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處理一個簡化字對應多個繁體字?

2021-02-07 語言文字周報

「一對多簡繁關係」又叫「一簡對多繁」或「一對多」,是現代漢字研究領域的常用術語,是指一個簡化字對應幾個繁體字(或傳承字)的現象。漢字簡化時將兩個或兩個以上漢字合併或簡化為一個字,如「鬥」對應繁體字「鬥(dòu,如鬥爭)」和傳承字「鬥(dǒu,如北鬥七星。)」,「發」對應繁體字「發(fā,如發展)」和「髮(fà,如頭髮)」。如果追溯漢字的發展史,後代的某一字形對應前代的兩個以上字形的現象並不少見,只是過去從未有過專門的名稱去表述。


合併簡化方式的優點是既減少了單個字的筆畫又減少了漢字字數,這正是20世紀50年代漢字簡化工作追求的目標。其不足之處在於,有的簡化將幾個意義不同甚至毫不相關的字合併為一,增加了一字多義現象。如果不涉及繁簡字的轉換,僅在簡化字系統中,這種不足一般不會顯現,也不會帶來理解和交流的障礙。


比如「鬥爭」「北鬥七星」並不發生讀音和理解的歧義。但如果需要繁簡之間相互轉換,特別是簡化字轉為繁體字時,如果不明白簡化字的多個意義分別對應繁體字的哪個字形,轉換就容易出現錯誤。比如一般人都很容易認為筆畫多的「鬥」就是「鬥」的繁體字,因而遇到簡體字「鬥」就全部轉為「鬥」。其實,只有當「鬥」讀dòu,用於「鬥爭、鬥毆、鬥智」等與打鬥有關的意義時,才可以轉換為繁體字「鬥」。「鬥」讀dǒu,表示容量單位、升鬥類器具或者升鬥形狀的意義時,古今都寫成「鬥」。類似的錯誤還有,「松鶴延年」的「松」、「辛丑年」的「醜」、「海澱」「白洋澱」的「澱」,轉換為繁體時字形不變,但是我們會看到誤寫成「鬆鶴延年」「辛醜年」「海澱」「白洋澱」。


有人主張全部恢復「一對多」中的繁體字以實現「一對一」。這個辦法倒是徹底解決了「一對多」電腦簡繁轉換容易出錯的問題,但一下子恢復那麼多繁體字,給老百姓用字帶來的影響可想而知,也是絕大多數人不贊成的。要知道,涉及「一對多簡繁關係」的字幾乎都是特別常用的字。


試想,有多少人願意把「後來、繫鞋帶、技術、麵粉、一目了然、生薑、幾乎、五穀雜糧、發展、鬥爭、醜陋、彆扭、現在才來、象徵」等詞句,寫作「後來、繋鞋帶、技術、麵粉、一目瞭然、生薑、幾乎、五穀雜糧、發展、鬥爭、醜陋、彆扭、現在才來、象徵」?現代畫家、散文家、音樂教育家豐子愷在寫於1935年的散文《我與手頭字》中說:「我的姓有18筆(引者按:『豐』姓簡化前做『豐』),而且裝法很不容易。假如手頭字早提倡了廿幾年,使我的姓名『豐仁』一共只消八筆,同學們當何等的羨慕我,而我自己又何等地快活!」一個文藝大師對自己的姓氏尚且嫌其如此繁瑣,一般人對筆畫多的字持什麼態度也就可想而知。


2002年6月,字表研製課題組曾就「一對多簡繁關係」問題召開專門研討會,邀請中小學語文教師、教材和辭書編寫者、期刊編輯等方面工作人員參會,聽取各行業代表人士的意見。大家的意見基本一致,不主張恢復使用繁體字。


原因一是一般使用者沒有覺得「一對多」帶來不便,二是恢復了這些繁體字不但增加記憶和書寫的負擔,也會給使用帶來混亂。漢字研究領域的專家學者不主張恢復繁體字的也很多,認為文字畢竟是記錄語言的工具,只要沒有大問題,還是首先要保證穩定。鑑於此,字表最終沒有恢復「一對多簡繁關係」中的繁體字。至於電腦簡繁自動轉換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可以通過研製更精確的「簡繁智能轉換軟體」來提高轉換準確率。


為方便字表使用者了解「一對多簡繁關係」,字表的附表《規範字與繁體字、異體字對照表》列出了94組「一對多簡繁關係」,將對應關係表示清楚。


(原文見第1616號《語言文字周報》第四版專欄《<通用規範漢字表>答問》,轉載請註明出處和微信ID號。)


相關焦點

  • 為什麼簡化字沒有對應的繁體字好看?
    簡化字為什麼沒有繁體字好看?為什麼書法作品通常都寫繁體字?這個問題估計絕大多數人都曾有過疑惑,首先「好看」這個詞如果往深層次去探究,可能會牽扯進來太多的關於美學和個人審美的理論,本文只從表面的,大眾的角度去探究簡體繁體的「好看」問題,歸結起來大致有兩點,此兩點足以解惑,另外大家也可以通過這兩點去判斷某一個字有沒有寫法不同的繁體字。
  • 在考試、語文等課堂教學中使用繁體字?教育部答覆
    隨著內地與港澳、大陸與臺灣交往交流不斷深入,越來越多的港澳臺同胞在內地(大陸)工作、學習和生活,遇到證件上的人名用字存在繁體字或簡化字等情況。對此,相關主管部門已採取多種措施為港澳臺同胞提供便利。日前,《關於兩岸三地繁簡體字互認互通的提案》提出購買車票、建議在國家有關部門電腦系統加入繁體字字庫等問題。12月16日,教育部答覆表示,在12306網站購票可以使用繁體字,港澳臺同胞按照有效證件上的字形輸入即可。其他窗口服務部門電腦系統也大都具備繁體字信息處理能力。
  • 學書法,就應該惡補繁體字!
    自秦漢之際發生隸變,出現隸書,直到1956年簡化字改革,規範漢字的字形是基本保持穩定的。但是,從出現隸書,到書聖王羲之把作為日常書寫的行書和草書字體推向巔峰,中間過了500年時間;從王羲之、王獻之,到唐初歐陽詢、虞世南、褚遂良把作為官方規範書寫的楷書推向巔峰,又過了300年時間。這800年,實際上就是歷代優秀的中國文人不斷探索怎樣把漢字寫得盡善盡美的過程。
  • 繁體字的魅力,簡化字和繁體字的區別!
    1、體--體——沒有骨氣了。
  • 繁體字何時開始「減肥」的?又是何時「瘦身」成功的?你可能一直錯了!
    傳統的繁體字,本身具有豐富的歷史和文化內涵,但很多字筆畫偏多,字形複雜,給普通群眾學習和掌握文化知識帶來難度。因此,在漢字發展的過程中,也逐漸提出了如何簡化的問題。 《簡化字總表》的字,有時也包括《第二次漢字簡化方案》。
  • 繁體字何時開始「減肥」?何時「瘦身」成功的?你可能一直錯了!
    傳統的繁體字,本身具有豐富的歷史和文化內涵,但很多字筆畫偏多,字形複雜,給普通群眾學習和掌握文化知識帶來難度。因此,在漢字發展的過程中,也逐漸提出了如何簡化的問題。簡化字總表》的字,有時也包括《第二次漢字簡化方案》。
  • 【推普ing】你真的了解每天都在使用的簡化字嗎
    我們今天使用的許多簡化字,在隋唐時期就已經開始出現。根據《宋元以來俗字譜》,宋元明清12種民間刻本中所用的簡體字多達6240個,合為繁體字共1604個,平均每個繁體字有3.9個不同的簡化字。其實歷代文人,在寫字的時候都會多少寫一些簡化字。據統計,王羲之的行書《蘭亭集序》有324個字,其中102個是簡化字,佔總字數的三分之一。
  • 黃秋生炮轟簡體字 專家反駁:繁體字增加交流成本
    「如果今天還是用繁體字,這社會交流成本會提高多少?」馬東感嘆,「所以我說這些知名人士都是有一顆文化的心,但是這些結論都很天真。」  另外,問到「識繁寫簡」應該怎麼識,需要如何推行繁體字,馬東說:「不需要推行,讀書讀到大學以後學文科自然會接觸到繁體字,躲都躲不開。」同時他坦言《漢字英雄》也會在講解漢字來源時,解讀一些繁體字。
  • 書法創作應該寫繁體字還是寫簡體字?
    在書法圈裡,寫繁體字異體字廢棄字不規範字的現象非常普遍,有些書法愛好者在臨帖的時候,就連字中的敗筆都臨得惟妙惟肖,以寫繁體字異體字廢棄字不規範字為美,這確實是一種審美怪癖,其實簡化字也有其簡約的美,有些簡化字寫出來時,書者總覺得不如它的繁體字異體字美,書寫出來的簡化字總覺得不如意
  • 《簡化字總表》(繁簡對照)第二表
    關於簡化偏旁的應用範圍,本表遵照1956年方案中的規定以及1964年3月7日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文化部、教育部《關於簡化字的聯合通知》的規定,用簡化字和簡化偏旁作為偏旁得出來的簡化字,也收錄本表內(本表所說的偏旁,不限於左旁和右旁,也包括字的上部下部內部外部,總之指一個字的可以分出來的組成部分而言。這個組成部分在一個字裡可以是筆畫較少的,也可以是筆畫較多的。
  • 還是繁體字好?
    簡化字,又稱簡體字。一般是指中華人民共和國現代中文的法定標準寫法,是與繁體字(又稱為正體字)相對而言的。簡化字以1964年公告,1986年修訂的《簡化字總表》為國家標準。此外,新加坡、馬來西亞、日本等國亦在傳統繁體漢字的基礎上實行簡化字。
  • 從繁體字變為簡體字是進步還是倒退?
    現今漢字之所以簡化,並非發端於中國共產黨,而是錢玄同、魯迅等文人導夫先路,他們甚至對於簡化字方案猶嫌不足,更要代之以全盤拉丁化。錢玄同這些人豈是下裡巴人,豈是鄉野匹夫,他們何嘗不熱愛中國文字,觀其尺牘文書,四體皆能,較之今日所謂的「書法家」水平如何,不問可知。這些民國學者果真昧了天良,要滅絕中國文字中國文化麼?
  • 臺灣諷刺簡化字的打油詩,就像《推背圖》,有句話一語成讖
    臺灣人挖苦簡化字的打油詩,就像《推背圖》,有句話一語成讖。先看這首打油詩:親不見,愛無心,產不生,厰空空,麵無麥,無車,導無道,兒無首,飛單翼,有雲無雨,開関無門,鄉裡無郎。簡化字在掃除文盲,提高書寫效率方面,功不可沒,可到了如今的電子書寫時代,只需要點一下簡繁轉換,就能輸出繁體字,簡化字的優勢已經不復存在。繁體字能夠完整地體現出文字的演變過程,一筆一划都有著豐富的內涵,而簡體字不僅僅是簡化了筆畫,就連文字本身的含義也被逐漸削弱了。
  • 恢復繁體字?將漢字筆畫減少到十畫以內的目標是否切合實際?
    可有人卻不這麼想,有人覺得簡化字不好,應該廢除,應該恢復使用繁體字。您聽到恢復繁體字這種想法,可能立馬就會皺起眉頭,會說:啥人這麼想啊?這不有病嗎?放著簡化的,寫起來省事的漢字不用,非要去用那些筆畫賊多,寫起來賊麻煩的繁體字,榆木腦袋啊?這麼不開竅?」
  • 繁體字大全對照表
    幹:對應三個繁體字: (幹)涉,(乾)燥,(幹)部後:對應兩個繁體字: (後)面,皇(後)系:對應三個繁體字: 唔(系),關(係),聯(繫)歷:對應兩個繁體字: (歷)史,日(曆)鍾:對應兩個繁體字: 時(鐘),(鍾)意板:對應兩個繁體字:老(闆),木(板)表:對應兩個繁體字:手(錶),外(表)
  • 繁體字正統?簡體字劣等?繁簡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季羨林的觀點很能代表一部分人,前幾年有一篇《中華文學選刊》執行主編王幹所寫的文章《簡化字是「山寨版」漢字》,文章中質疑說:「書寫工具決定書體,電腦的出現,讓寫繁體字和簡體字一樣的快捷,憑什麼還要用這種山賽版的漢字?…簡化字明顯損害了中華民族文化的根脈。」
  • 轉載|《簡化字總表》(繁簡對照)第一表
    關於簡化偏旁的應用範圍,本表遵照1956年方案中的規定以及1964年3月7日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文化部、教育部《關於簡化字的聯合通知》的規定,用簡化字和簡化偏旁作為偏旁得出來的簡化字,也收錄本表內(本表所說的偏旁,不限於左旁和右旁,也包括字的上部下部內部外部,總之指一個字的可以分出來的組成部分而言。這個組成部分在一個字裡可以是筆畫較少的,也可以是筆畫較多的。
  • 臺灣人的困惑:大陸沒學過繁體,為何大陸人都能看懂繁體字?
    臺灣人的困惑:大陸沒學過繁體,為何大陸人都能看懂繁體字?在很多年前,大約60多年之前吧,中國人使用的漢字,並不是今天的簡化字,而是繁體字,又叫正體字。應該說,繁體字要比簡化字更複雜,但是卻更符合象形文字。但是後來,到了50年代,中國大陸就不再使用繁體字了。
  • 繁體字與簡體字,到底誰是中華傳統文化的正統
    黃秋生所說的「中文正字體」是指他所寫的繁體字。繁體字與簡體字,到底誰是中華傳統文化的正統?繁體字與簡體字,本就一脈相承,根植於同一種文化,沒有誰比誰正統,誰比誰高貴。這本來不是問題的問題,偏偏有人非要分出個子醜寅卯來。總有人自認為「繁體字才是正統」,瞧不起簡體字,甚至港臺有的人污衊簡體字是「殘體字」,流露出一種文化優越感。
  • 主張保留繁體字之人,又有多少真的會用呢?
    點擊社會科學報關注我們 經常在網上看到一些譏諷簡化字的段子,內容相似且反覆出現,流傳甚廣。最近又看到一個貼子,說:「漢字簡化後,親:親卻不見?愛:愛而無心?產:產卻不生?廠:厰內空空?面:麵內無麥?運:運卻無車?導:導而無道?兒:兒卻無首?飛:飛卻單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