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華夏時報
原標題:利用誠泰財險「蛇吞象」幸福人壽 負債1600億的紫光集團在下什麼棋?
記者吳敏 北京報導
雖然對幸福人壽「蛇吞象」式收購還未獲得監管批准,但誠泰財險針對幸福人壽的接管工作已經悄然推進。
近日,本報記者從幸福人壽處確認,曾以工作組組長身份進駐該公司的誠泰財險董事長王慧軒,已經正式擔任幸福人壽的臨時負責人,原臨時負責人鄒偉中已卸任。
鄒偉中是由幸福人壽的現任股東中國信達委派,曾任信達資產上海辦事處副主任、信達財險上海分公司總經理、信達財險公司副總裁。
儘管雙方在淨資產、分支機構、展業範圍方面存在一定的差距,且尚未獲得監管審批,但王慧軒與鄒偉中的「一進一退」似乎也預示了誠泰財險入主幸福人壽已經是板上釘釘的事。
值得一提的是,誠泰財險入局的背後,則是紫光集團的保險業乃至整個大金融板塊的綜合布局。如今正面臨較大償債壓力的紫光集團,擁有一張長期廉價現金流的壽險牌照,顯得至關重要。
償債壓力陡增 紫光集團何以解憂?
王慧軒之於紫光集團非常關鍵,其不僅為後者積極布局保險產業,謀得財險牌照,如今更在紫光集團償債壓力陡增之際,獲得了「幸福」的流動性。
紫光集團是清華大學旗下的高科技企業,目前是中國最大的綜合性集成電路企業,全球第三大手機晶片企業。由清華大學旗下清華控股持股51%,由趙偉國旗下的北京健坤投資集團持股49%,董事長為趙偉國。紫光集團下設多家核心子公司,包括紫光股份、紫光國芯、紫光控股等上市公司。
但紫光集團涉足保險業則與王慧軒直接相關。
出身政府機關的王慧軒在2006年9月進入保險行業,其不僅主導籌建了兩個壽險公司的省級分公司,還先後擔任中國人壽和人保壽險三個省級分公司的主要領導職務。2009年4月,王慧軒在中國人保壽險總公司,任執行董事、副總裁。直到2016年7月,時任中國人保資本黨委書記、董事長兼總裁的王慧軒辭職,加入紫光集團,任紫光集團董事、聯席總裁。
王慧軒加入後僅8個月,也就是2017年3月,一份紫光集團作為第一大股東發起設立中青人壽的公告即流出,不過至今未有下文。
2017年4月,昆明市委副書記、市長王喜良曾與王慧軒見面,對推進紫光芯雲產業園落地、設立高新技術轉移專項基金等事項進行過溝通和交流。同年10月,雲南省委書記陳豪、省長阮成發與王慧軒見面,並共同見證了雙方籤署戰略合作框架協議。
值得一提的是,誠泰財險的總部就註冊在昆明。
2018年底,紫光集團通過定增的方式,以28億元取得誠泰財險33%的股權,成為其第一大股東。2019年1月,王慧軒任誠泰財險董事;2019年6月任誠泰財險董事長。
然而,2018年以來,紫光集團的業績開始出現下滑,再加上未來3年內償債壓力劇增,引發了市場對其流動性和資金鍊的擔憂。
紫光集團發行的債券自去年開始頻頻出現異動。先是去年10月底其2023年到期的美元債出現異動。今年3月,紫光集團旗下的債券「19紫光02」發生異動,4月8日,紫光集團發行的債券「19紫光01」再次出現異常波動,期間臨時停牌,恢復交易後再次下跌,最終報收75.47元,跌幅達24.53%,
有機構投資者表示,因此前北大方正集團債務危機之後,市場有所警覺,目前紫光集團的債券還沒有出現太離譜的下跌,但其債券確實表現出較大的壓力。
Wind數據顯示,目前紫光集團旗下有23隻存續債,債券餘額292.36億元,其中一年內到期債券12隻,約126億元。此外,紫光集團還有9隻債券於1-3年內到期。除國內債以外,紫光集團旗下還包括境外美元債。
截至2019年末,紫光集團有息債務總額為1693.23億元,佔總負債的比例達到77.41%。其中,一年以內到期有息債務金額為851.03億元,佔比50.26%,一年以上到期有息債務金額為842.21億元,佔比49.74%。
「公司有息負債在報告期內繼續增長,規模較大,在總負債中佔比較高。未來公司償債壓力較大,需要大量流動資金償還有息債務本息,如果公司經營狀況出現下滑或者融資渠道減少,可能導致債券償付受到不利影響。」紫光集團在2019年債券年報中如是指出。
平安證券曾在一份研究報告指出,剔除名校的光環後,校企基本面可能存在業務不強、債務依賴和債務結構不合理等問題;紫光集團主營業務集中但高度依賴政府補助,從現金流角度來看,資金高度依賴債務滾動。倘若拿走校企帶來的信仰加成,再融資的不確定性很容易導致公司陷入流動性危機。
的確,紫光集團對政府補助依賴較高,從其披露的數據來看,2019年,紫光集團淨利潤為14.3億元,較2018年虧損6.31億元有較大增長。但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後淨利潤則為-144.96億元。
紫光集團在債券年報中明確表示:「公司的非經常性損益較大,主要為政府補助、處置非流動資產、金融資產價值變動等。」
2017年至2019年,紫光集團獲得政府補助收入分別為26.16億元、25.07億元和40.09億元,佔利潤總額的比例分別達到64.04%、248.12%和136.42%。
幸福人壽的現金流優勢
如果說,紫光集團布局財險,推動誠泰財險的科技化轉型,可為紫光集團及相關科技企業提供專業的保險保障,實現風險覆蓋。
那麼,在當下這樣的「危難之際」,認購幸福人壽對於紫光集團而言,無疑多了一層優化現金流的考量。
有業內人士指出,紫光集團涉足保險牌照,或是從對資金的巨大需求缺口角度出發,保險業務與紫光集團半導體業務協同基礎不多,行業間隔較大,其在保險市場的布局如果不是為半導體業務尋求資金平臺,而是單獨拓展金融板塊,並不符合紫光集團的整體利益。
另一方面,保險業內人士王立剛曾分析指出,「從回報率角度來看,財險、壽險公司的盈利能力存在不小的差異,尤其當前財險公司盈利情況並不樂觀。從資本角度而言,重壽險輕財險,或是布局財險後進一步謀求壽險牌照,均是常見趨勢」。
回溯來看,去年12月,幸福人壽大股東中國信達宣布與獨立第三方誠泰財險及東莞交投集團籤署產權交易合同,擬向該兩方轉讓股權。轉讓事項完成後,中國信達將不再擁有幸福人壽任何權益。誠泰財險則以44.12億元對價受讓30.39億股股份,佔幸福人壽總股本30%,成為其第一大股東。
「籤署產權交易合同後,受讓人按照合同約定全額繳納了股權轉讓金75億元。目前,該股權轉讓在監管審批過程之中。」幸福人壽在2019年報中披露道。
但誠泰財險與幸福人壽在體量上的懸殊,一度遭遇業界熱議。從總資產、分支機構數量、業務收入等方面來看,誠泰財險的多項財務指標均低於幸福人壽。
如幸福人壽註冊地在北京,在全國設有22家省級分公司,開設各級分支機構244家,2019年末總資產近631億元,2019年的保險業務收入為82.5億元。
而誠泰財險註冊地在雲南,目前,僅在雲南、四川、河南、山西、湖南等5地開設分公司,以及70多家中心支公司、支公司,截至2019年末,總資產94億。截至2019年末的保險業務收入僅為15.16億元。
雖然誠泰財險對幸福人壽的接管工作已經在全面推進,不過,尚未得到監管審批的此筆交易,仍然存在未知數。
不過,有業內人士向本報記者表示,收購交易和資產總量關係不大,而是和淨資產關係比較大。從淨資產來說,在收購的當時,誠泰財險是幸福人壽的1.44倍,因此「蛇吞象」這種說法並不準確。截至今年一季度,誠泰財險淨資產為78.3億,幸福人壽淨資產為52.1億元。
儘管中國信達出清幸福人壽股權的願意與其近年業績表現不佳有關,但後者作為存量有限的壽險牌照擁有較大優勢。同時,監管層對開設分支機構的審慎,更顯得在全國擁有22家省級分支機構的幸福人壽珍貴之處。
此前,誠泰財險在公告中直言,「此筆股權受讓有利於誠泰財險基於客戶視野提供一體化的保險保障服務,有利於利用投資標的22家省級分支機構的網絡資源,推進機構建設和交叉銷售」。其還強調,與幸福人壽的「產壽結合」也是紫光集團綜合布局的重要考量。
但有保險中介機構人士分析,從渠道來看,幸福人壽的22家分支機構,在一定程度上能夠幫助誠泰財險破除短期內分支機構有限的弊端,實現成本的把控,但基於財險、壽險產品需求程度、目標用戶、產品複雜度、專業領域等差異,銷售團隊不會出現較大的交叉性。
另外,近年,監管層已對險企關聯交易實行重點監管。這也意味著紫光集團目前通過保險與旗下實業結合仍然存有障礙。
如今,擁有財壽險絕對控股權的紫光集團金融羽翼漸豐,左右開工之下,其科技基因與金融業豐厚的現金流是互融共生,還是拖累主業,尚待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