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滿江紅》,很多人,首先想到的都是嶽飛的「怒髮衝冠,憑欄處,瀟瀟雨歇」,但是在最新的部編版教科書中,有網友就發現有一首《滿江紅》,但卻不是嶽飛的,而是出自一代女俠秋瑾筆下。
這首詞就出現在部編版語文九年級下冊的課本中,很多人疑惑的是它憑什麼取代嶽飛的《滿江紅》入選教科書呢?
先來說說秋瑾此人。
秋瑾原名閨瑾出生於一個官宦世家,父親是湖南郴州的知州,母親是浙江蕭山望族之後。
秋瑾小時候便常隨兄長入私塾,學文習字,後來又跟表哥學會了騎馬和擊劍。
可即便她文武雙全,也逃不過包辦婚姻的命運,在她20歲那年,父親將他許配給了湖南雙峰縣一個名為「王廷鈞」的男子,兩年後便結婚了。
婚後秋瑾不顧丈夫王廷鈞的反對,執意離開家庭,東渡日本求學,由此開啟了她轟轟烈烈的後半生。
她到日本後改名「秋瑾」,字「競雄」,自號「鑑湖女俠」。
她時常參加留日學生的革命活動,由此結識了魯迅、宋教仁、陶成章等人,後來又加入了同盟會。
回國後,因她立志革命,為了不牽連家人,便和婆家脫離了關係。
1907年,徐錫麟在安慶起義失敗,因此牽連出秋瑾等人,原本大家都勸告她離開紹興,但她表示「革命要流血才會成功」,慷慨就義,犧牲那年她才32歲。
她大半生都在為女權和革命而奮鬥,後世對她的評價極高,孫中山先生為她題詞「鑑湖女俠千古巾幗英雄」。
再說回這首詞,這首《滿江紅》寫於1903年,當時的她的丈夫王廷鈞花錢捐了戶部主事的小京官,她因此跟隨丈夫來到京城。
在北京,她親眼目睹了八國聯軍入侵圓明園,又接受了新思想、新文化的薰陶,這讓她生出了衝破封建,為民族存亡而鬥爭的決心。
她因此和丈夫發生了衝突,這首詞便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寫就的。
詞的上半闋表描寫了她和王廷鈞八年如牢籠般的婚後生活,表明了她脫離家庭的決心。
又是一年中秋,籬笆下的菊花正開得如火如荼 ,秋天的景色是那樣的明淨,仿佛剛剛擦拭過一般。
「景由心生」,詞人眼中的景色這般美好,大概是因為她剛剛掙脫了牢籠。
她用「漢破楚」這個典故來比喻她離開家庭,足見她和丈夫的抗爭必定是相當激烈的,幸好她最後還是贏了。
她的父母,她的丈夫都希望她能安安分分地做一個富貴太太,卻不知她的心裡對這樣的生活是多麼不屑。
接著下半闋詞人淋漓盡致地抒發了自己的凌雲壯志,以及知音難覓的悲憤之情。
雖然她是一介女兒身,卻有不輸男兒的凌雲之志,她渴望加入英雄義士的行列,可縱然她有一顆赤子之心,也願同人肝膽相照,卻一直不被世人所理解。
大千世界,芸芸眾生,卻沒有一個是她的知音,想到這裡,她不禁淚如雨下。
結尾的「青衫溼」,引用了白居易的典故,「座中泣下誰最多?江州司馬青衫溼」。
白居易為何會泣下沾襟?他因得罪權貴而被貶出京城,而琵琶女「老大嫁作商人婦」,他懂琵琶女的心酸苦楚。
白居易和琵琶女「同是天涯淪落人」,尚能相互寬慰,可是秋瑾呢?她卻無處覓知音,無形中又加深了她內心的痛苦。
這首詞是秋瑾立志革命,掙脫家庭牢籠時所作,具有一定的革命意義,尤其是「身不得,男兒列,心卻比,男兒烈」算是她一生的寫照。
說實話,這首詞比起嶽飛的《滿江紅》還是有一定的差距,但是因為如今嶽飛「民族英雄」的身份存在爭議,而秋瑾革命志士的身份毋庸置疑,為女權和民主革命作出了貢獻,所以也就能理解為何秋瑾會取代嶽飛入選教科書了。
不知你更喜歡哪一首《滿江紅》?
註:圖片來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作者刪除。
喜歡這篇文章的朋友,就點個關注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