嶽飛故事將重返中小學教科書

2021-02-13 中華讀書報


偉大的民族英雄嶽飛,在中國是家喻戶曉的人物。其愛國抗金的英勇故事有望重返中小學教科書。近日,浙江大學著名教授、宋史研究專家、杭州嶽飛研究會會長龔延明告訴記者,在「電視紀錄片『精忠嶽飛』策劃座談會」上,教育部副部長劉利民表示:將在中小學課本中恢復嶽飛愛國故事的內容。

2002年冬,教科書中「嶽飛、文天祥是民族英雄」等字樣被剔除,其原因是恐不利於民族團結。這引起中國史學界和社會各界的強烈反響和激烈討論,嶽飛評價或者說嶽飛是否為民族英雄一時成為文化焦點。學界也出現了許多相關文章,而網際網路上評議更是「熱鬧非凡」。但事實上關於嶽飛評價的爭議由來已久,其中最為集中的當屬對「民族英雄」稱號的爭議。

早在1923年,呂思勉《自修適用白話本國史》一文便持有非尋常論點,即崇秦而貶嶽。後來這一觀點得到了胡適的支持,認為秦檜「真是冤枉」。進而在1935年,周作人也寫了一篇《嶽飛與秦檜》聲援呂思勉,認為「嶽飛是軍閥,專權該殺,反倒是秦檜能顧全大局,值得褒揚」。當然這都和當時的歷史背景有關。總之,上述所作評論,顯然並不具有客觀性。

五十年代,有人因嶽飛曾鎮壓過農民起義而說他是「人民的敵人」。同時期的學術界中有學者開始提出嶽飛為民族英雄影響某些民族的情感的觀點。接下來八十年代是嶽飛研究的一個高峰,也正是這一時期有人正式質疑嶽飛的民族英雄稱號。主要理由是:嶽飛不是抗擊英帝國主義或日寇等外來侵略,而是抗金,但金人即是女真族(今滿族)同屬於中華民族,所以嶽飛抗金不過是中國人內部「兄弟鬩牆,家裡打架」。對此,有人提出一種折衷辦法:嶽飛是「漢民族的英雄」,不是「中華民族的英雄」。對此,早在1962年岑家梧先生發表《教學上如何處理祖國歷史上的民族關係》一文就指出民族英雄應該對各族人民都有利,以嶽飛而論,他的抗金,不僅代表南方各族人民的利益,而且符合北方各族勞動人民的利益。所以嶽飛是中華民族的英雄。

嶽飛研究,在經歷了上個世紀八十年代的繁榮之後,轉入了一段沉寂期。但進入新世紀以後,尤其是最近十年,嶽飛專題研究不斷深入,取得一些新的成果。比如在傳統題目方面,包括嶽飛思想研究、嶽飛死因考證以及《滿江紅》真偽問題等方面仍有新作出現,討論也進一步細化、深化。另外在舊有題目如當時宋金局勢、後來嶽飛生平事跡、以及嶽飛評價(是否民族英雄)等問題的基礎上,同時也出現了新題目為嶽飛研究進行了擴展,如嶽飛詩詞、嶽飛後裔、嶽飛遺蹟、東南亞嶽飛文化現象研究等新內容。2007年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的龔延明教授的《嶽飛評傳》,全書加大了「評」的力度,增加了嶽飛忠孝觀、軍事思想、嶽飛的文學創作,以及嶽飛詔獄的元兇等內容,更進一步肯定了嶽飛是民族英雄的歷史地位。

進入新世紀後,對以上問題的爭議仍在持續,並不斷積累和發展。學術界對嶽飛是否為民族英雄再次展開熱烈討論, 2004年葉文憲在《探索與爭鳴》發表的《忠奸之辯——以嶽飛和秦檜為例論忠君與愛國》一文認為嶽飛只是忠君,不應被稱作民族英雄,並支持教科書中去稱號的調整。針對此觀點,同年孫果達在《探索與爭鳴》發表了《嶽飛是鐵定的民族英雄——與葉文憲教授商榷》一文,表示了不同的看法,他認為嶽飛忠的是民族大義,而不是簡單地忠君,所以嶽飛所為是站在整個民族興亡的角度上的,配得上「民族英雄」的稱號。

持相同觀點的,還有降大任《民族英雄問題再思考——從嶽飛、文天祥的評價說起》一文,認為民族英雄不應該以族別為界定依據,應該看歷史人物是否維護本民族以及中華民族的共同利益。

網上爭論進行得更是如火如荼,總結觀點如下:反對嶽飛是民族英雄的觀點:其一,「民族」這個概念是近代以來引入中國的。古無民族概念,則嶽飛非民族英雄。其二,認為「宋朝是『文明共同體』而非民族。包括嶽飛在內的南宋人自謂的『中國』、『中華』、『華夏』只是一種文明共同體,而非『民族』或『種族』共同體,『中華』在當時絕非『民族』或『種族』概念,而是文化概念。因此也就不能稱之為『民族英雄』。」

而支持者則認為:古代沒有「民族」概念定義的本身,但具備了「民族英雄」的內涵。而所謂的「語言、歷史、文化的共同體」本身就是「用文化或文明概念來區別和劃分自我與他者」,換言之,所謂「文明共同體」本身就是「民族」。所以反對者的觀點是不成立的,嶽飛仍是民族英雄。

2003年,紀念嶽飛誕辰900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在杭州召開。2004年,龔延明、祖慧編的會議論文集《嶽飛研究》第五輯出版。其中龔延明先生的《關於民族英雄嶽飛的評價及其他》和張希清先生的《嶽飛:中華民族的英雄(論綱)》,代表學界,為之前關於民族英雄嶽飛的爭論作了總結性的評價:嶽飛是中華民族的英雄。

龔延明教授表示:對於嶽飛是否是民族英雄,我們應尊重歷史事實,歷史上一直都將嶽飛看作是民族英雄,這是幾百年來形成的歷史觀念,深得民心。抗日戰爭中,中國軍民,高唱嶽飛《滿江紅》,揮著大刀向日本鬼子頭上砍去,嶽飛成了凝聚民心反抗侵略的偉大力量。有人以今喻古,以民族關係為由,不敢稱嶽飛為民族英雄,這是不符合歷史實際的。在九百多年前的侵略反侵略戰爭中,侵略者與被侵略者,何來「兄弟民族關係?」事實是,金國貴族發動的非正義的戰爭,是攻城略地,是燒殺擄掠,要滅亡宋國。「靖康之恥」,是深深烙在宋朝各民族心中的亡國之痛。嶽飛奮起抗擊侵略,要收復失地,還我河山,保國衛家,並為之寧死不屈,嶽飛所表現的民族氣節和民族精神,難道不值得崇敬和歌頌?嶽飛的偉大,不僅僅在於他的百戰百勝的抗金功勳,還在於他的高尚情操、人格魅力,他的「盡忠報國」(嶽母在嶽飛背上刺的四個字深入肌膚)、「文官不愛錢,武官不惜死」、「強敵未滅,何以家為」、「凍死不拆屋,餓死不打擄」、「待一萬人如待一人」的人生觀、為官之道、嚴明軍紀和做人準則,有口皆碑,已融入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成為滋養當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的道德情操資源。嶽飛是一面永不褪色的愛國主義旗幟。而這次相關部門重新重視這一問題,並將對教科書進行重新審定,可以看出國家對傳統文化載體——古代愛國主義典型人物的重視,以及對民族英雄嶽飛的肯定,這對於弘揚民族文化和愛國精神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中華讀書報實習記者/曲禎朋)

相關焦點

  • 嶽飛為何不再是「民族英雄」?背刺「精忠報國」,以移除教科書收場?
    炎黃子孫的血脈中流傳著世界上最為剛正不阿的勇氣與堅持,而作為炎黃的子孫,形形色色的民族英雄也為中國歷史上所有的豐功偉績畫下了屬於自己的永恆的一筆,這些英雄,我們在生活中、網絡上、教科書裡都能見諸筆墨。雖然時代在不停的推進與發展,可是他們帶給後世的影響卻是始終無法忘懷的。 相信大家都聽說過「嶽母刺字」的故事。
  • 嶽飛被移出教科書?背刺「精忠報國」,卻不再是「民族英雄」?
    但是現在教科書上面已經沒有嶽飛的英勇事跡了,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嶽飛背上的「精忠報國」四個大字,是嶽母為了他以後能為國家作出貢獻而激勵他,在他背上紋的身,讓他帶著這四個字,走到哪裡都不能忘記,這也成為了他一生不懈奮鬥的方向,但聽我娓娓道來,結合史書,他確實把生命都奉獻給了「精忠報國」,但說他是「民族英雄」。在現在這個時代是不太合適的。
  • 嶽飛從教科書中被「踢」出,他不再是民族英雄,專家解釋其原因
    很多歷史英雄被後世稱讚,他們的故事也被記載到書中,被世人所傳頌,但今天要說的這位英雄,卻要被歷史教科書給移除掉,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這位英雄就是嶽飛,嶽飛曾經出現在教科書中,他被定義為民族英雄,他的英雄精神一直激勵著後世之人。可在最近幾年,有很多專家和學者發表了不同的言論,在歷史學界中也是飽受爭議,有人認為把嶽飛定義為民族英雄時代不妥!
  • 揭秘:與新中國一起誕生的中小學教科書
    背後有哪些鮮為人知的故事? ▼圖片:人教社第一套中小學通用教材 而其中,讓黨中央領導頗為惦記的便是如何為即將誕生的人民政權,編訂一套適用於新民主主義文化教育方針的中小學教科書。
  • 嶽飛從教科書中移出,不再是民族大英雄?這是為何?
    許多人對於嶽飛被從教科書中移出憤憤不平,認為嶽飛是大英雄,還有他收復山河的氣概,更應該讓後人學習,應當保留。實際上,正確認識嶽飛是正確認識多民族、統一國家歷史的一個前提。 中國有五千年燦爛的文明史,在歷史上境內的各個民族繁衍生息,共同形成了偉大的中華民族。
  • 嶽飛當年作為民族英雄,現如今卻被移除教科書,這又是為何?
    一說起嶽飛,大義凜然,精忠報國等各種各樣正面的詞語就會從我們腦子裡面蹦出來。而嶽飛也一直是愛國的象徵,是我們民族的好榜樣,當年身後「精忠報國」四個字更是讓人印象深刻。然後就是這樣一個人,現在卻被教科書移除,並不再被稱為是「民族英雄」究竟是為何?
  • 秋瑾的這首《滿江紅》,取代嶽飛入選教科書,憑什麼?
    說到《滿江紅》,很多人,首先想到的都是嶽飛的「怒髮衝冠,憑欄處,瀟瀟雨歇」,但是在最新的部編版教科書中,有網友就發現有一首《滿江紅》,但卻不是嶽飛的,而是出自一代女俠秋瑾筆下。
  • 嶽飛被取消「民族英雄」稱號,還被移出教科書?究竟是為何?
    但是據報導嶽飛被取消「民族英雄」稱號,還被移出教科書?究竟是為何?其實移除課本這件事情非常的常見,畢竟在之前就已經發生過很多的歷史人物被移除課本的事情了,比如張衡的地動儀。其根本的原因是因為課本每隔一段時間都需要重新修訂,美名其曰跟上時代的發展。
  • 魯迅和嶽飛被移除了課本,是因為什麼?專家是怎麼解釋的
    教科書是少年獲取知識的重要載體,它包含的內容會對少年的知識、價值觀等有著重要的引導作用,是少年教育中的非常重要的一環。我國歷來重視教科書的編撰,它在堅守著我們傳統的優良文化和優秀知識的同時,還會與時俱進,將更加科學、先進的文化和知識編撰進教科書中,以便對少年的價值觀和人生觀產生更好的引導作用。
  • 為啥把嶽飛移出教科書,還說他不是「民族英雄」?你看他把誰打了
    一,說明在背上刺字是很疼的,嶽飛記住了這份疼痛感;二,說明嶽飛很愛他的母親,母親將心中希望刺在了嶽飛背上,嶽飛就努力奮鬥,完成了嶽母心中所願;三,當然是最重要的,嶽飛此人本身就懷有大志向,心懷國家天下,所以才能真正精忠報國。為何,隨著時代的發展,到了今天,我們要把嶽飛移出教科書呢?為何,嶽飛就不是「民族英雄」了呢?這當中發生了什麼?其實,什麼都沒有發生,你看他把誰給打了?
  • 嶽飛的故事|《古人的故事》
    各位親愛的朋友們,大家好,今天,我們來共同學習嶽飛的故事。宋朝的嶽飛,他的一生,彰顯「移孝作忠」。
  • 人物故事|嶽飛
    嶽飛(1103年3月24日—1142年1月27日),字鵬舉,相州湯陰(今河南省湯陰縣)人。南宋時期抗金名將、軍事家、戰略家、民族英雄、書法家、詩人,位列南宋「中興四將」之首。嶽飛從二十歲起,曾先後四次從軍。自建炎二年(1128年)遇宗澤至紹興十一年(1141年)止,先後參與、指揮大小戰鬥數百次。金軍攻打江南時,獨樹一幟,力主抗金,收復建康。
  • 《精忠嶽飛》:嶽飛為何被移除課本?還取消「民族英雄」的稱號?
    提起嶽飛,大家對他已經不再陌生,他是南宋著名的抗金名將,他生於北宋崇寧二年(公元1103年),經歷過「靖康之恥」的嶽飛,有抗金之志,他還把抗金作為一生的一項偉大事業,三次參軍,十年北伐收復鄭州,洛陽等地,他率領的嶽家軍與大大小小的金兵戰鬥數百次,所向披靡!
  • 湯陰縣嶽飛古宅和嶽飛的故事
    ———— 以下故事 由湯陰縣張運新先生提供:                                       嶽飛練字         嶽飛小時候,家裡很窮,就靠媽媽給人家做針線活兒過日子。
  • 關於「嶽飛」的故事五則
    1140年,完顏兀朮毀盟攻宋,嶽飛揮師北伐,先後收復鄭州、洛陽等地,又於郾城、潁昌大敗金軍,進軍朱仙鎮。宋高宗、秦檜卻一意求和,以十二道金牌下令退兵,嶽飛在孤立無援之下被迫班師。在宋金議和過程中,嶽飛遭受秦檜、張俊等人的誣陷,被捕入獄。1142年1月,嶽飛以「莫須有」的「謀反」罪名,與長子嶽雲和部將張憲同被殺害。宋孝宗時嶽飛冤獄被平反,改葬於西湖畔棲霞嶺。追諡武穆,後又追諡忠武,封鄂王。
  • 秋瑾的這首《滿江紅》,取代嶽飛《滿江紅》入選教科書,憑什麼?
    為了讓後人學習故事中的精神,樹立正確的價值觀,這些英雄的故事被記載在我們的課本中。可是原本在課本上的這首嶽飛的《滿江紅》卻被移出了課本,取而代之的則是另外一首秋瑾所寫的《滿江紅》。精忠報國"莫等閒,白了少年頭。"是我們耳熟能詳的一句詩,這句詩正是出自於《滿江紅》,而這首詩的作者也是我們耳熟能詳的大英雄,精忠報國的嶽飛將軍所著。
  • 嶽飛被取消民族英雄稱號,以後將用這三字代替!
    廣義民族英雄的定義是:在和平、變革時期,為本民族的發展繁榮做出傑出貢獻的人物。眾所周知嶽飛是一個非常中心愛國的民族英雄,「精忠報國」這四個字可以詮釋嶽飛這個人的一生。不過,隨著時代的發展,教科書也在跟著潮流而變,各個各個版本的教科書對於嶽飛是否是「民族英雄」這一點存在爭議,有專家覺得歷史上的當時和宋國打仗的金國的族人早已經不復存在,後代都已經成為了中國各族的一員了,就不再是外國人了。
  • 【傳統】精忠報國——嶽飛的故事
    精忠報國——嶽飛的故事      嶽飛1103-1141南宋軍事家民族英雄。
  • 嶽飛是英雄,但不是民族英雄?說實話,我對這種看法嗤之以鼻
    (嶽飛)一直以來,南宋名將嶽飛在我們心中都是很正面的人物,他的英雄事跡也被後人傳誦千年,而以「莫須有」罪名陷害他的秦檜,則永遠被釘在了恥辱的柱子上,註定生生世世難以抬頭。我們很小的時候,就聽說過嶽母刺字故事,精忠報國四個字刻在嶽飛的背上,但也刻在了我們的心上,他自小學習武藝、精研兵書,對於詩詞書法也有獨到的體會,一首《滿江紅》浩氣凌然千古傳誦。
  • 獨家專訪|臺灣歷史教授談最新「臺獨」教科書:將禍害百萬學生
    吳昆財表示,這本教科書沒有《史記》和司馬遷,沒有「三國」和相關精彩故事,也沒有唐玄宗和「安史之亂」。「這樣下去,魏晉南北朝的奇書如《文心雕龍》、《世說新語》等,從此消失在當代臺灣學子的歷史記憶裡,更不必談那些膾炙人口,也經常出現在臺灣傳統戲劇的故事情節。」「這是一本『破碎的歷史』,其性質猶如四格漫畫的教科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