拋開戰爭性質不說,曾經的德國軍人的素質和戰鬥力絕對是世界一流的,無論是一戰還是二戰他們都有出色表現。
即使在蘇德戰爭中後期,德軍處於防守階段,大部分的戰鬥他們也都能打贏。可惜的是,他們發動的是一場反人類的非正義戰爭,無論打得如何好,最終難逃覆滅命運。
二次世界大戰德軍的慘敗,一是輸在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他們打的是侵略戰爭;二是輸在了缺乏燃油、裝備和戰略物資上。
不過德軍雖然輸掉了整場戰爭,在戰術上,德軍可圈可點,比如二戰中非常有名的「暴風突擊排」。
提到這個名字,很多軍迷就會眼前一亮,有一種似曾相識的感覺。
不錯,在一戰時期有個暴風突擊隊,它也是出現在德軍隊伍中,表現非常搶眼。
一戰時期,由於槍械發達,戰爭中塹壕戰唱主角,戰爭打得非常慘烈,進攻方每前進一步,都要付出巨大代價。
一場陣地戰,往往是屍橫遍野,血流成河;而且大多打成拉鋸戰,戰爭多處於膠著狀態,僵局很難打破。索姆河戰役中,為了推進幾公裡,要留下幾十萬具屍體。
在此情況下,德軍別出心裁,推出了暴風突擊隊。
暴風突擊隊說白了就是一種戰術,即挑出精英士兵,裝備最好武器,以火力和速度優勢,在敵人陣地上選擇一個點進行攻擊,取得突破,深入敵後攻擊敵人火力點、工事和指揮部,擴大戰果,為大部隊進攻清除障礙。
這種把面的進攻,改為點的突破的戰術,增加了進攻效率,加大了對敵軍的滲透,就像插入敵人心臟的一把尖刀,往往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戰果。
這種戰術我軍在朝鮮戰場和對越自衛反擊戰中,也曾應用過,我們當時稱之為「尖刀班」、「尖刀排」。
其實二戰期間德軍推出這種戰術,也是無奈之舉。
誰都知道閃擊戰是德軍的屢試不爽的拿手好戲,靠著閃擊戰德軍佔領的大半個歐洲,橫掃波蘭、法國和蘇聯,整個歐洲都懼怕德軍鋼鐵洪流的淫威。
但是後來德軍這一招不管用了,蘇聯也拼命製造坦克,組建了規模宏大的裝甲集群;德軍燃料、物資和兵員也嚴重短缺,陷入被動挨打的境地。
在此情況下,德軍才重又拾起一戰時的套路,開始組建「風暴突擊排」。
雖然名稱不同,但是大同小異,都是用精兵和優勢火力,進行點的突破,希望打開僵局,改變德軍被動局面。
風暴突擊排總編制為33人,其中一個火力班、兩個突擊班,包括1名排長、3名榴彈手、2名傳令兵、2名馬車兵、1名醫護兵。
具體武器配置如下:
排長和2名傳令兵各一把StG-44突擊步槍。
馬車兵人手一把加裝榴彈發射器的98K步槍,其中一個駕駛一輛雙馬馬車,另外一個人駕駛一輛小型馬車,負責為突擊排運送武器彈藥。
1名醫護兵手持一把P38手槍。
突擊班2個,每班人數8人,一個班長、7個士兵,人手一把StG-44突擊步槍 。
火力班人數也是8人,其中班長一名,戰士7名,其中5名手持StG-44突擊步槍 ,2名機槍手人手一把MG42機槍,還各有一把P38手槍。
5名手持StG-44突擊步槍的戰士,有2名戰士擔任預備機槍手,平時負責扛著彈藥。
MG42型機槍的火力不用多說了,對二戰史稍有了解的人都知道,它是機槍中的王者,射速每分鐘1200發,有效射程1000米左右,有一個叫人憎惡而恐怖的名字「希特勒電鋸」,殺起人來像收割機一樣。
關於StG-44突擊步槍,知道它威力的人就相對較少,它是突擊步槍的祖師爺,彈匣容量30發,槍彈比衝鋒鎗殺傷力大,射程比衝鋒鎗遠;8發容量的加蘭德步槍也不能跟它同日而語。
雖然射程和精確度不如加蘭德,但殺傷力是槓槓的。
綜上所述,一個暴風突擊排裝備了28把StG-44、2把M42,3把能發射榴彈的步槍。
我們可以想像一下,一個排集體衝鋒的話,在一分鐘之內28把突擊步槍至少可以發射840發子彈;兩挺MG42可以發射2400發子彈;一分鐘內傾瀉3000發子彈,該是什麼概念?別忘了還有3名手持能發射槍榴彈步槍的射手,可以輕鬆打掉比較堅固的工事。
二戰期間,美軍步兵班由12人構成,武器分為10支M1「加蘭德」步槍,1支白朗寧自動步槍和1支M1903步槍(帶M1榴彈發射器)。
在此情況下,三個班手持加蘭德步槍的美軍,在跟德軍暴風突擊排對壘的時候,肯定被秋風掃落葉一樣完敗。
不過,暴風突擊排出現在1944年,德軍已經日暮途窮,飛機和坦克不但生產量很低,而且燃油嚴重短缺。在坦克掩護不力和失去空中火力支援的情況下,暴風突擊排也難以獨當一面,扭轉戰局,更無法挽救納粹命運。
總的來說,突擊排只能在局部戰鬥起一定作用;大大兵團作戰中,只能起到錦上添花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