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肥料】史上最完整的土壤知識!

2021-02-16 南方蔬菜

蘇聯土壤學家威廉斯指出:「土壤是地球陸地上能夠生長綠色植物的疏鬆表層。」這個定義正確地表示了土壤的基本功能和特性。土壤之所以能生長綠色植物,是由於它具有一種獨特的性質——肥力。土壤這種特殊本質,就是土壤區別於其它任何事物的依據。土壤肥力雖與土壤物質組成有聯繫,但主要受土壤性狀的影響。


(1)土壤質地:土壤的泥砂比例稱為土壤質地。直徑小於0.01毫米的土粒稱泥;直徑為1—0.01毫米的土粒稱砂;直徑大於1毫米的土粒稱礫石。根據土壤質地不同將土壤分為砂質土、粘質土和壤質土。

①砂土:這類土壤含砂粒在80%以上,土粒間大孔隙多,土壤容積比重在1.4—1.7克/釐米3之間,因此,土壤晝夜溫差大,通透性好,有機質礦質化快,易耕作,但保水保肥能力差,遇水易板結,肥力一般較低。種植作物要增施有機肥和少量多次地勤追化肥。

②粘土:這種土壤含泥粒在60%以上,土壤比重在2.6—2.7克/釐米3之間。土壤硬度大,粘著性、粘結性和可塑性都強,故適耕性差。土壤保水保肥力強,潛在肥力較高。但土緊難耕,土溫低,肥效不易發揮。因此,水田要注意管水,提高泥溫,多施腐熟性有機肥和熱性化肥。

③壤土:這種土壤泥砂比例適中,一般砂粘佔40—55%,粘(泥)粒佔45—60%。土壤容重1.1—1.4克/釐米3之間。質地輕鬆,通氣透水,保水保肥力強,耕作爽犁。因此,它是水、肥、氣、熱協調的優質土壤。


(2)土壤結構

土壤形成團聚體的性能,稱為土壤的結構性。凡土粒膠結成直徑為1—10毫米的團粒狀土壤結構,稱為團粒結構。這是土壤結構中最好的一種。其形成條件有兩個:一是膠結物質。土壤中的膠結物質最主要是粘粒,新形成的腐殖質和微生物的菌絲及分泌物。這些物質與鈣膠結在一起,就形成了具有多孔性和養分豐富、不易被水泡散的水穩性團粒狀土壤結構。因此,增施鈣質肥料(石灰、石膏)有利團粒結構形成。二是外力擠壓作用。凡是作物根系穿插、乾濕交替、凍融交替和耕作都對粘聚起來的土粒產生一定的外力擠壓作用,使之散碎成一定大小的團粒。深耕、免耕、滴灌、水旱輪作,都有利土壤團粒結構的形成。

團粒結構優越性的具體表現:其一,能協調土壤水分和空氣的矛盾。由於團粒間存在大孔隙,團粒內又有毛細管孔隙,這就有利於水分、養分、空氣三者間的同時存在。從而土壤水、肥、氣、熱狀況協調。其二,具有良好的養分狀況。隨著水、氣矛盾的解決,也解決了水分與養分的矛盾。因團粒表面常為好氣分解,團粒內部又為嫌氣分解,前者有利於土壤養分釋放給作物吸收,後者有利土壤腐殖質累積,養分保蓄。矛盾協調後的水分與養分就能同時而不斷地供給作物需要。其三,使土壤鬆軟適度。具有團粒結構的土壤,疏鬆多孔,犁耕阻力小,耕作省力,耕翻質量好;土壤細碎而均勻,既不緊硬,又不起漿浮泥;乾燥不開大坼,泡田滲漏損失也小。

(3)土壤吸收性能

土壤有吸收固體、液體和氣體的能力。其吸收方式分為五種。

①機械吸收作用:這是指土壤將大於土壤孔隙而懸浮於溶液中(如骨粉、餅肥、磷礦粉及糞便殘渣等)的微細顆粒機械地阻留下來,使之不隨土壤中滲水而流走的一種作用。由於土壤顆粒愈小,排列愈緊密,土壤孔隙愈細,因此機械吸收作用就越強,則土壤保肥性能就好。這種作用對新改稻田、新水庫、塘壩有利增強保水蓄水的功能。

②物理吸收作用:它是指土壤膠體依靠其表面能將分子態養分吸附在表面上,而膠體與被吸附物不起任何化學反應的一種作用。這種作用,由於對分子態養分有保持能力,因此,土壤中的氨氣、尿素、胺基酸等分子態氮就會減少揮發損失。平常在施用易揮發的銨態氮肥時要求復好土就是這個道理。

③化學吸收作用:這是指土壤中可溶性養分(如某些離子與帶不同電荷的離子發生化學作用),由純化學作用產生不溶性沉澱而固定在土壤內的作用。這種作用,雖然有減少可溶性養分的流失,但被固定下來的養分就難以再被作物吸收利用,故降低了養分的利用率。因此,把磷肥集中施或與有機肥混和施,製成顆粒球肥施和根外噴施,就是避免化學吸收作用的發生,減少土壤對磷酸的固定。

④代換吸收作用:這又叫物理化學吸收作用。它是指土壤膠體表面吸著許多與它帶相反電荷離子的同時,其表面上又有等當量的同電荷的其它離子被代換出來的作用。其實質是一種離子(陽離子或陰離子)代換過程,是土壤膠體所吸收的離子和土壤溶液中的離子在相互代換。所以這種作用是可逆的,即膠體所吸收的離子,又能重新被其它離子代換到溶液中去。從而,這種作用在調節土壤中可溶性養分的保蓄和供應,具有重要意義。

⑤生物吸收作用:這是指生活在土壤中的微生物及作物根系和動物等,吸收養分構成有機體而保留在土壤中的一種性能。由於生物是根據自身需要,從土壤溶液中選擇吸收各種可溶性養分,形成有機體。當它們死亡後,有機殘體又逐漸分解,把營養物質釋放出來,供作物吸收利用。所以生物吸收作用,能保持養分,積累養分,提高土壤肥力。


(4)土壤酸鹼度。

土壤酸鹼度是指土壤溶液中存在的H+和OHˉ的量。通常用PH值表示。PH=7時是中性反應,這時溶液中H+和OHˉ數量相等;pH小於7表示是酸性反應,這時H+多於OHˉ;H大於7表示是鹼性反應,這時H+少於OHˉ。土壤酸鹼度按其PH值的大小分為七級:

PH<4.5 強酸性

PH4.5—5.5 酸性

PH5.5—6.5 微酸性

PH6.5—7.5 中性或近於中性

PH7.5—8.5 微鹼性

PH8.5—9.5 鹼性

PH>9.5 強鹼性

①土壤酸鹼性產生原因:

土壤之所以有酸鹼性,主要是土壤中存在酸鹼物質。H+來源主要是土壤膠體上吸附的H+和Al+3;其次是二氧化碳溶於水形成碳酸解離的結果:

H2CO3=H++HCO3ˉ, HCO3ˉ= H++CO3ˉ

除此之外,還有有機質轉化過程中,分解產生的有機酸(丁酸、草酸、檸檬酸等)、巖石風化過程中,化學變化(如含硫礦物氧化)成的酸以及施用肥料加進的酸性物質[如(NH4)2SO4、NH4Cl],當NH4+被作物吸收後,常遺留在土壤中的酸根(SO4-2,Clˉ)都能使土壤酸性增加。

OHˉ的來源主要是土壤中碳酸鈉、碳酸氫鈉等鹽類水解以及土壤膠體上含的代換性鈉形成強鹼轉化結果。

例如:Na2CO3+2H2O 2NaOH+H2CO3

NaHCO3+H2O NaOH+H2CO3

②作物對土壤酸鹼度的適應能力:

強酸性與強鹼性土壤都不利於作物生長。不同的作物要求土壤酸鹼度不同。如茶樹只適宜在酸性土壤上生長,像映山紅、馬尾松、楊梅、蒜盤子等,就是酸性土壤的指示植物;而天竺、圓葉包柏、柏木又是石灰性土壤的指示植物。

此外,土壤酸鹼度對營養元素的有效性及有益微生物的活動都有很大的影響,土壤過酸過鹼還影響土壤良好結構的形成(現不作詳細闡述),這些無疑的都直接或間接地影響著作物的生長和發育。

(5)土壤緩衝性能:

在土壤加入酸、鹼物質後,土壤所具有的抵抗土壤溶液酸化或鹼化的能力,稱為土壤緩衝性能。土壤具有緩衝性能的原因,主要有三點:

①土壤膠體上代換性陽離子存在,對酸鹼有緩衝作用。這是由於土壤膠體上代換性陽離子(鹽基離子或H+)被代換到溶液中生成了中性鹽或H2O,而土壤

②土壤的緩衝性能是土壤的重要特性之一。由於土壤具有緩衝性能,可以使土壤的酸鹼度經常保持穩定,為作物和微生物生長發育提供良好的環境條件,同時也為指導施肥提供依據。向土壤中施用有機肥料、泥土類(塘泥)肥料、石灰和種植綠肥等,都是提高土壤緩衝性能的有效措施。


1、土壤肥力種類

土壤肥力就是指土壤能夠滿足作物生長發育所必需的水分、養分、空氣、熱量的能力而稱之。土壤肥力分為自然肥力和人為肥力;潛在肥力和有效肥力。所謂自然肥力,是指自然土壤在未開墾利用之前所具有的肥力;人為肥力是指人們對土壤進行耕種、施肥、灌溉等農業技術措施而創造出來新的肥力。因此,任何土壤,耕作栽培作物愈久,可採用的農業技術措施愈完善,人為肥力所佔比重就越大。所以說,土壤是勞動的對象,又是勞動的產物。所謂有效肥力,是指栽培作物時,被當季作物吸收利用的那部份肥力;潛在肥力是指在土壤中存在,不能立即被當季作物利用的那些肥力。潛在肥力和有效肥力,在得當的農業技術措施實施下,是可以相互轉化的。


2、土壤肥力因素


土壤水分、養分、空氣和溫度,稱為土壤肥力四大因素。土壤肥力的高低,不只是受每個肥力因素數量適當與否的影響,而主要取決於水、肥、氣、熱之間在一定條件下協調程度的左右。因此,必須研究掌握土壤各個肥力因素狀況和它們的相互關係。

(1)土壤水分狀況

「水利是農業的命脈」,首先,作物的生長發育需要大量的水。這是因為:一般作物要獲得一分產量,必須消耗500—1000分的水,這些水都是從土壤中供給;作物吸收的養分也需要溶於水後才能被利用;土壤微生物的活動以及土壤養分的分解和轉化都需要水。其次,水分直接對土壤空氣與熱量狀況起著制約的作用,同時還影響著土壤的脹縮性、粘著性、粘結性和耕性等性質。這表明,土壤水分不僅為作物生長發育之必需,而且還可以通過控制土壤水分狀況來使肥、氣、熱關係協調。

①土壤水分類型:土壤水分按其受作用力的不同,一般分為三種:

A、束縛水:這是在土粒表面引力作用下,緊緊地束縛在土粒周圍的水分而稱之。這種水在土壤中移動極慢,且有一部份在土粒表面不移動,所以很難被作物吸收利用。當土壤含水量達到僅有束縛水量時,作物就出現凋萎現象。由於土粒愈細,吸住的水分愈多,所以粘土的束縛水量大於砂土。

B、毛管水:這是在土壤毛細管引力作用下,保持在曲折微細的土壤孔隙裡的水而稱之。這種水能沿著毛細管孔隙向上下左右的各個方向移動。其移動規律是從溼度大的土層移向溼度小的土層。它是土壤中最適於作物吸收利用的水分。由於水中溶有各種作物的養分,所以又為作物提供了營養物質。油砂土、潮砂土,出現的「回潮」或「回潤」現象,就是毛管水的上升運動,把地下水引到耕層的緣故。但是毛管水運動會帶來地表蒸發不斷發生,造成土壤水分損失,所以生產中常採取中耕鬆土,這有切斷土壤毛細管,減少土壤水分蒸發的作用。

C、重力水:這是在土壤水分含量超過土壤毛管力的作用範圍時,過多的水受重力的影響向下滲漏,這種滲漏水稱為重力水。它是水稻最有效的水分。儘管滲漏作用有造成漏水漏肥的現象,但不論對水田還是旱土,適當的滲漏是必要的,它有利於土壤空氣的更新及有害還原物質的向下移動和淋失。

②水稻土壤水分狀況:水稻土壤在淹水時期,耕作層水分呈現過飽和狀態,由於重力作用,不斷地垂直滲漏。根據水分的垂直滲漏特點,水稻土分成三個類型。

A、地下水型:這類水稻土,地下水位高(地下水位距地表在60釐米以內),排水不良,灌溉水層和地下水相連,通透性能差,泥溫低,如冷浸田、滂泥田和深腳鴨屎泥土屬之。

B、地表水型:這類水稻土,地下水位很深(超過150釐米),灌溉水下滲不能達到地下水層,排水雖良好,但不耐乾旱。如高岸田、天水田和大部份梯田屬之。

C、良水型:這類水稻土,地下水位在60—150釐米之間,灌溉水層與地下水位不相連接,但土壤毛管水可以上下流通,這類田一般分布在壠田上面或一排、二排田屬之。

三種類型水稻土,以良水型的土壤肥力最好,一般是高產穩產稻田。適當滲漏對水稻土是必要的,它有助於土壤空氣的更新和有毒物質的排除。當然也不可過大,以免造成養分淋失。一般在灌1寸水能保存三天為限,即滲漏量為0.5—1.0釐米/24小時最適當。


(2)土壤空氣狀況

土壤空氣對土壤微生物活動和養分轉化有密切關係,對作物根系發育亦有影響。作物生長發育各個時期對土壤空氣都有一定的要求。

①土壤空氣的成分:土壤中的空氣,一部份是由大氣進入;一部份是由土壤中生

物化學過程所產生。由於土壤中生物(作物根系和微生物)生命活動的影響和有機質的分解作用,不斷地消耗氧氣和產生二氧化碳及其它氣體,致使土壤空氣與大氣的成分有顯著的區別:土壤空氣中氧氣含量低於大氣,而二氧化碳的含量則高於大氣;另外土壤空氣經常為水汽所飽和,大氣溼度一般只達50—90%;土壤空氣有時還含有少量的還原性氣體,如甲烷、氫氣、氨和硫化氫。

②水稻土空氣狀況的特點:水稻土壤由於季節性或常年淹水,土壤空氣與大氣之間的氣體交換被水層隔絕,常處於還原狀態。作物生命活動消耗的氧,只能靠作物莖葉的輸氧組織將大氣中的氧輸入根部,由根再將氧分秘出來,造成根際微域氧化環境,防止稻根被周圍還原性物質的毒害。這正是水稻能在缺氧環境中生長的秘密所在。所以水田土壤空氣狀況的特點具有明顯的層次性和微域性。在耕作層表面數毫米至1釐米處為氧化層,因鐵成高價化合物狀況,土色呈黃褐或黃棕色。在氧化層以下的耕作層為還原層,鐵成低價化合物狀況,土色呈青灰或蘭灰色。但在靠近根際周圍的土壤,常因水稻根群的泌氧作用而出現鏽斑和鏽紋。

③土壤空氣在土壤肥力中的地位:土壤空氣供給作物根系呼吸作用所需要的氧。如缺氧,根系發育受到影響,吸水吸肥機能減弱,甚至死亡。尤其種子發芽期及幼苗期更加如此。水稻雖具通氣組織,土壤也應具有一定的通氣性能,以利稻根生長。另外,土壤空氣狀況影響土壤微生物的活動和養分的轉化。缺氧微生物活動以嫌氣性為主,使有機質分解緩慢,造成養分不足,甚至引起氮素損失,同時,還產生不利於作物營養的還原性有毒物質,如乙酸、丁酸、硫化氫等。此外,土壤通氣不良,有利於病菌滋生,引起作物感染病害,影響作物生長,降低產量。因此,稻田常採用排水露田和曬田進行調節。

(3)土壤溫熱狀況

土壤溫度對作物生育和土壤中微生物活動以及各種養分的轉化、土壤水分蒸發

和運動都有很大影響。作物從播種到成熟都需要一定的溫度條件,如大麥、小麥在1—2℃時就能發芽,而水稻、棉花要在10—12℃時才發芽。所以不同作物的適時播種,就是由土壤溫度來決定的。一般土壤微生物生活,以土溫25℃—37℃為適宜,最低是5℃,最高不超過45℃—50℃。土溫過低,微生物活動減弱,甚至完全停止,有機質難於分解,有效養分缺乏。冷浸田就是如此,所以要排除冷浸水,增施豬牛欄糞、石灰、草木灰和火土灰,以提高土溫。

①影響土壤溫度的因素:溫度是熱的表現。土壤熱量主要來源於太陽輻射熱,其次是微生物對有機質的分解作用,放出一定的熱量,使土溫增高。

影響土壤溫度變化的因素很多,有緯度、海撥高度、地形和坡向。但主要是土壤本身的土壤熱特性,如土壤熱容量、導熱性、吸熱性和散熱性等。尤其是熱容量和導熱性是決定土溫最重要的內因。

A、土壤熱容量:每1立方釐米的幹土增溫1℃時所需的熱量卡數(卡/立方釐米/度),稱為土壤熱容量。水的熱容量為1;空氣為0.0003;土粒介於二者之間,約為0.5—0.6。由於土壤固體部分變化很小,因此,土壤熱容量的大小主要決定於土壤水分和空氣的數量,凡水多氣少的土壤,熱容量就大,增溫慢,冷卻也慢,溫度變化小;反之,土溫變化就大。所以稻田管理,早春白天排水增溫,夜間灌水保溫;夏季運用深灌降溫。

B、土壤導熱性:土壤導熱是指從溫度較高的土層向溫度較低的土層傳導熱量的性能。其大小與土壤固、液、氣三相組成比例有關。土壤礦物質的導熱性為空氣的100倍;水為空氣的25倍;有機質為空氣的5倍;空氣幾乎不傳熱。由此可知,土壤導熱性的大小取決於空氣和水分之間的相對比例。因此,中耕鬆土有減小土壤導熱性,使表土溫度不易向下傳遞,深土溫度不易向上散失。

②土溫變化的調節:土壤溫度隨氣象因子的影響而經常變化,為了滿足作物生長發育的需要,必須圍繞早春增加土溫,夏季降低土溫,秋冬保持土溫的目標,採取行之有效的措施。

A、合理灌溉:早春寒潮期間多灌水、灌深水,避免土溫驟然下降,增強幼苗抵禦低溫能力;一般天氣期間採用淺水間灌,升溫通氣,促進作物生長。夏季以增強土壤散熱性為主,採取短期灌深水和經常性的灌水露田相結合,達到散熱、通氣、供水的目的,促進作物生長發育。秋冬時節,一般結合施肥,推行霜前灌水,以減輕作物凍害。

B、合理施肥:在保證施足肥的前提下,增施有機肥,如火土灰、腐熟的豬牛欄淤等等,來提高土壤溫度。其一,加深土色,增加土壤吸熱力;其二,有機肥料分解中放出熱量;其三,土壤疏鬆,增加空氣容量,降低土壤熱容量。此外,還直接提高作物的營養。

C、實行覆蓋:早春和秋冬低溫季節,運用草木灰、切碎的草子(紫雲英)、幹(溼)牛糞、苔蘚、塑料薄膜等覆蓋地面,能提高土壤吸熱,減少散熱,有保溫防凍作用;夏秋高溫乾旱期間,採用稻草或其它作物秸稈覆蓋地面,有遮蔭防曬,降低土溫的作用,同時,還能減少水分蒸發和消滅雜草。

D、中耕鬆土:這有利於土壤空氣容量增加,減少表土熱量向下傳導和下層土溫上升的作用。因此,早春,對粘重緊實土壤進行中耕鬆土來提高土溫,加快種子萌芽;夏季中耕鬆土,緩和根系活動層土溫過高,促進作物根系生長。

此外,利用風障、防風林、燻煙及施用化學增溫劑等,均可調節土壤溫度,可以因地制宜進行應用。


(4)土壤養分狀況

作物需要的養分絕大部份來自土壤,但是,土壤裡的養分絕大部份存在於難溶性的礦物質中和有機質中,為遲效性,作物難以吸收利用。而能被當季作物吸收利用的離子態速效養分,只佔土重0.005—0.1%,存在於水溶液中和被吸附在土壤膠體表面上。不過,這種遲效養分和速效養分在一定條件下能夠相互轉化。

①有機碳化合物的轉化:土壤中的纖維素、澱粉、雙糖、單糖以及脂肪等有機物,都不含氮。它們在土壤中轉化有兩種情況:一是通氣良好時,受好氣性細菌和真菌作用,迅速分解,最後產生CO2和H2O,並放出大量的熱。這種熱是土壤生物化學作用的原動力和土壤微生物生命活動所需能量的來源。CO2是作物進行光合作用的重要原料。二是通氣不良時,受嫌氣性細菌作用,緩慢分解,只是放出少量的熱和CO2,而累積大量的有機酸(乙酸、丁酸)、甲烷、氫等還原性物質,障礙作物生長發育。如水稻「翻秋」或「溶蔸」現象,就是丁酸所害。因此,水田翻壓綠肥,結合施石灰,就是為了中和有機酸,消除稻田毒害。

②土壤中氮素的轉化:土壤中有機態氮佔99%以上,無機態氮不足1%;水田的全氮含量約為0.1—0.2%,無機態氮更少。作物從土壤中吸收的氮素,絕大部份由有機氮轉化而來。其轉化形成主要有四種:

A、氨化作用:土壤中含氮的有機物,如蛋白質、尿素和殼糖(幾丁質)等在氨化細菌作用下,逐漸分解釋放出氨,稱之氨化作用。不論通氣好壞,此過程都能進行。氨與土壤中的酸根結合成銨鹽,為作物吸收利用,或被土壤膠體吸附保存。

B、硝化作用:氨或銨鹽在通氣良好的條件下,經亞硝酸細菌、硝酸細菌等的作用,轉化成硝酸的過程,稱為硝化作用。由於這種作用是在通氣良好的情況下進行,所以NO3-N存在於旱土中,而水田中很少見。NO3-N是作物良好的有效態養分,但不能被土壤膠體吸附,易於隨水流失,故深耕鬆土,保持土壤溼潤,有利硝化作用和防止土壤中氨的散失。

C、反硝化作用:當土壤通氣不良,並含有大量新鮮有機質和硝酸鹽的土壤中,在反硝化細菌的作用下,將硝酸鹽還原成作物不能利用的氮氣而損失,這個過程稱為反硝化作用。這種作用對作物吸收養分和生長帶來不利,務必加以阻止。稻田採用淺水間灌,露田通氣和施用銨態氮肥,旱土雨後中耕鬆土,均可防止反硝化作用的發生。

D、生物奪氮作用:土壤中的無機態氮(如銨鹽、硝酸鹽)部份被微生物、雜草、土壤動物吸收利用,合成生物機體,使土壤有效態氮減少,稱生物奪氮作用。尤以微生物奪氮最突出,當土壤中施用大量新鮮的、含纖維素多的有機肥和其它環境條件又適宜,微生物就大量活動與繁殖,消耗掉土壤中有效氮素,從而導致作物氮素養分缺乏或嚴重不足。因此,凡秸稈還田或施用大量未腐熟的含纖維多的有機肥料,必須配合施用適當的速效氮肥,以補充土壤有效氮素,供作物吸收。

但是生物奪氮作用是暫時的,直到有機肥分解就會停止,同時,微生物死亡後,氮素仍就歸還給土壤,讓作物吸收利用。所以這與反硝化作用造成的氮素損失是完全不同的。


③土壤中磷素的轉化:一般土壤中磷酸總量(以P2O5計算)約在0.05—0.2%之間。紅黃壤僅為0.06%左右,就按此計算,這些磷也夠供作物若干年豐收所需要。但是,土壤中能為作物很好吸收利用的水溶性磷(如Na、K、NH4等磷酸鹽及磷酸一鈣)和弱酸溶性磷(如磷酸二鈣)很少;而多數為難溶性磷(磷酸二鈣)和極難溶性磷(如磷酸鐵、磷酸鋁)以及有機態磷。它們需經各種轉化,才能被作物吸收利用。

土壤無機磷的轉化,主要受土壤反應的影響。在強酸性土壤中,磷與鐵、鋁離子化合生成難溶性的磷酸鐵、磷酸鋁沉澱而被土壤固定;在石灰性土壤中,磷則成為磷酸三鈣被土壤固定。只有當土壤反應處於中性或接近中性(PH值為6.5—7.5)的條件,磷的有效性才提高。

土壤有機磷的轉化。土壤中,有機磷化合物主要有核蛋白、核酸、卵磷脂、植素以及植物體內其他含磷化合物。它們是在土壤微生物的作用下,進行水解釋放出磷酸。這種磷酸和水解性磷一樣,在土壤中再進行著各種轉化,變成有效磷酸鹽供作物吸收利用。

④土壤中鉀素的轉化:土壤中鉀的含量與成土母質、土壤質地和有機肥料的施用關係極大。據有關資料記載,發育於紫色土、花崗巖的土壤,全鉀量為2.5—5.0%;發育於第四紀紅色粘土的紅壤,全鉀量為0.8—1.8%;而發育於石灰巖的土壤,全鉀量僅0.68—1.12%。粘質土壤含鉀量比砂質土壤高。

土壤中的鉀,根據對作物有效性的高低,分為四大類:一是水溶性鉀。如KNO3、KCl、KHCO3等,可以被作物直接吸收,但土壤中的含量卻極少;二是代換性鉀。系土壤膠體上吸附的鉀,作物亦可以直接利用,但土壤中含量也少,僅佔土壤全鉀量的0.15—0.5%。通常說的有效鉀,是指水溶性鉀與代換性鉀的總和。但它只佔土壤總鉀量的1—2%;三是微生物活體鉀。這類鉀存在微生物活體內,但在微生物死亡分解後,可被作物吸收利用;四是礦物鉀。係指礦石(鉀雲母、正長石)中含的鉀,是礦物在鉀細菌和各種酸的作用下,釋放出的水溶性鉀。這類鉀在土壤中含量最多,佔土壤含鉀總量98%以上。不過,土壤中的鉀和氮、磷一樣,並不能滿足作物生活的需要,亦須依靠施肥來補充。

土壤中各種類型的鉀,在一定的條件下,也可相互轉化。難溶性含鉀礦物,在各種酸類或鉀細菌的作用下,可以釋放出水溶性鉀。但在含粘粒多的土壤中,由於粘土具有溼脹幹縮的特性,在土壤乾濕交替頻繁中,土壤中的水溶性鉀或代換性鉀被粘土礦物固定起來,成為一種不能移動的鉀,使作物根系無法吸收。為避免這一現象,鉀肥宜施在乾濕變化較少的土層內,即適當深施,或採用集中穴(條)施,最好是葉面噴施。

內容轉自:科學施肥風向標


相關焦點

  • 最完整的土壤知識!!!
    土壤中的膠結物質最主要是粘粒,新形成的腐殖質和微生物的菌絲及分泌物。這些物質與鈣膠結在一起,就形成了具有多孔性和養分豐富、不易被水泡散的水穩性團粒狀土壤結構。因此,增施鈣質肥料(石灰、石膏)有利團粒結構形成。二是外力擠壓作用。凡是作物根系穿插、乾濕交替、凍融交替和耕作都對粘聚起來的土粒產生一定的外力擠壓作用,使之散碎成一定大小的團粒。深耕、免耕、滴灌、水旱輪作,都有利土壤團粒結構的形成。
  • 「土壤和種植知識」說說土壤的保肥力&如何增加保肥力
    土壤儲存養分的能力,叫做土壤的「保肥力」。我們知道,在肥料和土壤本身含有的作物生長必需元素中,當氮、鉀、鈣、鎂的任何一種溶於水時,都會轉變為陽離子。由於陽離子帶正電,因此就能被帶負電的黏土或腐殖質吸附。這樣,即使遇到下雨或灌水,這些元素都不容易流失掉。
  • 土壤知識(一、什麼是土壤?)
    今天我要很大家分享的是《土壤知識》,說到「土壤」我相信大家都不陌生,沒錯它就是我們口中說的「泥巴」,但是很多人都不知道它是由什麼和什麼組成的,這就是我今天要跟大家分享的《知識點》。《土壤》是由礦物質、有機物質、水、空氣還有生物組成的,它也是巖石圈和大氣圈還有水圈加上生物圈相互作用的產物。
  • 柑橘種植中,關於土壤有機質與有機肥料的聯繫
    關於土壤有機質土壤有機質的功能可不小,能夠提高土壤肥力,是植物養分的重要來源,並且可以提高士壤的蓄水保肥和緩衝能力,改善土壤的物理性質,促進微生物的生命活動以及植物的生長發育。有機肥的作用有機肥不僅能改良土壤,保證柑桔根系健壯生長為培養健壯老熟、養分充足的秋梢打下基礎。提高土壤有機質,提高土壤質量。這也是其最突出的作用。隨著化肥的用量逐年增加,有機肥施用的少,土壤板結、酸化等問題嚴重,影響柑橘產量。
  • 7種讓你的土壤無害增肥的方法,再也不用買肥料了
    你聽過那些可以讓你的花園土壤增肥的辦法呢?土壤變得更加肥沃,甚至不用施肥,一般人都會買一些化學肥料,讓植物長得更好,下面要介紹的卻都是有機的方法,可以讓土壤的肥力變高,但是無害。1.咖啡渣增肥咖啡渣可以直接混入土壤中,進行堆肥,當然要堆肥半年以上才能使用,咖啡渣本來就是廢料,隨便問咖啡店都能要到很多。咖啡渣中含有大量的氮,無論你想種草或種西紅柿,它們將讓植物生長得更快,還含有磷、鉀。這是所有植物生長的三個關鍵肥料,將咖啡渣添加到土壤中是非常有意義的。
  • 為什麼要用微生物菌肥,撇開肥料本身我們從土壤尋求答案
    經常會遇到農民朋友這樣問:為什麼要用生物肥料?我費了三寸不爛之舌說了一大堆生物菌肥的好處,但農民朋友往往仍然一知半解。所以,為了讓大家弄明白生物菌肥究竟有什麼作用,或許我們該撇開肥料本身,而回到我們賴以生存的土壤,讓我們一起看看我們所種植的作物、土壤以及土壤中的微生物是怎麼相互影響的,弄清了本質,再理解生物菌肥的作用,一切就變得簡單起來。
  • 花盆土壤「沒營養」?自製3種肥料,摻上以後肥沃、透氣
    花盆土壤「沒營養」?自製3種肥料,摻上以後肥沃、透氣在平時家裡養花花草草的時候,要想讓植株長得茂密旺盛,土壤就一定要肥沃,並且定期補充養分,而如果大家長時間沒有給花盆裡面施肥或者長時間沒有換盆換土,就會出現植株生長緩慢、黃葉長出細弱枝的情況。
  • 肥料都來自土壤,礦物質、有機質和微生物分別代表什麼
    作物的生長需要陽光、水分和土壤,其中土壤可以說是作物健康生長的基礎,也是各種肥料的起源和載體,所以說,想要科學施肥,一定要充分了解土壤,認識到土壤中所含的元素,才能在施肥的時候做到遊刃有餘。在土壤中,除去空氣和水分之外,主要有三種物質構成,分別是:礦物質、有機質和微生物,在肥料當中,這三種物質分別對應一種肥料,你知道是什麼嗎?礦物質礦物質是什麼?
  • 花盆裡的土壤太硬?更正2個錯誤,土壤疏鬆肥沃養啥都旺
    導讀:花盆裡的土壤太硬?更正2個錯誤,土壤疏鬆肥沃養啥都旺文:盆栽小棧(原創花卉知識,抄襲必究,歡迎花友分享收藏)花卉盆栽作為家居生活的一部分,如今已經不可或缺。比如關於養花的「營養土」,就有一些需要了解到的知識。花盆裡的土壤鏟不動是咋回事經常有花友抱怨說自己的花盆裡土壤很硬,有時候用鏟子鏟也鏟不動,這是咋回事呢?出現這樣的情況其實是很普遍的。不少花友以為是土壤的質量不行,所以回過頭來就會去花卉市場花錢買土。在盆栽小棧看來,花錢買土壤,根本沒有必要。
  • 如何提高土壤的肥力?
    土壤肥力是指土壤持續提供和協調植物生產所需的肥、水、氣、熱的能力。一般以在常規栽培條件下,不施任何肥料的作物產量作為土壤基礎肥力產量。土壤的肥力是作物生長的關鍵。那麼我們該如何提高土壤肥力呢?接下來,小編帶大家一起了解一下:
  • 土壤裡面學問大,如何構建疏鬆健康土壤?
    說起土壤肥力不得不提土壤團粒結構【土壤微小礦物質顆粒與大分子有機質(腐殖質、多糖類化合物)通過多價陽離子(鈣、鎂、鋅等)連結團聚在一起】。簡單來說除砂土外,土壤顆粒一般不是單獨存在,而多由多個顆粒團聚在一起形成聚合體。土壤團粒結構含量越高,土壤結構越穩定,水肥氣熱狀況越好,肥力也就越高。
  • 這8種常見的材料都能變成有機肥料,適合用在院子的土壤裡
    疏鬆的土壤中會形成水分、肥料、空氣,這些對植物的根部生長都很重要,要注意改善土壤的排水性,增加土壤的肥力,保證土壤疏鬆。如果院子裡的土壤經常是裸露的狀態,可以在土面上鋪上一些落葉、紙板或是木屑覆蓋,覆蓋物可以避免雜草長出來,能夠保持土質疏鬆。在土壤中可以定期添加一些堆肥或有機物,可以讓土壤保持有較多的肥力。
  • 植物栽種之前給土壤進行消毒 家庭養花土壤消毒的方法
    來源:360常識網 土壤是害蟲和蟲卵的滋生地,也是雜草的生長地。所以通常在植物栽種之前都應該給土壤進行消毒,家庭養花當然也不例外,那麼家庭養花土壤消毒的方法有哪些呢?下面我們就跟隨360常識網一起來看一下吧。
  • 什麼是土壤連作障礙?為什麼會發生土壤連作障礙?該如何破解?
    由於某些作物的特性及土壤營養的失衡,土壤的可利用周期往往因為連作障礙而受到限制,除了迫不得已的休耕之外,只能靠有計劃性的進行不同作物的輪作來進行下一季的種植。尤其是對於設施農業,連作障礙不但剝奪了農民潛在的獲利空間,還增加了投資的成本與風險。舉例來說,番茄、茄子、大蒜、馬鈴薯等作物,無論是在大田還是設施農業中都是最常見的種植作物,也是最常見的因連作障礙不得不輪作的作物。
  • 「魔法教授」讓土壤「活」起來
    2012年10月,全世界最古老、最有名的農業試驗站——英國洛桑試驗站原土壤系主任Da-vidPowlson,和多位國際同行專家考察了江蘇省江陰市全元生物有機肥產業化基地後,對南京農業大學沈其榮教授團隊的研發成果敬佩不已,情不自禁地讚揚沈其榮為「魔法教授」。  沈其榮的「魔法」可不簡單!
  • 沸石在土壤中作用原理及應用
    但沸石在國內農業中的用途並沒有真正得到人們的重視,沸石能夠提供的農業作用遠遠超過我們的想像,特別是在近幾年土壤施肥過量的情況下,沸石的推廣應用更值得我們農業技術人員思考,如沸石的改良土壤、保肥、肥料緩釋、降低重金屬危害等功能。本文通過對部分文獻匯總並結合實際應用,對沸石在土壤中的作用和原理略微探討,以供參考。
  • 安琪酵母福邦,「酵」醒土壤
    天地孕育希望,土壤承載生命。如果將整個地球看作是一個生物,那土壤中所含的有機質就好比它的血液,土壤補給營養給植物,植物補給生物,生物滅亡遺骸補給土壤,大地如此往復,生生不息。「可是,如果土壤中缺少了有機質,那將會怎麼樣?」  事實上,土壤缺少有機質的情況,早已體現在我國的農業生產中。
  • 植物缺鐵與土壤補鐵
    植物缺鐵最明顯的症狀之一是鐵黃化。你會看到植物的頂部葉子先變黃,然後下面的葉子會跟著變黃。然而,葉子的葉脈將保持綠色。這種現象(黃葉帶綠脈)被稱為脈間黃化。因為鐵是一種不可移動的營養元素,即植物不能輕易地在其組織中移動鐵,因此植物缺鐵時,新葉首先受到影響。因此,較老、較成熟的葉子保持鐵並保持綠色一段時間,而新葉子由於缺乏鐵而迅速變黃。
  • 櫻花種植土壤要求及改良措施
    栽植措施採問共享貸定植時間在早春土壤解凍後立即栽植,一般為二三月份。資料栽植方法栽植前仔細整地。在平地栽植可挖直徑1米,深0. 8米的穴。穴內先填約一半深的改良土壤,把苗放入穴中央,使苗根向四方伸展。少量填土後,微向上提苗,使根系充分伸展,再行輕踩。栽苗深度要使最上層的苗根距地面5釐米。栽好後做一積水窩,並充分灌水,最後用跟苗差不多高的竹片支撐,以防颳風吹倒。
  • 土壤的緩衝性
    土壤緩衝性能主要通過土壤膠體的離子交換作用、強鹼弱酸鹽的解離等過程來實現,當然對某一具體土壤而言這種緩衝性能是有限的。土壤緩衝性能的高低取決於土壤膠體的類型與總量、土壤中碳酸鹽、重碳酸鹽、矽酸鹽、磷酸鹽和磷酸氫鹽的含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