涅槃:五上分結斷,應證應轉——證四果

2021-02-19 菩提樹下

 

第一篇 聲聞涅槃

第四章 聲聞涅槃之證轉

第五節 五上分結斷,應證應轉——證四果

 

在聲聞解脫道中真正的聖者,是三果、四果人,這是因為已經超越欲界五欲而行於梵行中,永遠不再還來欲界中而繼續走向無餘涅槃了,由此故說初果與二果都只是方便稱為聖者;所以得要斷了五下分結或斷了五上分結,才是解脫道中的真正聖者。

 

五上分結者,第一為色界愛,第二為無色愛,第三為掉舉,第四為我慢(於覺知心與意根心中仍有極微細的喜樂自我繼續存在),第五為無明。若是還沒有斷除這五個結,就不能超越色界、無色界等上界境界,因此名為五上分結。對於色界的初禪天乃至四禪天的境界愛是否已經斷除?也就是說,對於初禪境界乃至四禪境界的愛著是否已經斷除?得要從實證初禪乃至第二禪以後(至少要能證得具足圓滿的初禪),然後觀察自己對色界這四種境界的愛著,觀察自己對這四種色界境界的掉舉情況;觀察自己對於這四種境界中的自我有沒有出現極微細的喜樂心?也就是觀察若在此四種境界中有自我的存在,有沒有心生喜樂?也要觀察這四種境界中的自我與定境法塵都是生滅性的虛妄法,斷除對色界這四種境界性的無明。對色界四種境界相應的心態應該如是觀察,對於無色界的四種境界相,也應比照如是正理,一一加以觀察。

 

必須如此深入一一觀察無誤,再也沒有色界我、無色界我的自我存在的喜樂了,思惑無明具足斷盡了,這五個上分結已經斷盡無餘了,心中想的只是舍壽後永遠不再領受後有了,此時應有二禪相應的定力,至少要有具足圓滿的初禪定力相應,舍壽時即不會再出生中陰身,更不會再去色界或無色界中受生,永遠不受後有而成為無餘涅槃,真正「我生已盡」才是真的慧解脫阿羅漢。此後在舍壽前永遠都住於清淨行中,心中的作意只是想要滅除自己成為無餘涅槃,對於色界、無色界等上二界的境界,以及對於未來世將會有上二界自我的事,都沒有愛樂,一心要取無餘涅槃。必須如此運轉其解脫智慧與作意,顯示自己的解脫作意恆時存在而無動轉,這樣才算是解脫果的涅槃作意確實有證轉。若無如是滅儘自己成為涅槃之作意證轉,即不能稱之為實證四果的聖者。

 

 

亦因如是,平實於佛菩提果亦主張必須完成對相見道位應修證的針對無生法之種種別相忍,並已修集入地所必須具備之廣大福德,兼有不退轉之初禪具足發起,並且不退轉於初禪之離欲功德──已如實斷除欲界愛;再憑相見道位圓滿之智慧功德成就如實斷除三界愛之功德——斷盡思惑成慧解脫,確定自己舍壽後能取無餘涅槃(或者至少要有頂級三果之解脫果實證),然後留惑潤生,再於佛像前發起十無盡願,對此十大無盡願生起了增上意樂方能入地。如是而說解脫道之證果與佛菩提道之證果,謂於所證必須有其各個果位及不同位階應當相應之定力作為支持,方能於實證之後運轉其所證之智慧而真得佛菩提果或解脫果,方名如實證轉者。已如實證轉者,方名真實證果者;若已證而不能如實運轉者,即非真實證轉者,徒有其慧即名幹慧,不能發起實證者都有的證轉功德,即不得自稱為真實證果者,否則死後不免大妄語業果報。所以,是否真的有證轉,而證轉的內涵(智慧及果位相應之定力)是否符合各該果位所應有之內涵,乃判斷是否真正證果的標準;這個是否證轉的檢驗標準,通於大小乘一切聖者。

 

 

得初禪以後,斷除對三界五陰的執著可得聲聞涅槃,《雜阿含經》卷31 明載: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比丘若行、若形、若相,觀離欲、惡不善法,有覺有觀,離生喜樂,初禪具足住。彼不憶念如是行、如是形、如是相,然於彼色、受、想、行、識法,作如病、如癰、如刺、如殺、無常、苦、空、非我思惟;於彼法生厭、怖畏、防護,生厭、怖畏、防護已,以甘露門而自饒益,如是寂靜,如是勝妙,所謂舍離;餘愛愛盡,無欲、滅盡、涅槃。」

 

語譯如下:

 

那個時候,世尊告訴諸比丘說:「假使比丘或者在身行上面、或是在身相上面、或是在心相上面,觀察到自己已經遠離五欲、惡劣的不善法,有覺有觀,遠離欲界生而獲得喜樂,初禪具足安住而證得猗覺支。他不再憶念像這樣的身行、像這樣的身形、像這樣的心相,然而他於那色、受、想、行、識等五個法,作出了如病、如癰、如刺、如殺、無常、苦、空、非我的正思惟;便於五蘊等法生厭而想要捨棄、怖畏再度受生而有五蘊、防護心意不再對五蘊執著,像這樣子生厭、怖畏、防護以後,以甘露法門而自己得到饒益,像這樣子寂靜,像這樣子勝妙,是我所說的舍離;其餘內我所、外我所的貪愛已經滅盡,無有欲心、滅盡上二界五蘊、證得涅槃。」

 

這已經很明確地開示給大眾:至少要有不退轉而具足的初禪定力,斷除五下分結或五上分結時,才能與解脫道的斷結智慧相應,才能有三果、四果的智慧證轉,才是真正的三果、四果聖者。若沒有證四果時應有的定力支持,則不能證轉四果的解脫功德,只是幹慧而形同世人所說的知識,並非實證第四果的聖人。

 

(本章已完,敬請關注下一期連載,點擊左下角「閱讀全文」按鈕在線閱讀本書)

往期精彩連結(點擊閱讀): 

 

相關焦點

  • 涅槃:五下分結斷,應證應轉——證三果
    第一篇 聲聞涅槃第四章 聲聞涅槃之證轉第四節 五下分結斷,應證應轉——證三果  由於二果功德之證轉,於二果人之果德已經證轉而極穩定,已不退轉於二果人之果德以後,開始探求三果聖者之果德:三果人所斷之五下分結內涵為何?
  • 五上分結和五下分結
    今天,我們複習一下「沙門四果斷除煩惱的層次」,也就是五下分結和五上分結,這個挺重要的。1.沙門四果是什麼?誰知道?C:須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羅漢果(分別對應1-4果)。老師:都回答的不錯,沙門四果,就是指初果、二果、三果、四果。也就是:須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羅漢果 。佛教修行的四個果位,就叫做沙門四果。
  • 三轉四諦法輪略釋
    二勸修轉,謂此是苦,汝應知。此是集,汝應斷。此是滅,汝應證。此是道,汝應修。三作證轉,謂此是苦,我已知。此是集,我已斷。此是滅,我已證。此是道,我已修。  初、示相轉(注1),是說:「此是苦,逼迫性。此是集,召感性。此是滅,可證性。此是道,可修性。」二、勸修轉,是說:「此是苦,汝應知。此是集,汝應斷。此是滅,汝應證。此是道,汝應修。」
  • 四果阿羅漢的境界 | 虛雲老和尚是證果的聖人(宣化上人)
    色塵:證得初果之人不入六塵,他有一種定力,無論再好的美色當前,他也不動心。聲塵:一般人喜好聽悅耳的音樂歌曲。但是證得初果的人,無論善惡好壞是非聲音,他都不動搖,不為聲塵所轉,而能轉聲塵。香塵:人喜歡聞香味,但嗅著臭味則起厭噁心,有個歡喜與厭惡,即是有愛憎心,起愛憎心就被香塵所轉。味塵:平常人吃到好滋味,則大吃特吃。但一到不好的滋味,就不喜歡吃,這又是被味塵所轉。
  • 阿含正義 | 有餘涅槃與無餘涅槃
    如果比丘滅了五下分結,就是斷了薩迦耶見、戒禁取見、疑見及貪慾與瞋恚,就可以在別處入涅槃,不還來此世間,這樣名之為有餘涅槃界。那什麼是無餘涅槃界呢?如果比丘滅盡三界生死輪迴的有漏法,成無漏心解脫、智慧解脫,可以自身作證而自遊戲:自知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更不受後有,能如實知之,這就是無餘涅槃界。有這兩種不同的涅槃界,所以比丘們應當要尋求智慧的善巧方便,求得無餘涅槃界。就是要這樣,諸比丘們!
  • 《涅槃(上、下冊)─解說四種涅槃之實證及內涵》自序
    今者平實欲令末法時期佛門四眾皆具正見、知涅槃故,促使助人解脫生死之釋迦如來正法得以久住,廣利人天,自應寫作此書以廣利之。無智之人謂佛門凡夫也,世俗法中之一切凡夫則屬此書之所不論。然而末法時代佛門之中今已凡夫處處,大眾既已歸投佛門之中,上焉者,則我實證涅槃之菩薩當令諸人滅愚生智,此世得證大乘本來涅槃;下焉者,則能因斷我見故得聲聞初果,未來無量世中常離三惡道,最後終得解脫生死,以此第二因緣寫作此書。
  • 《涅槃(上、下冊)——解說四種涅槃之實證及內涵》自序
    今者平實欲令末法時期佛門四眾皆具正見、知涅槃故,促使助人解脫生死之釋迦如來正法得以久住,廣利人天,自應寫作此書以廣利之。無智之人謂佛門凡夫也,世俗法中之一切凡夫則屬此書之所不論。然而末法時代佛門之中今已凡夫處處,大眾既已歸投佛門之中,上焉者,則我實證涅槃之菩薩當令諸人滅愚生智,此世得證大乘本來涅槃;下焉者,則能因斷我見故得聲聞初果,未來無量世中常離三惡道,最後終得解脫生死,以此第二因緣寫作此書。
  • 四果阿羅漢的境界,虛雲老和尚是證果的聖人
    方才說的四果阿羅漢,到這種阿羅漢的位置上,不需要再學了,這叫無學位;初果到三果,都叫有學位。四果阿羅漢又叫證道位,二果和三果叫修道位,在這地位是修道,初果叫見道位。初果阿羅漢又叫須陀洹果,是羅漢的初步。證得初果的羅漢,生死還未了,故叫見道位。須陀洹是梵語,譯為『入流』,入聖人的法性流,逆凡夫的六塵流。六塵即是色、聲、香、味、觸、法。
  • 四果阿羅漢的境界丨虛雲老和尚一生的感應(宣化上人)
    方才說的四果阿羅漢,到這種阿羅漢的位置上,不需要再學了,所以叫無學位;初果到三果,都叫有學位。四果阿羅漢又叫證道位,二果和三果叫修道位,在這地位是修道,初果叫見道位。在本經後邊說:「慎勿信汝意,汝意不可信。」你特別要小心,不要相信自己的意念,你自己的意念不可以相信的。證四果阿羅漢乃可信汝意,你什麼時候證得四果了,那時候才可以相信你自己的意思。
  • 四果阿羅漢,三果阿那含.二果斯陀含,初果須陀洹
    你能修二百五十戒,這就是成就你的戒學;能進止清淨,這就是成就你的定學;修四真道行,這就是成就你的慧學。戒定慧修成了,貪嗔痴就破了;破了貪嗔痴,所以證阿羅漢果。阿羅漢有四種:初果阿羅漢、二果阿羅漢、三果阿羅漢、四果阿羅漢。證得四果阿羅漢,這樣才正式了生死了。阿羅漢者。能飛行變化。曠劫壽命。住動天地。『阿羅漢者』:怎麼叫阿羅漢呢?
  • 所謂 過河不需舟 證得四果阿羅漢 修而無修,無修而修,便無學位
    錯亂便是不應該做而做,應做而不做。不顛倒便是應做而做,不可做而不做。要了解妄是以真屬實相那邊生出去。要了解妄的壓根是真的,把妄除掉,真就現出去,要是把各自的識心去除,本有聰慧就現前。那樣,就具足清淨眼,才能見到佛。大家為什麼不掌握正法?由於無明在作怪,起貪婪,有欲心,故邪正分不清。假如把無明破了,沒有貪婪、沒有欲心,就明白什麼叫正法、什麼叫邪法,一切難題都可以得到解決。
  • 解脫 | 涅槃及分類:有餘涅槃,無餘涅槃
    《大乘起信論》  稱:「以無明滅故,心無有起;以無起故,境界隨滅;以因緣俱滅故,心相皆盡,名得涅槃。」佛教大小乘對涅槃有不同的說法。一般分有餘涅槃和無餘涅槃兩種。一個修行者證得阿羅漢果,這時業報之因已盡,但還有業報身心的存在,故稱有餘涅槃;及至身心果報也不存在,稱無餘涅槃。
  • 菩提涅槃與三身四土
    菩薩精進六度、三學,達到究竟圓滿、永斷諸障,便得「斷果」之「無住涅槃」;轉識成知、三身顯現,便證「智果」之「無上正等菩提」。「涅槃」,漢譯寂靜、寂滅、圓寂;最初的含義是「熄滅」:針對「生死」,指煩惱恆盡、不受後有。大乘佛教分述為四:自性涅槃、有餘依涅槃、無餘依涅槃和無住涅槃。
  • 漫談陽明胃熱證與胃熱津傷證的病機證治異同
    陽明胃熱證的病理機制為:無形熱邪充斥陽明氣分,「熱結在裡,表裡俱熱。」以身大熱,不惡寒,反惡熱,大汗出,大渴,脈洪大為主要見證;熱邪充斥三陽時尚可見腹滿身重、難以轉側,口不仁、面垢、譫語、遺尿;當熱邪深伏陽氣被鬱,還可見脈滑而厥等證。
  • 有餘涅槃、無餘涅槃.
    真覺法師【開示】涅槃在佛經中我們經常會看到某某尊者去世了,人們稱之為涅槃,比如佛陀去世時就稱作涅槃。事實上,並不是佛或阿羅漢死去的時候才證得了涅槃,只是此時的涅槃叫做「無餘涅槃」。所謂無餘涅槃是相對有餘涅槃而說的。
  • 涅槃到底是什麼意思?
    佛法清淨無染就是涅槃。佛性常恆無有變異,光明自在,當下就是涅槃。凡夫之輩無明覆故,令諸眾生不能得見涅槃,雖處涅槃性,不見涅槃,始終不得解脫生死。涅槃又譯為般涅槃、波利暱縛男、泥洹、涅槃那,意譯為圓寂、滅度、寂滅、無為、解脫、自在、安樂、不生不滅等。涅槃是將世間所有一切法都滅盡而僅有一本住法圓滿而寂靜的狀態,所以涅槃中永遠沒有生命中的種種煩惱、痛苦,苦行,動物、人、屍體火化後,從此不再受後有,也就是不再有下一世的六道輪迴。這個術語最早源自於古印度婆羅門教,當時眾說紛紜也都無法實證什麼是涅槃?
  • 釋氏源流應化事跡│轉妙法輪
    苦應知。集當斷。滅應證。道當修。世尊喚彼五人。善來比丘。鬚髮自落。袈裟著身。即成沙門。時世尊問彼五人。汝等比丘。知色受想行識。為是常為無常耶。為是苦為非苦耶。為是空為非空耶。為有我為無我耶。時五比丘。聞佛說是五陰無常。漏盡意解。成阿羅漢果。即便答言。世尊。色受想行識。實是無常。苦空無我。地神歡喜唱言。如來今日。於此轉妙法輪。展轉唱聲。至三十三天。於是世間。始有三寶。如來大聖。是為佛寶。四諦法輪。
  • 諸宗部——釋迦如來涅槃禮讚文
    嘗讀涅槃後分。如來滅後。梵釋天眾大龜氏等。莫不皆以偈頌為之哀嘆。又僧祇律。令涅槃日稱揚佛德。於是追述化跡輒成讚辭。凡十四章章八句。初十章贊佛。次一章贊法。後三章贊僧。其諸方軌亦備行用。所冀吾眾於二月十五日。嚴事經像精設供養。命聲德者唱之。以展必哀之誠矣。昔孤山中庸子有涅槃八德贊。蓋仿於傅徽白衣觀音禮而作也。以為吳蜀音韻碩異。故江浙間多不行焉。今擬天竺法師贊智者文撰之。非苟好異務在生善。
  • 涅槃是什麼意思?佛教的涅槃是怎麼回事?
    涅槃,佛教用語,讀作:niè pán。意義是指清涼寂靜,惱煩不現,眾苦永寂;具有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遠離一異、生滅、常斷、俱不俱等等的中道體性意義;也即成佛,指經過幾年或則幾十年的修養,調理自己的思想,斷除大腦裡面不好的思想、程序、情感,最終達到沒有煩惱,超脫生死的境界,也就是無所得,無執著,隨緣而不變的圓滿境界。
  • 佛說三轉法輪經
    爾時世尊告五苾芻曰:「汝等苾芻!此苦聖諦,於所聞法,如理作意,能生眼智明覺。汝等苾芻!此苦集、苦滅、順苦滅道聖諦之法,如理作意,能生眼智明覺。」「汝等苾芻!此苦聖諦是所了法,如是應知,於所聞法,如理作意能生眼智明覺。「汝等苾芻!此苦集聖諦是所了法,如是應斷,於所聞法如理作意,能生眼智明覺。「汝等苾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