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劇知識點:《西部世界》中的自由意志以及混沌理論和決定論

2020-12-26 美劇集中營
《西部世界》關於自由意志的討論

《西部世界》第三季播完之後就曾經給大家說過,我準備跟大家聊一聊貫穿了整整三季的人類「自由意志」的話題,這是繼上次「量子力學」這個坑之後,我給自己挖的另一個大坑,相比上一次,這個坑更大更深,因為這不僅是一個科學問題,還是一個哲學問題。

自由意志的桎梏——宿命論

在討論自由意志之前,我們要先了解一個哲學派系——宿命論。宿命論古已有之,由於落後的生產力無法對抗強大的自然,人類自然而然的發展出了這樣一套理論,再往後隨著宗教的產生,人類的命運就被「交到」了神明的手中,人類自身是沒有選擇權的。

命運三女神

縱觀東西方的古代神話就可以在其中找到各種主宰「命運」的神靈,這其實就是人類認為自己無法掌握自己命運的證據。同時,在古代中國,宿命論也是一種被普遍接受的觀點,比如《論語·顏淵》當中那句「生死有命,富貴在天」就是很好的證明,這一句當中的「天」就是古人當時無法理解的「客觀規律」的集中體現。

「轉運」

其實這種思想到現在仍舊在大多數人當中流行,舉個例子:在社交平臺上「轉發錦鯉」,以期能夠獲得好運,就是一種「宿命論」的表現;考試之前拜「考神」,希望能考個好成績也是一樣。當然,現代人這樣做更多是出於娛樂心態,但是在這種心態之下也暗藏著「萬一有用呢」這種機會主義想法。

隨著生產力的發展以及科學的進步,人類愈發認識到自己的渺小,宿命論也一直在進步,最終演化成為——決定論,也被稱為「科學宿命論」。

相比起宿命論,決定論更讓人感到悲觀:自宇宙大爆炸伊始,所有事物的發展軌跡皆已固定。這一說法悲觀在哪裡呢?比如說你現在會讀到這篇文章,其實這在宇宙大爆炸之初就已經定下了。

決定論幾乎否定了人類自身的一切努力:你這個月通過努力掙到了一大筆錢或者你考了全班第一名,你的「努力」也是早有定數或者說有跡可尋的。換句話說,某人之所以成功,不是因為他努力,而是因為他是他,這一切早就已經「命中注定」。

《開發者》劇照

對這一理論描述最詳盡的,應該算是前不久剛剛播完第一季的美劇《開發者》,劇中科技公司阿瑪雅的總裁弗瑞斯特在準備殺死偷竊他公司機密的賽奇時曾說:我不怪你,因為你做這一切都是註定的,同時,也不是我想殺你,而是你註定要死在我手中。

從這個角度來看,決定論也是有些用處的,最起碼找藉口的時候不用那麼費勁去編了:我今天遲到是註定的、我沒考好是註定的,一切都是註定的。

這種論調看起來非常「喪」是不是?別擔心,早就有人看這論調不爽了。人類是萬物之靈,擁有思想,又怎能與其他的「凡物」相提並論?思想就成為了對抗決定論的武器,於是自由意志之說誕生了。

打破命運的枷鎖——自由意志

有意思的是,自由意志這一論點產生竟然是為了維護「神的權威」。在上面曾經跟大家提到過,宗教是宿命論的絕對擁躉,但是隨著人們思考越來越深入,宿命論在宗教的教條或者經文中就會出現前後矛盾。

自由意志說法的產生就是為了解釋這種矛盾:基督教中的上帝是全知全能且慈愛的,但全知全能的上帝既然知道人類從伊甸園中走出之後會受這些苦,卻並沒有做什麼,又怎能算得上慈愛呢?

奧利金

古代東方教會最為著名的神父奧利金(Origen)對此給出了自己的解釋:人類是擁有自由意志的。意思就是說,人類面對選擇時所作出的決定,是出於人類自己的意志,而不是「上帝的安排」。換句話說,上帝「安排」不了人類的思想,只能人類自己「安排」自己的。

我們日常生活中經常會從長輩、領導或者老師口中聽到一個詞語——主觀能動性。這個主觀能動性其實就是自由意志理論的一種體現:只要你自發努力,那麼你就能打破「命運的安排」,出任CEO,迎娶白富美,走上人生巔峰。

《西部世界》劇照

照理說,自由意志論出現的這麼早,為什麼到現在播出的美劇《西部世界》當中,還會存在以自由意志為論點的劇情呢?這是因為自由意志論經歷了:建立——打破——建立——再次打破的過程。

自由意志的「豬隊友」——混沌理論

在很長一段時間當中,由於人們並未發現「混沌理論」,而混沌理論會讓人產生一種「結果不確定性」的錯覺,從而能夠有效的反駁決定論,決定論站不住腳,自由意志自然就是存在的,這讓自由意志論大行其道。

蝴蝶效應

什麼是混沌理論呢?相信大家都聽過「蝴蝶效應」:一隻亞馬遜叢林中的蝴蝶扇動翅膀,有可能在美國德克薩斯引起一場龍捲風。

《蝴蝶效應》海報

這一充滿詩意的說法被很多人解釋成:一件微不足道的事情有可能最終引發一場巨變。科幻電影《蝴蝶效應》(Butterfly Effect)就是在這種解釋下延伸出來的。事實上,這種解釋是錯誤的!蝴蝶效應的發現也與上面的解釋一樣充滿了夢幻般的不可思議,先給大家講一講蝴蝶效應是怎麼被發現的,再來說一下蝴蝶效應到底是什麼。

愛德華·羅倫茲與蝴蝶效應模型

美國氣象學家愛德華·羅倫茲(Edward N.Lorenz)一直致力於進行氣象研究分析,有一天他在研究計算機上的氣象模擬,他先完成了一次模擬,但為了驗證結果的正確性,他決定再做一次模擬。

長時間地集中注意力讓他感到非常疲憊,於是他決定去喝杯咖啡。但模擬過程不能暫停,於是他將已經模擬了一半的結果記錄下來,去喝了杯咖啡,回來之後將結果輸入計算機繼續模擬。

結果卻讓他大吃一驚:兩次模擬的結果差出十萬八千裡!愛德華·羅倫茲想不明白到底發生了什麼,難道說模擬過程中不能終止?還是說模擬的時候不準喝咖啡?經過仔細回憶,他終於知道問題出在了哪裡:

初始數據是精確到小數點後8位,但輸出的結果是精確到小數點後3位,當他終止模擬時所記錄的數據,是精確到小數點後3位的。所以他再次輸入到計算機的中數據也是精確到小數點後3位的,就是這微不足道的差別,最終導致了計算結果上的絕大差別!

《開發者》劇照

所以,所謂蝴蝶效應指的是:即使再微小的誤差,也可能會造成結果的嚴重不同。這也同時解釋了為什麼我們日常生活中總會出現如此多的「隨機」現象,以美劇《開發者》中的內容舉例:每一次在桌子上推原子筆,原子筆的停下的位置都不一樣,看起來像是隨機的。

《開發者》劇照

但事實上,如果你能夠精確知道推原子筆時使用的力度、桌面摩擦力、空氣阻力等等一切決定原子筆停下的條件,那麼你就能夠準確的知道原子筆將會停在哪裡,每一次!

或者我們換一個更容易理解的例子:普通人打靶的時候,每次開槍擊中靶面的位置都像是隨機的,但換成經過嚴格訓練過的射手,他基本上能保證每次命中靶心。為什麼呢?因為他能夠控制所有決定子彈命中位置的條件,而普通人就只能「看命」了。

從上面這個例子大家也就能知道,所謂的「命」,大多數時候是因為我們無法掌控所有達成目的的條件。混沌理論也在「暗中」幫助了自由意識多年之後,終於跳出來「打」了自由意志的臉。

自由意志的新幫手——量子力學

「薛丁格的貓」

在之前介紹量子力學的文章中曾經給大家介紹過量子的一種非常「玄學」的狀態——疊加態。處於疊加態中的量子是不可被觀測的,一旦出現觀測行為,量子就會坍縮,呈現出某種隨機的狀態。

這個隨機是真的隨機,看起來自由意志找到了新的幫手:如果量子的坍縮是隨機的,那麼由量子構成的人所作出的行為,自然也是隨機的,既然是隨機的,那麼自由意志(主觀能動性)就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

更進一步說,萬物皆由量子構成,那麼是不是就代表著整個世界的運行都是隨機的?你能看到這篇文章是偶然的,並不是從宇宙大爆炸那一刻就決定的?

物理界大佬表示反對

很遺憾,並不是這樣,你看到這篇文章真的是「命中注定」的。提出並完善了量子疊加態的人叫玻爾,他的這一理論遭到了當時物理學界大多數人的反對,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愛因斯坦和薛丁格。

玻爾(左)與愛因斯坦

愛因斯坦和薛丁格都是決定論(科學宿命論)的堅定支持者,有意思的是,玻爾本人也是決定論的支持者!為了解決疊加態與決定論之間的矛盾,玻爾設想出一個名為「量子糾纏」的理論(具體內容可以看我之前的文章),大體意思是:量子之間有一種看不見摸不著的關係,他們之間無時無刻不在互相影響,這種影響導致了宏觀世界的事物是有跡可尋的,並不存在真正的「隨機」。

《開發者》中的量子計算機

這樣說看起來可能並不太好理解,我們換一個「科幻」點兒的方式來講,如美劇《開發者》一樣,現在我們擁有一臺算力無限大的計算機,然後我們在其中模擬我們的宇宙。

《開發者》通過初始參數推演整個宇宙

但是我們不可能把整個宇宙所有物質一次性都放到計算機當中,畢竟我們所知有限。於是我們先將日常生活中能夠接觸到的物質的參數上傳的計算機當中,然後這臺計算機就開始運算,通過「量子糾纏」原理,這臺算力無限的計算機最終模擬出了整個宇宙!

不僅如此,由於這臺計算機的算力是無限的,所以在它眼中是沒有「估讀」的,它可以計算出最精確的數值,因此在這臺計算機當中,混沌理論無效,所以它不僅可以展示提供初始數據時「當下」的宇宙,還可以回溯過去,亦可以展望未來。

羅波安

同理,在美劇《西部世界》當中,因賽特公司的人工智慧「羅波安」也是這樣一臺超級計算機,在羅波安的眼中,混沌理論也是無效的。為什麼我會這麼肯定呢?其實在劇集當中就曾經為大家展示過羅波安無視混沌理論的劇情。

《西部世界》劇照

眾所周知,股市就是一個典型的「混沌系統」,某支股票的漲跌受到無數因素的影響,但在《西部世界》的劇情中,羅波安問世之後給出了精準的預測,這也讓因賽特的老闆獲益無數。

混沌系統都是相通的,不管是預測未來還是預測股市,只要能夠預測成功其中一樣,那麼另一樣也不在話下,只不過在《西部世界》中沒有給出原理,而《開發者》當中則給出了比較詳細的解釋。

有意思的是,這兩部成功「解決」了混沌理論的美劇,卻都對人類擁有自由意志持悲觀的態度,如果說《西部世界》第三季的結局還讓觀眾對自由意志抱有一絲幻想的話,《開發者》的結局則將這一絲幻想也毫不留情的掐滅了。

自由意志真的是人類可笑的幻想嗎?

派屈克·海嘉德

看起來「思考」這個行為是目前我們唯一的依仗:我們思考,然後我們下決定。但部分醫學研究表明,「決定性動作」在有些時候並不是我們思考之後的結果。2005年英國倫敦大學的神經生物學家派屈克·海嘉德(Patrick Haggard)發表的文章指出「我們做這個動作是因為我們想要這樣做了。然而這種想法是錯誤的。想要執行某個動作首先獨立產生於大腦的某個領域,接下來我們只是感知到執行某個動作的意願,然後我們才做這個動作。」

誰在控制誰?

這是因為大腦中負責「思考」與負責「執行」的並不是同一個區域,這就意味著並不是你想做,就一定能做。換個簡單點兒的例子,日常生活中所謂「下意識」的行為,就是大腦在你思考之前就已經做出行動的典型。

當然,大家也不要因為看到這篇文章之後就變得特別悲觀,畢竟科學發展至今,我們只是沒有找到人類存在自由意志的直接證據,這有可能是因為我們對未知的探索尚不足夠,也有可能自由意志太過深奧以至於現在的我們無法理解。

《西部世界》第三季結局

所以,相對於美劇《開發者》那種無情結局,我更喜歡美劇《西部世界》第三季那種浪漫的結尾:人類並非沒有自由意志,而是自由意志被裹挾和束縛住了。

我最希望的是,正在看文章的你因為這篇文章激發出對決定論或者自由意志的興趣,通過研究之後證明人類真的存在自由意志!這也是我明知這種文章不會有多少人看卻還依然查了好多資料寫出來的原因。

(完)

相關焦點

  • 通過「計算的不可約性」理解混沌和決定論的關係,尋找生命的意義
    如果有可能知道宇宙中每一個粒子的位置和速度,那麼我們就可以非常精確地預測這些粒子的未來,進而預測宇宙的未來。——艾薩克·牛頓 從牛頓時代起,專業的思想家和非專業的思想家一樣,一直在與決定論的想法鬥爭。對我們來說,被困在相對論的光錐裡,這限制了我們對一切的了解。
  • 決定論不是洪水猛獸!
    對決定論的否定主要源於量子力學,可這並不是最終結論,量子力學的創始人之一愛因斯坦和玻爾為此進行了長達三十年的量子論戰。現在,越來越多的證據證實,假定空間中空無一物是錯誤的,空間中連續著物質,而電磁波就是靠連續媒介的周期有序和無序變換傳遞的,暫態的組織使它表現出粒子性,周期性地有序和無序變換使它表現出波動性。
  • 自由意志能存在於我們的決定論宇宙中嗎?
    物理學家:這取決於你對「自由意志」的定義,以及你對「決定論」的界定。這兩者都是一個觀點問題,因此哲學家(以及我們其他人)在可預見的未來中將有大量的爭論。如果我們的選擇是神經細胞活動的表達,那麼我們所做的一切都是由物理力學決定的。即使我們有自由意志的感覺,也只是一群原子,每次遇到另一個原子時,都遵循同樣的簡單規則,重複得令人作嘔。
  • 宿命論和自由意志的矛盾,關於唯物論的幾個問題
    唯物論者認為,我們所擁有的知覺、情緒、思想都只不過是由粒子碰撞以及大腦的神經傳導所觸發的,因此心智、思考的行為只是所謂的附帶現象,皆能化約成物理性的定律。而且,我們知道吸毒之後,由於一連串的化學以及神經反應,吸毒者會產生幻覺,難道我們平常的知覺沒有可能只是被觸發的,而並不是真實的?(2)人是否有「自由意志」?
  • 俄狄浦斯悲劇與自由意志的彰顯
    伊壁鳩魯學派則認為,在虛空中做垂直下落運動的原子,遇到障礙時會產生偏斜運動。而自由意志的根基正在於這種原子運動的偶然狀態。可見,爭論的雙方儘管在具體觀點上針鋒相對,卻都認定因果鏈條會對人的自由產生否定性的限制作用。西方哲學傳統中自由與必然二元對立架構就是這樣確立起來的。俄狄浦斯悲劇也因此作為一個經典案例,經常被人們拿來證明「決定論勢必否定自由意志」的不兼容論。不過很可惜,這是一種站不住腳的誤讀。
  • 能跟《西部世界》較高下?這部科幻神作值得一盤|百家故事
    讀百家故事,品百味人生對2020年科幻題材美劇的關注,相信大部分都集中在《西部世界》第三季上。它再創了一個科幻劇集的高標。同類作品想在此等熱度下分庭抗禮,確不算件易事。決定論之下,未來完全是確定的,可預測的。決定論否認自由意志(Free Will)存在。決定論支持者拉普拉斯(法國數學家,物理學家)的看法一把手所信仰的正是決定論。
  • 自由意志和果斷之間沒有矛盾嗎?你比你想像的要漂亮Vol,27
    論文地址: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39-020-0061-1《西部世界》自由意志和果斷之間沒有矛盾嗎?口號「Free will is not free」是第三季《西部世界》的口號,鏡頭從天堂裡殘酷的歡樂變成了數據和算法主導的現實世界:在這裡,智能系統成為歷史的書寫者。然而現實中的非精英群體卻受到自身社會動物周期的限制,每個人的社交圈、職業道路、娛樂休閒都是由雷荷波系統通過收集大量個人數據來決定的。自由意志看起來並不自由。
  • 技術決定論都有哪些理論|北大新傳學碩考研真題詳解06
    隨著社會化媒體平臺的演進,技術邏輯掌控著傳播渠道,「技術決定論」又一次被提起。這道論述題思路非常清晰,首先需要界定何為「技術決定論」,再回答關於「技術決定論」的部分理論,然後再針對某一理論進行評述。對於論述題,考生需要對這一理論進行全面分析,而且需要將理論與實踐結合,不可只針對理論泛泛而談,需要結合相關實例作出回答。
  • 美劇《開發者》:腦洞大開卻又合乎情理
    《開發者》這部8集限定美劇,有些人稱之為「2020年首部硬核科幻美劇「,但給我的感覺,這種劇很硬核科幻到底的,更多的是對命運的探知。目前雖然只播了3集,但從效果和反響來看,給人感覺腦洞大開卻又合乎情理。
  • 《西部世界》第三季大結局細節及對本季完結的部分感想
    好了,廢話不多說,咱們一起來看一下《西部世界》第三季第8集都有哪些容易被忽視的細節吧。分集劇名——危機理論:在現代工業周期中,生產規模突然的跳躍式的膨脹是它突然收縮的前提和首要原因,大工業的這種巨大的迅速擴張的能力,是形成經濟周期波動的物質前提。
  • 心理學著名理論(自我決定論),人的三種心理需要
    鑽研的過程中如果處處掣肘、束縛太多,那麼即便起初興致盎然,這種激情也可能被慢慢磨掉,而如果自己施展騰挪的空間比較大,比如自行把控方向和進度,那麼即便開始興味索然,之後興趣也可能一點點生長出來。心理學有一個著名的理論叫,自我決定論,說人有三種基本的心理需要,分別是自主的需要、能力的需要和歸屬的需要,如果這些需要得到了滿足,那麼人就會更加主動、積極和愉快地工作和學習。其中自主性非常關鍵,自主性越強,就越能激發出興趣。在不同的領域裡鑽研,自主程度可能天差地別。電腦極客可能是自主程度最高的工種。李納斯在自傳《只是為了好玩》中寫到;計算上,探討整個學科的運作原理。
  • HBO王牌《西部世界》和《權遊》無縫銜接,西瓜美劇讓你上頭!
    HBO王牌《西部世界》和《權遊》無縫銜接,西瓜美劇讓你上頭!一向崇尚「慢工出細活」的HBO也入局流媒體,上周攜王炸之作《西部世界3》隆重回歸,賺足了人氣和收視率。 《西部世界》第三季絕對是在上線之後高開低走的一部神劇,不但延續了之前的畫風,而且編劇的腦洞也是進一步打開。很多人把這部神劇看作是現代版的《權力的遊戲》,甚至把它當作是《權力的遊戲》接班人。
  • 西部世界、權力的遊戲:汙到爆炸的美劇
    第一部《西部世界》《西部世界》第一部出來的時候就被封為神作,雖然每一部的口碑都會下滑,但不妨礙這是一部非常精彩的美劇。可能大家對《西部世界》不是很了解,但如果改成《奴隸樂園》相信大家會有興趣觀看。這部劇講述的就是奴隸樂園的故事。
  • 我們為什麼永遠都無法感覺到真正的自由?
    很久以前,一個臭名昭著的理想化惡魔從皮埃爾·西蒙·拉普拉斯的熾熱地獄中爬出來,並在未來數年裡開設了哲學著作和思想實驗店,這使我們陷入了模稜兩可的問題,以考慮我們的現實是否在本質上是確定性的還是我們每個人都有能力行使不受阻礙的自由意志。幾個世紀過去了,隨著科學的進步和宗教的退步,決定論和自由意志之間的拉鋸戰愈演愈烈。
  • 走偏的「神劇」《西部世界》,問題在第一季已暴露
    歡迎來到西部世界,這裡遍地是黃金、酒館和牛仔,不可或缺的是與「the old coffin varnish」(當時,許多西部酒吧會把威士忌兌淡之後,用松節油、氨水、火藥和辣椒麵模擬出重口的刺激感,這種劣質酒,被起了「the old coffin varnish」的綽號,原意舊棺材漆)一般性烈如火的尤物,至於最好的消遣,當然是殺戮與性。
  • 《蝴蝶效應》|混沌理論中所包含的儒學思想
    大約自70年代以來,混沌理論就成為了學術界一顆冉冉升起的「新星」,當年,美國氣象學家洛倫茲所著的《混沌的本質》突然風摩世界。單說混沌理論可能較深奧,但是其中著名的蝴蝶效應理論卻是深人淺出的。它來源於1979年12月洛倫茲在華盛頓的一次演講,演講中他做了一個比喻:「一隻蝴蝶在巴西扇動幾下翅膀,有可能在幾天之後在紐約引起一場龍捲風、大朵風雪。當然世界上有很多蝴蝶,會形成一種綜合的作用。究竟是哪只蝴蝶的作用很難推算,這便是混沌。」自這次演講後,蝴蝶效應及混沌理論不脛而走,名聲遠揚。
  • 大數據時代下的自由和選擇:《西部世界》第三季中的摺疊世界
    《西部世界》是一部關於人工智慧的科幻類美劇,創意來自於上世紀七十年代的一部同名電影。這部劇講述了在未來的高科技時代,有一座場景巨大,以西部世界為主題的成人樂園,裡面有各種各樣和人類看起來沒有區別的機器人,被稱為接待員。
  • 主張意志是宇宙的本體、意志高於理性的唯心主義和非理性主義哲學
    認為人類的身心特徵、民族特性、社會組織、文化發展等人文現象受自然環境,特別是氣候條件支配的觀點,是人地關係論的一種理論,簡稱決定論。誇大和突出了環境的決定作用。認為歷史的發展、個人的際遇是由命運決定的理論。
  • 《發條橙》:一部關於自由意志的電影是如何體現社會的強決定論?
    還是說和阿利斯一樣是被「發條」裝上去的道德呢?而你由於習慣了這種條件反射,便自然而然的把它當作了與生俱來的感受。Y老師翻遍了絕大多數的書評和影評,絕大多數的解析都是在質問個人的自由意志和社會的集體意志之間該如何平衡?由此來批判影片中這種「實驗」對人自由意志的侵犯。但是這種觀點似乎忽略了一個重要的前提:那就是人真的有自由意志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