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發勁訓練講究松活彈抖,松活彈抖的基礎在於勁力通透,盤練筋骨是勁力通透的前提。螺旋纏絲勁的核心是全身的筋肉形成一個完整的連結,把全身的筋膜肌腱、韌帶、肌肉煉成一個牽一髮而動全身的大系統,是 太極拳的精髓和靈魂。
我們常說外練筋骨皮,內練一口氣。聽起來內練和外練的好像是兩種截然不同的方式,但真的是這樣嗎?
太極拳發勁訓練是否需要盤練筋骨,要從什麼是筋了解。
1. 太極拳練發勁-大筋
「筋」在廣義上包括筋膜、肌腱、韌帶。我們在太極拳發勁訓練過程中所說的筋,具體物質大部分是指韌帶而言。而大筋它有兩種特性,第一種是韌性,和肌肉組織一起固定骨架。在運動時,骨頭向外支撐的狀態下會產生張力;這種張力可以使我們的骨骼在重力的作用下互相牽引、拉住、綁定,讓人體的筋和骨形成一個架子,這也就是我們把拳稱為架子的理由,練習 太極拳所以也叫做「盤架子」。
第二種是彈性,可以通過骨連接運動所產生的伸縮而使大筋產生彈力。這種彈力就是我們所說的「勁」。「勁」是傳武中力量的特有表現方式。我們通過練習筋骨的強大來達到人體骨架的穩定和「勁」的強大,從而達到練成上乘武功的目的。
2.太極拳發勁訓練系統-筋骨勁
太極發勁訓練的本質是要把自身的筋骨運動體系進行改變, 太極拳的核心是身體骨架結構、骨骼質量的提高、運動模式的變化。太極拳功架的質量優劣不在於外形是否酷,而在於支撐身體的四梁八柱是否處於合理的狀態。能夠理解了這個道理之後,練拳的路徑就不會有大的偏離了。
在開始修煉階段,太極拳內勁是通過硬碟、找阻力、放鬆肌肉等手段磨鍊。內勁的形成,是因為人體的筋骨、肌肉等結構產生了一系列變化,這種變化不易被從外形觀察到,所以許多人就誤以為內勁僅僅是一種用力的感覺,而忽略了內勁的產生是人體結構上發生變化的結果。 太極拳的內勁是筋膜、肌腱、韌帶、肌肉力在「氣」和「意」的協調下,所形成的一種新的發力的配合方式,傳統武術把這種力叫作丹田力、渾圓力、彈抖力等等。
然而單單認識到這點是很不夠的,因為人們會產生一種假象,以為在太極拳發勁鍛鍊的過程中,只要意識的參與,就能有內勁的產生。而真實的情況是,內勁一旦盤練成,隨時可以調用。說明筋、肉組合已經發生了運動模式的變化,這時就再無需什麼意念和所謂的導引內氣來生成內勁了,直接把意念放在目標物上即可。
當內勁已經隨時可以隨時調用時,肌肉產生了怎樣的變化,也是大家關注的問題。太極拳中有一種發力方式——節節貫穿,很多動作技術要領都是建立在此基礎上。「節節貫穿」如何貫穿呢?很多人想當然地認為自己的肢體像一節一節的順序運動,就是節節貫穿了。很明顯,這種認識只著眼於最易觀察到的大塊肌肉群所做的運動。實際上,「節節貫穿」最重要的特徵是,整個人體的各部分筋膜、肌腱、韌帶、肌群協同進行很精細運動,因此必須有一種精確的運動結構相互協同的作用。
3.太極拳發勁-節節貫穿
這種能使身體在不同的各種情況下隨時做到「節節貫穿」的運動結構是什麼呢?是全身筋膜、肌腱、韌帶、肌肉在通過鍛鍊後產生的有明確線路,能明確感受到的筋肉鏈,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大筋」。太極拳的盤單式、形意拳、心意拳、易筋經等等練功方法裡,都是在有意識或無意識的盤練經筋、筋肉鏈。
這裡所說的「筋」不是我們解剖學中的「筋」,而是一種筋肉協同運動體系,一種磨練出來的,高度協調的,有一定線路的筋肉作用力形成的線路,給人的感覺就是多條筋在同時協同發力。不同的勁力,有不同的「筋」。因此要練出各種筋來,是不容易的,要專項訓練才能成「大筋」。如果錯誤地理解成是解剖中的「筋」,你就發生了偏差,那麼這根「筋力」就無法體會到。而且這種「大筋」在身體中的存在不是條或幾條,而是密布身體,功夫越深,這樣的「筋感」就越多,越精細,在太極拳發力時起到的作用就越大。
總之,要想獲得太極拳的渾圓力,必須先從單關節的盤練做起。先盤練開單關節,再進行多關節勁力組合,就會快速的形成整勁、渾圓勁,在練習 太極拳時才能真正做到松活彈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