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改變生活,老臣奉旨伴你讀書
常聽人說秦朝的弩非常厲害,射程遠,殺傷力高,可以說是無堅不摧。
什麼馬其頓方陣,什麼古羅馬軍團在秦國弩陣面前毫無還手之力。
可是事實真是如此嗎?
秦國的弩這麼恐怖的嗎?
01
實際上秦朝時期孥的準度非常之差,這是因為弩箭是沒有尾羽的,很難保證飛行中的平衡。
遠的不說,很近的距離一樣會飄,然後不能垂直擊中目標。
在接觸面上,力量就分散了或者直接滑過盔甲表面。
而且在使用的過程中,裝弩的匣是在旋轉的,而不是一直保持平穩的。這也會影響弩箭飛出去的時候的平衡。
可以這麼說,弩在50,60米開外就別指望能射準目標。
打個比方,人身靶在一百米外張角大約一度。
而為了射到一百米,弩箭的射角大約8度,即得瞄人頭上大約7個人身的地方。
但是弩的射角是非常難控制的,這還是射固定靶子,要是射行進靶子那更困難得多。
首先距離就很難判斷,用弓可能還比較容易控制射角,用弩就相當困難。
不信您試著平端一根重鐵棍10秒20秒看看。
現代官兵兩手持手槍也是因為單手持不穩。
弩的重量恐怕遠大過手槍罷。
所以除少數久經訓練的射手外,秦弩並不是一種很精確的武器。
在50米外能射中人頭就可以算超超等射手。
02
秦孥的殺傷力也是被無限誇大了的。
秦弩的殺傷力其實不是很大,說秦弩能射穿鎧甲的簡直就是天方夜譚。
舉個例子,在蒙古和波德聯軍的戰役中,蒙古人把歐洲重騎兵誘離步兵加以全殲。
當時連蒙古硬弓都不能射穿13世紀的盔甲,更何況在秦時代。
很多騎士是戰馬受傷落馬後被踩死的。
還有Agincourt戰役(1415),英軍靠長弓手大勝法軍(法軍有弩手),據文獻說當時的弩也不能穿透英軍騎士的板甲(30-35公斤重)。
假如秦弩真的威力那麼巨大為何秦末天下大亂?
農民軍並沒有像樣的武器,但秦軍竟然無法控制局勢。
如果按這個說法,有幾萬正規秦軍,配以這種秦弩,幾百揭竿而起者能造成反?
早都被射殺了!
老實說秦弩在我心中的地位是比不上歐洲的長弓的。
長弓才是真正的射程遠,威力大。
長弓的最遠射程可以達到近400米,有效射程為300米,秦弩的兩倍。
它的射速高達每分鐘10——12箭,更是秦弩所無法比擬的。
在技術熟練的歐洲士兵手中,長弓的命中率大大高於秦弩。
由於長弓更輕便,更容易掌握,威力巨大,適用於散兵射擊和方隊齊射。
綜上所述,長弓是戰場上最有效和用途最廣的單兵武器,秦弩的話還是差了一大截的。
03
就用秦朝軍隊VS馬其頓軍團吧。
當馬其頓遇到秦軍的時候,它的騎兵不會向原來大家想像的那樣在弩的打擊下迅速倒下。
而是選擇另外一種讓弩幾乎無法發揮作用的方式,避開這個最大的威脅。
剛才說了由於秦的弩本身特性,精確度很差。
在這樣的情況下,就不能布置出類似方陣的隊形而必須用一種很寬但很薄的陣形來迎戰。
就像秦兵馬俑那樣,三列弩手拉長,排在肉搏步兵的前面,在敵人接觸前進行打擊。
馬其頓的作戰方式是方陣和騎兵配合,在多次著名戰役中,夥伴騎兵都是向對方的側翼拉動,然後發動突襲。
這就是弩面對的最大問題!
因為秦軍的弩陣的設計是打擊正面的敵人。
在面對側翼的馬其頓騎兵時,就面對變陣的巨大困難。
由於夥伴騎兵向側翼移動,弩要想發揮最大的效果,就必須以很寬很長的正面面對對方騎兵,而步兵的速度是遠遠跟不上騎兵的移動速度。
尤其是從本來很長的陣形移動而形成面向另一個方向的很長陣形,這簡直是難以做到的一件事。
04
要知道,秦弩射程才百來米左右,但是最主要的有效殺傷還是在100米以內。
而這個距離,騎兵是可以在20秒以內完成衝鋒的。
而在20秒的時間,要想重新布置好一個弩陣,卻是無法完成的事情。
布置在側翼的弩兵,將無法對方陣進行有效殺傷。
而一旦被方陣正面沾上,秦的步兵將難以快速解決戰鬥。
這時候馬其頓騎兵可以趁亂突襲。
要知道,即使是正面面對嚴正以待的弩兵,20秒的衝鋒時間也可以讓騎兵沒有太大損傷的擊潰弩手。
而且就算秦弩陣能射中敵人,但必須慮到命中和致傷這2個更重要的因素。
歐洲弓手只裝備一件軟皮衣防護,雖然不能抵禦肉搏,但能夠很大程度上吸收箭矢動能。
即使穿透過傷害人體,也在人能夠忍耐的範圍內。
更不要說歐洲軍團普遍裝備的板甲和大盾。。。
大致估計一下,面對赤膊無防護目標,保證每箭命中,命中即關鍵部位。
保證每支箭精確瞄準每一人,互不幹擾,忽略空氣阻力,忽略地面面積,忽略穿透力不夠動能不足,忽略器械不良造成誤差……
那麼4000人齊射大概的確可以命中4000敵人,但這4000人到底有多少失去作戰能力呢?
05
在技術工藝極其落後的冷兵器時代,4000人正面面對歐洲軍團,加5倍15箭共計60000的箭雨,大概能殺傷300-400人。
其中致命的大概不超過100人。
等你這陣射完以後,秦軍的後果不用我說了吧。
總結秦軍弩陣並沒有那麼厲害,而是影視劇乃至一些書籍都誇大了弩的威力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