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湘都市報記者 楊斯涵 黃京
新高考改革的背景下,如何破解高中和高校信息對接、協同育人上的難題,優化高中高校協同育人機制?12月25日-27日,由湖南高中高校協同育人聯盟(雙高聯盟)主辦,洋光在線教育集團承辦的「湖南省2020首屆高中高校協同育人高峰論壇」在長沙召開。全國各高校招生辦主任代表及湖南省內高中校長等百餘名專家參會,聚焦新高考,共話新變化。
首次新高考湖南考生再選科目選考均衡
2021年,湖南、河北、廣東等8個省份將作為全國第三批高考綜合改革省市實行「3+1+2」高考模式中,其中「3」為全國統考科目語數外,所有學生必考;「1」為選考科目,物理或歷史、每門滿分100;「2」為考生在思想政治、地理、化學、生物中自主選擇的兩門科目按等級賦分後計入考生總成績。
「『3+1+2』選考方案,既突出物理、歷史這兩個學科在自然科學和人文社會科學中的基礎性地位,也兼顧增加考生的選擇性,促進文理交融。同時,該模式能有效引導學生合理選科,避免考生選科盲目性,避免出現物理選考人數下降的問題。」據湖南省教育廳學生處處長黃揚清介紹,根據報考統計,再選科目選考均衡,沒有出現選考人數明顯偏少科目,不需啟動託底保障機制。
近年來,湖南高考在實踐過程中不斷完善政策,探索推進考生招生制度改革。據悉,接下來,湖南將繼續完善普通高中學業水平考試制度,健全普通高中生綜合素質評價機制,從學生進入高一年級開始,便記錄其在校學習成長過程,從而形成綜合素質評價檔案,作為普通高校招生錄取的參考;同時將實行「兩依據,一參考」高考錄取模式;結合國家職業教育改革的實施,進一步完善普通高下對口招生考試,高職院校單獨招生制度,構建符合職業教育特徵的技能型人才選拔制度。
「湖南高考改革後,將延續現行高考報名條件要求,高中學業水平合格性和選擇性考試不關聯,選擇性考試的成績不做高考報考條件,對考生合格性考試是否合格不做要求,滿足學生自主選擇權。同時,選擇性考試和外語統科目只考一次,這樣不僅符合湖南省情,也不會增加考生負擔和組考負擔,同時還避免了不同次考試考試成績不可比的問題。」黃揚清表示,為了避免再選科目中某科目考試人數過少,還建立選擇性考試再選科目託底保障機制,以保障基數為準,從高到低進行等級賦分。
「雙高聯盟」架起高校高中溝通橋梁
普通高中教育是國民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人才培養中起著承上啟下的關鍵作用,而高等教育作為培養高層次人才的搖籃和科研創新的重要陣地,為國家提供強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撐。在國家教育諮詢委員會委員、國家教育考試指導委員會委員劉海峰看來,新高考在打破文科分科選考組合眾多,增加學生自主選擇權,促進高中辦學多樣化的同時,也將面臨選課走班教學給薄弱學校基礎設施和師資帶來壓力,不同科目選考人數增減顯導致教師隊伍結構性失衡等問題。
長沙市周南梅溪湖中學校長葉雙秋表示,對於高中而言,走課選班、綜合評價和優化課堂教學等育人方式改革是否取得成效,如何進一步順應科學公平選才的新高考改革趨勢,總結經驗教訓、提升辦學質量,是很多高中校長都在認真思考的問題。對於高校而言,在新考試模式和「院校專業組」的新招生錄取模式下,如何選拔到合適人才,提高學校生源質量,關係到高校人才培養和學科發展根本利益。湖南「雙高聯盟」將加強高校和高中合作,共同研討高中高校協同育人的理念、方法和體制機制,紮實推進全國高校和湖南高中開展多樣化、多層次的協同育人探索合作,實現平臺共建、資源共享、協同發展、促進新時代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為目標,切實提高育人水平,提升人才培養質量,促進普通高中多樣化有特色發展。
新高考時代,高中高校攜手育人
「當前普通高中教育正處於普及攻堅,課程改革和高考綜合改革三大改革同步推進的關鍵時期,這些新任務迫切需要高中和高校共同樹立協同育人理念,加強合作交流,不斷通過深化改革,著力破解當前面臨的體制機制性障礙,才能確保高考綜合改革能夠有效銜接,協同推進。」長沙市一中校長助理彭健表示,2021年湖南省即將迎來高考改革後第一屆參加高考學生,這既是對高中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成效的一次檢驗,也是對高校創新招生管理工作模式,實現精準招生對接的挑戰。
「新高考的價值在於促進素質教育,在於幫助學生實現全面發展和健康成長。」湖南省教育科學研究院副院長楊敏認為,普通高中肩負著「育分」與「育人」雙重歷史使命,在相當長的時期,「育分」被置於顯要位置,阻礙了素質教育發展。將「育人」放在優先位置,是普通高中在更新價值定位過程中的必然選擇,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出發點,普通高中應該讓學生的思想品德、學業水平等實現最大限度的優化,確實為高等院校輸送綜合素質優秀的人才。
中南大學本科生招生辦主任劉鐵雄認為,高等教育作為培養高層次人才的搖籃和科研創新的重要陣地,要更好形成深入推進全國高校和湖南高中聯合進行多形式、多渠道、有特色和富有成效的教育活動,全心全意服務於學生家長和老師。各高校將積極構建體系開放靈活多樣的合作機制,以教育資源共建共享為基礎,促進高校與普通高中合作共建,拓寬學生學習空間,為學生適應社會生活,接受高等教育和未來職業發展打下良好基礎。
【來源:三湘都市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