「蓄勁如開弓,發勁如放箭」的講法。從某種意義上講,這樣的快慢相間指的是我們在練拳時,拳架手法上走得很慢,但裡面的氣勢走得很快,是外形和內勁的快慢相間。
但是,真正的快慢相間主要還是內在氣勢的快慢變化,所以練拳時的快中有慢、慢中有快、快慢相間是同時產生的。
由於我們在日常的練習中要求掌握太極拳內勁的快慢相間的節奏,到運用之時就可以達到拳論上所說的「動急則急應,動緩則緩隨」的攻防節奏,可以「後發先至」,也可以做到主動的「先中先」,就是「彼不動,己不動,彼微動,已先動」。
究竟是快是慢,全看對手的情況,自己則是藏若無形,動若利箭。真正運用起來,對手的動作未動,甚至只是心意一動,自己的反應就是「如皮燃火」「如泉湧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