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通鑑】摧枯拉朽平叛黃巾之亂,皇甫嵩斷然拒絕當皇帝

2021-02-13 衣賜履和金大妞

公元184年,二月,黃巾起義爆發。

三月,南陽郡(河南省南陽市)的黃巾將領張曼成,進攻斬殺太守褚貢。

靈帝劉宏詢問太尉楊賜(182年十月任太尉)有關黃巾賊的情況,楊賜的回答可能比較刺耳,讓劉宏覺得很沒面子。

四月,劉宏表示,到現在黃巾賊還沒有被滅掉,都是楊賜指導無方,免職。

任命太僕、弘農郡(河南省靈寶縣東北)人鄧盛為太尉。

稍後,劉宏翻閱過去的奏章,發現了楊賜和劉陶關於如何瓦解張角集團的奏章,心有所動,封楊賜為臨晉侯,劉陶為中陵鄉侯(楊、劉二人奏章詳見拙文《黃巾起義:教主天公將軍張角究竟是什麼人?》)。

【非得把靈帝畫得這麼醜

司空張濟免職,大司農張溫接任。

左中郎將皇甫嵩、右中郎將朱儁(同俊),共率四萬人馬,討伐潁川郡(河南省禹州市)黃巾。二人兵分兩路,朱儁與黃巾將領波才交戰,失利;皇甫嵩率軍進駐長社(河南省長葛縣),固守縣城。

汝南郡(河南省平輿縣西北射橋鄉)黃巾在邵陵(河南省郾城縣東)擊敗太守趙謙,廣陽郡(北京市)黃巾斬殺幽州刺史郭勳、太守劉衛。

黃巾將領波才將皇甫嵩圍困在長社縣城。皇甫嵩兵少,軍士恐慌。皇甫嵩發現黃巾大營駐紮處,荒草叢生,適逢狂風大作,就命令士兵們抱著葦草登上城牆,另派一批敢死隊員,潛出黃巾包圍圈,放火燒草,高聲吶喊。與此同時,城牆上的軍士也一齊點燃火把,與之呼應。皇甫嵩率軍擂鼓吶喊,從城中呼嘯而出,直搗黃巾大營。黃巾軍大驚,瞬間潰散。這時,恰好騎都尉、沛國人(首府相縣,安徽省淮北市)曹操率援軍趕到。

【曹操、孫堅、劉備,都出身於平叛黃巾,想來不是歷史的巧合】

衣賜履說:曹、孫、劉三家的扛把子,都參加了黃巾平叛,曹操第一個出場。這一年,曹操三十歲。

五月,皇甫嵩、曹操與朱儁會師,大敗黃巾,斬殺數萬人。靈帝劉宏封皇甫嵩為都鄉侯。

朱儁的護軍司馬、北地(陝西省耀縣)人傅燮,上書說:

我聽說,天下的災禍往往不是來自外部,而是源自內部。正因如此,虞舜必須先除掉四兇,然後才能任用賢能輔佐自己治理天下。也就是說,兇惡之徒不除掉,良善之人就不可能取得權力。如今張角在故趙國(河北省)、故魏國(河南省東部)之地起兵,黃巾賊在六州作亂(黃巾計劃在八個州同時起事,傅燮說是六個州,有可能是因為起義計劃提前,倉促之下,有兩個州掉隊了),這場大亂,根源就在宮廷之內。我受陛下的委任,率軍討伐叛亂。軍至潁川,戰無不勝。黃巾賊別看人多勢眾,但陛下無需擔憂。讓我感到憂懼的是,譬如治理洪水,不治源頭,泛濫不止。皇上您仁愛寬容,對許多不對的事情下不了狠手,因此太監們就掌握了朝中大權,忠良正直的大臣得不到重用。實際上,即使我們砍了張角的腦袋,平息了黃巾叛亂,我的憂慮反而會更深。為什麼呢?因為,正邪不兩立,就如同冰塊和火炭不能同盆一樣。那些邪惡之輩很清楚,正直之士的成功,就意味著他們的滅亡,因此他們必然花言巧語,弄虛作假,陷害忠良。假消息傳播的人多了,即使是曾參那樣的孝子也會遭受懷疑;大街上明明沒有老虎,但只要有三個人說有,大家就會相信。假如陛下不能詳細辨察真偽,那麼忠臣含冤而死則不足為奇。請陛下深思虞舜對四兇的處理,誅殺那些善進讒言的馬屁精,這樣,良善之人甘心為朝廷盡力,叛亂自會平息。

中常侍趙忠看到這份奏章,暗恨傅燮。到誅滅張角之後,傅燮立下很多戰功,應該封爵,趙忠便向劉宏講傅燮的壞話。劉宏記起傅燮的奏章,並未加罪,但也沒有封賞。

黃巾張曼成駐軍宛縣(南陽郡郡政府所在縣,河南省南陽市)。六月,南陽郡太守秦頡斬殺張曼成。

皇甫嵩、朱儁乘勝進攻在汝南郡和陳國(首府陳縣,河南省淮陽縣)的黃巾,在陽翟(潁川郡郡政府所在縣,河南省禹州市)大破黃巾大將波才,在西華(河南省西華縣西南)大破黃巾大將彭脫,黃巾賊眾或投降,或逃散,三郡全部平定(潁川、汝南、陳國)。

衣賜履說:顯然,政府軍的戰鬥力遠在黃巾軍之上。儘管已到東漢末年,但漢軍的騎兵、步兵依然強大,可惜史書上對他們的具體戰法、兵器、訓練等情況太過吝嗇,我們很難知曉,憾甚。

皇甫嵩向靈帝劉宏呈遞作戰情況報告,大力稱讚朱儁。於是朝廷封朱儁為西鄉侯,任鎮賊中郎將。劉宏下詔,令皇甫嵩討伐東郡(河南省濮陽市西南)黃巾,朱儁討伐南陽郡黃巾。

北中郎將盧植率軍攻打黃巾大教主張角老師,連連獲勝,斬殺、俘虜黃巾一萬餘人,張角退守廣宗(河北省威縣東)縣城。盧植包圍廣宗,修築長牆,挖掘壕溝,製造攻城雲梯,廣宗城岌岌可危。這時,劉宏派小黃門左豐到盧植軍中視察。手下勸盧植賄賂左豐,盧植不肯。左豐回到洛陽,對劉宏說,廣宗城內的賊寇很容易攻破,但盧植只是讓軍隊縮在營壘裡休息,等待上天誅殺張角。劉宏大怒,派人用囚車將盧植押解回洛陽,扔進監獄。然後,派東中郎將、隴西(甘肅省臨洮縣)人董卓代替盧植任職。

八月,皇甫嵩與黃巾在蒼亭(山東省陽穀縣東北)大戰,俘虜黃巾將領卜巳,斬首七千餘級。

董卓進攻張角,不克,受到處分。

【董卓的戰力相當一般。可見,擾亂天下,與戰力關係不大】

劉宏下詔,命皇甫嵩徵討張角。

十月,皇甫嵩與張角的弟弟張梁在廣宗會戰,張梁軍甚為驍勇,皇甫嵩不能取勝。第二天,皇甫嵩緊閉營門,拒不出戰,然後親自觀察張梁軍的動態,發現對方顯露鬆懈之態,便連夜部署部隊,清晨雞鳴,皇甫嵩一聲令下,大軍直衝敵陣,雙方互砍,一直砍到傍晚,黃巾軍大敗,三萬餘人被殺,五萬餘人被趕入河中淹死,人公將軍張梁被斬首。而那位以給教眾治病起家的張角老師,此前已經病死。皇甫嵩下令打開棺材,砍下首級,送往洛陽。

十一月,皇甫嵩在下曲陽(河北省晉州市西)進攻黃巾,斬張角的弟弟、地公將軍張寶,斬殺、俘虜黃巾十餘萬人。

接到奏報,靈帝劉宏樂得蹦高兒,任命皇甫嵩為左車騎將軍,兼冀州牧,封槐裡侯。皇甫嵩體恤軍士,每次行軍休息時,總是等到營帳全部紮好,他才休息,士兵全都吃上飯,他才吃飯。因此,軍士多願為他去死,軍隊所向無敵,建立功勳,實屬正常。

黃巾大將張曼成被殺後,餘眾擁立趙弘為統帥,部眾又達到十餘萬人,攻佔了宛縣。朱儁與荊州刺史徐璆(同球)等率軍包圍宛縣。從六月攻至八月,未能攻克。

有關部門要求替換朱儁。司空張溫上書說:

從前秦國任用白起,燕國任用樂毅,都是經過長年艱苦奮戰,才能戰勝敵人。朱儁在徵討潁川黃巾時便已立下戰功,揮師南下,作戰計劃已定,況且,臨陣換帥,兵家大忌。我建議再給他一些時間,應能成功。

劉宏批准。不久,朱儁斬殺趙弘。

衣賜履說:戰爭,不僅僅是前線的交鋒,也是後方的角力。

趙弘死了,又冒出一個韓忠,再次佔據宛縣。朱儁讓士兵們敲著軍鼓進攻宛縣西南角,黃巾軍趕赴西南角牴御。朱儁親率精兵襲擊宛縣的東北角,登上城牆而入。韓忠退守小城,驚慌失措,請求投降。朱儁手下的幹部都主張接受,但朱儁說:

在戰爭中,經常碰到相似的情形,但其實質則完全不同。秦末高祖、項羽爭霸的時候,老百姓沒有確定的君主,因此要獎賞歸附者,以鼓勵人們前來歸順,壯大我方的實力。如今天下一統,只有黃巾賊造反,如果接受了他們的投降,就無法鼓勵那些守法的百姓;而嚴厲鎮壓,就能懲罰罪犯。現在如果接受賊人請降,就會助長他們的勢頭,使他們在有利時起兵反叛,不利時則請求投降。這是放縱敵人的作法,不是上策。

朱儁連續發起猛攻,一直不能攻克。他登上土山,觀察黃巾軍的情況,回頭對司馬張超說:

我知道原因了。現在賊軍被嚴密包圍,他們求降不成,突圍又無路可走,因而才會死戰,萬眾一心,勢不可擋。不如撤除包圍,集中兵力攻城。賊人見包圍解除,求生之意頓生,爭相出城逃命,鬥志自然瓦解。這才是破敵良策。

於是朱儁解除包圍,韓忠果然出戰,朱儁乘勢攻擊,大破黃巾軍,殺死一萬餘人。

衣賜履說:《三國演義》裡說,先主劉備帶著關羽、張飛穿梭在皇甫嵩、朱儁和盧植各部之間,到朱儁處時,見老朱久攻不下,劉備獻計,解開包圍圈,放黃巾軍一條生路,方能破城。朱儁採納,因之得勝,呵呵。

南陽太守秦頡殺死韓忠,黃巾餘眾又推舉孫夏為統帥,再次佔領宛縣。朱儁發起猛攻,軍中司馬孫堅率領部下首先登上城牆。八月二日,攻下宛城。孫夏逃走,朱儁追至西鄂縣(河南省南陽市東北石橋鎮),斬殺黃巾一萬餘人。其他州郡大肆捕殺,每郡都殺數千人。

十二月二十九日,大赦天下,改年號為中平元年。


衣賜履說:黃巾起義,歷時不到一年(二月至十二月),宣告失敗。但是,從此之後,黃巾餘部,以及受到黃巾起義示範的其他民變,此起彼伏,連綿不絕。

東吳奠基人孫堅出場,此人文韜武略,均上上選,若不早死,三國局面恐怕會大不相同。

黃巾剿滅,皇甫嵩威名震動天下。但朝廷的政事,卻一天亂似一天,四海之內空虛疲敝。

一天,前信都令漢陽郡(甘肅省甘谷縣)人閻忠請見皇甫嵩,說:

人生在世,最難得的就是機運,遇到機運而不立即撲上去緊緊抓住的,未之有也。因此,聖人順時而動,智者乘勢而為。現今,將軍您正遇到了這樣的機運,而機運稍縱即逝,將軍現在不去把握,又怎麼保持大名呢?

皇甫嵩有些詫異,說,先生是什麼意思?

閻忠說:

天道對誰都一視同仁,但百姓必然支持賢能的人。將軍於暮春受命討賊,到冬天就功成收兵,用兵如神,摧枯拉朽,旬月之間,掃除寇亂,威德震本朝,聲名揚海外,即使是商湯、周武王的功業,也不比將軍更高呢。如今,您建立的功勳已無法封賞(原文為:建不賞之功。意思是功勞太大,賞無可賞,暗指功高震主),您的品德當世無雙,而事奉的君主卻昏庸無道,您又何以求安呢

衣賜履說:閻忠的話很厲害啊!皇甫嵩賞無可賞,皇帝昏庸,想要善忠,當何以自持?我讀《皇甫嵩傳》時,發現平叛了黃巾起義之後,老皇甫就像是變了個人,萬事唯唯,竟然眼見匹夫董卓坐大,一無舉動。我一直很不理解,但研究了閻忠的話之後,恍然。

皇甫嵩說,我夙夜為公,時刻不忘忠於皇上,何故不安?

閻忠說:

不然。當年,韓信不忍漢王劉邦一餐之遇,丟掉了三分天下、鼎足而立的大業,等到被人家扼住了喉嚨時,才後悔莫及,這就是因為他當年錯失了良機的緣故啊。當今皇上比劉邦、項羽差了十萬八千裡,而您手上的權柄又重於韓信,赫然奮發,必將摧枯拉朽。對率先歸附的,重賞之;對堅決不降的,格殺之。徵召冀州之士,發動七州之眾,檄文頒告在先,大軍隨後而至。橫渡漳水,飲馬孟津,誅殺太監,除滅兇暴,就算指揮女子幼童都能獲勝,更何況將軍鞭策的乃是熊羆之卒,憑藉的是疾風之勢呢!功業已就,天下已順,然後祭拜上帝,宣告天命,南面稱制。現在,正是滅亡漢朝、圖舉大事的良機啊!朽木不可雕刻,衰時難以輔佐。如果非要輔佐不能輔佐之朝廷,非要雕刻不可雕刻之朽木,就如上坡推車,逆風行船,不是太困難了嗎!更何況,現在太監用權,主上昏庸,你功勞太大,無數小人對你嫉恨,如果不早作打算,到時後悔就來不及了。

【皇甫嵩如果真的試一試,歷史將會如何變化?】

皇甫嵩聽得一身冷汗,說:

非常之謀,需要非常之勢;創圖大功,也不是庸才能做得到的。黃巾賊寇,一群小丑而已,哪能與秦朝、項羽相提並論!並且老百姓並未忘記漢室,老天也不會保佑叛逆。與其妄想達不到的功業,加速禍害的來臨,還不如盡忠朝廷,恪守臣道。即使讒言很多,我最多不過遭到流放、誅殺而已,但我的名聲還在,死且不朽。您說的這些反常的言論,我不敢再聽聞。

閻忠知道他計謀不會被皇甫嵩採用,長嘆一聲,跑路了。


衣賜履說:閻忠與皇甫嵩的對話,《通鑑》裡沒有記載。我不明白,這麼重要的內容,司馬光為什麼選擇性失明。

這段對話,堪稱是閻忠為皇甫嵩量身定做的皇甫版「隆中對」,既分析了天下大勢,也提供了舉大事的方法路徑,如果皇甫嵩採納,我們不敢說一定能夠建立一個皇甫王朝,但是,誰又能鐵口斷言一定不能呢?

皇甫嵩為人謹慎,經了這次談話之後,更加謹慎,於政事上幾乎一言不發,雖然謀了一個善終,但董卓坐大、為亂,恐怕老皇甫也不能完全擺脫干係,這一點,我們到時再講。

另外,閻忠本是東漢末年一個名不見經傳的人物,他一針見血指出,東漢王朝實際上已經完蛋了,天命歸誰,就看誰能夠抓住時運。黃巾起義,將東漢分為兩個部分,之前,雖然各地叛亂不斷,但官員、士大夫們還是忠於朝廷的(公職人員反叛的不是沒有,但極少極少);之後,除了一如既往的民變之外,公職人員參與反叛的越來越多,比如馬超他爹馬騰,再比如,前中山國(首府盧奴,河北省定州市)宰相張純、前太山郡(山東省泰安市東)太守張舉,聯合烏桓部落,不但高舉造反大旗,而且張舉居然稱帝了,呵呵。

這充分說明,在相當一部分官員和士大夫心目中,漢朝已經亡了,或者正在咽那最後一口氣。這就很好地解釋了,為什麼區區一個董卓,就可以搞得天下分崩;為什麼討伐董卓的各路諸侯,雖口中自稱漢臣,卻沒有人真正關心皇帝的死活;為什麼經過四百年郡縣制度之後,本應由朝廷任命的州牧們,竟然不約而同、出奇一致地,發明了「州牧世襲制」。

多說一句,那位閻忠,被皇甫嵩拒絕之後,跑回西北老家,公元188年,被韓遂、馬騰硬逼著當了叛軍首領,悲憤而死。顯然,韓遂、馬騰之流,在閻忠心目中,比皇甫嵩差了好些個曹、劉、孫。倘若皇甫嵩接受他的建議,沒準兒閻忠就成為皇甫的張良、陳平。

相關焦點

  • 《三國志14》黃巾之亂劇本,張角董卓勢力早期制霸,皇甫嵩封神
    距離《三國志14》發售已經不足一個月,光榮正在進行全面宣發準備,上周,光榮正式公布了《三國志14》的第一個劇本——黃巾之亂。宣發前公布劇本,這也算得上是三國志系列產品宣發的常規項目了。此次公布的黃巾之亂劇本與歷史及演義劇情大致相同,但劇本人物卻受到玩家們的熱議。
  • 平定黃巾之亂的三位名將,為何在亂世中消失?
    說起平定黃巾之亂的三位主帥盧植、皇甫嵩、朱儁,想必大家都很熟悉了。中平元年(184年),太平道教主張角領導的黃巾之亂爆發,漢廷拜盧植、皇甫嵩、朱儁三人為主帥,率漢軍去各州平定叛亂,歷經一年,終於撲滅了這次影響全國的大規模叛亂。之後,他們的故事如何呢?很多人對此不是很明了,筆者在此簡單說說他們的後續故事吧。
  • 【讀通鑑】「涼州三明」之皇甫規:皇上,我是黨人,把我抓起來吧!
    對於羌人的治亂,邊郡的治理,我觀察思考了幾十年,自西方的鳥鼠山(甘肅省渭源縣西南),到東方的泰山,不論是羌人之亂,還是變民造反,他們為禍的原因都差不多。我認為,與其求勇猛之將,不如清明治平的政治;明習吳起、孫武兵法,不如郡太守奉法,使他們不去反叛。我心憂戚,所以越職上書,以盡我區區愛國之意。
  • 通鑑紀事本末
    、鮮卑寇邊、嬖倖廢立、梁氏之變 第八卷:宦官亡漢、黃巾之亂、韓馬之叛、袁紹討公孫瓚 第九卷:曹操篡漢、孫氏據江東、劉備據蜀 第十卷:吳蜀通好、諸葛亮出師、吳侵淮南、魏平遼東、明帝奢靡、司馬懿誅曹爽、吳易太子、諸葛恪寇淮南 第十一卷:魏滅蜀、淮南三叛、司馬氏篡魏、晉滅吳、羌胡之叛、陳敏之叛 第十二卷:西晉之亂第十三卷:劉淵據平陽、慕容據鄴、成李據蜀
  • 盧植、皇甫嵩、朱儁平定黃巾之亂,為何不篡漢自立,其下場如何?
    談秦說漢(344)盧植、皇甫嵩、朱儁平定黃巾之亂,為何不篡漢自立,其下場如何?
  • 【讀通鑑】後黃巾時代,天下亂套了:太監和士大夫繼續死磕,賊寇批量加入公務員隊伍,公務員紛紛舉起造反大旗
    士大夫與太監打作一團黃巾起義爆發,王允被任命為豫州(河南省)刺史,配合左中郎將皇甫嵩、右中郎將朱儁(同俊)等人剿滅黃巾。王允在投降的黃巾隊伍中,發現了中常侍張讓的賓客與黃巾往來的書信,於是上報朝廷。靈帝劉宏大怒,痛斥張讓,張讓叩頭請罪。
  • 【讀通鑑】黃巾起義:教主天公將軍張角究竟是什麼人?
    北地郡(陝西省耀縣)太守皇甫嵩認為,應該解除禁止黨人做官的禁令,並拿出皇帝私人所有的中藏府錢財,以及西園驥廄中的良馬,賞賜給出徵的將士。皇甫嵩是「涼州三明」之一皇甫規的侄子。劉宏拿不定主意,就詢問中常侍呂強的意見,呂強說:對黨人的禁錮已經很久了,人情怨憤,如果不赦免,他們很可能與張角合謀,那樣,叛亂之勢便會日趨擴大,到時後悔就來不及了。為今之計,請陛下先將左右貪贓枉法者處死,大赦黨人,考察各地刺史、郡太守的能力,則這夥兒盜匪,自然也就平定了。衣賜履說:皇甫嵩和呂強,都建議大赦黨人。實際上,後來大名鼎鼎的司徒王允,也提了相同的建議。
  • 皇甫嵩—精於算計的東漢名將
    皇甫嵩字義真,安定朝那人,前度遼將軍皇甫規哥哥皇甫節的兒子,出生於將門世家。皇甫嵩年少便習武修文,稍長時被推舉為孝廉、茂才。皇甫嵩這一生主要的成就是平定黃巾起義與王國之亂;讓後人最為遺憾的是,他沒有在董卓已顯露不臣之心時滅掉他,導致後來的天下大亂。
  • 只知劉備,卻不知漢末三將,平黃巾立戰功,相繼含恨離世
    讀過《三國演義》這一書的人都知道,劉備在平定黃巾之亂時居功至偉,令大家對他頗具好感。不過,真正的歷史卻並非如此,平定黃巾之亂的大功臣並不是劉備,而是今天所提的「漢末三將」。那麼這漢末三將到底是哪三個名將,他們在黃巾之亂中到底如何立功,立功之後又去了哪裡了?小編今天和您聊聊這段傳奇。
  • 聲勢浩大的黃巾起義為何難逃失敗的命運?
    在兩軍作戰初期,互有勝負、勢均力敵,但隨著戰局深入,黃巾軍的一些弊端便流露了出來……繼續說之前的長杜之戰,在曹操率軍來援後,皇甫嵩與朱雋終於突出重圍。而他們在撤退之際,皇甫嵩發現黃巾軍將營寨駐紮在雜草叢中,便心生一計。在皇甫嵩的建議下,曹操、朱雋、皇甫嵩三將分兵,當天夜裡,皇甫嵩先是派人火攻,火燒黃巾軍營寨,再趁著黃巾軍慌亂之際,與曹操、朱雋三面夾擊,大敗波才!
  • 【讀通鑑】兩個儒學愛好者的生死搏殺之竇嬰、田蚡的短暫蜜月
    彼時,有個通例,一旦進入司法,一定能查出毛病來,前面講過周勃入獄,能夠平安放出來,那是用幾萬兩金子買了條命出來。趙、王二人,選擇自殺是對的,保了族人的平安,否則,查下去,掘地三尺,必被誅族。竇嬰、田蚡閒居家中。然而,田蚡雖無職務,但他是皇太后的親弟弟,很受劉徹親信,提出的建議,也多被劉徹採納,雖無權,但勢在。
  • 【讀通鑑】給漢成帝劉驁和趙飛燕姐妹平個反
    算他們走運,碰到我給他們平個反;也算他們倒黴,我給他們平了反也沒啥用,呵呵。那有人要問,她倆如果沒有手段,怎麼可能專寵十餘年?這我就不清楚了,皇帝喜歡的,可能是她唇邊那一顆硃砂痣,也可能就喜歡聽她那一口地道的陝西話,或者是她那一款水蛇腰……誰知道呢?未必一定要鬥得一手好宮,具體的,只能去問劉驁了,呵呵。 【圖片來自網絡】
  • 【讀通鑑】李傕、郭汜真會玩兒:一個綁架皇帝,一個劫持百官
    閏五月九日,劉協派謁者僕射皇甫酈(皇甫嵩的侄子)調解李傕、郭汜的爭端。皇甫酈先去拜見郭汜,郭汜答應和解。皇甫酈又去拜見李傕,李傕斷然拒絕,說:我有討伐呂布的大功,輔政四年,三輔地區清靜無事,天下共知。他郭多(郭汜一名郭多),不過是個盜馬賊罷了,怎麼敢與我平起平坐!我一定要幹掉他!你是涼州人,看我的謀略和手下人才,制服郭多應該不在話下吧?
  • 涼州人在東漢:皇甫嵩、閻忠、蓋勳、韓遂、楊阜
    在東漢中後期,時平時叛的涼州,湧現出了一大批人才。面對戰火紛飛的家鄉,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立場,也做出了不同的抉擇。在「百年涼州」裡,我們看到了「涼州三明」或剿或撫的態度。而他們的後輩,更接近中央崩潰的東漢末年,在衝突升級的情況下,也會展現出更加鮮明的立場態度。第一位涼州人,是安定郡人皇甫嵩。
  • 將帥傳 | 東漢·皇甫嵩
    起義者都頭裹黃巾為記,史稱"黃巾起義"。張角自稱天公將軍,弟弟張寶稱地公將軍,張梁稱人公將軍。
黃巾義軍所到之處,燔燒官府,劫略鄉邑,一時,州郡失守,長吏逃亡,天下響應,京師為之震動。如果乘夜燒之,敵兵必然驚亂。那時出兵,四面圍攻,可奏田單之功。"
天假其便,當晚就起了大風。皇甫嵩命令將士紮好火把登上城牆,先派精銳潛出圍外,縱火大呼,然後城上點燃火把,與之呼應。皇甫嵩藉此聲勢,鳴鼓衝出。黃巾義軍缺乏戰鬥經驗,驚慌散亂,被迫後撤。這時,曹操也奉命趕來,於是皇甫嵩、曹操、朱俊合兵,乘勝追擊。黃巾義軍頑強抵抗,數萬人慘遭屠戮。皇甫嵩則被晉封為都鄉侯。
  • 【讀通鑑】兩個儒學愛好者的生死搏殺之禍起灌夫
    灌夫和竇嬰這兩個失意的人突然碰到了一起,頓生惺惺之心。竇嬰想依靠灌夫去報復那些平日仰慕自己,失勢後又拋棄了自己的馬屁精;灌夫想通過竇嬰結交列侯和皇族以抬高自己的名聲,兩人援為知己,情如父子,相見恨晚。衣賜履說:曾經大權在握的人,一朝被剝奪權力,心裡就像藏了七八頭貓,抓得心癢肺癢,無法抵制,竇嬰是也;只富不貴,地位低下,喝個酒都得「我幹了您隨意」,太沒面子了,灌夫是也。
  • 討伐黃巾
    《太平御覽·卷317》引《江表傳》:郭典字君業,為鉅鹿太守,與中郎將董卓攻黃巾賊張寶於下曲陽。典作圍塹而卓不肯。到了八月,左中郎將皇甫嵩已經陸續平定了豫州、兗州的黃巾軍。朝廷(劉宏)下詔:董卓以囚車徵回,由皇甫嵩北上接管冀州戰區事務。皇甫嵩的戰略方針和盧植一樣,將主力集中在廣宗城,先圍再打。皇甫嵩的運氣實在太好,約九月,老天就把張角接上天了,左公公嘲諷盧植的「以待天誅」真的實現了。廣宗城內傳出哭聲,皇甫嵩就知道,發動總攻的時機到了!
  • 漢末三傑盧植皇甫嵩朱儁,為何在三國歷史默默無聞,他們去哪了
    提起漢末三傑盧植、皇甫嵩、朱儁三個人來,首先想到的就是他們三人帶兵平定了黃巾起義,要知道黃巾起義是兩漢時期規模最為龐大的農民起義,起義首領張角三兄弟發動了百萬農民以宗教形式起義
  • 漢末三傑盧植、皇甫嵩、朱儁為什麼在三國舞臺上籍籍無名?
    能力真的很牛,功勞真的很大(東漢盧植)東漢末年,或者說漢靈帝晚年和漢獻帝初年,東漢朝廷的兩大心病便是「黃巾起義」和「董卓之亂」。於是,「平黃巾」和「誅董卓」便成為當時有識之士的終極目標。在這兩件事上,特別是平定黃巾起義,盧植朱儁皇甫嵩都起了非常關鍵的作用。184 年,黃巾起義爆發,天下紛紛響應,京師為之震動。朝廷任用盧植為北中郎將,皇甫嵩為左中郎將,朱儁為右中郎將率軍平亂。曹操袁紹此時都是在其手下跑腿的小角色,董卓也是如此。
  • 【讀通鑑】彭越有眼無珠,竟然相信了她!
    彭越之於劉邦,有點類似於早期的英布之於項羽,他們有時候合兵一處,共同作戰,但大部分時間則是彭越、英布以「盟友」身份配合主力作戰,他們有一定的獨立性,能夠獨當一面,這是與灌嬰、周勃等人的不同之處,這也是為什麼彭越、英布封王,而灌嬰、周勃之輩只能封侯的原因之一。在劉邦與項羽的對決過程中,彭越起了相當關鍵的作用,他始終牽制著項羽的一部分力量,為每每新敗的劉邦贏得喘息休整、捲土重來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