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瑾的這首《滿江紅》,取代嶽飛《滿江紅》入選教科書,憑什麼?

2021-02-12 歷史

魯迅先生曾說:中國自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幹的人,就有拼命硬幹的人,就有為民請命的人,就有捨身求法的人,他們都是中國的脊梁。

在我國的歷史長河中,出現了無數的愛國英雄,他們捨身忘死、不屈不撓的精神一直激勵著我們,他們就是中國的脊梁。

為了讓後人學習故事中的精神,樹立正確的價值觀,這些英雄的故事被記載在我們的課本中。可是原本在課本上的這首嶽飛的《滿江紅》卻被移出了課本,取而代之的則是另外一首秋瑾所寫的《滿江紅》。

精忠報國

"莫等閒,白了少年頭。"是我們耳熟能詳的一句詩,這句詩正是出自於《滿江紅》,而這首詩的作者也是我們耳熟能詳的大英雄,精忠報國的嶽飛將軍所著。

這首詩體現了作者,報效祖國的雄心壯志,也充分地體現了,中華民族不服輸,不甘屈辱的精神。這是後人一直推崇的一種民族精神。這首愛國主題的詩詞在課本中被移除,讓很多人不理解。

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裡路雲和月。莫等閒、白了少年頭,空悲切。提起這首《滿江紅》我們的第一反應就是嶽飛。

嶽飛是我國著名的愛國將領,大英雄。嶽飛從小力氣就非常大,十幾歲的時候就能夠拉動300多斤的弓,可以說是天生神力。嶽飛不僅力氣大,在軍事上也非常有天賦,喜歡讀兵書,對兵書是愛不釋手,讀兩三遍就可以基本背誦下來了。

後來因為戰爭的原因,嶽飛便開始帶兵出徵保家衛國。在戰爭中,嶽飛也表現出了自己的軍事才華,在當時,他率領的嶽家軍可以說是所向披靡。嶽飛一生都在為了保家衛國,馳騁疆場,嶽飛母親在嶽飛背後刺字"精忠報國"更是表達了中華民族愛國的精神。

在文學上嶽飛也有著很高的天賦,寫下了《滿江紅》《小重山》《五嶽祠盟記》等詩詞,他詩詞和書法,在宋朝那個文人璀璨的年代,也值得一提。

《滿江紅》移除課本

至於為什麼將這首詩從課本中移除,有很多學者表示《滿江紅》其實不是嶽飛寫的。根據史料的記載,從嶽飛時代一直到元朝末期,這期間在任何的歷史文獻中,並沒有見到過這首《滿江紅》,甚至是民間傳說都沒有。如果這首詩真的是嶽飛所寫,那麼在嶽飛到元末這期間一定會有相關的記載,可學者翻遍了古籍,也沒有找到任何那個時期,關於這首詩的記載。

學者認為,《滿江紅》其實是明英宗偽造的,明英宗與弟弟爭奪權利期間,明英宗為了穩固自己的政權,開始美化嶽飛,為嶽飛增加風採,以此獲得最後的勝利。歷史上,這樣的手段,宋欽宗和宋高宗都使用過。

然而這也只是猜測,並沒有真憑實據。不管此詩是不是嶽飛所寫,這首詩體現的文學價值和愛國主義的精神是值得提倡的,更何況也沒有證據能夠證明這首詩的作者不是嶽飛。

既然沒有真憑實據,為什麼要將其移除呢?其實還有一點,也是很重要的一點,就是《滿江紅》中所表達的,胡虜肉、喝匈奴血。這在當時確實可以起到振奮人心,鼓舞士氣的作用。

可是仔細想想,將這樣的情境放在當今和平年代,更是民族大融合的年代,要是還繼續把這首《滿江紅》放到課本上,讓學生學習的話,不僅太過於血腥,讓學生的三觀出現問題,更不利於民族大團結。

對於這樣的說法,很多人表示了贊同,當然也有很多人不贊同這樣的觀點。他們認為嶽飛的這種精神,更能夠驚醒現在的年輕人,讓現在的年輕人知道,當時那段時期的歷史,如果移除這首詩,那麼對於當時的那段歷史,也會讓學生在某種程度上了解的不夠深刻。

愛國女英雄秋瑾

代替嶽飛的這首《滿江紅》詩的是一位愛國女英雄,秋瑾所著的《滿江紅》。秋瑾是為了民族大義而獻身的一位女英雄,總理曾題詞"勿忘鑑湖女俠之遺風,望為我越東女兒爭光。"

秋瑾出生在一個官宦世家,若是沒有戰爭,或許秋瑾可以很幸福的度過這一生。然而很多事都不能隨人願。秋瑾在18歲的時候嫁給了暴發戶王廷鈞,過著錦衣玉食的生活。1898年的時候,秋瑾跟著丈夫來到了北京,在北京的期間,秋瑾接受了新的思想。

後來八國聯軍入侵,對我國造成了極大的破壞。秋瑾對八國聯軍所帶來的破壞痛感惋惜,也看到了統治者的無能。這時秋瑾就已經感受到了中國將會迎來一場天翻地覆的變化。

不久秋瑾就寫下了這首《滿江紅》表達了,對於自己女兒身的不滿,要是男兒身,也可以馳騁疆場,拋灑熱血,像嶽飛那樣報效祖國。奈何處於封建時期的秋瑾只能奮筆寫下這首愛國詩詞。

後來秋瑾不顧丈夫的反對,毅然決然地加入到了救國事業當中。丈夫對於國家大事一向不感興趣,面對秋瑾的勸說,他不僅沒有聽從,反而讓秋瑾不要管這些事情,過好自己的日子就行。聽到丈夫的言論,秋瑾是大失所望。

在此次勸說後,秋瑾認為丈夫並不是跟自己志同道合的人,遂在失望和氣憤中離開了丈夫,遠赴日本留學。此後秋瑾參加了各種愛國運動演講,用自己的行動,為革命事業做出了重要的貢獻,秋瑾一生都在為救國事業所奮鬥,最後也獻出了自己寶貴的生命,年僅32歲。

嶽飛和秋瑾兩位英雄都是為了民族大義,為了自己的祖國而奮鬥終生的人。對於秋瑾的《滿江紅》替換嶽飛的《滿江紅》,你怎麼看呢?

相關焦點

  • 秋瑾的這首《滿江紅》,取代嶽飛入選教科書,憑什麼?
    說到《滿江紅》,很多人,首先想到的都是嶽飛的「怒髮衝冠,憑欄處,瀟瀟雨歇」,但是在最新的部編版教科書中,有網友就發現有一首《滿江紅》,但卻不是嶽飛的,而是出自一代女俠秋瑾筆下。
  • 嶽飛《滿江紅》移出課本,秋瑾《滿江紅》卻入選,網友:憑什麼?
    我們都知道,這句話出自我們中學課本嶽飛的《滿江紅》中。想當初,為了背會這首詩我們付出了多少心血,可當這首詩真正深入我們骨髓的時候,卻要與我們說「拜拜」了。近日有細心的網友,這首詩卻從課本中「意外」消失了,其實名篇被移出課本的情況很常見,因為優秀的文章實在太多了,適時的更換有利於大家對經典作品的深刻解讀。而且隨著時代的發展,有些思想已經不再適應於現在的教學。
  • 嶽飛《滿江紅》被移出課本,另一首不出名的同名作卻入選,有理嗎?
    嶽飛在《滿江紅·怒髮衝冠》中提到:「莫等閒、白了少年頭,空悲切」。這首詞直到現在還有不少學生拿來當做座右銘,以此來激勵自己積極向上。但是這首《滿江紅》,現在已經不再是語文教材中的一篇課文了,已經被教育部移出了教材,反而是同名作品中另一首詩詞替代了《滿江紅·怒髮衝冠》以供學習,對於這樣的選擇至今還有不少爭議。
  • 嶽飛的《滿江紅》家喻戶曉,卻被另一首詞取代,這樣做合理嗎?
    嶽飛的這首《滿江紅》,寫的是一氣呵成,充滿了濃厚的愛國主義情懷,非常能調動年輕人的愛國情緒,所以歷年來備受文人的崇拜,也多次入選語文課本,教育下一代學習嶽飛精忠報國的高尚品德。 但是就在近幾年,有細心的網友發現,這首嶽飛的《滿江紅》被移除了語文課本,而被另一首《滿江紅》所取代,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 嶽飛《滿江紅》被同名詩詞替換是因噎廢食的做法
    嶽飛廣為人知的人設是精忠報國,死而後已的將軍。嶽飛是個有文化的將軍,他寫了一首《滿江紅》入選了語文課本。詩中「莫等閒,白了少年頭,空悲切」應該是很多人讀書時的座右銘吧。嶽飛《滿江紅》然而不知道什麼時候開始這首詩退出了語文課本。其實《滿江紅》不受人待見也不是頭一回了。
  • 嶽飛名作《滿江紅》被移出課本,替代的是一首近代同名作,是什麼道理?
    可見嶽飛的心中應該有多麼悲痛,而嶽飛在寫作方面也有著很高的天賦,他的《滿江紅·怒髮衝冠》成為了一首被後人歌頌的愛國詞作,全詞都給人一種浩然正氣的感覺。 嶽飛的精忠報國之心,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但就是這樣一篇非常的好,能夠表達愛國情懷的《滿江紅》,卻被移出了課本。這究竟是為了什麼呢?有什麼理由能夠把這樣一首好的詩移出課本?
  • 嶽飛的《滿江紅》被移出課本,被另一首同名作取代,這合理嗎?
    所有的英雄都應該被銘記,而作為英雄的他們也許會將心中的熱血化作文字,這些文字雖然有力量,卻鮮少能被放到教材裡,嶽飛便是其中的例外,但是近年來,嶽飛的《滿江紅》卻成為了教材書上的過去式,它被同名的詞所替代,這究竟合不合理呢?
  • 嶽飛《滿江紅》膾炙人口,卻被中學語文課本刪除,究竟是為什麼
    ——嶽飛《滿江紅》嶽飛千古流芳的名詞《滿江紅》,是一首膾炙人口的絕唱。從網上獲悉,不知何故,這首一直入選我國初中語文課本的詞作,已被專家悄然刪除,取而代之的是秋瑾的同名詞作。惋惜之餘,果爸重讀了這首年少時讀來曾經激動不已的勵志佳作,並查閱了相關資料,覺得嶽飛名作被刪,不外乎四種原因,現分別剖析於下。一.
  • 三首《滿江紅》,哪首更震撼?責任與擔當成就偉大
    《滿江紅》是詞牌名,大家耳熟能詳的當屬嶽飛的《滿江紅 怒髮衝冠》,這首詞也幾乎成了《滿江紅》的代名詞。事實上,很多著名人物填過這首詞牌,寫得不錯的不少,如文天祥、劉克莊等。嶽飛自己也寫過另外一首傳播很廣的《滿江紅 登黃鶴樓有感》同樣出色,壯懷激烈:遙望中原,荒煙外,許多城郭。
  • 一首不該被遺忘的《滿江紅》,來自秋瑾,她擔得起一個「俠」字
    範仲淹就像郭靖,他戍邊西北時西夏不敢進犯半步;辛棄疾就像楊過,少年就揚名天下,嬉笑怒罵似乎沒個正形,但卻心懷天下;嶽飛就像喬峰,一生肝膽,雖英雄末路不改平生之志。而本期要和大家說的鑑湖女俠秋瑾就像黃蓉,為了平生之志,她孤身留學。回國後,她就像一把利劍,扎向舊勢力。秋瑾一生義行天下,寫下了不少經典詩詞,本期要和大家分享的是她的《滿江紅》。
  • 課本裡滿江紅已從嶽飛變秋瑾,看另外一首宋代壯志滿江紅
    有一年兒子的校本教材發下來,其中有一篇要求背誦的《滿江紅》,我也沒仔細看就讓兒子背給我聽。結果他背的是秋瑾的《滿江紅·小住京華》,我趕緊翻他的校本教材才發現他沒背錯。但是在我的腦子裡最具有代表性的滿江紅仍然是嶽飛的《滿江紅·寫懷》。
  • 滿江紅-嶽飛
    嶽飛    嶽飛(1103—1142),字鵬舉,宋相州湯陰縣永和鄉孝悌裡(今河南安陽市湯陰縣程崗村)人,中國歷史上著名的軍事家、戰略家、民族英雄,位列南宋中興四將之首。嶽飛是南宋最傑出的統帥,他重視人民抗金力量,締造了「連結河朔」之謀,主張黃河以北的抗金義軍和宋軍互相配合,夾擊金軍,以收復失地。
  • 嶽飛《滿江紅·寫懷》
    此次北伐,嶽飛壯志未酬,鎮守鄂州(今武昌)時寫下了千古絕唱的名詞《滿江紅》。  還有一種說法,認為《滿江紅》創作的具體時間應該是在嶽飛入獄前不久。詞中有多處可以用來證明這一觀點「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裡路雲和月」。這兩句歷來是考證《滿江紅》作者問題最為關鍵的內容。
  • 吳佩孚的滿江紅和嶽飛的滿江紅,哪個詞寫得更好
    嶽飛的滿江紅「怒髮衝冠,憑欄處瀟瀟雨歇.....」一詞,盡人皆知,但嶽飛還有一首滿江紅,登黃鶴樓有感,全詞是「遙望中原,慌煙外,許多城郭。想當年,花遮柳護,鳳樓龍閣。
  • 嶽飛是箭垛,《滿江紅》是偽作?
    ,卻獨不涉這首《滿江紅》。【42】但是到了戰國時代,由於井田制的破壞,宜於平原車戰的戰車逐漸被以快速機動而著稱的騎兵所取代,之後自秦漢至明一千多年,很少再有使用戰車的記載。可知《滿江紅》詞裡「三十」「八千」實受前人詩句影響,其底蘊主要則在貶謫之情。下片展開想像:聯想到時局動蕩不堪,皇帝北狩、被異族俘虜的事再次發生,詞人不由義憤填膺、怒髮衝冠,「靖康恥、猶未雪」句則轟然出籠。無論怎麼看這首詞,都更像是一位「謫臣」寫下的鬱郁愴懷的「貶謫詩」。詞作者身當朝堂黨爭失利而被貶,通過此詞抒發個人愛國情懷與內心憤慨。前有惠康祐認為是于謙,雖不能中矢,但已近乎真相。
  • 讀古詩詞一起《滿江紅》,唱不出英雄的激情和愛國主義
    遙感歷史,那首歌《滿江紅》,讓多少人流淚,讓多少人感慨。他總是「壯懷激烈」,或「躊躇滿志」。熟悉《滿江紅》當然從嶽飛開始。當我年輕的時候,我不太明白,但我也感到興奮,我搖搖頭,背誦了一首歌《滿江紅》,令人耳目一新。到目前為止,我們仍然可以隨時脫口而出,不是為了別的什麼,而是為了愛國的熱情和驅趕韃靼人的野心。
  • 滿江紅 嶽飛
    ⑨朝天闕:朝見皇帝。天闕:本指宮殿前的樓觀,此指皇帝生活的地方。  【譯文一】:  我憤怒得頭髮豎了起來,帽子被頂飛了。獨自登高憑欄遠眺,驟急的風雨剛剛停歇。抬頭遠望天空,禁不住仰天長嘯,一片報國之心充滿心懷。三十多年來雖已建立一些功名,但如同塵土微不足道,南北轉戰八千裡,經過多少風雲人生。
  • 宋詞經典之《嶽飛·滿江紅·寫懷》賞析
    李白寫詩是抒懷,嶽飛作詞也是抒懷,而且《滿江紅》正是步了《廬山東林寺夜懷》的韻,特別是「闕」、「月」和「歇」這三個押韻的字都是來自李白的詩。更能說明問題的是《滿江紅》中有「壯懷」與「壯志」。按理說,同一首詩詞中用兩個相同的字是犯忌的,因此比較少見。但李白的詩卻有「天香」與「天樂」。兩個「壯」對兩個「天」,顯然絕非巧合。而且,還能明顯看出《滿江紅》的「天闕」也應該是受到了李白兩個「天」的影響。
  • 《滿江紅》不是嶽飛寫的,原作者是「明朝的冒牌貨」,你信服嗎
    嶽飛英名流傳千古,除了他在抗金事業中立下的汗馬功勞和不朽功勳,也和他的文學作品相關。其所填作品《滿江紅·怒髮衝冠》可以說是史上最有名的英雄心聲,激勵了一代又一代的中華英雄兒女為保衛祖國而赴湯蹈火。然而,關於他的這首《滿江紅》,在學界是有爭議的,部分學者認為,這首詞不是嶽飛寫的,而是明朝人寫的。
  • 一起讀古詩詞丨一曲《滿江紅》,唱不盡英雄豪情和愛國熱情
    遙感歷史,那一曲曲《滿江紅》,讓多少人淚目,讓多少人感懷。讀起來總有些「壯懷激烈」,亦或是「躊躇滿志」。熟悉《滿江紅》當然是從嶽飛開始。幼時不甚理解,卻也感覺心情激蕩,搖頭晃腦背誦一首《滿江紅》,神清氣爽。一直到現在,仍然隨時可以脫口而出,不為別的,只為那一片愛國的熱情和驅除韃虜的雄心壯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