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歷史文化名城佛山,千年的滄桑變幻,讓她散發出獨特的光彩;深厚的文化底蘊,讓她成為粵劇藝術的發源地。
充滿神妙傳奇的瓊花會館,載滿情採風骨的紅船,飽含家國情懷、書寫歷史傳奇的藝人李文茂,盪氣迴腸感人至深的大戲名曲……佛山粵劇有說不盡的故事,說不完的翹楚。
即日起,佛山日報《繪生活·佛山文史》推出佛山粵劇篇,擷取佛山粵劇發展史中的朵朵浪花,共品意蘊無窮的粵劇故事以及粵劇藝術。敬請垂注。
「梨園歌舞賽繁華,一帶紅船泊晚沙。但到年年天貺節,萬人圍住看瓊花。」這首《汾江竹枝詞》記載了清末佛山演出粵劇的盛況。
汾江靜水流深的歲月長河,飽含多少動人的瞬間。粵劇的形成並非單一的源頭,而是融合了各種龐雜源流,吸收了各類藝術的營養,漸漸形成自己獨有的面貌和氣質。而從其三個文化符號可快速了解粵劇藝術的身世和特徵。
萬福臺
名伶輩出餘音繞梁
「頃刻驅馳千裡外,古今事業一宵中。」據說,萬福臺上曾有過一副這樣的對聯,不過已被風雨侵蝕,不可得見。
位於佛山祖廟靈應祠對面的萬福臺,建於清朝順治十五年(1658),距今已有300多年歷史,是廣東現存最完整、最著名的古戲臺,也是佛山粵劇興旺繁榮的見證。萬福臺高2米多,為傳統的磚木結構,中間一組金漆木雕隔板分成前後臺,整個建築華美矜貴。
萬福臺最初演出是為了酬神。在佛山百姓供奉的諸神中,北帝在民間享有至高地位。三月三北帝誕,古鎮內居民紛紛入廟參神,街坊結彩、演劇,熱鬧異常。酬神戲之盛行,幾乎遍及古鎮每個角落。
這些民間自發的活動,有著生機勃勃、長盛不衰的生命力,抒發著民眾對生活的熱愛之情,也是對他們辛苦勞作之後的一種告慰。粵劇就這樣紮根於民間沃土。每當萬福臺有演出,祖廟內鑼鼓喧天,便給古鎮增添了歡樂的氣氛。
當年頻繁上演的酬神戲內容主要是吉祥喜慶、祈福避邪。這些劇目一直延續下來,成為粵劇獨具特色的「例戲」,包括《天姬送子》《八仙賀壽》《玉皇登殿》《香花山大賀壽》《郭子儀祝壽之醉打金枝》《六國大封相》等。
除節日例牌菜外,粵劇日常舞臺上表演的傳統劇目更是豐富多彩,有的劇目來自元明雜劇和明清傳奇,有些劇目取材於演義小說,還有改編自民間傳說、稗官野史等。
當年本地班有個特點,演員流動性非常大,戲班每年六七月都要重新組班一次,組班後首演必在萬福臺舉行,然後乘船到省內各鄉演出。據說,這一慣例一直延續到20世紀20年代。
萬福臺也見證過無數大老倌的大紅大紫。這個舞臺上,幾代粵劇人都曾披掛上陣,「薛腔」創始人薛覺先、「小生王」白駒榮、紅線女、馬師曾、羅家寶等名伶都在這古老的戲臺展示過他們的風採。
300多年過去了,直到現在,萬福臺仍有粵劇上演。人們凝望萬福臺,從那斑駁的舞臺上,依稀能辨認出傳統戲曲的舊貌和聆聽到歷史的回音。
瓊花會館
瑰麗瓊花 歌舞繁華
成立於佛山的瓊花會館,是粵劇的第一個行會組織。據《佛山忠義鄉志》記載:「鎮內有會館凡三十七,瓊花會館建築瑰麗,為會館之最。」
「瓊花」這個寄託美好的詞語,後來成為粵劇的代稱。
瓊花會館成立的時間、地點、事由等,學界眾說紛紜。粵劇研究專家賴伯疆、黃鏡明於1988年出版的《粵劇史》認為,明萬曆年間,粵劇藝人在佛山大基尾創建了早期粵劇戲班的行會組織瓊花會館,並在其附近的汾江之濱建造了「大明萬曆瓊花水埗」等字的石碑。
瓊花會館最終成為佛山眾多會館中最引人注目的一個,是本地戲班和藝人投靠和信任的組織,也是藝人們的精神家園。乾隆年間編纂的《佛山忠義鄉志》所附的「鄉域圖」中,瓊花會館是唯一載入地圖中的會館。瓊花會館的出現,說明佛山已成為粵劇發展中心。
除了供奉粵劇祖師爺華光大帝,粵劇伶人們供奉的另外一尊祖師爺,則是江湖傳說的「攤手五」,一個富有傳奇色彩的江湖伶人。著名戲劇家歐陽予倩在《試談粵劇》中記載:(張五,綽號攤手五)從北京逃到佛山,把京腔(即弋陽腔)、崑腔和武工教給紅船子弟,成立戲班,並在佛山大基尾建立瓊花會館。
古鎮城鄉,大量的酬神戲都由瓊花會館組織本地班來承演,戲船下鄉時,會館坐地接活。粵劇專家吳炯堅稱:本地班下鄉演出前,必須在瓊花會館聚頭,然後再分散到四鄉演出;在重大節日,本地班也有聯班演出的聚會。這才有了「萬人圍住看瓊花」的盛景。
這種盛況一直延續到1854年,藝人李文茂反清,清政府遷怒於粵劇和瓊花會館。瓊花會館被毀,本地梨園風聲鶴唳,佛山粵劇活動陷入全面停頓和蕭條。
「未有八和,先有瓊花」。瓊花之先聲,如鳳鳴深谷,幽深遙遠,令人懷想。瓊花之後,粵劇的活動中心隨八和會館轉移到廣州。
瓊花會館在佛山大地留下的痕跡,漸漸杳然,只剩下相關傳說,偶見於發黃的書頁裡,但「瓊花」這一精神遺產已深深銘刻於粵劇之中,將永遠流傳下去。
紅船歲月
苦樂人生相逢江湖
在中國上百種地方戲曲中,紅船是粵劇獨有的印記。珠三角一帶河網縱橫,水流平緩,便利的水道交通是粵劇傳播的有利條件。
粵劇藝人把船塗成紅色,通過水路四鄉巡演,所以本地班又稱為紅船班,粵劇藝人稱為紅船弟子。
紅船載歌而來的歲月,鑼鼓聲響大概是古鎮最激動人心的聲音。紅船日夜漂流在珠三角密布的河網上,把歡樂傳播到四方民間。
長年漂泊在水上,運載戲班全部人員和衣箱雜物的紅船便成了藝人們的流動家園。直到20世紀初,紅船還是粵劇藝人安身立命的場所。曾經,嶺南水鄉大小水埗碼頭泊滿紅船的情景,是嶺南鄉土情感記憶中動人的一幕。
在一個長期被主流社會貶低和無視的群體裡,大概第一個能夠有名有姓載入史冊的粵劇藝人,便是李文茂了。清鹹豐四年(1854年),陳開率領天地會數百人於佛山附近的蒙清岡起兵反清,一舉攻下佛山鎮,自稱大寧王。李文茂趁機率領紅船子弟揭竿起義,並與陳開部隊會合,大寧軍很快就發展到擁有十萬人的起義大軍,後攻打廣州失敗,轉戰廣西。
佛山梨園因此遭受了一次血洗,瓊花會館被查封,大量藝人和家屬被搜捕、殺害。本地班被禁演,粵劇藝人們紛紛逃亡。此後,古鎮佛山再不聞歌舞鑼鼓之聲、不見紅船泊岸之影,足足有十五年之久。
同治年間,在藝人們多方努力之下,粵劇表演終於得以解禁。紅船漸漸重出江湖。到了民國,農村經濟進一步衰敗、治安惡化,加上「省港班」的崛起,紅船越來越少,後來幾乎不用。到了抗戰期間,紅船徹底毀於戰火與硝煙。
煙波浩渺的江河上,紅船的身影,連同它所承載的苦樂人生,最終淹沒在時間的迷霧之中。
紅船雖早已逝去,餘韻仍繞梁不絕。
佛山是粵劇發源地
現今世界上最著名的戲劇節是法國阿維尼翁戲劇節。而200多年前,佛山「萬人圍住看瓊花」的熱鬧場面,絲毫不亞於這個戲劇節。
南國有佳音,歌舞話昇平。有「南國紅豆」之稱的粵劇,對其形成的時間學界看法不一,有認為起源於明代萬曆年間,以汾江之濱發現的「大明萬曆瓊花水埗」石碑來判斷;有認為始於清代雍正年間,以張五傳藝於紅船弟子為標誌等。但發源地在佛山幾乎已成共識。
正如粵劇老藝術家陳非儂所說:「佛山人口眾多,人民生活富裕,最具備接受和孕育文化娛樂事業的條件,故此,粵劇萌芽和成長的地方是佛山,佛山才是粵劇的發源地。而且粵劇一直在佛山成長和發展,有很長時間,粵劇在佛山十分興盛。」
佛山工商業繁榮成為孕育粵劇的種子,在交流融合中得到更好發展。粵劇的最終形成,與外江班入粵密不可分。對此,著名戲劇家歐陽予倩這樣概括:由外江班的全盛,漸為本地班與外江班的並立,再成為彼此合併,最後本地班獨盛,粵劇遂成為獨具風格、特點鮮明的大型地方戲曲。 (史料提供:佛山歷史 文化叢書編委會編輯部)
原標題:粵劇歷史三個文化符號
瓊花芬芳載紅船 餘音繞梁三百年
來源|佛山日報
策劃|莫凡、範銀燕
撰文|記者周勤輝
繪圖|王淼冰
編輯|何欣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