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遵義老城柿花園蹇氏後裔蹇建,向我們提供了關於蹇念益的三件歷史資料,其中民國老照片兩張,墓志銘拓片一幀。蹇念益何許人也?他可是垂名中國近代史的人物,可惜遵義文史界一直沒有找到他的照片,在《遵義市(今紅花崗區)志》人物傳中,頭像只好留白。歷時多年,蹇念益的照片終於面世,且來歷非同尋常。
(1914年,進步黨邀人在北京合影,前排左一蔡鍔、左四梁啓超,後排左一蹇念益)
提及遵義蹇姓家族,眾人可能會不約而同想到近代文壇前輩、著名文學家蹇先艾,在此姓甚少的遵義城裡,兩人有關係嗎?沒錯,論輩分,蹇念益是蹇先艾的親叔父。為了解更多蹇念益的故事,遵義晚報記者採訪了遵義文史專家李連昌,也查閱了由《貴州地方志》副總纂陳福桐和歷史學家楊祖愷等人提供的寶貴資料。
蹇念益1876年生,號季常,遵義老城人,其父蹇洗任江北同知(知府副職)。蹇念益幼年隨父讀書四川,清光緒十七年(1891年)父死後,他返遵主持家中內外事務。二十一年,遵義大旱,受川東兵備道員黎庶昌囑託,他由重慶運糧返遵賑災,不避嫌怨,精心籌劃,使賑災富有成效。
二十六年,八國聯軍侵華,清政府喪權辱國,大批有志青年紛紛出國留學,探求強國之道。蹇念益東渡日本,留學早稻田大學,攻讀政法,以出眾的組織能力當選中國留學生總幹事。回國後,辛亥革命爆發,北方黨派林立。蹇念益入國民協進會,任常務幹事。不久,國民協進會與國民公會等合為統一黨,即轉入統一黨。民國二年(1913年)2月,他當選為國會議員;5月,統一黨與梁啓超的共和黨合為進步黨,因此,蹇念益與梁啓超更為接近。
一時之間,梁啓超的謀劃,均由蹇念益決斷,故有「梁謀蹇斷」之說。民國四年,袁世凱稱帝活動越演越烈。
蹇念益與蔡鄂往返京、津間,與梁啓超密謀反袁。隨即與蔡鄂、梁啓超、戴勘、王伯群、陳國祥、湯覺頓於天津密會,即著名的「天津七人會議」,會議策劃了武裝討伐袁世凱恢復共和的方案。決定將西南滇、黔兩省作為武力討袁的基地,蔡鍔負責雲南,戴戡和王伯群負責貴州,梁啓超、蹇念益在京策應。接著雲南、貴州率先通電起義,其他省也相繼宣布獨立,袁世凱在眾叛親離中取消帝制,鬱鬱而終。歷史上稱之為再造共和的「護國運動」。
最近,年近6旬的蹇建先生,得知本報開辦「老照片?遵義事」欄目後,就給李連昌先生傳來了3件關於蹇念益的珍貴歷史資料,並委託他轉交於我們。很明顯,同為蹇姓,蹇建應就是蹇念益後人,然而非也,他的祖上與蹇念益是親兄弟,雖為同姓宗親,但這支後裔一直生活在貴陽。
「第一張老照片,是1914年進步黨要人在北京的合影,由蔡鍔的曾外孫袁泉所收藏,後提供給蹇建,歷100多年後重新面世,極為珍稀。」前排左起為蔡鍔、王家襄、湯化龍、梁啓超、林長民、陳敬第;後排左起:蹇念益、湯覺頓、籍忠寅、周大烈、陳國祥、黃遠庸、黃群,李連昌先生細數照片中人物,告訴記者,他們都曾是風雲一時的人物。上世紀末《遵義市志》出版,人物傳記都配有頭像,因為沒有蹇念益的影像資料,所以人物傳中只有遺憾留白。
而另一張合影,是上世紀30年代蹇念益的後人在北京拍攝,蹇建正是從北京蹇念益後人那裡得到的這兩張老照片。遺憾的是,拍照時蹇念益已去世,照片中未出現他的身影。
通過蹇建,我們得知蹇念益後人均受到過很好的教育,長子蹇先器,日本千葉醫科大學畢業,次子蹇先達,美國埃渥瓦大學畢業,孫子和孫女現都定居北京。
老照片的故事講完了,但此前,我們提到蹇建不僅提供了照片,還有一張蹇念益的墓志銘拓片,它的來歷不小。不久前,北京市海澱區青龍橋出土了蹇念益的墓志銘,因他歷史功績突出,墓志銘由新中國的人大副委員長陳敬第撰文,民國副議長陳陶遺書寫,故宮博物院院長馬衡篆蓋(墓志銘的封蓋),所以出土後已被國家博物館收藏。
由於蹇念益的這塊墓志銘意義重大,是遵義的名碑之一,蹇建好不容易才從國家博物館取得拓片,他將其轉贈李連昌先生,希望留在蹇念益的故鄉。李連昌按照墓志銘兩尺見方的標準尺寸,經過十多天的篆刻,現已將一千二百多字的楷體墓志銘刻於碑上,擬送遵義博物館收藏。
清末民國之初,厚重的遵義文化潤育出來的一批知識分子,紛紛走向振興中華的大舞臺,他們為了國家的發展進步,都幹了一番轟轟烈烈的大事業,最後客死於京津地區,除了蹇念益,還有有黎淵、劉慶汾、謝方塘等,但目前只發現了蹇念益的墓志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