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這個標題的人,一定很焦慮,尤其是已邁入或即將邁入35歲坎的人。為何職場中35歲的焦慮是一種普遍的現象,而且像鬼魂一樣揮之不去。
讓我想到了近段時間知乎上很火的一個問題:「為什麼感覺中國人月薪過萬很普遍了?」。其中有一個觀點,我非常的認同:
圖片來源於網絡
其一,人口基數。中國的人口基數太大,貧富懸殊大,任何一個比較大的數字,除以13億,得到的平均數都是很小。任何一個數字,乘以13億,都非常大。
總理說:我國有超過6億人月收入低於1000,50%的人口收入不及一萬的十分之一。
其二,二八法則。看似月薪過萬的5%的精英階層,他們發出的聲音覆蓋了絕大多數的普通人,是他們主導了95%的輿論導向。
圖片來源於網絡
所以,我們反過來思考這個問題,其實35歲的現象,也是職場在販賣焦慮。比如招聘網站、職業規劃機構、教育培訓機構以及那些成功的精英階層們等。其實年齡和職位本來沒有必然的聯繫,只是提供的崗位是固定的,但是求職的需求的增長遠大於崗位新增供給數。
這就導致了如動物世界的自然法則:物競天擇!必須優化淘汰一部分人,進行換血,才能保持這個生態平衡持續穩定的發展。
職位的提升,影響它的關鍵因素不是看你在公司的齡或者實際年齡累計的經驗,取決於你是否具備領導、善交際、高情商,以及大格局思維等因素。
為什麼說35歲對於職場來說是道分嶺呢?其中有個原因,也有社會的原因。
個人原因:能力不夠,情商欠缺。社會原因:物競天擇,優勝劣汰。
關於「35歲以上的年紀沒有當上領導,是辭職還是混日子?」這個問題,其實是個矛盾體。結果都是辭職,一個是主動提出,一個是混日子等著被裁。
所以,這裡討論的不是選擇辭職,還是混日子,而是需要思考兩點:1、你為什麼沒當下領導?2、接下來如何自我調整,不被職場淘汰?
、為什麼35歲沒有當上領導?
1、不會做好事情,能力不夠
a、職位穩步不前,每天重複做著一樣的事情,沒有任何提升。
b、公司體制受限,硬性指標達不到,比如年齡、學歷以及背景等。
c、綜合能力欠缺,比如情商低、社交能力差,不討人喜歡。
d、能力差,執不到位,相比同事無任何優勢。
企業是以利潤(銷售)為終極核心指標,領導的KPI中只會看你的結果,過程是沒法被量化的。即使你的學習能再強,交際能在再突出,但是做事沒有任何結果,那麼也是徒勞。
《執》書中說到:「流的點加三流的執,不如三流的點加流的執。先有命令才能執,所以執的背後恰恰是領導。」
2、不會管理他人,適合做執行者
a、只會專注做具體的事情,不會把控全局,缺乏全局思維。
b、不擅長跨部門溝通協作,借力第三方。
c、缺乏領導,不會管理團隊,管理領導。
3、不會自我舉薦,錯失機會
所謂「機不可失,失不再來」,釣過魚的朋友都知道,魚咬鉤的那一刻就在那3s鍾,錯過了提竿的時間,魚就跑了。工作也一樣,機會隨時都在,你錯過了就是錯過了。
所以,職場中要善於抓住機會,踴躍地舉薦自己,把握時機很重要。機會永遠留給有準備的人,不要等到來了,才想到去抓住機會。
4、不會「拍馬屁」,只會埋頭苦幹
我們討厭職場中那些「屁精」,但是混久了發現自己也成為自己最討厭的那個人。「拍馬屁」也是一種能力,並不是簡單地耍耍嘴皮子,需要高情商的察言觀色,且開闊思路的能力。
每個人都喜歡被讚揚,這是人的虛榮心使然。再精明的領導,也喜歡聽好話。如果你還能把事情做得基本過得去,那麼離提升就不遠了。
如果你是一個做事很踏實,但就是嘴苯,做了好事不知道邀功,做了壞事悶聲承認不給彌補的解決方案的人,那麼領導永遠也不會看上,你也只配做個普通的員工。
二、對這種現狀,我們該怎麼辦?
1、選擇辭職,跳槽獲得職位的晉升:雖然辭職並不是解決問題的方法,除非你辭職的原因與自身的無關,且能力被他人所認可。
雲說:「員離職,外乎兩種原因,第,作不開,第,錢不到位!」
所以,很多人辭職都是心累了,不想再幹了。於是渴望通過換一個環境,能換來新的事業發展空間。但是本質的自身專業能力、交際能力以及職業規劃沒解決,最終還是會因為同樣的問題而再次離職。
你非客觀原因的主動辭職,原因最好是如下2種:
a、我在這家公司已無上升的空間,我的能力沒法再得到提升,已經看到了盡頭;
b、長期坐著重複的工作,崗位不適合自己的職業發展。
2、安於現狀,繼續做好一個執行者:保持現狀,做好自己的本職崗位工作,不是當領導的料,當一個好下屬也未嘗不可。但是切莫溫水煮青蛙,市場的環境在變,企業也不會養閒人。隨時保持一個向上的心,抓住身邊一切可能轉變的機會,讓自己能立於不敗之地。
工作,目的很簡單,就是為了賺錢,要不是為了賺錢,誰願意出來受苦呢?但是一種是短期的賺取快錢,需要承受長期漂泊不定的辭職再就業痛苦。還有一種是,有規劃地在某個領域深耕發展,成為專業性人才,或者複合型的管理人才。
這就需要給自己找到方向,也就是自己的市場定位:你擅長做什麼,並且能把這件事做到極致。或者你擅長某一方面,但是綜合的領導力以及情商很高,走上管理路線,帶領團隊做事情。
作者/來源:五號職說
聲明:版權歸原創所有,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