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發勁訓練- 太極拳需要盤練筋骨嗎?

2020-12-26 國術大講堂

太極拳發勁訓練講究松活彈抖,松活彈抖的基礎在於勁力通透,盤練筋骨是勁力通透的前提。螺旋纏絲勁的核心是全身的筋肉形成一個完整的連結,把全身的筋膜肌腱、韌帶、肌肉煉成一個牽一髮而動全身的大系統,是 太極拳的精髓和靈魂。

我們常說外練筋骨皮,內練一口氣。聽起來內練和外練的好像是兩種截然不同的方式,但真的是這樣嗎?

太極拳發勁訓練是否需要盤練筋骨,要從什麼是筋了解。

1. 太極拳練發勁-大筋

「筋」在廣義上包括筋膜、肌腱、韌帶。我們在太極拳發勁訓練過程中所說的筋,具體物質大部分是指韌帶而言。而大筋它有兩種特性,第一種是韌性,和肌肉組織一起固定骨架。在運動時,骨頭向外支撐的狀態下會產生張力;這種張力可以使我們的骨骼在重力的作用下互相牽引、拉住、綁定,讓人體的筋和骨形成一個架子,這也就是我們把拳稱為架子的理由,練習 太極拳所以也叫做「盤架子」。

第二種是彈性,可以通過骨連接運動所產生的伸縮而使大筋產生彈力。這種彈力就是我們所說的「勁」。「勁」是傳武中力量的特有表現方式。我們通過練習筋骨的強大來達到人體骨架的穩定和「勁」的強大,從而達到練成上乘武功的目的。

2.太極拳發勁訓練系統-筋骨勁

太極發勁訓練的本質是要把自身的筋骨運動體系進行改變, 太極拳的核心是身體骨架結構、骨骼質量的提高、運動模式的變化。太極拳功架的質量優劣不在於外形是否酷,而在於支撐身體的四梁八柱是否處於合理的狀態。能夠理解了這個道理之後,練拳的路徑就不會有大的偏離了。

在開始修煉階段,太極拳內勁是通過硬碟、找阻力、放鬆肌肉等手段磨鍊。內勁的形成,是因為人體的筋骨、肌肉等結構產生了一系列變化,這種變化不易被從外形觀察到,所以許多人就誤以為內勁僅僅是一種用力的感覺,而忽略了內勁的產生是人體結構上發生變化的結果。 太極拳的內勁是筋膜、肌腱、韌帶、肌肉力在「氣」和「意」的協調下,所形成的一種新的發力的配合方式,傳統武術把這種力叫作丹田力、渾圓力、彈抖力等等。

然而單單認識到這點是很不夠的,因為人們會產生一種假象,以為在太極拳發勁鍛鍊的過程中,只要意識的參與,就能有內勁的產生。而真實的情況是,內勁一旦盤練成,隨時可以調用。說明筋、肉組合已經發生了運動模式的變化,這時就再無需什麼意念和所謂的導引內氣來生成內勁了,直接把意念放在目標物上即可。

當內勁已經隨時可以隨時調用時,肌肉產生了怎樣的變化,也是大家關注的問題。太極拳中有一種發力方式——節節貫穿,很多動作技術要領都是建立在此基礎上。「節節貫穿」如何貫穿呢?很多人想當然地認為自己的肢體像一節一節的順序運動,就是節節貫穿了。很明顯,這種認識只著眼於最易觀察到的大塊肌肉群所做的運動。實際上,「節節貫穿」最重要的特徵是,整個人體的各部分筋膜、肌腱、韌帶、肌群協同進行很精細運動,因此必須有一種精確的運動結構相互協同的作用。

3.太極拳發勁-節節貫穿

這種能使身體在不同的各種情況下隨時做到「節節貫穿」的運動結構是什麼呢?是全身筋膜、肌腱、韌帶、肌肉在通過鍛鍊後產生的有明確線路,能明確感受到的筋肉鏈,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大筋」。太極拳的盤單式、形意拳、心意拳、易筋經等等練功方法裡,都是在有意識或無意識的盤練經筋、筋肉鏈。

這裡所說的「筋」不是我們解剖學中的「筋」,而是一種筋肉協同運動體系,一種磨練出來的,高度協調的,有一定線路的筋肉作用力形成的線路,給人的感覺就是多條筋在同時協同發力。不同的勁力,有不同的「筋」。因此要練出各種筋來,是不容易的,要專項訓練才能成「大筋」。如果錯誤地理解成是解剖中的「筋」,你就發生了偏差,那麼這根「筋力」就無法體會到。而且這種「大筋」在身體中的存在不是條或幾條,而是密布身體,功夫越深,這樣的「筋感」就越多,越精細,在太極拳發力時起到的作用就越大。

總之,要想獲得太極拳的渾圓力,必須先從單關節的盤練做起。先盤練開單關節,再進行多關節勁力組合,就會快速的形成整勁、渾圓勁,在練習 太極拳時才能真正做到松活彈抖。

相關焦點

  • 太極拳發勁訓練:太極拳需要盤練筋骨嗎-典傳筋骨開發
    太極拳發勁訓練講究松活彈抖,松活彈抖的基礎在於勁力通透,盤練筋骨是勁力通透的前提。螺旋纏絲勁的核心是全身的筋肉形成一個完整的連結,把全身的筋膜肌腱、韌帶、肌肉煉成一個牽一髮而動全身的大系統,是 太極拳的精髓和靈魂。
  • 太極基本功開胯,太極拳基本功開胯技巧-典傳筋骨開發
    基本功開胯有什麼技巧嗎?所以太極拳基本功開肩開胯,是盤拳初期必須掌握的核心。 太極基本功開胯-開胯活胯 要想練出胯的崩彈勁,首先要用意念引領開胯活胯。 太極拳基本功開胯訓練圖 練太極拳
  • 揭秘陳氏太極的發勁,陳氏太極拳勁力分析-典傳筋骨開發
    陳氏太極拳發勁的奧秘,陳氏太極剛柔相濟、快慢相兼、松活彈抖的特色。特別是松活彈抖的發勁是其區別於其他太極拳的特點。陳氏太極拳也正是以其獨具特色的發勁模式才奠定了其堅實的地位。今天就跟大家來探究一下陳氏太極拳的發勁。
  • 揭秘陳氏太極的發勁,陳氏太極拳勁力分析-典傳筋骨開發
    陳氏太極拳發勁的奧秘,陳氏太極剛柔相濟、快慢相兼、松活彈抖的特色。特別是松活彈抖的發勁是其區別於其他太極拳的特點。>對於陳氏太極拳的發勁,很多的太極名家、高手都對其做過一些論述。但是在大多數的太極拳愛好者練習過程中,提及&34;或&34;等理論來指導練習,總覺得懵圈,甚至有時不知所措。那麼能否在太極拳理論指導下以較為具方法來有效地指導訓練呢?答案是肯定的。
  • 太極筋骨齊鳴,太極拳練的筋骨齊鳴如何練習?-典傳筋骨開發
    太極筋骨齊鳴,不少練太極的愛好者都聽說過筋骨齊鳴,但卻不知如何練太極可以練出太極筋骨齊鳴。2、太極筋骨齊鳴:太極拳練的筋骨齊鳴其本質上,太極筋骨齊鳴,或者說太極拳練的筋骨齊鳴,跟其他拳種所出現的筋骨齊鳴沒有什麼不同,只是在練習的拳種上的風格有所不同。
  • 太極研究丨太極拳與內氣訓練
    意覺全身真氣生,動意協同效力增,內氣訓練助筋骨,整體入手百脈通。1.意覺全身真氣生太極拳強調用意不用力,在練習中規範每個動作,前提基礎是對身體動作的全面覺察,依據內氣訓練原理,覺察必然產生內氣體驗。太極拳內氣訓練方法其實非常簡單,只需要一心一意體會動作、感受身體就可以了,剩下的就交給時間了。
  • 大成拳發勁技巧,科學解析-典傳筋骨開發
    大成拳發勁大成拳發勁大成拳的發勁修煉是「形、神、意、氣、力」並重的系統訓練,練的是筋、骨、氣、血、肉、精、神諸類人體要素,周遍百骸。筋骨鍛鍊充分集中的體現在「形」的鍛鍊之中。王薌齋先生在《拳論》中曾有論述。
  • 太極拳抻筋拔骨,如何鍛鍊大筋!典傳筋骨體系廣州站
    古人云:外練筋骨皮,內練一口氣!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形容一個人身體好為「筋骨好」。由此可見,筋骨對於武功和身體都很重要,練武要練筋骨。所以今天和大家聊一聊太極拳中大筋的作用!太極拳太極拳是一門非常好的拳種,動作緩慢,但又能發出非常剛猛的勁力,具備了很好的養生效果。
  • 科學訓練,全面恢復趙堡太極拳的技擊性能
    然而,陝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趙堡太極拳代表性傳承人、趙堡太極拳第十一代傳人、陝西華夏太極推手道館創始人李隨成師傅卻用實踐證明,太極拳不僅能打,而且,趙堡太極拳是非常科學且有效的搏擊訓練方式。    在李師傅的太極推手道館,一組火熱的搏擊對練正在進行。    大家很好奇,不是說好的太極拳訓練嗎?怎麼改成了散打搏擊練法?
  • 太極拳發勁如何練?一篇讓你掌秘訣!
    太極拳作為一門武術,自然具有攻擊的屬性,而攻擊也就意味著需要發勁兒。懂得發勁,才能讓其攻擊的屬性得好最好的發揮,這一點著重表現在推手上。而發勁需要一定的技巧去練習。任何的發力,都是利用重心的轉化,以身體隱形存在的中心線為軸旋轉發力,由此可知,太極拳發勁的重點在腰。
  • 太極研究|太極拳與有氧運動
    運動只是一個載體,在這個載體上的筋骨訓練、放鬆訓練、內氣訓練、正念訓練等,進行人體系統優化,這才是太極拳的本質。①一般有氧運動,僅僅鍛鍊肢體,太極拳是意識和身體的雙重運動,獲得心身雙重鍛鍊效果。②一般有氧運動,主要促進心肺大循環功能,太極拳則更擅長改善微循環和全身細胞功能。
  • 太極拳腰勁訓練如何科學訓練?-典傳筋骨開發
    太極拳腰勁訓練,很多太極拳愛好者對腰勁訓練很注重,但太極拳腰勁訓練如何科學練習呢?1、太極拳腰勁訓練:何為腰勁?所以用力的時候,我們腰椎切記不可單獨用力,不然很容易導致腰椎疼痛,這也是很多太極拳愛好者練拳訓練過後,經常腰椎疼痛的原因所在。正確的太極拳腰勁訓練,首先第一步一定要明白腰勁正確發力位置。2、太極拳腰勁訓練:腰勁訓練方法太極拳腰勁訓練,很多太極拳愛好者最常見的應該就是抖大杆訓練了。
  • 太極已經淪為養生操了嗎?
    太極拳屬中國武術內家拳,為三大內家拳之首。1949年,太極被國家體委統一改編作為強身健體的體操運動、表演、體育比賽用途。直到改革開放後,部分還原本來面貌;從而再分為比武用的太極拳、體操運動用的太極操和太極推手。
  • 內家拳發勁-胯勁 脊柱 內臟如何訓練?
    引言:內家拳的發勁練習,中國武術種類繁多,不完全統計有完整訓練體系的流派有兩百多個。傳統武術裡有形意拳、太極拳、八卦掌、心意拳等等。在所有的傳統武術中,空有一擊必殺的能力,打不到人家身上也是白搭。在內家拳中的地位非同小可,是內家拳發勁的核心部位。拳譜中時常提到的「尾閭前收」,其實就是胯的後翻,我們知道盆骨是固定在尾骶骨上的,尾閭一收,骶骨隨之後翻,帶動胯後倒,形成翻胯蓄勢。
  • 謝太極丨二十四式太極拳課程簡介
    太極拳是在太極拳是在明末清初時期形成的一種優秀拳種。具有柔和緩慢,輕靈和動中求靜的特點。太極拳在長期的流傳過程中派生出了多種流派。較為著名的有陳、楊、吳、武、孫式等,其流派風格各具特色,長期練習太極拳,可使人的經絡舒暢,新陳代謝旺盛,改善大腦機能。防治由神經系統紊亂引起的各種慢性病。學會並經常練習太極拳可以調節情緒,緩解壓力,使人體精力充沛,提高效率。
  • 五行拳發勁,五行拳如何科學發勁-典傳筋骨開發
    五行拳發勁為形意拳之根本,五行拳每一動作,都不是單純地一鑽一劈,而必須是在外形上有起落鑽翻,內氣上有吸呼升降,走勁上有橫豎開合。五行拳如何發勁?五行拳發勁簡潔、明快、直接、有效。作為有形有意的訓練,是習者從有法到無法的重要階段,迅速掌握最基本的發勁發放,尤為重要。五行拳發勁五行拳發勁五行拳的勁在於身法,按照身法循序練習,以達到力量的積畜培養與發送。力量練好了,出招用招,都是隨機的,就不拘泥於形式了。
  • 太極拳的彈抖勁練習方法
    學習太極拳到現在,認識了各地很多拳友網友。溝通最多的就是推手,散手之類的技法,其中最讓人來興致的就是 大家對「發勁」的追求。其實最吸引眼球的就是太極的「彈抖勁」但是習練多年能把「彈抖勁」打的淋漓盡致,隨意即發的人少之又少。其原因可能是沒有正確的訓練方式,或者沒遇到好的老師。
  • 太極拳的松是怎樣的松?什麼才是真正的松
    太極界前輩們常說:「太極拳三年化拙勁,十年不出門」。化拙勁就是指習練太極拳者,必須從「松」入手,用「松」來化掉本身的拙勁。只有在習練過程中不斷提高「松」的層次,拙勁才能被逐漸化掉,柔勁,剛勁才能逐漸而生。但對「松」的概念有些人模糊不清,什麼是太極拳要求的「松」?怎樣才能做到「松」?
  • 太極拳內勁與人體筋骨結構變化
    內勁的形成,是因為人體的筋骨、肌肉等結構產生了一系列變化,這種微小的變化不易被察覺所以許多人就誤以為內勁僅僅是一種用力的感覺,而忽略了內勁的產生是人體結構微觀上發生變化的結果。讓我們來了解一下人體結構在內勁形成過程中是如何發生變化的。
  • 臺灣鄭子太極拳傳人鞠鴻賓老先生演示太極拳發勁,難得一見!
    因早年學習少林拳,後改習太極拳,為楊澄甫宗師弟子,頗多創穫。1934年出任中央軍校拳擊教師,1939年任湖南省政府諮議兼省國術館館長。次年轉往重慶,任教於中央訓練團。又因少時多病,隨母捶藥,萌有醫藥濟世之志。25歲從安徽名中醫宋幼庵學醫。精於病理,尤於婦科、骨科別有心得,曾任全國中醫公會理事長。1946年任制憲國大代表,次年當選中醫公會國大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