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覆蓋率達到45.3%,53.2萬畝荒山重披綠裝——綠了荒山 美了...

2021-01-19 和訊網

寒冬時節,地處丹江口水庫東岸的河南省淅川縣馬蹬鎮葛家溝山坡上,一株株新栽的松柏、五角楓鋪排至山頂,在黑石狹縫中挺拔屹立。

「過去,這裡『石頭山連山,山上石頭連』,是重度石漠化區域。」1月11日,淅川縣林業局局長劉定洲介紹,石漠化荒坡土地退化、貯水能力差、巖層漏水性強,由此引起缺水乾旱,水土流失嚴重,陷入山窮、水枯、林衰、土瘦的惡性循環。在淅川,石漠化土地面積達125萬畝,其中,55萬畝為重度石漠化區域。

石頭山上栽樹,咋栽、能活嗎?「跟我來!」面對記者的疑問,劉定洲說。沿著蠶叢鳥道轉入山坳,只見近百人「之」字排開,從山腳蜿蜒到山頂,把每一顆樹苗、每一袋土、每一塊石頭你傳我、我傳他傳送到山頂。

「石頭山上造林可艱辛呢!沒有土,我們組織群眾肩挑人抬,一袋袋搬運上山;沒有水,我們在山上用石頭圍堰,鋪上塑料布,分級提灌;為了確保苗木根部培土不被雨水衝走,我們扛來一塊塊石頭,在每一棵樹苗根部壘起月牙形圍擋。」劉定洲說,「運苗移土,陸地上的交通方式都得用,隨著山路越來越陡峭,四輪貨車換成三輪農用車,後改成兩輪摩託,最後全是人力上。」

「受丹江口水庫影響,這裡氣候溫潤,四季都可以造林。只要有土、有水、有陽光,不管條件怎樣險惡,樹苗都能生長!」葛家溝造林隊長李國峰說,儘管如此,也不能圖快圖省事兒。樹坑選在石頭縫隙之間,樹根抓不住地就活不長;封土不嚴實,樹苗水分流失太快會旱死……今年是李國峰在石頭山上種樹的第16個年頭,16年來,他吃住都在山上,先後綠化7個山頭,累計3萬餘畝。

淅川縣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核心水源區、國家生態安全戰略要地,肩負著一庫清水永續北送的重任。「丹江水清不清澈,關鍵看淅川的山綠不綠。」淅川縣委書記盧捍衛介紹,為了綠化荒山,涵養水源,淅川創新造林機制,採取市場化運作、合同化造林模式,與企業和造林大戶籤訂造林合同,按成活率兌付造林資金,大大提高了造林成活率。

統計顯示,近年來,淅川每年新造林面積10萬畝以上,連年穩居全省縣級造林第一,森林覆蓋率達到45.3%,53.2萬畝荒山重披綠裝。

一邊「栽」一邊「管」,一邊「造」一邊「護」。

「茫茫林海,如果沒有專業護林員,各種隱患可能會瞬間將多年心血付之一炬。」拿上柴刀,翁建民一邊巡山一邊介紹。

翁建民原是一名軍人,1990年退伍後,轉業成為淅川縣林業局一名護林員,管護著西簧鄉6萬多畝山林。30年來,他每天走40多裡山路,硬是在山林中踏出一條條小道。

三分栽種,七分管護。翁建民說,每天得巡山,看看有沒有盜樹的、砍柴的,有沒有火情隱患。攀爬陡峭的山路,年過半百的他氣不喘,腿不軟。

「以前,這裡偷盜林木的事件時有發生,對盜伐者,我們毫不留情。」翁建民講述了20年前的事。

2000年前後,山區農民開始發展袋料香菇,需要採伐林木做原料,親屬找到他,希望通融一下。「不中,這可是涵養南水北調水源的林子!」翁建民斷然回絕。朋友因為蓋房子缺兩根房梁,放了兩顆樹。翁建民知道後,硬是罰了款,「越是親戚越要罰重一點兒。」

對親戚朋友都毫不留情的翁建民讓周邊群眾望而生畏,在他的努力下,西簧鄉林場年年無盜伐林木案件發生。

種好、管護好生態林,築起清水北送的綠色屏障;栽好、培育好經濟林,為庫區群眾增收致富帶來希望。淅川是國家級貧困縣、河南省深度貧困縣,自脫貧攻堅戰打響以來,縣裡把林業發展融入脫貧攻堅大局,突出「短、中、長」三線戰略,促進貧困戶脫貧致富。

「短線」以項目見成效。淅川充分發揮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渠首的區位優勢,加大項目爭取力度,每年爭取退耕還林、生態公益林等項目資金3600多萬元,將項目資金向貧困戶傾斜,聘請2939名貧困群眾成為公益護林員,年收入不低於貧困線。同時,鼓勵引導造林專業隊增加貧困群眾就業機會,目前活躍在全縣造林一線的2000多名造林隊員中,有不少來自貧困家庭。

「中線」以產業打基礎。渠首所在地九重鎮張河村引進仁和康源公司,流轉荒坡地6000畝發展軟籽石榴,承包託管、返租倒包帶富農戶;毛堂鄉廟溝村58歲的村民閆國生在縣林業局的支持下,在荒坡上種植大櫻桃600餘畝,帶動村內近百戶貧困家庭年增收2000元以上;西簧鄉、滔河鄉、寺灣鎮種植6萬餘畝薄殼核桃,當地1500多戶貧困群眾變身產業工人……如今,70餘家企業入駐淅川投資生態農業,3萬餘貧困人口捧起「生態碗」,吃上「生態飯」。

「長線」以旅遊管長遠。近年來,因水而興的淅川利用森林資源優勢,堅持全域旅遊思路,「以林強旅、林旅融合」,目前已培育森林鄉村20個,鄉村旅遊示範村36個,建成林旅融合示範園40個,1.1萬多戶貧困戶依靠「綠水青山」端上了「金飯碗」。「咱這兒山青、水甜,生態環境好!是個休息養生的好地方。」在大石橋鄉,橫溝村民趙新敏立足村內90%的森林覆蓋率,用活生態優勢,做活鄉村旅遊,靠林業生態喚醒了「鳳凰古寨」。每年接待遊客10萬人次,村內貧困戶人均增收3000元……

山因林而綠、民因林而富、村因林而美、水因林而清。截至2019年底,淅川貧困發生率由2015年底的10.66%降至0.9%,2020年2月已正式脫貧摘帽。丹江口水庫最新一期監測結果顯示:水質持續向好,109項全因子均符合地表水環境質量達標Ⅱ類標準,其中常規項目95%以上符合Ⅰ類標準,特定項目100%符合水源地水質標準。

(責任編輯:李佳佳 HN153)

相關焦點

  • 700畝荒山披上綠裝……
    「十三五」期間,東寶區大力實施「綠滿荊門」、精準滅荒等造林工程,統籌推進城鄉綠化美化,讓荒山變綠、家園更美。石橋驛鎮白馬村白馬山土壤條件差,漫山遍野都是裸露的石頭,屬於典型的石漠化地區,造林難度大。東寶區石橋驛鎮林業管理站站長 劉立軍說:「前後左右都可以看一看,這全部是石頭,我們就山上700畝田,大概80%~90%都是這種,當時就非常難栽,根本就栽不了。為了啃下這塊造林的硬骨頭,林業部門採取市場化運作方式,聘請專業的造林公司,按照樹木的成活率給予報酬,2018年開始進行植樹,精準滅荒,700畝荒山披上綠裝。
  • 河南社旗:霸王山上夫妻「愚公」 讓荒山披上綠裝
    連年來,他共修建山路5公裡,新打機井兩眼,種植核桃625畝,景觀樹320畝,5萬多株,溝旁林間實現了種植養殖之間的綠色循環。2012年10月,範書勤夫妻毅然拿出所有積蓄及兒女們孝敬他們買房子的錢共100多萬元,與社旗縣下窪鎮井樓村籤訂了30年林權協議,綠化霸王山,建立起集生態休閒、觀光於一體的生態農業。
  • 徐州賈汪區荒山造林工程掃描:石上種茂林 荒山披「綠衣」
    昔日的「煤城」變成了「綠城」,全區森林覆蓋率達32.51%,位列全省縣級第五名。綠色,成為賈汪的主色調、新印象。賈汪全境原有283座裸露荒山,植被生存環境極差,大洞山是裸露荒山最集中、最嚴重的地區之一。賈汪積極向荒山進軍,硬是在石頭縫裡繡出綠色森林,建成大洞山省級森林公園、國家4A級景區,成為全國石灰質山體綠化造林的樣板工程。
  • 雲南永仁變荒山為「聚寶盆」
    實施土地整治行動 打響特色濟林果牌實施土地整治1.27萬畝、實施新一輪退耕還林5800畝、開展林業陡坡地生態治理3000畝、實施低效林改造1萬畝……據了解,永仁縣財政每年還安排不少於500萬元農業產業發展專項扶持資金,大力發展芒果、油橄欖、蠶桑等重點產業,提質增效早熟板慄、核桃等傳統產業。
  • 380畝荒山披綠衣、掛果子!
    > 是一家專業從事蘋果種植的公司 從2015年開始 五年時間 公司對380畝荒山地 進行填土造地、植樹育林 並自主研發廢水灌溉系統 將原來的荒山礦山地
  • 綠了!美了!
    再來看一組數據徐州的森林覆蓋率從新中國成立前不足1%,到2019年達28.26%、位居全省第一。2007年以來,經過兩輪「進軍荒山」行動,綠化荒山12.8萬畝,栽植樹木超過1000萬株。欣賞一幅美景3月,騎行在湖東路上,一邊是湖面萬畝,綠波蕩漾柳絲垂,一邊是山巒疊翠,奼紫嫣紅花遍地。
  • ...敢教荒山變金山!孫建博事跡入選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先進事跡
    近日,《學習強國》山東故事發布《拄拐種樹敢教荒山變金山!孫建博事跡入選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先進事跡》視頻,介紹了林業英雄孫建博帶領原山林場幹部職工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通過森林「尋寶」,蹚出了一條新路,實現從荒山禿嶺到金山銀山的發展歷程。
  • 荒山變綠 城市變美——「十三五」以來淮北市實施石質山綠化工程打造生態美城
    多年來,淮北市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生態文明建設,一直將其放在事關全市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高度,緊抓不放,繪就藍圖畫到底,市林業部門始終把荒山綠化作為造林重點工程來抓,累計綠化山場面積近20萬畝,實現了石質山綠化的突破性進展。
  • 補植復綠!大洞山再添綠裝
    補植復綠!大洞山再添綠裝 2020-12-29 17:2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代管人模式:三年監督執行讓荒山再披「綠衣」
    經過廣東省清遠市中級人民法院三年的跟蹤監督執行,如今,荒山再次披上「綠衣」。總面積達5.84萬公頃的南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是廣東省面積最大的自然保護區。2010年10月開始,廣東南嶺森林景區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南嶺景區公司)等在南嶺國家森林公園進行森林生態旅遊項目開發過程中炸山修路,導致老蓬段至石坑崆路段植被被全部破壞殆盡。
  • 酒埠江鎮黃竹村:荒山披新綠 集體經濟又添新希望
    3月16日,酒埠江鎮黃竹村的一處開墾的山坳上,鎮政府黨員志願者和村裡的村民一起挖坑、扶苗、填土,栽下了一棵棵油茶苗。這塊面積近500畝的山頭,在此之前一直處於荒閒的狀態。
  • 向荒山要綠 為人民造福|包頭市青山區大青山南坡修復治理工程報告
    要不是同行者介紹,怎麼也看不出他就是那位向荒山要綠的開拓者。大青山橫亙包頭,在青山區境內東西沿長23.5公裡,南北平均寬3公裡。由於山上的石頭硬度高、吸水性低、粘合效果好,這裡的砂石除了滿足包頭本地需求外,還遠銷鄂爾多斯、榆林等地。從清朝末年開始,沿山一帶的村民就以採石、碎石、挖沙、篩沙為生。
  • 石頭縫裡繡出綠色森林
    如今山體修復早已不是單純的山體綠化,而是兼容斷崖治理、林相改造、「海綿」改造等多種功能於一身,開創了「石頭縫裡繡出綠色森林」的成功範例。數字是荒山綠化徐州方案的最好註腳——經過60餘年的持續努力,徐州市60餘萬畝荒山已披上了綠裝,主城區內72座石質荒山全部按生態風景林標準完成森林植被恢復。
  • 秦安縣五營鎮:荒山上種出「綠色銀行」
    荒山上種出「綠色銀行」新天水·天水日報通訊員 覃梅近年來,秦安縣五營鎮大力推進荒山荒坡綠化美化,積極做好增綠、管綠、護綠工作。五營鎮龍頭山佔地5000多畝,大量土地撂荒。針對這種現狀,五營鎮在該流域建設5000畝高標準花椒產業生態示範區,栽植優質大紅袍花椒,輻射帶動全鎮果椒產業發展。龍頭山綠化項目實施以來,五營鎮蔡仁村村民陳雙宗和其他護林員每天天亮出門天黑回家,親手栽植樹木,親眼看著荒山披綠。
  • 麗江玉龍「舶來」油橄欖:綠了荒山,添了收入
    麗江玉龍「舶來」油橄欖:綠了荒山,添了收入 2020-09-17 19:0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從廢棄礦山到森林公園:太原玉泉山重披錦繡
    (中華環保世紀行2020)從廢棄礦山到森林公園:太原玉泉山重披錦繡中新網太原9月24日電 題:從廢棄礦山到森林公園:太原玉泉山重披錦繡作者 李京澤近日,中新網記者隨全國人大「中華環保世紀行」採訪團來到山西太原玉泉山城郊森林公園。
  • 昔日荒山變果園 群眾增收生活甜
    誰能想到,3年前,這裡還是一片無人問津的荒山坡。2017年,和勝村黨支部書記彭雲友帶著村支兩委一班人,開始在這片荒山坡上辛勤耕耘,經過3年打拼,給昔日沉睡的荒山披上了綠裝,建成了這片寄託全村村民脫貧致富夢想的果園。承諾不讓村裡發展落後於人和勝村離城區約27公裡。前些年,許多村民外出務工,村裡只剩下老人和小孩,許多土地就荒蕪了。
  • 山坡上種榛子綠了荒山富了口袋
    黑龍江日報9月17日訊 延壽縣加信鎮金鳳村利用優越的生態環境,發展大果榛子種植,打造自有品牌,拓寬榛子銷售渠道,山旮旯裡種榛子樹,讓荒山變綠,富了榛農的口袋,也規劃出未來可期的產業鏈條。「原來這片山地比較貧瘠,但榛子樹讓荒山綠了,讓村民富了。現在看著一棵棵榛子樹,感覺有些恍惚,當年種下第一棵榛子樹就在眼前。」賈召君說,他親眼見證了金鳳山堅果種植家庭農場大榛子的引進、種植、成長和現在的收穫,用他的話說「真是想也想不到,咱這山旮旯地裡也能種出致富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