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瑾的這首《滿江紅》,取代嶽飛入選教科書,憑什麼?

2020-12-14 騰訊網

說到《滿江紅》,很多人,首先想到的都是嶽飛的「怒髮衝冠,憑欄處,瀟瀟雨歇」,但是在最新的部編版教科書中,有網友就發現有一首《滿江紅》,但卻不是嶽飛的,而是出自一代女俠秋瑾筆下。

這首詞就出現在部編版語文九年級下冊的課本中,很多人疑惑的是它憑什麼取代嶽飛的《滿江紅》入選教科書呢?

先來說說秋瑾此人。

秋瑾原名閨瑾出生於一個官宦世家,父親是湖南郴州的知州,母親是浙江蕭山望族之後。

秋瑾小時候便常隨兄長入私塾,學文習字,後來又跟表哥學會了騎馬和擊劍。

可即便她文武雙全,也逃不過包辦婚姻的命運,在她20歲那年,父親將他許配給了湖南雙峰縣一個名為「王廷鈞」的男子,兩年後便結婚了。

婚後秋瑾不顧丈夫王廷鈞的反對,執意離開家庭,東渡日本求學,由此開啟了她轟轟烈烈的後半生。

她到日本後改名「秋瑾」,字「競雄」,自號「鑑湖女俠」。

她時常參加留日學生的革命活動,由此結識了魯迅、宋教仁、陶成章等人,後來又加入了同盟會。

回國後,因她立志革命,為了不牽連家人,便和婆家脫離了關係。

1907年,徐錫麟在安慶起義失敗,因此牽連出秋瑾等人,原本大家都勸告她離開紹興,但她表示「革命要流血才會成功」,慷慨就義,犧牲那年她才32歲。

她大半生都在為女權和革命而奮鬥,後世對她的評價極高,孫中山先生為她題詞「鑑湖女俠千古巾幗英雄」

再說回這首詞,這首《滿江紅》寫於1903年,當時的她的丈夫王廷鈞花錢捐了戶部主事的小京官,她因此跟隨丈夫來到京城。

在北京,她親眼目睹了八國聯軍入侵圓明園,又接受了新思想、新文化的薰陶,這讓她生出了衝破封建,為民族存亡而鬥爭的決心。

她因此和丈夫發生了衝突,這首詞便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寫就的。

詞的上半闋表描寫了她和王廷鈞八年如牢籠般的婚後生活,表明了她脫離家庭的決心。

又是一年中秋,籬笆下的菊花正開得如火如荼 ,秋天的景色是那樣的明淨,仿佛剛剛擦拭過一般。

「景由心生」,詞人眼中的景色這般美好,大概是因為她剛剛掙脫了牢籠。

她用「漢破楚」這個典故來比喻她離開家庭,足見她和丈夫的抗爭必定是相當激烈的,幸好她最後還是贏了。

她的父母,她的丈夫都希望她能安安分分地做一個富貴太太,卻不知她的心裡對這樣的生活是多麼不屑。

接著下半闋詞人淋漓盡致地抒發了自己的凌雲壯志,以及知音難覓的悲憤之情。

雖然她是一介女兒身,卻有不輸男兒的凌雲之志,她渴望加入英雄義士的行列,可縱然她有一顆赤子之心,也願同人肝膽相照,卻一直不被世人所理解。

大千世界,芸芸眾生,卻沒有一個是她的知音,想到這裡,她不禁淚如雨下。

結尾的「青衫溼」,引用了白居易的典故,「座中泣下誰最多?江州司馬青衫溼」

白居易為何會泣下沾襟?他因得罪權貴而被貶出京城,而琵琶女「老大嫁作商人婦」,他懂琵琶女的心酸苦楚。

白居易和琵琶女「同是天涯淪落人」,尚能相互寬慰,可是秋瑾呢?她卻無處覓知音,無形中又加深了她內心的痛苦。

這首詞是秋瑾立志革命,掙脫家庭牢籠時所作,具有一定的革命意義,尤其是「身不得,男兒,心卻比,男兒烈」算是她一生的寫照。

說實話,這首詞比起嶽飛的《滿江紅》還是有一定的差距,但是因為如今嶽飛「民族英雄」的身份存在爭議,而秋瑾革命志士的身份毋庸置疑,為女權和民主革命作出了貢獻,所以也就能理解為何秋瑾會取代嶽飛入選教科書了。

不知你更喜歡哪一首《滿江紅》?

註:圖片來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作者刪除。

喜歡這篇文章的朋友,就點個關注哦。

相關焦點

  • 秋瑾的這首《滿江紅》,取代嶽飛《滿江紅》入選教科書,憑什麼?
    可是原本在課本上的這首嶽飛的《滿江紅》卻被移出了課本,取而代之的則是另外一首秋瑾所寫的《滿江紅》。精忠報國"莫等閒,白了少年頭。"是我們耳熟能詳的一句詩,這句詩正是出自於《滿江紅》,而這首詩的作者也是我們耳熟能詳的大英雄,精忠報國的嶽飛將軍所著。這首詩體現了作者,報效祖國的雄心壯志,也充分地體現了,中華民族不服輸,不甘屈辱的精神。
  • 嶽飛《滿江紅》移出課本,秋瑾《滿江紅》卻入選,網友:憑什麼?
    我們都知道,這句話出自我們中學課本嶽飛的《滿江紅》中。想當初,為了背會這首詩我們付出了多少心血,可當這首詩真正深入我們骨髓的時候,卻要與我們說「拜拜」了。近日有細心的網友,這首詩卻從課本中「意外」消失了,其實名篇被移出課本的情況很常見,因為優秀的文章實在太多了,適時的更換有利於大家對經典作品的深刻解讀。而且隨著時代的發展,有些思想已經不再適應於現在的教學。
  • 嶽飛《滿江紅》被移出課本,另一首不出名的同名作卻入選,有理嗎?
    嶽飛在《滿江紅·怒髮衝冠》中提到:「莫等閒、白了少年頭,空悲切」。這首詞直到現在還有不少學生拿來當做座右銘,以此來激勵自己積極向上。但是這首《滿江紅》,現在已經不再是語文教材中的一篇課文了,已經被教育部移出了教材,反而是同名作品中另一首詩詞替代了《滿江紅·怒髮衝冠》以供學習,對於這樣的選擇至今還有不少爭議。
  • 嶽飛的《滿江紅》家喻戶曉,卻被另一首詞取代,這樣做合理嗎?
    嶽飛的這首《滿江紅》,寫的是一氣呵成,充滿了濃厚的愛國主義情懷,非常能調動年輕人的愛國情緒,所以歷年來備受文人的崇拜,也多次入選語文課本,教育下一代學習嶽飛精忠報國的高尚品德。 但是就在近幾年,有細心的網友發現,這首嶽飛的《滿江紅》被移除了語文課本,而被另一首《滿江紅》所取代,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 嶽飛的《滿江紅》被移出課本,被另一首同名作取代,這合理嗎?
    所有的英雄都應該被銘記,而作為英雄的他們也許會將心中的熱血化作文字,這些文字雖然有力量,卻鮮少能被放到教材裡,嶽飛便是其中的例外,但是近年來,嶽飛的《滿江紅》卻成為了教材書上的過去式,它被同名的詞所替代,這究竟合不合理呢?
  • 嶽飛名作《滿江紅》被移出課本,替代的是一首近代同名作,是什麼道理?
    可見嶽飛的心中應該有多麼悲痛,而嶽飛在寫作方面也有著很高的天賦,他的《滿江紅·怒髮衝冠》成為了一首被後人歌頌的愛國詞作,全詞都給人一種浩然正氣的感覺。 嶽飛的精忠報國之心,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但就是這樣一篇非常的好,能夠表達愛國情懷的《滿江紅》,卻被移出了課本。這究竟是為了什麼呢?有什麼理由能夠把這樣一首好的詩移出課本?
  • 嶽飛《滿江紅》被同名詩詞替換是因噎廢食的做法
    嶽飛廣為人知的人設是精忠報國,死而後已的將軍。嶽飛是個有文化的將軍,他寫了一首《滿江紅》入選了語文課本。詩中「莫等閒,白了少年頭,空悲切」應該是很多人讀書時的座右銘吧。嶽飛《滿江紅》然而不知道什麼時候開始這首詩退出了語文課本。其實《滿江紅》不受人待見也不是頭一回了。
  • 嶽飛《滿江紅》膾炙人口,卻被中學語文課本刪除,究竟是為什麼
    ——嶽飛《滿江紅》嶽飛千古流芳的名詞《滿江紅》,是一首膾炙人口的絕唱。從網上獲悉,不知何故,這首一直入選我國初中語文課本的詞作,已被專家悄然刪除,取而代之的是秋瑾的同名詞作。惋惜之餘,果爸重讀了這首年少時讀來曾經激動不已的勵志佳作,並查閱了相關資料,覺得嶽飛名作被刪,不外乎四種原因,現分別剖析於下。一.
  • 三首《滿江紅》,哪首更震撼?責任與擔當成就偉大
    《滿江紅》是詞牌名,大家耳熟能詳的當屬嶽飛的《滿江紅 怒髮衝冠》,這首詞也幾乎成了《滿江紅》的代名詞。事實上,很多著名人物填過這首詞牌,寫得不錯的不少,如文天祥、劉克莊等。嶽飛自己也寫過另外一首傳播很廣的《滿江紅 登黃鶴樓有感》同樣出色,壯懷激烈:遙望中原,荒煙外,許多城郭。
  • 一首不該被遺忘的《滿江紅》,來自秋瑾,她擔得起一個「俠」字
    範仲淹就像郭靖,他戍邊西北時西夏不敢進犯半步;辛棄疾就像楊過,少年就揚名天下,嬉笑怒罵似乎沒個正形,但卻心懷天下;嶽飛就像喬峰,一生肝膽,雖英雄末路不改平生之志。而本期要和大家說的鑑湖女俠秋瑾就像黃蓉,為了平生之志,她孤身留學。回國後,她就像一把利劍,扎向舊勢力。秋瑾一生義行天下,寫下了不少經典詩詞,本期要和大家分享的是她的《滿江紅》。
  • 滿江紅-嶽飛
    嶽飛    嶽飛(1103—1142),字鵬舉,宋相州湯陰縣永和鄉孝悌裡(今河南安陽市湯陰縣程崗村)人,中國歷史上著名的軍事家、戰略家、民族英雄,位列南宋中興四將之首。嶽飛是南宋最傑出的統帥,他重視人民抗金力量,締造了「連結河朔」之謀,主張黃河以北的抗金義軍和宋軍互相配合,夾擊金軍,以收復失地。
  • 課本裡滿江紅已從嶽飛變秋瑾,看另外一首宋代壯志滿江紅
    有一年兒子的校本教材發下來,其中有一篇要求背誦的《滿江紅》,我也沒仔細看就讓兒子背給我聽。結果他背的是秋瑾的《滿江紅·小住京華》,我趕緊翻他的校本教材才發現他沒背錯。但是在我的腦子裡最具有代表性的滿江紅仍然是嶽飛的《滿江紅·寫懷》。
  • 嶽飛《滿江紅·寫懷》
    此次北伐,嶽飛壯志未酬,鎮守鄂州(今武昌)時寫下了千古絕唱的名詞《滿江紅》。  還有一種說法,認為《滿江紅》創作的具體時間應該是在嶽飛入獄前不久。詞中有多處可以用來證明這一觀點「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裡路雲和月」。這兩句歷來是考證《滿江紅》作者問題最為關鍵的內容。
  • 讀古詩詞一起《滿江紅》,唱不出英雄的激情和愛國主義
    遙感歷史,那首歌《滿江紅》,讓多少人流淚,讓多少人感慨。他總是「壯懷激烈」,或「躊躇滿志」。熟悉《滿江紅》當然從嶽飛開始。當我年輕的時候,我不太明白,但我也感到興奮,我搖搖頭,背誦了一首歌《滿江紅》,令人耳目一新。到目前為止,我們仍然可以隨時脫口而出,不是為了別的什麼,而是為了愛國的熱情和驅趕韃靼人的野心。
  • 吳佩孚的滿江紅和嶽飛的滿江紅,哪個詞寫得更好
    嶽飛的滿江紅「怒髮衝冠,憑欄處瀟瀟雨歇.....」一詞,盡人皆知,但嶽飛還有一首滿江紅,登黃鶴樓有感,全詞是「遙望中原,慌煙外,許多城郭。想當年,花遮柳護,鳳樓龍閣。
  • 嶽飛是箭垛,《滿江紅》是偽作?
    ,卻獨不涉這首《滿江紅》。【42】但是到了戰國時代,由於井田制的破壞,宜於平原車戰的戰車逐漸被以快速機動而著稱的騎兵所取代,之後自秦漢至明一千多年,很少再有使用戰車的記載。可知《滿江紅》詞裡「三十」「八千」實受前人詩句影響,其底蘊主要則在貶謫之情。下片展開想像:聯想到時局動蕩不堪,皇帝北狩、被異族俘虜的事再次發生,詞人不由義憤填膺、怒髮衝冠,「靖康恥、猶未雪」句則轟然出籠。無論怎麼看這首詞,都更像是一位「謫臣」寫下的鬱郁愴懷的「貶謫詩」。詞作者身當朝堂黨爭失利而被貶,通過此詞抒發個人愛國情懷與內心憤慨。前有惠康祐認為是于謙,雖不能中矢,但已近乎真相。
  • 滿江紅 嶽飛
    ⑨朝天闕:朝見皇帝。天闕:本指宮殿前的樓觀,此指皇帝生活的地方。  【譯文一】:  我憤怒得頭髮豎了起來,帽子被頂飛了。獨自登高憑欄遠眺,驟急的風雨剛剛停歇。抬頭遠望天空,禁不住仰天長嘯,一片報國之心充滿心懷。三十多年來雖已建立一些功名,但如同塵土微不足道,南北轉戰八千裡,經過多少風雲人生。
  • 嶽飛的這首詩,絲毫不遜於世人皆知的《滿江紅》詞,你肯定沒讀過
    南宋著名的抗金英雄嶽飛,不但創造了戰爭史上的神話,同時,他的一首《滿江紅》詞,洋溢著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散發出沖天的豪邁氣概,更樹立了詩詞史上的豐碑。《滿江紅》一詞可謂膾炙人口,世人皆知。也許,因為這首詞太過強大的氣勢,以致掩蓋了其他作品的光芒。
  • 古詩文學習080:九年級下冊,秋瑾《滿江紅》
    滿江紅[清]秋瑾小住京華,早又是中秋佳節。為籬下黃花開遍,秋容如拭。四面歌殘終破楚,八年風味徒思浙。苦將儂強派作蛾眉,殊未屑!身不得,男兒列。心卻比,男兒烈。滿江紅,詞牌名。秋瑾(1875—1907),字璿(xuán)卿,號競雄,別署鑑湖女俠,山陰(今浙江紹興)人,中國民主革命烈士。本詞作於光緒二十九年(1903),時作者與丈夫寓居北京。秋瑾目睹民族危機的深重和清政府的腐敗,決心尋求救國之道,後於1904年東渡日本留學。②〔秋容如拭〕秋天的景色仿佛擦拭過一般明淨。拭,擦。
  • 嶽飛故事將重返中小學教科書
    其愛國抗金的英勇故事有望重返中小學教科書。近日,浙江大學著名教授、宋史研究專家、杭州嶽飛研究會會長龔延明告訴記者,在「電視紀錄片『精忠嶽飛』策劃座談會」上,教育部副部長劉利民表示:將在中小學課本中恢復嶽飛愛國故事的內容。2002年冬,教科書中「嶽飛、文天祥是民族英雄」等字樣被剔除,其原因是恐不利於民族團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