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冷兵器】秦弩

2021-02-23 金石齋



秦弩

       弩者,怒也言其聲勢威響如怒,故以名其弩也。弩源於弓。威力又遠遠大於弓。在秦代,秦弩製造實行了機械化生產。 

        秦代弩的種類得到了長足的發展,秦俑坑發現的弩弓遺蹟多達數百處。從完整的弩弓遺蹟判斷至少應有三種不同形制的弩,弩弓為木質均已腐朽,朽木殘長130至140釐米,弩臂也已腐朽,末端安有青銅弩機,弩機通高16.5釐米,望山高5.5釐米。這是秦俑坑發現數量較多的一種弩。同時在一號俑坑還發現一種形制特殊的弩,它是在殘長64釐米的弩臂上重疊了一根木條,在弩臂上還夾有銅飾件。顯然這些裝置都是為了增強弩臂的承受強度,說明它是一種張力更強,射程更遠的勁弩。在二號俑坑還發現一處特大型號的銅鏃,每支重量達100克。較其它銅鏃一倍。這不僅是秦俑坑也是兵器史上發現型號最大的銅鏃。使用這種銅鏃的必然是一種張力更大,殺傷力更強的弩。弩出土時裝在用麻布製作的弩衣內,木質部分雖已腐朽,但青銅弩機出土後仍然活動自如,表明秦代弩機的製作工藝達到相當高的水平。

        秦弩由國家同一督造,弓幹扁圓,一般長130~145釐米,為桑木製作,但卻又不是所謂的單質弓。因為整個弓幹皆由密實的皮條纏扎。這樣不僅增強了弓幹的結構強度,而且皮條的韌性極好,彈力強,可以積蓄更多的能量,以桑木為芯,外纏皮條的複合弓幹,結合了自然界中植物彈力和動物彈力。

秦弩木臂一般長60~75釐米,寬4~5釐米。木臂前端有合口。上唇短下唇長,正好嵌住弓弣。再用皮條綁紮。往後繫結在木臂兩側的耳上。這樣弓與臂緊密無間。蹬弓拉弦和射箭時的反作用力與震動便不能使其脫開鬆動了。弩臂上有凹型箭道,可以盛箭並增大了與箭的表面接觸面積,增大了發射阻力。但是箭道可以有效的固定箭簇在弩臂上的位置,提高於準確性,防止了放空弦導致的發射失敗。所以增加的一點阻力無關大礙。而且箭道一般都經過精細的打磨,顯得異常的光滑,上面也塗漆、塗蠟,用以減少發射時箭與箭道的摩擦力。

 弩臂後部裝有發射瞄準裝置,這是一套用青銅精密鑄造的組件。由望山、懸刀、牛組成。望山是瞄準裝置。但秦代其上還沒有刻度,一般高7.5~8.5釐米;懸刀也就是現代的扳機。一般長9.5~10.5釐米;牛是設計的最精巧的物件。牙與懸刀相聯,但是不直接承力,而是通過牛為樞紐。上弦時,弩手拉弦抵於望山,望山後移,牙正位後牛復位。牛上承牙力,下抵懸刀,弓弩就進入備發狀態了。如果弩機發射,過程正好與上弦正好相反。弩弓扳動懸刀,牛一松更下沉。牙沒有了支持,/頃力下沉,弓弦帶箭飛離。這種精密的設計極大提高了投射可靠性,誤發率大大降低,而且減少了發射時的震動,可以大幅提高射擊命中率。

秦弩機上具人性化的設計有三:

1.在懸刀四周用竹片作環狀的關,以防止不慎觸懸刀而發傷人。這也從側面反映秦弩射擊時有完整的制式的編隊與嚴格的射擊流程。

2.在木臂下端兩側開凹槽,便於手持指摳,這不禁讓人想起現代槍具那五花八門的握柄設計。從這點細節的精細設計也反映了秦人對於精確射擊的極力追求。增工時制凹槽以使手得力,手得力則持弩穩、弩穩則射擊精準。

3.弩機各部零件大小標準全國統一,可以互換,已有初步標準化和通用化概念。秦箭都是由鏃、稟(箭杆)、羽和栝(箭末小叉)組成。鏃是青銅所制,而且鏃頭一般都是三稜錐體,實戰證明,三稜錐體的穩定性和穿透力都是最好的。如同現在的三稜槍刺,箭杆有竹和木兩種。鏃鋌插入細竹中,外纏細絲繩,然後表面再塗漆,一般前段70%是朱紅色,後段塗褐色的生漆。栝兩端尖銳,一般尖叉有1釐米深,用來把箭穩定在弦上,完整的箭通長68·72釐米。

 箭鏃都是成束的插在箭菔中的。箭照是盛箭器。很多秦兵復原圖上要麼不畫箭箙,好似箭鏃直接從弩手後背長出來一樣,要麼畫的箭菔挎於腰間好像是唐朝的胡祿,甚至是一個大皮桶,實際上秦兵馬俑坑中出上過完整的秦箭菔,一般都是用麻編制的長方體的袋子,口大底小,底墊木版,箭菔口有環,背豎一根60釐米長的木條。上端有頭制雲頭型,用藤條繞環。箭菔上皆髹漆。

雖然介紹秦俑的著作很多,但是對於箭菔的攜帶方式,卻都語焉不詳。有人認為是繫於腰間,還有人想當然的認為是背負如同現在的背書包一樣。四平八穩的,也許古人沒有現代人聰明,可是殘酷的戰爭讓他們明白,戰場上快0.1秒,那也可能是決定生死的。所以攜帶的方式一定既要讓箭不在運動中脫箙也要在戰時能最快最方便的取出。但由於弩機上弦需用全身之力,所以繫於腰間不便於上弦,而背負式就沒有這個缺點。而且漢承秦制,雖然秦兵馬俑中的兵俑與箭鏃散亂一地,不能直接看出背負方式,但是在漢代的兵馬俑中,如徐外I漢俑中卻有背負箭菔的兵俑,而且箙口在背後向右傾斜,便於取箭。結合漢俑身上畫的絲繩與楊家灣漢俑負章的方式,再加上秦弩手俑旁出土的一米長的朽繩,我們便可推導出秦弩手背負箭箙的方式:用繩先在射手左肩結環,繫於箭菔背板上的環上,然後依次穿過箙口的四個小環。再從右腋下穿出,最後與前於左肩的繩環繫於胸前。箭菔通過結環與肩腋的高度差,使箭菔自然右傾。這樣既穩定又便於取箭。

 秦弩手的上弦方式分為兩種,一種是輕裝弩手,他在一號坑主陣之前,身上沒有甲衣的防護。用三段連射的方式摧敵前鋒,滅敵銳氣。由於側重於機動,所以他們上弦時只能蹬弓於地立直弩臂,俯身拉弦。而二號坑的重裝弩手都是跪於地,他們上弦的時候,如果起身拉弦即浪費時間,又礙人視線,更會破壞陣形,造成混亂。所以,重裝弩手上弦時都是坐地,伸直腿腳蹬弓幹,腳夾弩臂,手臂借腿力腰力上弦,而後取箭咬弦瞄準射擊。一排排的弩手不斷分批的拉弦、上箭、射擊組成了漫天箭雨,而且每個人都帶百支箭,持續作戰能力非常強。

秦國的弩手雖然是國之精銳,配備著最精良的武器,但是他們可能連自衛的劍都沒有。如果他們佩有長劍,一是上弦時不方便,二是即使帶劍,如果敵人衝到面前,他們的自衛能力也是有限的。所以他們周圍都有手持長柄兵器的專人護衛。重裝弩手身上的鎧甲,與其說是防衛敵人白刃攻擊的,不如說是在兩軍對射中,取得一定的防護優勢。 秦軍的重裝弩機手便可看作是帝國的一個縮影。他們身掛複合甲手持強弩,組成了一個獨立的方陣,進則摧枯拉朽,退則堅若磐石。弩機賦予他們超強的遠程打擊能力,類似於當今美國提出的不接觸戰爭。把自己置於敵人打擊範圍之外,單向的打擊對手,再加上機動的車騎混合編隊,與一號坑的本陣相配合,奇正相合,本陣展開正面對敵,重弩手守則強弩壓陣,攻則集中火力,側擊破敵。車騎混合編隊則迂迴包抄。

相關焦點

  • 秦弩最大射程只有70米?一些專家把中國冷兵器研究坑得有好慘
    編者按:在網絡上,關於秦弩的射程與威力,一直是很多人爭論的焦點。有些人根據電影《英雄》和紀錄片《復活的軍團》,認為秦弩絕對是強者無敵!而另一些人則更喜歡對秦弩的威力與射程嗤之以鼻,將其反諷為「大秦殲星弩」。這些人的理論依據是有專家復原秦弩,結果得出一個秦弩「拉力為45公斤,射程為五十步,即70米,在50-60米之內具有殺傷力,得出秦弩有效射程60米」的所謂「科學結論」。
  • 秦弩最大射程只有70米?知道一些專家把中國冷兵器研究坑得有多慘嗎?
    編者按:在網絡上,關於秦弩的射程與威力,一直是很多人爭論的焦點。有些人根據電影《英雄》和紀錄片《復活的軍團》,認為秦弩絕對是強者無敵!而另一些人則更喜歡對秦弩的威力與射程嗤之以鼻,將其反諷為「大秦殲星弩」。
  • 秦弩是古代的核武器?不存在的!都是吹牛皮.
    所以除少數久經訓練的射手外,秦弩並不是一種很精確的武器。在50米外能射中人頭就可以算超超等射手。秦弩的殺傷力其實不是很大,說秦弩能射穿鎧甲的簡直就是天方夜譚。舉個例子,在蒙古和波德聯軍的戰役中,蒙古人把歐洲重騎兵誘離步兵加以全殲。當時連蒙古硬弓都不能射穿13世紀的盔甲,更何況在秦時代。很多騎士是戰馬受傷落馬後被踩死的。
  • 秦弩真的能擊穿鎧甲嗎?冷研實測秦軍三稜箭頭的破甲威力與遠射能力
    編者按:一直以來,秦弩的實際戰鬥力問題,包括射程、殺傷等等,都是網絡上爭論的焦點。其中聲稱「秦弩的射程只有70米」,甚至聲稱秦弩是一種很落後的武器,根本沒有希臘羅馬的標槍、投石帶好用等等。其實,秦弩很無辜。秦弩之所以總被有些人黑,只是因為秦人在使用它罷了。開玩笑說,要是秦人用的是標槍,那些人黑的就應該是標槍了……那麼,如果去除那種沒格調和營養的「為了黑而黑」的幹擾,秦弩的真實威力又該是如何呢?對於遠程武器來說,決定其威力的主要有兩個因素,一個是射程,也就是彈道性能;另一個是殺傷力,也就是其彈道末端時擁有的動能。
  • 神器秦弩的鑄造竟隱藏著這個秘密!
    這種秦弩的射程應該達到了300米,有效殺傷距離在150米之內,達到了現代手槍射程的3倍。照這樣看來,秦弩堪稱是秦人手中的「槍」,在秦的徵戰之路上肯定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那麼這樣的一件神兵,有怎樣精巧的構造呢?通過對秦弩腐爛後留下的痕跡的考察,考古人員發現了一些小機械,這些小機械由青銅製造,是弩用來發射的扳機的組成構件,它的設計非常精巧。
  • 秦弩的乞丐版——越南弩,只用兩根竹子就能製造!箭上還塗有劇毒
    其實說起來,越南人的弩還是秦朝時,從南徵的秦朝士兵手裡學來的呢,可以說越南弩就是秦弩的衍生品。 在秦軍徵伐百越之前,嶺南地區的百越人還從未怎麼接觸弩這種「高科技」武器呢,所以在面對這種可以輕鬆在遠距離射穿自己甲冑的武器時,百越人非常歡迎。
  • 冷兵器——弩
    弩是古代的一種冷兵器,是古代兵車戰法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步兵有效克制騎兵的一種武器。 弩也被稱作「窩弓」、「十字弓」。
  • 馬來劍圖賞,帶你領略不一樣的異族冷兵器風採
    中華冷兵器課堂微信號:zhlbingqi▲長按二維碼「識別.」關注簡介: 中國冷兵器課堂(zhlbingqi)縱覽中華上下五千年, 探索世界與我華夏冷兵器之謎,回歸古代冷兵器時代,解密流傳百世的名刀名劍,探秘者必關注的帳號。
  • 冷兵器戰爭題材劇集推薦:《騎士隕落-Knightfall》
    《劍橋插圖戰爭史》節選-冷兵器時代的戰爭&《圖說西洋甲冑武器事典》節選&《歐洲武器與盔圖甲》&《長兵器》節選-西洋中世紀刀劍簡述不得不收藏 - 中外刀劍格鬥電影精彩片段集錦國外經典冷兵器題材專題片三部:《刀劍傳奇》 & 《武士刀傳奇》 & 《刀鋒斬劍刃》視頻:CCTV紀錄片《 古兵器大揭秘
  • 世界奇特冷兵器:第3是「冷兵器之王」,外形酷似鳥籠
    導語:世界奇特冷兵器:第3是「冷兵器之王」,外形酷似鳥籠冷兵器是古代時期十分受歡迎的一種兵器,普及率十分的廣泛,不僅僅在軍隊當中,就算是尋常的百姓家中,都會有這麼一兩件冷兵器。行走江湖的武林中人更是貼身必備,有些冷兵器過於兇悍,因此備受武林中人的喜愛,這些冷兵器通常十分的危險,不僅出奇制勝,而且威力巨大。今天我們就來講講全球最危險的3大冷兵器,看看有你認識的麼?1.笛子刀:這是15世紀後期日本忍者之間十分盛行的一種暗器,這種笛子刀看上去與樂器笛子一模一樣,甚至可以吹奏出音樂來,但是實際上,這是一把鋒利無比刀。
  • 冷兵器時代的刀客,為什麼要在刀上掛環?原來竟有這種功效!
    博大精深的中華武術在我國歷史上可謂是源遠流長,尤其是在槍炮子彈等熱武器還未問世的冷兵器時代,中華武術的門類和派別更是不勝枚舉。簡單來說,單從我國歷史上冷兵器的種類來看,光是人盡皆知的「刀槍劍戟,斧鉞鉤叉,鞭鐧錘撾,棍棒槊鏜,拐子和流星」這十八般兵器就已經有如此多的類別。
  • 漢代最強的近戰冷兵器——紅檀木環首刀
    漢代是中國冷兵器發展的一個高峰期。連年戰爭催生了異常強大的軍工產業,那時,中國已經從青銅器時代進入了鋼鐵時代,戰場上所使用的刀劍用了滲碳技術和雙液淬火等比較先進的武器鑄造技術,百鍊鋼以及炒鋼技術也在這個時代得到了很好的發展。漢朝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武器鑄造帝國。環首刀,也就是誕生於這一時期。
  • 冷兵器進化史速知
    冷兵器一般指不利用火藥、炸藥等熱能打擊系統和熱動力機械系統,在戰鬥中直接殺傷敵人,保護自己的武器裝備,廣義的冷兵器則指冷兵器時代所有的作戰裝備。冷兵器的發展經歷了石器時代、青銅時代和鐵器時代三個階段。冷兵器按材質分為石、骨、蚌、竹、木、皮革、青銅、鋼鐵等兵器;按用途分為進攻性兵器和防護裝具,進攻性兵器又可分為格鬥、遠射和衛體3類;按作戰方式分為步戰兵器、車戰兵器、騎戰兵器、水戰兵器和攻守城器械等;按結構形制分為短兵器、長兵器、拋射兵器、系兵器、護體裝具、戰車、戰船等。石兵器時期從原始人學會製作勞動工具--石斧、石刀等開始,到夏朝青銅兵器問世以前,大約歷經五六十萬年之久。
  • 古代歷史上冷兵器排行榜,第一名被稱為冷兵器之王,你知道嗎?
    在古時候的冷兵器最開始是由農作工具改良以後誕生的武器,在悠長的歷史長河中這些冷兵器都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這些各種各樣的冷兵器也是因為戰爭而慢慢誕生出來的產物。通過對古代遺蹟的考古發現,冷兵器最早出現在了距今46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從此也拉開了冷兵器在戰場上的應用。那麼古代冷兵器最厲害的五個你都知道是什麼嗎?
  • 史上最強五件冷兵器,第一名被稱為冷兵器之王,你都知道是啥嗎?
    在古代,冷兵器最早是通過改進農耕工具而誕生的兵器,在這個悠久的歷史長河,古代的每次戰鬥中,冷兵器都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就這樣因為戰爭的關係,慢慢的冷兵器的花樣也漸漸多了起來。我們通過對古代遺蹟的發掘,確定了冷兵器最早出現在4600年前的石器時代,從這以後,冷兵器便逐漸地被應用到了戰場上,那麼在古代那麼多的冷兵器當中,最厲害的五個你知道都是什麼嗎?
  • 古代奇特冷兵器:諸葛連弩還不是最厲害的,第1被譽「冷兵器之王」
    導語:古代奇特冷兵器:諸葛連弩還不是最厲害的,第1被譽「冷兵器之王」 我們都知道,冷兵器不管在怎樣的戰場都適用,哪怕是現在這樣的熱兵器盛行的時代。
  • 冷兵器絕響
    王堡槍,是古武的冷兵器時代的經典! 古代的槍都稱作矛,槍矛,屬於中國古代冷兵器,為刺擊兵器,殺傷力很大且使用靈便,是其他兵器難以媲美的,故稱為「百兵之王」。槍桿的粗細,根據使用者的性別、年齡而異。老爺爺這麼大的年紀了,走路都有些蹣跚,還能喜愛我們中華武術,還在堅持練習王堡槍,小編作為一個武術愛好者為這位老爺爺點一千個贊!!向老爺爺致敬!!(必須的!) 中華武術,是中華民族的驕傲,其實無論男女老少都可以學習武術,它是古代學武人在精心修煉後,一代又一代的傳承下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