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寫過的
簡體字
那些年
我們平常讀寫使用的簡體字,其實嚴格意義上叫「簡化字」,語言是人與人溝通的重要工具,文字是人類文明傳承的重要載體,雖然我們習以為常地在使用著簡體字,但是你真的了解它嗎?先來做三個普通話知識小測試吧~
絕密
★
啟用前
簡體字知識小測試
(全國卷 推普周版)
考試規則:點擊你認為正確的選項
1.以下哪個字是新中國成立後新造的簡體字?
A. 壽
回答錯誤 ✕
B. 黨
回答錯誤 ✕
C. 陽
回答錯誤 ✕
D. 簾
回答正確 √
2.誰是公開提倡簡體字第一人?
A. 葉聖陶
回答錯誤 ✕
B. 陸費逵
回答正常 √
C. 陳寅恪
回答錯誤 ✕
D. 胡適
回答錯誤 ✕
3.以下哪些國家使用和我國一樣的簡體字?
A. 日本
回答錯誤 ✕
B. 越南
回答錯誤 ✕
C. 新加坡
回答正確 √
D. 柬埔寨
回答錯誤 ✕
現在網上有這樣的口水紛爭,有些人覺得「漢字簡化後,親不見,愛無心,產不生,厰空空,麵無麥,運無車,導無道……。」還有人說「簡化後護用手,愛有友,灶生火,顯明明,龜有甲,筆有毛,寶有玉……」其實正本溯源,了解了簡體字的發展由來,就可以更加理性地看待這些問題。字形和結構的簡化是漢字必然的發展趨勢,簡化字是必不可少的文字改良措施。
1
簡體字都是憑空創造的嗎
很多人都會有誤以為簡體字都是憑空創造出來的,其實不然。除了「團、隊、噸、藝」等字為新造之外,很大一部分在古代都有運用,比如「萬、來、將、爾」等字在古代的書法家筆下都是經常出現。還有相當一部漢字由行書草書演變而來,比如「書、門、喪、見、愛、豈、會」等字。古人或為書寫方便、或為使漢字形體結構貼近本義,對漢字的簡化工作從未中斷過。
魏碑《張猛龍碑》中的「萬」字
簡體字古已有之,漢字從甲骨文、金文變為篆書,再變為隸書、楷書,其總趨勢就是從繁到簡。我們今天使用的許多簡化字,在隋唐時期就已經開始出現。根據《宋元以來俗字譜》,宋元明清12種民間刻本中所用的簡體字多達6240個,合為繁體字共1604個,平均每個繁體字有3.9個不同的簡化字。其實歷代文人,在寫字的時候都會多少寫一些簡化字。據統計,王羲之的行書《蘭亭集序》有324個字,其中102個是簡化字,佔總字數的三分之一。
王羲之《蘭亭集序》
1909年,近代著名教育家、出版家,中華書局創辦人陸費逵在《教育雜誌》創刊號上發表論文《普通教育應當採用俗體字》,成為公開提倡簡體字的第一人。1932年民國政府開始提倡簡體字,一直到抗戰爆發,國民政府推動的簡體字運動才被迫停止。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後,立即著手推行簡化字,1951年,中國文字改革研究委員會(後改組為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以下簡稱文改會)正式成立,經過十幾年的漢字簡化討論、修訂、推行、調整,在1964年,文改會編印了《簡化字總表》,收錄共計2238個簡化字,作為使用簡化字的規範。2000年10月頒布的《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首次確立了普通話和規範漢字作為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的法律地位。
2
為什麼要推行簡體字
1955年4月30日《北京日報》2版刊發的《為什麼要推行簡體字?》一文中提到,漢字雖有過偉大的歷史功績和現實作用,但是不可否認,漢字有很多嚴重的缺點,不能充分有效地適應現代生活各方面的需要。其中,首當其衝的就是漢字在學習、書寫和記憶方面都非常艱難。漢字在教學上的困難直接影響到我國教育的普及和人民文化水平的提高,所以迫切需要把漢字適當地加以簡化。
1955年北京日報
漢字簡化後,筆畫減少,結構清晰,便於識字教學。誠如周恩來在《當前文字改革的人物》的報告中所說:「方案公布後,兩年來,簡體字已經在報紙、刊物、課本和一般書籍上普遍採用,受到廣大群眾的歡迎,大家稱簡便,特別是對初學文字的兒童和成人的確做了一件很大的好事。」又說:「簡體字是要比繁體字好學好寫,因此包括工人、農民、小學生和教師在內的廣大群眾熱烈歡迎簡字,這是很自然的事。」從簡化字中受益最大的,應該屬佔當時全國80%人口的文盲。著名語言文字學家周有光先生在接受媒體採訪時曾說:「中國是一個農業國家,絕大多數是農民……漢字簡化幫助了他們學文化,拼音也幫助他們學文化。」
農民掃盲班
簡化漢字是為了方便人們的日常使用,如果一個簡化字方案要通過長期的大力推廣才能收效,就得不償失了。「約定俗成、穩步前進」被確定為簡化漢字的方針。(2008年6月3日《北京日報》14版,《書同文》)《漢字簡化方案》最終確定的簡化字,絕大部分都是已經在群眾中流行的、群眾所創造的簡體字,只有極少數是新造的。《漢字簡化方案》第一表和第二表所簡化的繁體字544個,平均每字16.08畫;簡化之後歸併成的簡化漢字,平均每字只有8.16畫。就是說,寫簡化漢字比寫繁體字可以省力一半。
現在我們更多的是通過電腦、電視等大屏幕,以及手機等小屏幕來閱讀信息,對於符號的區別度以及清晰度的要求就越發嚴格了,因此推行簡體字有著諸多優勢,這主要體現在: 第一,雙音節詞佔優勢使得現代漢語更適合於用簡化字來記錄。第二,簡化字更適於信息化時代下的信息整合、處理與傳遞。第三,閱讀時簡化字在清晰度以及區別度等方面優於繁字體。
3
只有我們在使用簡體字嗎
很多小夥伴可能不知道,除了中國以外,還有這些國家也在簡化漢字,或使用和我們一樣的簡體字。新加坡:1976年5月,頒布《簡體字總表》修訂本,與中國的《簡化字總表》完全一致。
馬來西亞:1981年出版《簡化漢字總表》,與中國的《簡化字總表》完全一致。
泰國:1983年底同意所有的華文學校都可教學簡體字,發行簡繁對照表手冊,並在小學課本上附加簡繁對照表。
日本:1946年公布《當用漢字表》,收字1850個,其中有131個是簡體字,與中國簡體字相同的有53個,差不多相同的有9個。
南朝鮮:1983年《朝鮮日報》公布第一批簡體字90個,在《朝鮮日報》上使用,與中國相同的有29個,差不多相同的有4個。
新加坡MRT的中英文公告
我們無法簡單的判定繁體字和簡體字孰優孰劣,但是從廣義的大篆發展到現今的簡化字,我們可以看到漢字的進化走出了一條「因繁就簡」的規律趨勢線,同時我們也不可否認,簡體字的產生極大的提高了國民識字率,增強了全民文化知識水平,文明程度,對國家邁向現代化有著積極意義。今年第23屆推普周的主題是「同講普通話,攜手進小康」,通過開展推普周活動全面加強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育,大力推廣和普及普通話,積極推行規範漢字,促進經濟社會發展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也成為建設與維護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載體與依託,努力構築起語言文字的中國夢。
綜合整理自《信息化時代下簡化字的優勢分析》、《簡體字的發展歷史》等文章,書法、一起熱愛歷史吧、新加坡眼、猜你會好奇等公眾號。
原標題:《【推普ing】你真的了解每天都在使用的簡化字嗎》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