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劇歷史三個文化符號|瓊花芬芳載紅船 餘音繞梁三百年​

2020-12-23 佛山在線

核心提示

歷史文化名城佛山,千年的滄桑變幻,讓她散發出獨特的光彩;深厚的文化底蘊,讓她成為粵劇藝術的發源地。

充滿神妙傳奇的瓊花會館,載滿情採風骨的紅船,飽含家國情懷、書寫歷史傳奇的藝人李文茂,盪氣迴腸感人至深的大戲名曲……佛山粵劇有說不盡的故事,說不完的翹楚。

即日起,佛山日報《繪生活·佛山文史》推出佛山粵劇篇,擷取佛山粵劇發展史中的朵朵浪花,共品意蘊無窮的粵劇故事以及粵劇藝術。敬請垂注。

「梨園歌舞賽繁華,一帶紅船泊晚沙。但到年年天貺節,萬人圍住看瓊花。」這首《汾江竹枝詞》記載了清末佛山演出粵劇的盛況。

汾江靜水流深的歲月長河,飽含多少動人的瞬間。粵劇的形成並非單一的源頭,而是融合了各種龐雜源流,吸收了各類藝術的營養,漸漸形成自己獨有的面貌和氣質。而從其三個文化符號可快速了解粵劇藝術的身世和特徵。

萬福臺

名伶輩出餘音繞梁

「頃刻驅馳千裡外,古今事業一宵中。」據說,萬福臺上曾有過一副這樣的對聯,不過已被風雨侵蝕,不可得見。

位於佛山祖廟靈應祠對面的萬福臺,建於清朝順治十五年(1658),距今已有300多年歷史,是廣東現存最完整、最著名的古戲臺,也是佛山粵劇興旺繁榮的見證。萬福臺高2米多,為傳統的磚木結構,中間一組金漆木雕隔板分成前後臺,整個建築華美矜貴。

萬福臺最初演出是為了酬神。在佛山百姓供奉的諸神中,北帝在民間享有至高地位。三月三北帝誕,古鎮內居民紛紛入廟參神,街坊結彩、演劇,熱鬧異常。酬神戲之盛行,幾乎遍及古鎮每個角落。

這些民間自發的活動,有著生機勃勃、長盛不衰的生命力,抒發著民眾對生活的熱愛之情,也是對他們辛苦勞作之後的一種告慰。粵劇就這樣紮根於民間沃土。每當萬福臺有演出,祖廟內鑼鼓喧天,便給古鎮增添了歡樂的氣氛。

當年頻繁上演的酬神戲內容主要是吉祥喜慶、祈福避邪。這些劇目一直延續下來,成為粵劇獨具特色的「例戲」,包括《天姬送子》《八仙賀壽》《玉皇登殿》《香花山大賀壽》《郭子儀祝壽之醉打金枝》《六國大封相》等。

除節日例牌菜外,粵劇日常舞臺上表演的傳統劇目更是豐富多彩,有的劇目來自元明雜劇和明清傳奇,有些劇目取材於演義小說,還有改編自民間傳說、稗官野史等。

當年本地班有個特點,演員流動性非常大,戲班每年六七月都要重新組班一次,組班後首演必在萬福臺舉行,然後乘船到省內各鄉演出。據說,這一慣例一直延續到20世紀20年代。

萬福臺也見證過無數大老倌的大紅大紫。這個舞臺上,幾代粵劇人都曾披掛上陣,「薛腔」創始人薛覺先、「小生王」白駒榮、紅線女、馬師曾、羅家寶等名伶都在這古老的戲臺展示過他們的風採。

300多年過去了,直到現在,萬福臺仍有粵劇上演。人們凝望萬福臺,從那斑駁的舞臺上,依稀能辨認出傳統戲曲的舊貌和聆聽到歷史的回音。

瓊花會館

瑰麗瓊花 歌舞繁華

成立於佛山的瓊花會館,是粵劇的第一個行會組織。據《佛山忠義鄉志》記載:「鎮內有會館凡三十七,瓊花會館建築瑰麗,為會館之最。」

「瓊花」這個寄託美好的詞語,後來成為粵劇的代稱。

瓊花會館成立的時間、地點、事由等,學界眾說紛紜。粵劇研究專家賴伯疆、黃鏡明於1988年出版的《粵劇史》認為,明萬曆年間,粵劇藝人在佛山大基尾創建了早期粵劇戲班的行會組織瓊花會館,並在其附近的汾江之濱建造了「大明萬曆瓊花水埗」等字的石碑。

瓊花會館最終成為佛山眾多會館中最引人注目的一個,是本地戲班和藝人投靠和信任的組織,也是藝人們的精神家園。乾隆年間編纂的《佛山忠義鄉志》所附的「鄉域圖」中,瓊花會館是唯一載入地圖中的會館。瓊花會館的出現,說明佛山已成為粵劇發展中心。

除了供奉粵劇祖師爺華光大帝,粵劇伶人們供奉的另外一尊祖師爺,則是江湖傳說的「攤手五」,一個富有傳奇色彩的江湖伶人。著名戲劇家歐陽予倩在《試談粵劇》中記載:(張五,綽號攤手五)從北京逃到佛山,把京腔(即弋陽腔)、崑腔和武工教給紅船子弟,成立戲班,並在佛山大基尾建立瓊花會館。

古鎮城鄉,大量的酬神戲都由瓊花會館組織本地班來承演,戲船下鄉時,會館坐地接活。粵劇專家吳炯堅稱:本地班下鄉演出前,必須在瓊花會館聚頭,然後再分散到四鄉演出;在重大節日,本地班也有聯班演出的聚會。這才有了「萬人圍住看瓊花」的盛景。

這種盛況一直延續到1854年,藝人李文茂反清,清政府遷怒於粵劇和瓊花會館。瓊花會館被毀,本地梨園風聲鶴唳,佛山粵劇活動陷入全面停頓和蕭條。

「未有八和,先有瓊花」。瓊花之先聲,如鳳鳴深谷,幽深遙遠,令人懷想。瓊花之後,粵劇的活動中心隨八和會館轉移到廣州。

瓊花會館在佛山大地留下的痕跡,漸漸杳然,只剩下相關傳說,偶見於發黃的書頁裡,但「瓊花」這一精神遺產已深深銘刻於粵劇之中,將永遠流傳下去。

紅船歲月

苦樂人生相逢江湖

在中國上百種地方戲曲中,紅船是粵劇獨有的印記。珠三角一帶河網縱橫,水流平緩,便利的水道交通是粵劇傳播的有利條件。

粵劇藝人把船塗成紅色,通過水路四鄉巡演,所以本地班又稱為紅船班,粵劇藝人稱為紅船弟子。

紅船載歌而來的歲月,鑼鼓聲響大概是古鎮最激動人心的聲音。紅船日夜漂流在珠三角密布的河網上,把歡樂傳播到四方民間。

長年漂泊在水上,運載戲班全部人員和衣箱雜物的紅船便成了藝人們的流動家園。直到20世紀初,紅船還是粵劇藝人安身立命的場所。曾經,嶺南水鄉大小水埗碼頭泊滿紅船的情景,是嶺南鄉土情感記憶中動人的一幕。

在一個長期被主流社會貶低和無視的群體裡,大概第一個能夠有名有姓載入史冊的粵劇藝人,便是李文茂了。清鹹豐四年(1854年),陳開率領天地會數百人於佛山附近的蒙清岡起兵反清,一舉攻下佛山鎮,自稱大寧王。李文茂趁機率領紅船子弟揭竿起義,並與陳開部隊會合,大寧軍很快就發展到擁有十萬人的起義大軍,後攻打廣州失敗,轉戰廣西。

佛山梨園因此遭受了一次血洗,瓊花會館被查封,大量藝人和家屬被搜捕、殺害。本地班被禁演,粵劇藝人們紛紛逃亡。此後,古鎮佛山再不聞歌舞鑼鼓之聲、不見紅船泊岸之影,足足有十五年之久。

同治年間,在藝人們多方努力之下,粵劇表演終於得以解禁。紅船漸漸重出江湖。到了民國,農村經濟進一步衰敗、治安惡化,加上「省港班」的崛起,紅船越來越少,後來幾乎不用。到了抗戰期間,紅船徹底毀於戰火與硝煙。

煙波浩渺的江河上,紅船的身影,連同它所承載的苦樂人生,最終淹沒在時間的迷霧之中。

紅船雖早已逝去,餘韻仍繞梁不絕。

佛山是粵劇發源地

現今世界上最著名的戲劇節是法國阿維尼翁戲劇節。而200多年前,佛山「萬人圍住看瓊花」的熱鬧場面,絲毫不亞於這個戲劇節。

南國有佳音,歌舞話昇平。有「南國紅豆」之稱的粵劇,對其形成的時間學界看法不一,有認為起源於明代萬曆年間,以汾江之濱發現的「大明萬曆瓊花水埗」石碑來判斷;有認為始於清代雍正年間,以張五傳藝於紅船弟子為標誌等。但發源地在佛山幾乎已成共識。

正如粵劇老藝術家陳非儂所說:「佛山人口眾多,人民生活富裕,最具備接受和孕育文化娛樂事業的條件,故此,粵劇萌芽和成長的地方是佛山,佛山才是粵劇的發源地。而且粵劇一直在佛山成長和發展,有很長時間,粵劇在佛山十分興盛。」

佛山工商業繁榮成為孕育粵劇的種子,在交流融合中得到更好發展。粵劇的最終形成,與外江班入粵密不可分。對此,著名戲劇家歐陽予倩這樣概括:由外江班的全盛,漸為本地班與外江班的並立,再成為彼此合併,最後本地班獨盛,粵劇遂成為獨具風格、特點鮮明的大型地方戲曲。 (史料提供:佛山歷史 文化叢書編委會編輯部)

原標題:粵劇歷史三個文化符號

瓊花芬芳載紅船 餘音繞梁三百年

來源|佛山日報

策劃|莫凡、範銀燕

撰文|記者周勤輝

繪圖|王淼冰

編輯|何欣鴻

 

 

 




相關焦點

  • 粵劇《夢·紅船》三度晉京 南派絕技閃耀京城
    粵劇《夢·紅船》由國家一級演員彭慶華,國家一級演員、文華表演獎、中國戲劇梅花獎獲得者曾小敏,國家一級演員文汝清領銜主演,該劇自首演至今已演出近百場,這次巡演也是粵劇《夢·紅船》第三次在北京舞臺亮相,深受戲迷喜愛。富有韻味的粵劇唱腔、特色鮮明的南派功夫、一眾粵劇名家新秀的出色演繹展示了粵劇人的精氣神。
  • 文化 | 粵劇誕生地之瓊花會館原址之上 ——「國瑞昇平裡」隆重登場!
    國瑞昇平裡,一個八大建築的復古地,瓊花會館見證了粵劇的起源和發展;忠義鄉牌坊傳頌了先烈的忠肝義膽;陳華順故居葉問之師開館授徒之地,百年汾寧古道見證了佛山商業過往的繁華等。「國瑞昇平裡」表達了國瑞昇平商業中心將貫徹文化、藝術立魂的初心。一個「裡」字道出無限人文情懷,佛山古鎮的百年繁榮皆融於這一「裡」字中。在此之前,國瑞置業尚未公布一期嶺南水系文化主題商業街區的命名,此次項目一期「昇平裡」的揭幕,反映出國瑞賦予昇平裡「重振佛山古鎮商業繁華」的項目使命,更把「精緻文化生活聚集地」的商業定位再度升華!
  • 粵劇《夢·紅船》三度晉京展現南派絕技
    12月15-16日,廣東粵劇院優秀劇目巡演粵劇《夢·紅船》在北京梅蘭芳大劇院成功上演。這次巡演也是粵劇《夢·紅船》第三次在北京舞臺亮相。在日寇的刀槍下,紅船藝人與日寇鬥智鬥勇,借上演《火燒黃天蕩》之機,鄺三華手持火把以粵劇絕技「高臺照鏡」躍上船頂引炸紅船,與敵同歸於盡。雖然紅船沉沒了,但紅船人精神永存。
  • 廣州珠江夜遊最值得體驗的紅船,坐一回,便能夢回嶺南百年故事
    瓊花會館有三進,一進有個可拆卸的大舞臺,二進有華光大殿,大舞臺升得高高得正對著華光大殿演出,最主要是演給火神華光大帝看,百姓也能看------本來,粵劇最初形成也只是為了演給天神看。佛山粵 劇發展越來越如火如荼,可謂日日歌舞昇平,瓊花會館甚至成為粵劇演出的集散地。
  • 廣州粵劇歷史文化一日遊攻略
    線路名稱:粵劇歷史文化一日遊  線路行程:粵劇藝術博物館——永慶坊——八和會館——廣東粵劇院——紅線女藝術中心——珠江紅船  線路亮點:崑曲是江南的蘭花,粵劇是南國的紅豆  廣州粵劇藝術博物館  粵劇藝術博物館於2016年6月9日正式對外開放,是廣州市和荔灣區結合舊城改造,著力打造「戲曲之鄉、魅力荔灣」文化品牌的重點工程建設項目。
  • 穗港澳粵劇日來臨,三地名家獻上粵劇文化盛宴
    當天下午,「粵韻群星匯——2020穗港澳粵劇日展演」在位於廣州市荔灣區恩寧路的粵劇藝術博物館劇場舉辦。來自粵港澳三地知名粵劇藝術家、名唱家同臺獻演,為觀眾奉上一臺精彩紛呈的粵劇文化盛宴。 (更多新聞資訊,請關注羊城派 pai.ycwb.com)
  • 粵劇《紅的歸來》成「網紅」
    據悉,這也是紅線女藝術中心在疫情發生以來,第一次組織線下活動,數十位觀眾踴躍報名,在小劇場觀看了粵劇《紅的歸來》的播放。   首播互動,讓更多人了解紅線女的藝術追求   粵劇《紅的歸來》是第一部將粵劇大師馬師曾、紅線女真實形象搬上舞臺的作品。
  • 三合溝:這裡藏著三個獨特「符號」
    有著怎樣的地理和歷史淵源?又有哪些獨有的「符號」?自然符號出平安縣城沿三合溝向西南方向行駛10公裡,便在道路左側的一處臺地上看到一處神奇的泉水,這就是在平安區大名鼎鼎的冰嶺山藥水泉。冰嶺山又名藥水臺,聖泉。據說,長飲此泉水,可治胃腸疾病,又有延年益壽之功效,深得當地和許多外地遊客的喜愛。
  • ...著名歌唱家雷巖演唱的原創歌曲《百年紅船》在北京隆重推出...
    歌曲《百年紅船》旋律深情優美、大氣感人,富有感染力,展現了「崢嶸歲月、風雨兼程,敢闖敢領、百折不撓」的歷史畫卷,演繹了「秀水泱泱、紅船依舊,時代變遷、精神永恆」的時代交響。日前,由曲波作詞、張宏光作曲,著名歌唱家雷巖演唱的原創歌曲《百年紅船》在北京推出,用音樂作品禮讚紅船精神,向建黨一百周年獻禮。歌曲《百年紅船》旋律深情優美、大氣感人,富有感染力,展現了「崢嶸歲月、風雨兼程,敢闖敢領、百折不撓」的歷史畫卷,演繹了「秀水泱泱、紅船依舊,時代變遷、精神永恆」的時代交響。再現了紅船引航,中國人民從站起來到富起來、再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
  • 吉大文化符號 | 和平校區:延續百年的輝煌
    一個個特色鮮明的文化符號,歷史長河裡璀璨的群星,其中蘊含的吉大精神和校園文化,讓我們深感肩負的責任與使命。時光流逝,歷史永駐!和平校區的辦學歷史最早可追溯到1904年清政府在河北保定建立的北洋馬醫學堂。它是中國現代獸醫教育的發源地。一個世紀,可以見證一個民族飽經風霜,歷盡滄桑重新走向偉大復興的歷史。一個世紀可以見證一個國家上下求索,百折不撓,蒸蒸日上,繁榮昌盛的歷史。
  • 二千五百年歷史文化傳承的見證
    揚州是一個具有二千五百年歷史的文化古城,封建遺存眾多,宗教建築比比皆是,寺、廟、祠、觀、庵遍布各地,規模宏大,名氣聲望享譽國內外者甚多。現在看看部分市區的寺、廟、祠、觀、庵。揚州的寺大明寺大明寺,位於江蘇省揚州市區西北郊,被國務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 執著編纂《粵劇表演藝術大全》,倪惠英:要為粵劇留下根和源
    在粵劇「申遺」的過程中,倪惠英又「冷靜了下來」,「我開始思考,粵劇發展路在何方,如何將有幾百年歷史沉澱的粵劇傳承好。」於是,2010年,當時身為廣州粵劇院院長的她,又做了《廣府華彩》, 「這也是我的回歸。在這場演出中,觀眾能欣賞到粵劇各大流派的代表作片段、生旦淨末醜不同的風採,還能了解粵劇歷史。」
  • 蘇州瓊花考
    百年後,宋紹高宗興三十一年(1161年)金兵入揚州,揭其本而去。一年後原地出一芽,由道士唐大寧精心養護,逐恢復原狀。又百餘年後,宋亡,揚州后土廟瓊花突然枯亡,那株「絕世之珍」就此失傳。王禹偁在997年謂:瓊花「樹大而花繁」,則此樹也決非北宋初年之物,可能為五代或唐末之遺物。近代周武忠撰《瓊花史考》,認為據《揚州府志》所載史料,揚州瓊花可能始種植於唐代,瓊花在北宋後,因王禹偁等的詩文而盛名天下,此論可信。
  • 網易雲音樂《不曾遺忘的符號》第三期:Tizzy T曾小敏合唱粵劇經典
    9月27日,網易雲音樂與新華社「聲在中國」聯合推出的非遺音樂紀錄微綜藝《不曾遺忘的符號》播出第三期《好耐冇見啦》,上線兩天播放量已超過240萬。本期節目中,廣東籍音樂人Tizzy T謝銳韜來到廣州,拜訪國家一級演員、中國戲劇梅花獎得主、廣東粵劇院院長曾小敏。
  • 網易雲音樂《不曾遺忘的符號》第三期:粵劇戲寶《帝女花》跨界說唱
    9月27日,網易雲音樂與新華社「聲在中國」聯合推出的非遺音樂紀錄微綜藝《不曾遺忘的符號》播出第三期《好耐冇見啦》,上線兩天播放量已超過240萬。本期節目中,廣東籍音樂人Tizzy T謝銳韜來到廣州,拜訪國家一級演員、中國戲劇梅花獎得主、廣東粵劇院院長曾小敏。
  • 「巾幗英雄」冼夫人北京「再現」:粵劇《譙國夫人》在京首演
    中新網北京12月22日電題:「巾幗英雄」冼夫人北京「再現」:粵劇《譙國夫人》在京首演作者 王堅何俊傑 祝燕彩中國古代南北朝時期,神州上下,群雄逐鹿,戰火紛飛。嶺南一地,俚族少女冼英繼任千峒大首領……面前是大軍步步進逼的鐵蹄,背後是誓死抗爭的俚族百姓,存亡之際,冼英的抉擇緊緊地抓住了觀眾的心弦。
  • 乘風破浪的新一代粵劇傳承者!第二季《粵劇有我地》周日晚揚帆起航!
    時隔八年,為進一步弘揚和宣傳嶺南優秀傳統文化,挖掘、培養更多粵劇優秀青年演員,嶺南戲曲頻道聯合廣東粵劇院、廣州粵劇院推出第二季《粵劇有我地》節目,兩大專業粵劇院團的十六位優秀青年演員閃亮登場,節目將全方面、多角度向觀眾推介當代粵劇人才隊伍的發展情況以及整體積極向上的精神面貌。
  • 睇粵劇《疍家女》,解疍家人「風情」!
    2個多小時的演出,舞臺下,專程從港澳、海外、省內外各地趕來的粵劇票友將偌大的珠海大會堂「填」得滿滿當當,座無虛席;舞臺上,「疍家女」瓊霞用她獨有的靚麗扮相、清亮嗓音、純美「情意」「俘獲」了觀眾的心!觀眾被「現代」「珠海漁女」的「純真」「善愛」所打動,恍若傳說中的「珠海漁女」「鮮活」「可親」地回來了!
  • 蘇志民委員:如何把一個百年品牌變成一個文化符號
    一個品牌能夠傳承到百年以上,是非常難能可貴的。人們對老品牌老字號的尊重,就是對歷史和文化的尊重。因此,把一個百年品牌變成一個文化符號才最關鍵。北京一輕旗下擁有眾多知名民族品牌,幾十年來在服務民生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我們堅持品牌經營與經營品牌相結合,不斷豐富和挖掘品牌的文化內涵。義利、北冰洋、紅星成為了時代的文化符號。蘇志民委員說,百姓有需求,國企有擔當。
  • 留住歷史印跡,三部聚焦荔灣歷史文化書籍今起發行
    信息時報訊(記者 王智汛 通訊員 荔宣)5月17日上午,荔灣區委宣傳部、荔灣區國家檔案館、荔灣區文聯、廣州十三行博物館聯合主辦的《清代廣州十三行編年史略》《廣州彩瓷鑑賞》《華林禪寺五百羅漢雕像》等三部聚焦荔灣歷史文化的書籍發行儀式在廣州十三行博物館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