涼州人在東漢:皇甫嵩、閻忠、蓋勳、韓遂、楊阜

2021-02-07 各論各的


前言:百年涼州,令當地人深受折磨。有的人選擇置身事外,有的人堅決不與現實妥協,有的人選擇堅守初心,有的人在奔跑中迷失,還有的人守著希望,期待未來。


在東漢中後期,時平時叛的涼州,湧現出了一大批人才。面對戰火紛飛的家鄉,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立場,也做出了不同的抉擇。在「百年涼州」裡,我們看到了「涼州三明」或剿或撫的態度。而他們的後輩,更接近中央崩潰的東漢末年,在衝突升級的情況下,也會展現出更加鮮明的立場態度。


第一位涼州人,是安定郡人皇甫嵩。皇甫氏是將門世家,累世為將,曾祖皇甫稜、伯父皇甫規,都曾任度遼將軍,家中還有人擔任太守、都尉等職。雖說家鄉在涼州,但終歸是關西將門的代表,在朝中人脈極深。黃巾之亂時,皇甫嵩擔任左中郎將,與盧植、朱俊共同平定叛亂,戰後留任冀州,處理收尾。


當此之時,與他同為涼州老鄉的閻忠,勸他趁勢而起,南面稱制,擺脫中央對涼州人的壓迫,卻被皇甫嵩拒絕了。因為他的根子在中央,也因為這件事勝算實在不大。由於得罪宦官,他被削封降職。後來涼州亂起,他又被徵召,率軍平亂。等到董卓把控中央政權後,召他回朝任職,他也依令放下兵權,返回洛陽。


總之,這是一位規矩人。即便身處亂世,也很少濫用權力。因為身為將門代表的他,就是皇帝手裡的一把刀,這是他的立身之本。武人依仗暴力攪到權力鬥爭當中,縱然能得勢一時,但終不可長久。他選擇的是家族長存。


第二位涼州人,是武威郡人閻忠。這位的家鄉受涼州亂局影響極大,所以才會鼓動皇甫嵩自立。但他希望的是,家鄉能夠遠離戰火,重回曾經富庶安泰的時節,而非被各種野心家綁上戰車,在對方實現野心的過程中,撞得粉碎。因此,當涼州叛軍被皇甫嵩擊敗後,面對叛軍強迫他成為新任首領的要求,他寧死不從,憤然就死。他選擇的是理想。


第三位涼州人,是敦煌郡人蓋勳。此公剛正不阿、愛憎分明,兼又顧全大局。面對將被上司打壓陷害的仇人,他仗義直言,但當仇人厚禮相謝之時,他閉門不納,仇恨如故。面對貪汙軍費,又將他發配前線的上司,他不顧兵微將寡,毅然前往救援,靠著人格魅力,斥退了叛軍;當他兵敗被圍,一心求死之時,羌人首領感念其忠義,認為殺賢會遭天譴,執意將其送回;當涼州發生饑荒時,他拿出家中存糧,活人千餘。


在混亂的局勢下,他一個人的力量實在微薄。但他願意在亂局中堅守自己,在動蕩時堅守忠義,在叛軍面前堅守大局。他不敢奢望自己能夠扭轉大局,但他知道能做一點是一點。他選擇的是堅守。


第四位涼州人,是金城郡人韓遂。他年輕時也曾奔赴洛陽,請求大將軍何進誅除宦官,利用中央的影響力,使涼州歸於平靜。可他人微言輕,根本不被重視。而那些大人物,目光都聚焦在洛陽的廟堂之爭上,根本看不到涼州的苦難。於是,他徹底失望了。


後來爆發涼州之亂,韓遂由於在涼州名望甚高,故而被叛軍劫持。叛軍帶著他攻破了金城郡,殺死了太守,他再也沒有了回頭路,只能入夥。既然沒有了枷鎖,他反倒可以拋開一切,放手施為了。這一刻,他隱身幕後,卻牢牢控制著大權。而替他站在前臺的,先後有北宮伯玉、李文侯、邊章、王國、閻忠、馬騰、馬超。


縱橫三十餘年,他也把自己曾經熱愛的家鄉禍害得不輕。可年輕時,剛走上這條路的時候,哪能想到這樣的結果呢?都是走一步看一步。經過這麼多年的歷練,他得了個「黃河九曲」的外號,心眼兒多的不得了。從青年走向壯年、老年,他也從一位立志拯救家鄉的青年俊傑,變成了一位割據一方、阻擋統一的軍閥。任何人他都不信,他只相信自己,他選擇懷疑一切。


第五位涼州人,是天水郡人楊阜。在面對同鄉馬超,意圖東山再起的進攻中,他拼死抵抗,宗族兄弟死傷無數。因為他知道,涼州不可能獨立,放任涼州本土軍閥做大,只會加重涼州人的苦難。他積極配合曹軍,不打折扣地執行曹操下達的命令,只因為曹操已經創造出了一個新興而充滿活力的政權,只為涼州能夠重回中央的懷抱,只為百年戰亂能夠終結。作為涼州後輩中的佼佼者,在新時代即將開啟之前,他選擇融入,選擇希望。


百年涼州,令當地人深受折磨。有的人選擇置身事外,有的人堅決不與現實妥協,有的人選擇堅守初心,有的人在奔跑中迷失,還有的人守著希望,期待未來。




相關焦點

  • 將帥傳 | 東漢·皇甫嵩
    皇甫嵩(?~公元195年),字義真,安定朝那(今甘肅鎮原東南)人。東漢將領。
一、起身北地  喋血黃巾皇甫嵩是度遼將軍皇甫規的侄兒。父親名叫皇甫節,曾任雁門太守。
皇甫嵩少年時,喜好《詩》《書》,諳習弓馬,志向遠大。被察舉為孝廉、
茂才。太尉陳蕃、大將軍竇武相繼聘他為官,他都沒有應召。靈帝公車召他為侍郎,升任北地太守。
  • 皇甫嵩東漢最後的名將,也是眼睜睜看著東漢走向覆滅的無情機器人
    東漢是個奇人迭出的朝代,皇甫嵩是奇人中的奇葩,縱觀其一生,說好聽點是軍事上的巨人,政治上的矮子,說難聽點,他就是一個機器人。皇甫嵩出身於軍事世家,其祖其父皆東漢名將,受他們的影響,皇甫嵩從小就有志於沙場,除了十八般兵器玩得溜溜轉外,古今兵法也讀了不少,尤其對《孫子兵法》頗有心得。武藝還真是沒白學,很快,皇甫嵩這一身功夫,便派上了用場。
  • 皇甫嵩—精於算計的東漢名將
    皇甫嵩字義真,安定朝那人,前度遼將軍皇甫規哥哥皇甫節的兒子,出生於將門世家。皇甫嵩年少便習武修文,稍長時被推舉為孝廉、茂才。皇甫嵩這一生主要的成就是平定黃巾起義與王國之亂;讓後人最為遺憾的是,他沒有在董卓已顯露不臣之心時滅掉他,導致後來的天下大亂。
  • 皇甫嵩為何輸給了董卓?(下)
    董卓則完全沒有這種情況,而更明顯地體現出融化無痕、為我所用的實用特色。皇甫嵩的學習是循規蹈矩、與人無異的,董卓則是打的「迷蹤拳」,一種自由自在的拳法,你簡直無從判斷他的門派源流。董卓帶兵進京,對東漢王朝來說,是一件具有突變性質的大事。那麼,董卓是怎麼進京的?為什麼董卓進了京,而皇甫嵩沒有?在董卓進京這件事上,什麼東西成了關鍵因素?
  • 【讀通鑑】摧枯拉朽平叛黃巾之亂,皇甫嵩斷然拒絕當皇帝
    儘管已到東漢末年,但漢軍的騎兵、步兵依然強大,可惜史書上對他們的具體戰法、兵器、訓練等情況太過吝嗇,我們很難知曉,憾甚。皇甫嵩向靈帝劉宏呈遞作戰情況報告,大力稱讚朱儁。於是朝廷封朱儁為西鄉侯,任鎮賊中郎將。劉宏下詔,令皇甫嵩討伐東郡(河南省濮陽市西南)黃巾,朱儁討伐南陽郡黃巾。
  • 東漢末年最後的戰神,力壓董卓一頭,卻接連錯失三次機會興復漢室
    熟悉三國歷史的應該早已經猜到說的是皇甫嵩了,東漢末年,後世都說是「氣數已盡」實際上,東漢末年漢朝依舊國力強大,漢以強亡的說法不是空穴來風。而皇甫嵩就是這個日落西山的帝國中,最為耀眼的將星。
  • 皇甫嵩:老子當將軍的時候,所謂的三國名將都還在玩泥巴
  • 歷史名人故事:皇甫嵩
    皇甫嵩(?—195年),東漢末期名將,雁門太守皇甫節之子,度遼將軍皇甫規之侄,出身於將門世家。
  • 關於五星皇甫嵩的洗地文(不是皇甫嵩攻略)
    皇甫嵩本身的普攻,八回合有八次,假設皇甫嵩八回合中有2回合被控,還剩6次普攻,反擊,對面有三個人,假設皇甫嵩八回合平均受到16次普攻,所以皇甫嵩反擊16次,西陵克晉物理那段八回合共判定四次。雜七雜八加起來假設判定20次。
  • 漢末三傑盧植皇甫嵩朱儁,為何在三國歷史默默無聞,他們去哪了
    黃巾起義雖然沉重打擊了東漢的統治階層,但是並沒有動搖東漢的統治基礎,至少在漢靈帝在位期間,東漢的統治仍然在苟延殘喘,東漢在晚期造成天下大亂的緣由是從漢靈帝去世後開始的,三國亂世的開始也是從漢靈帝去世開始的,此時的漢末三傑盧植、皇甫嵩、朱儁仍然在朝廷當中任職。
  • 馬超韓遂割據一方,馬超最終歸降劉備,那麼韓遂最後是什麼結局?
    東漢末年,董卓成長於涼州,好結交羌人。中平六年(189年),董卓率領涼州軍廢少帝,立劉協即位(是為漢獻帝),從而篡奪了東漢王朝的大權。而在董卓被殺之後,馬超和韓遂割據一方,同樣成為曹操的眼中釘和肉中刺。馬騰入京後,其子馬超統領部隊,推舉韓遂為都督,起兵反叛曹操。在被曹操擊敗後,馬超先依附於漢中張魯,不過其最終歸降了劉備,成為蜀漢的驃騎將軍。
  • 漢末三傑盧植、皇甫嵩、朱儁為什麼在三國舞臺上籍籍無名?
    盧植朱儁皇甫嵩,在當時的成就和功績,超乎我們的想像。他們是東漢政權的最後一批捍衛者,將搖搖欲墜的東漢朝廷重新扶正。然大廈將傾,非人力所為。在這兩件事上,特別是平定黃巾起義,盧植朱儁皇甫嵩都起了非常關鍵的作用。184 年,黃巾起義爆發,天下紛紛響應,京師為之震動。朝廷任用盧植為北中郎將,皇甫嵩為左中郎將,朱儁為右中郎將率軍平亂。曹操袁紹此時都是在其手下跑腿的小角色,董卓也是如此。
  • 盧植、皇甫嵩、朱儁平定黃巾之亂,為何不篡漢自立,其下場如何?
    東漢末年,平定黃巾軍之亂的盧植、皇甫嵩、朱儁三位將軍在權力巔峰時期,雖然漢靈帝政權在風雨中飄搖,但朝廷的各項制度仍然有條不紊地運行。朱儶首戰落敗,但皇甫嵩利用火攻,大敗黃巾軍,斬首幾萬人,因此被封為都鄉侯。 當時,北中郎將盧植及東中郎將董卓討伐張角都無功而歸,於是詔令皇甫嵩帶兵討伐,與張角的弟弟張梁戰於廣宗,皇甫嵩大敗敵軍,斬了張梁,將已經病死的張角掘墳斬首送於京師。皇甫嵩因此被任命為左車騎將軍,兼冀州牧,賜封槐裡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