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8年的魯登道夫攻勢,德國在發動進攻前都有哪些優勢和準備?

2020-12-14 歷史皇太后

在1918年初,德國人就已經醞釀起了新的一場攻勢,這場攻勢由德國陸軍副總參謀長,埃裡希·馮·魯登道夫上將策劃的。目的很簡單,就是一口氣把協約國打敗,至少也要把英國人趕出戰場。為此,德軍在1917年儲備了大量的兵力和物資,為的就是1918年這一仗。和俄國的停戰讓他們在東線的部隊可以回調至西線,在實際兵力上已經佔據了優勢地位。彼時德軍的兵力為157萬人,而協約國僅有125萬人,優勢的兵力足以讓德軍發動一場優勢的進攻。

而反觀協約國則對於德軍的計劃茫然無知,只顧著進行內部糾紛和換防工作。在他們眼裡,德軍的威脅已經不算什麼了。雖然俄國退出戰爭是個打擊,可是美國加入協約國則是個優勢,足以讓他們打敗德國人。事實上,現在的協約國基本都認為,德軍已經不足為懼,那只是一隻生病的老虎,隨時可以將其打敗。至於兵力的劣勢問題,只要美國人的遠徵軍一到,一切就都是毛毛雨啦。

但英國人不知道的是,他們的一舉一動已經完全被德國人摸透了。德國統帥部,尤其是魯登道夫非常清楚英國人的打算,寄望於美國人的抵達能夠加強他們在西線的兵力,然後發動一場大規模進攻擊敗德軍。魯登道夫雖然不清楚美國人是否真的可以幫助協約國彌補俄國退出戰爭,所帶來的人力減少。可他知道如果真的讓這個情況發生,那麼局面絕對不會很好。對此魯登道夫和興登堡都確認,德軍必須發動一次強有力的進攻,來挽回行將崩潰的戰局。

此刻英軍內部還在發生一場巨變,這場巨變來自於英國倫敦。英國首相勞合·喬治不肯承認,他自己的那個把戰爭引到東方的策略失敗了。即便英國發動的如巴勒斯坦戰役、美索不達米亞戰役、東非戰役統統失敗,甚至於俄國都已經退出了戰爭,可勞合·喬治依舊不肯承認現實。他拒絕承認戰爭必須在西線解決,而試圖讓戰爭在別的地方勝利,目的是讓英國成為主導勝利的國家。

於是在這個思路的引領下,這位勞合·喬治首相直接就辦了兩個令人窒息的操作,差點幫助德國人勝利的事情,並且幾乎坑死了協約國。

首先,他先削減了英軍在歐洲的兵力,把大量的軍隊撤回了英國本土,或是派往海外作戰,這直接就讓英國遠徵軍司令、道格拉斯·黑格手上的兵力短缺。是個令人窒息的操作,黑格手上的兵力大幅度縮減不說,1917年的兵力損失也沒得補充了,該死的勞合·喬治一個兵也不給黑格。無奈之下,黑格只能把各部隊的規模縮減四分之一,不僅不能補充兵力,還反而讓英軍士氣低落無比。

其次,勞合·喬治選擇相信了法國人的鬼話,把英軍和法軍的陣地做了調整。整個戰線450公裡,接受了法國人的調整方案之後,英軍只需要守100公裡就行了。這看上去挺不錯,可仔細一品就發現有問題了。因為英軍這100公裡的戰線,其中有索姆河、阿拉斯這樣的熱點地帶,全是德國人的主攻方向,結果這就導致了英軍要以本就不富裕的兵力,去面對德軍半數的兵力。

勞合·喬治自認為自己是個機靈鬼,而道格拉斯·黑格開始罵娘了。作為英國遠徵軍的指揮官,道格拉斯·黑格很清楚的知道,如果讓德國人發現自己的軟肋,那麼德軍很可能會發動一場大規模進攻,以打破英軍現在的防線。考慮到英軍現在的兵力的脆弱性,想要抵抗這樣的攻勢幾乎是不可能的。不過黑格自認為他的防線並非是如此不堪一擊,在經過之前戰爭中的捶打,英軍在防守戰術已經趨於完美,防線也是經過加固的,應該不會出問題,至少也可以抵抗一段時間。

但黑格不知道的是,對面的魯登道夫已經算計他有段時間了,不同於那些傳統的容克貴族出身的將領那樣死板,魯登道夫並非是貴族出身,是個才思敏捷的將領。他很清楚這些繁瑣單調的塹壕戰,將對進攻部隊造成難以想像的災難,而他也有了一個打破塹壕戰的方案。為了打破塹壕戰僵局,魯登道夫祭出了德軍籌劃了三年的"暴風突擊戰術"和"暴風突擊隊"。這些暴風突擊隊不同於過去的步兵分隊,他們的目標十分明確,就是用來打破塹壕戰的。

在東線和俄軍的作戰裡,德軍曾多次領教了俄軍名將阿列克謝·阿列克謝耶維奇·布魯西洛夫將軍的厲害,尤其是在1916年的"布魯西洛夫攻勢"裡,布魯西洛夫那種在戰線上分散兵力,但卻集中使用炮兵的戰術,將在戰爭裡起到許多不一樣的作用。魯登道夫長期和俄軍交手,自然清楚俄軍這一做法的優劣,對於他這種擅長機動作戰和迂迴包抄戰術的將軍而言,是非常有價值的戰鬥方式參考。

但西線不同於東線,戰場較為狹窄且有複雜的坑道體系,這一直是進攻方的噩夢,因為進攻方只能從正面發起強攻,並將自己的部隊送到對方的槍口之下。可是德國人的暴風突擊戰術卻不一樣,其下屬的暴風突擊隊配備了MP18衝鋒鎗、Kar98b短步槍、WHL-03火焰噴射器和手榴彈。因為突擊隊本身也要求速度,所以突擊隊也沒有什麼重武器,除去上述輕武器之外,就只有MG08/15輕機槍和37毫米炮擊突擊火炮了。

暴風突擊隊的輕型火力是為了讓他們可以做出快速突擊,並在近距離作戰裡佔據優勢地位。他們將在德國炮兵的掩護下,對英軍陣地發動突襲,儘可能的近距離交火中消滅塹壕的英軍,突破英軍的防禦體系。此時突擊隊或是已經佔領了塹壕,或是重創英國守軍後,快速向英軍陣地縱深方向的塹壕發動突擊,這將為後續主力部隊的進攻贏得一個非常大的優勢。而為了掩護暴風突擊隊的行動,德軍炮兵也祭出了他們的另一個戰術——"炮兵華爾茲"。

該戰術旨在集中重型火炮對英軍的觀察哨、火力點和前線指揮所進行短促的急速射擊,利用有計劃的炮擊將英軍前線陣地變成廢墟,癱瘓其大部分機能,並儘可能的殺傷英軍。當任務目標達成之後,德國炮兵會以徐進彈幕的方式將炮火延伸,切斷英軍增援部隊的增援通道。此舉將確保暴風突擊隊能夠在不受幹擾的情況下,一鼓作氣衝進英軍陣地,為後續部隊的進攻打開突破口。

這兩種種戰術不僅僅是為了塹壕戰準別的,也是為缺少兵力的英軍量身定做的,一旦突擊成功,英軍的戰線就會被迅速割裂,有限的部隊將遭到毀滅性打擊。而事實也確實如同魯登道夫計劃的那樣,在1918年3月21日,德軍發動"皇帝會戰"之後,在160公裡的戰線上到處都是德軍炮兵製造的火海,以及如同狂風過境一般的暴風突擊隊,緊隨其後的就是大量的德軍步兵。血腥的戰鬥同時在英軍戰線的前方與後方爆發,英軍在這種狀況下也只能絕望的戰鬥,並且在之後的戰鬥中被德軍擊潰或是消滅。

對於英軍,乃至於是對於整個協約國而言,最危險和最絕望的時刻到了。

參考文獻:《Imperial German Army 1914–18: Organisation, Structure, Orders of Battle》

《Geschichte des Deutschen Heeres im Welkriege 1914-1918》

《Command or Control? Command, Training and Tactics in the British and German Armies 1888–1918.》

《第一次世界大戰史》

相關焦點

  • 皇帝會戰:一戰德國迴光返照
    1918年3月21日,德意志帝國在一戰西線戰場發動皇帝會戰,又稱魯登道夫攻勢。 在一戰的尾聲,德軍的這一系列攻勢獲得了1914年以來西線上挺近幅度最深的成果。其中集結了德軍精銳的暴風突擊隊,使用了滲透戰術,打破了一戰以來不斷陷入塹壕戰拉鋸的局面。
  • 昱見|一百年前,打敗德國的不是英法,而是一種病毒
    1918年4月14日,是德國在一戰中發動最後一場大規模攻勢「皇帝攻勢」的日子。這一天,數萬發炮彈落在西線的英法聯軍陣地,由坦克、毒氣開道的德軍切開協約國固守了四年的陣線,迅速向法國腹地挺進,德皇威廉二世在聽了德軍總參謀部的匯報後,高興地在日記中寫道,「等了四年的勝利,如今終於近在眼前了。」
  • 1918年1月1日,勞倫斯率領500名阿拉伯部隊向土耳其守軍發動突襲
    戰爭的戰略中心在1918年重回巴爾幹半島可以說是一件非常適宜的事——在這裡,大戰已經開始。在齊格菲防線上的決定性戰役中,開始於1918年9月26日的馬其頓突破戰的確切影響還難以估量。正如我們所知,這場戰役確實挫敗了魯登道夫的鬥志,或者說至少是瓦解了他的士兵鬥志——他們已經開始大面積投降。不管怎麼樣,在奧斯曼戰線上,這種影響異常迅速和猛烈。
  • 蘇德戰爭前,希特勒的哪些準備,讓史達林認為德國不會進攻蘇聯?
    蘇德戰爭前,希特勒的哪些準備,讓史達林認為德國不會進攻蘇聯? 1941年6月22日,德國突然撕毀《蘇德互不侵犯條約》,帶著義大利、匈牙利、羅馬尼亞。芬蘭等國家,開始巴巴羅薩行動,一共集中550萬軍隊,兵分3路向蘇聯發動全面進攻。
  • 解密德國閃電戰:閃電戰並非完美的戰術,但它的意義我們需要了解
    老毛奇這種戰略思想和德國的地理位置有關係,因為德國地處中歐,四面臨敵,如果不能快速殲滅敵人,極有可能在東西兩線被敵人圍攻,這兩個敵人主要是兩個歐洲大國:法國和俄國,因為19世紀到20世紀初期德國的軍事力量和工業力量一直是歐洲第一,法俄只有聯手才能遏制德國的擴張,所以德軍要想在兩線作戰中取勝,就不可能平分軍事力量東西兩面發動進攻,唯有集中力量先打垮一面的敵軍,在德軍高層看來擊垮西面的法國是德軍的最好措施
  • ...波蘭_歷史|德國_歷史|攝政王|一戰|卡爾·史蒂芬|畢蘇斯基
    1916年德國為了削弱俄國,獲取波蘭人的支持,恢復波蘭獨立,成立了波蘭攝政王國。那麼波蘭攝政王國的興亡是什麼情況,船長為你細細道來。一,德奧攻俄1914年馬恩河戰役使得德軍與英法在西線陷入長期對峙,為了打破僵局,德軍決定集中兵力擊潰俄國,迫使俄國退出戰爭,然後再集中兵力打敗英法。
  • 1918年德國戰敗,1939年發動二戰,德國僅用二十年便完成崛起
    從1918年一戰結束,到1939年發動二戰,作為一戰戰敗國的德國,用了短短二十年時間便再度成為了歐洲霸主,竟然再度擁有了發動二戰、挑戰其他歐洲列強的實力。那麼,一戰後的德國是如何迅速崛起的呢?德國雖然是一戰戰敗國,但科研能力工業體系仍然強大1918年11月11日,隨著德國正式宣布投降,歷時四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戰至此結束。德國作為一戰戰敗國,雖然在經濟、領土等方面面臨著巨大損失,但出色的科研能力和強大的工業體系,卻為未來的崛起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 波蘭攝政王國:一戰時德國在波蘭扶持的傀儡政權
    1916年德國為了削弱俄國,獲取波蘭人的支持,恢復波蘭獨立,成立了波蘭攝政王國。那麼波蘭攝政王國是怎麼的興亡是什麼情況,船長為你細細道來。德奧分管波蘭1915年德奧聯軍集中主要兵力,大舉進攻俄國。俄軍裝備落後,士氣低落,使得德奧聯軍大敗俄軍,佔領了俄屬波蘭。波蘭分成兩個管理區,由德、奧各自管理。
  • 1944年冬,納粹德軍發動最後一次攻勢,兩個團美軍向德軍投降
    我們都知道,1944年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的前一年。此時盟軍已經獲得壓倒性優勢,納粹德國已經窮途末路。 他們認為雖然1940年德軍是從阿登地區突破法軍防線的,但1944年的情況和1940年已大不相同,德國軍力已經受到嚴重的削弱,尤其是空軍力量,而此時的盟軍實力要比德軍雄厚很多,裝備也要好很多。頭腦發熱的希特勒聽不進去反對的聲音,執意要求下屬去完成這個反擊計劃。這次行動代號為「秋霧」,定於11月底或12月初發動。
  • 德國步兵戰術的巔峰之作,打破塹壕戰僵局的殺招——暴風突擊戰術
    此時戰場上沒有了敞開的側翼,部隊必須從正面發動進攻,然而迎接他們的卻是可怕的火力屠殺——由重機槍和火炮構成的火力屠殺著一切發起進攻的軍隊,再精銳的士兵都難以在這樣的戰鬥中生還。無論是德軍還是英法聯軍都必須承認一個現實,戰鬥已經徹底成了絞肉機一樣的消耗戰。
  • 準備而未發動的抗美援朝「九月戰役」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還有一個志願軍司令員彭德懷籤署了作戰預備命令、並進行了各方面準備而未發動的「九月戰役」。一抗美援朝戰爭第五次戰役後,戰線穩定在「三八線」附近地區,戰爭明顯地轉向長期化,戰爭雙方都在謀求新的戰略。1951年5月,美國國家安全委員會作出決定,準備同中朝進行停戰談判。
  • 二戰時的德國有多瘋狂?雖然三線開戰但依然攻勢兇猛
    文/寂寞的紅酒德國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主要參戰國。1939年9月1日,德國入侵波蘭,挑起第二次世界大戰。二戰爆發後,德國發動了瘋狂地侵略,德軍席捲歐洲各地,歐洲諸國紛紛陷落。1941年6月22日,德國在擊敗英法佔領大半個歐洲後,又出動550萬軍隊全面進攻蘇聯,使得第二次世界大戰急劇擴大。由於在戰爭初期蘇軍被德軍打得潰不成軍,一直袖手旁觀的美國緊急出手,聯合英國和蘇聯共同圍攻德國。就這樣,戰爭局勢變成了美蘇英三國聯合圍毆德國。但德國以一敵三卻絲毫不懼,三線開戰的德軍依然攻勢兇猛。在西線,德國人和美英在大西洋、挪威、法國、不列顛等地爆發了激烈的交鋒。
  • 為了保證相關省份從俄國獨立,德國軍隊還被派到遠至芬蘭的地區
    1918年6月9日,魯登道夫從指揮部趕來請求恩維爾將其軍隊撤退到他們在布列斯特—立託夫斯克商榷的界線之後。維希普帕夏告知恩維爾,德國士兵被看到同亞美尼亞人在卡拉基利塞並肩作戰。1918年6月10日,這裡發生了「一戰」史上第一次土軍和德軍交火事件。土耳其人擊潰了數量遠不及他們的德國人,並俘獲了「大量戰俘」。魯登道夫大怒。他警告恩維爾,如果維希普帕夏不把這些戰俘還給克雷斯,德國將從奧斯曼帝國召回它的所有軍隊——約兩萬人之眾。不得已,恩維爾同意了魯登道夫的請求,並下令維希普帕夏向南部撤退。
  • 攻勢造句和解釋_攻勢的例句有哪些 - 小孩子點讀
    攻勢(gōng shì),形容詞。反義詞有:守勢。向敵方進攻的行動或形勢。[郭沫若《洪波曲》:「自八月以後,敵人的攻勢節節進展。」,沈從文《從文自傳》:「這一邊軍隊既不向下取攻勢,那一邊也不向上取攻勢,各人就只保持原有地盤。」]攻勢參考例句:1、可口可樂加強了廣告宣傳攻勢。2、從場上的攻勢看,主隊並不佔據優勢。
  • 解密準備而未發動的抗美援朝「九月戰役」
    談判開始前,7月9日毛澤東指出:「我前方部隊,必須鼓勵士氣,繼續英勇作戰,千萬不可有絲毫的鬆懈,不要作此次可以和下來的打算,而應作此次和不下來、還須繼續打、還須給敵人以大量的消耗和殲滅,然後才能和下來的打算。」
  • 閃電前的第一簇火花,德國A7V坦克的首次實戰和史上首次坦克戰
    而與此相對的是德國雖然在後世以精良的坦克設計和坦克戰術馳名,在當時卻幾乎毫無動作。這可能與德國面臨的戰略形勢有關,雖然他們首先發動進攻,但在一擊不成後大多數時間德軍在西線處於防禦地位。即使是英國坦克問世後,德國總參謀部的注意力也更多放在反坦克武器和反坦克戰術的開發上。
  • 二戰時波蘭為何亡國:德國和蘇聯對波蘭的仇視,使得波蘭最終滅亡
    在同盟國崩潰之後,蘇聯成立之初,蘇聯的東部邊疆實際上處於混亂之中,蘇聯雖然在白俄羅斯和烏克蘭建立蘇維埃政權,但是蘇聯的統治十分不穩固,因為蘇聯此時正在和沙俄白軍進行國內戰爭,根本無力顧及西面的波蘭軍隊情況,所以蘇聯有意和波蘭就邊界問題進行協商,但波蘭在蘇聯政權的虛弱狀態下準備對蘇聯發動大規模進攻,這就是著名的蘇波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