涅槃:五下分結斷,應證應轉——證三果

2021-02-19 菩提樹下

 

第一篇 聲聞涅槃

第四章 聲聞涅槃之證轉

第四節 五下分結斷,應證應轉——證三果


  由於二果功德之證轉,於二果人之果德已經證轉而極穩定,已不退轉於二果人之果德以後,開始探求三果聖者之果德:三果人所斷之五下分結內涵為何?這是由於薄貪瞋痴之果德所致,方有如是意欲,想要進求三果聖者之功德,將解脫果繼續往上推進。

  三果聖者所應證者,即是五下分結斷。五下分結是說解脫果中超越二果人時所應斷除之結使,若不能修斷即無法超越下界(欲界),因此而名為下分結。下分結總共有五個,故名五下分結;五下分結是求證三果的人所應斷,斷已方能超越三界中的下界——欲界。上分結是求證阿羅漢果的人所應斷,若不能斷除上分結,即不能超越色界、無色界等上二界,因此名為上分結;上分結總共有五個,因此名為五上分結。五下分結的內容是:身見、疑見、戒禁取見、貪、瞋。

  前三是初果人之所斷,但初果人對三縛結斷除的內涵仍很粗糙,對於三縛結中的較微細內涵(上二界之結使)並未具足了知,尚未全部斷除,側重在欲界我虛妄的見地上;進修二果而達成薄貪瞋痴之解脫境界以後,欲界中的五欲已經不能對他產生明顯的作用了,他在三縛結的更微細內涵漸漸有了許多的觀察,於是對三縛結的微細部分已經斷除了大部分;這時開始觀察三縛結的全部內涵,擴大觀察而及於色界、無色界的全部,對其中的微細身見、疑見、戒禁取見也加以具足觀察而斷除之。然後觀察自己的心境尚未脫離欲界愛、欲界瞋的境界,於是努力觀察自己與欲界法相應的貪與瞋,歷緣對境之中時時修斷。由於對欲界中相應的貪與瞋的集已經修斷的緣故,不再有相應於欲界境界的貪與瞋了,於是斷除了五下分結,成為三果人。

  然而自己是否真的成為三果人了?不僅要在見地智慧上加以如實檢驗,還應於證轉上面加以觀察:自己在欲界五欲上面是否真的遠離而不再貪愛了?這個遠離而不再貪愛,並非只是身口上的行為已經遠離,而是必須確定心中真的遠離了,否則向人表明自己已證三果時,即是犯下大妄語業了,因此必須有明確的檢驗標準。這個明確的檢驗標準,就是禪定有無發起?而且是否為該禪定的不退轉者?誠如平實於2007 年2 月出版的《阿含正義》第四輯中說:「阿含解脫道中,有證得初禪的凡夫,沒有不證初禪的三果人,也沒有不證初禪的慧解脫阿羅漢。」這意思是說,三果的實證,要有斷除五下分結的實證與運轉;若沒有已經證轉的事實,就是還沒有三果的果德,只是空有斷除五下分結的智慧(知識),並無三果人的實質。如此而說自己已經實證三果的果位了,卻沒有三果人應有的果德,仍然是大妄語人;想要實證三果涅槃的人,於此必須特別留意。

 


  這就是說,三果人應有的果德是否已經證轉了?是一切修證解脫道而想要確認自己是否已經成為三果人的修行者,都應該如實理解、如實證驗之事。換句話說,智慧上面已經具足三果人的果德了,但是身口意行上面仍然沒有三果人的實質,就不是真正的三果人,仍然只是二果人,最多成為三果向;因為他在三果果德上面並沒有發起,空有三果人斷五下分結的智慧,這只是幹慧而非實證。那麼如何是三果的實證?這就必須從是否已經把五下分結具足證轉來作檢驗。檢驗的標準就是有沒有進而具足初禪的實證?若沒有初禪的實證,或是初禪的實證已經有了,但是並未具足,他只能成為下品的三果人,成為上流般涅槃者,死後得要受生於初禪天中成為梵眾天,在初禪天中死後受生去二禪天中,如是往上次第受生而到四禪天,乃至有人得要次第上生到非想非非想天中舍壽時,方能入無餘涅槃。

  若是初禪已經實證了,但是不久又退失了,或者不退失但卻不具足;這樣的人無法永遠安住於三果人的實質中,因為斷除五下分結的功德並沒有繼續證轉,不能自稱為已證三果。若是初禪具足之後,努力保任而使身口意三行永遠不墮於欲界法中,三縛結的上二界細相也具足了知而遠離了,欲界法相應的貪與瞋也全部斷除了,再也不能相應了,於是初禪永不退失,能使三果人的果德持續運轉不斷,才能宣稱已經證得第三果;否則,他是證不到三果涅槃的。若是已經具足圓滿證得三果人斷五下分結的內涵,使他斷五下分結的果德具足圓滿運轉了,他便是證得極清淨的三果,他的初禪將是圓滿而堅固的,顯現於外就是身口意行猶如阿羅漢一般。當他死時將會證得中般涅槃,於第一次中陰身的境界中,觀察為何不能進入無餘涅槃的原因,發覺原來是由於我慢(因有細意識我存在而生喜)所遮障,於是當下斷除我慢,在第一個中陰身壞滅時就不再生起第二個中陰身,永盡後有而成為無餘涅槃。以此緣故,世尊說三果人證得有餘涅槃:《增一阿含經》卷7〈火滅品 第16〉:「有此二涅槃界,云何為二?有餘涅槃界、無餘涅槃界。彼云何名為有餘涅槃界?於是比丘滅五下分結,即彼般涅槃,不還此世,是謂有餘涅槃界。彼云何為無餘涅槃界?於是比丘盡有漏、成無漏,意解脫、智慧解脫,自身作證而自遊戲:生死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更不受有,如實知之,是謂無餘涅槃界。」二果人不得名為證涅槃者,因為尚無能力遠離欲界法故,尚無能力到達色界境界故,由此證明三果人的「所作已辦」內涵中,必須有不退的初禪定力方能證轉解脫功德,也就是 世尊說的「梵行已立」,允為誠言。如是正見,末法時代修慧而不肯實修定力的學人,都應注心留意之,以免自稱三果聖者而成為大妄語人時猶不自知。 

 

(本章未完待續,敬請關注下一期連載,點擊左下角「閱讀全文」按鈕在線閱讀本書)

往期精彩連結(點擊閱讀): 

相關焦點

  • 涅槃:五上分結斷,應證應轉——證四果
    第一篇 聲聞涅槃第四章 聲聞涅槃之證轉第五節 五上分結斷,應證應轉——證四果 在聲聞解脫道中真正的聖者,是三果、四果人,這是因為已經超越欲界五欲而行於梵行中,永遠不再還來欲界中而繼續走向無餘涅槃了,由此故說初果與二果都只是方便稱為聖者;所以得要斷了五下分結或斷了五上分結,才是解脫道中的真正聖者。
  • 五上分結和五下分結
    好,我們看看,下品的五個煩惱,有哪些:五下分結:欲界貪、嗔恚、我見(身見)、戒禁取見、對正法的疑。以前我講過,我們證初果的那個剎那,頓時就可以斷除三個煩惱是哪三個,誰還記得?A:我見、戒禁取見、疑。老師:對,我見、戒禁取見、疑,這是初果要斷的三種煩惱,三種結。
  • 三轉四諦法輪略釋
    二勸修轉,謂此是苦,汝應知。此是集,汝應斷。此是滅,汝應證。此是道,汝應修。三作證轉,謂此是苦,我已知。此是集,我已斷。此是滅,我已證。此是道,我已修。  初、示相轉(注1),是說:「此是苦,逼迫性。此是集,召感性。此是滅,可證性。此是道,可修性。」二、勸修轉,是說:「此是苦,汝應知。此是集,汝應斷。此是滅,汝應證。此是道,汝應修。」
  • 阿含正義 | 有餘涅槃與無餘涅槃
    彼云何名為有餘涅槃界?於是比丘滅五下分結,即彼般涅槃,不還來此世,是謂名為有餘涅槃界。彼云何名為無餘涅槃界?如是比丘盡有漏,成無漏,意解脫,智慧解脫,自身作證而自遊戲:生死已盡,梵行已立,更不受有,如實知之,是謂為無餘涅槃界。此二涅槃界,當求方便至無餘涅槃界。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現在我先將經文解釋一下:在那個時候,世尊告訴比丘們說:「有兩種不同的涅槃界,是哪兩種呢?
  • 菩提涅槃與三身四土
    菩提涅槃與三身四土天佑一切佛教,不出教、理、行、果四科;以上是對前三部分的紹介。瑜伽行果,分為「涅槃」(果斷)與「菩提」(果智)兩大課題。菩薩精進六度、三學,達到究竟圓滿、永斷諸障,便得「斷果」之「無住涅槃」;轉識成知、三身顯現,便證「智果」之「無上正等菩提」。「涅槃」,漢譯寂靜、寂滅、圓寂;最初的含義是「熄滅」:針對「生死」,指煩惱恆盡、不受後有。大乘佛教分述為四:自性涅槃、有餘依涅槃、無餘依涅槃和無住涅槃。
  • 《涅槃(上、下冊)─解說四種涅槃之實證及內涵》自序
    但涅槃有四種:二乘聖者的有餘涅槃、無餘涅槃,以及大乘聖者的本來自性清淨涅槃與佛地的無住處涅槃。大乘聖者實證本來自性清淨涅槃,於入地前再取證二乘涅槃,然後起惑潤生而舍離二乘涅槃,繼續進修至七地滿心前斷盡三界愛之習氣種子隨眠,依七地無生法忍之具足而證得念念入滅盡定。八地後進斷異熟生死,直至妙覺地;最後下生人間成佛之時,具足四種涅槃才是真正的成佛。
  • 《涅槃(上、下冊)——解說四種涅槃之實證及內涵》自序
    是故解說涅槃之種種義,令當代佛門四眾周知而生起真實了知涅槃之聞慧,而後如理作意思惟,方可生起正確之思慧,遠離不如理作意之思惟;爾後修學三乘菩提時方有實證之因緣,此乃本書寫作之初因。  二者,無智之人不知涅槃,解脫知見嚴重短缺,何況能證?乃至號稱為導師之臺灣佛門有名法師,竟於書中宣稱涅槃是不可知、不可說的,下焉者又何有稍知涅槃正理之可能?則證涅槃之緣即告斷絕。
  • 解脫 | 涅槃及分類:有餘涅槃,無餘涅槃
    《大乘起信論》  稱:「以無明滅故,心無有起;以無起故,境界隨滅;以因緣俱滅故,心相皆盡,名得涅槃。」佛教大小乘對涅槃有不同的說法。一般分有餘涅槃和無餘涅槃兩種。一個修行者證得阿羅漢果,這時業報之因已盡,但還有業報身心的存在,故稱有餘涅槃;及至身心果報也不存在,稱無餘涅槃。
  • 有餘涅槃、無餘涅槃.
    真覺法師【開示】涅槃在佛經中我們經常會看到某某尊者去世了,人們稱之為涅槃,比如佛陀去世時就稱作涅槃。事實上,並不是佛或阿羅漢死去的時候才證得了涅槃,只是此時的涅槃叫做「無餘涅槃」。所謂無餘涅槃是相對有餘涅槃而說的。
  • 佛說三轉法輪經
    爾時世尊告五苾芻曰:「汝等苾芻!此苦聖諦,於所聞法,如理作意,能生眼智明覺。汝等苾芻!此苦集、苦滅、順苦滅道聖諦之法,如理作意,能生眼智明覺。」「汝等苾芻!此苦聖諦是所了法,如是應知,於所聞法,如理作意能生眼智明覺。「汝等苾芻!此苦集聖諦是所了法,如是應斷,於所聞法如理作意,能生眼智明覺。「汝等苾芻!
  • 傷寒論:陽明三急下證與少陰的三急下證有何區別聯繫?
    少陰病三個急下證的內容,在《傷寒論》中見於下述三條原文:第320條:「少陰病,得之二三日,口燥咽幹者,急下之,宜大承氣湯。」急下的依據,在於本證屬少陰熱化津傷燥結。因為少陰經脈循喉嚨,挾舌咽,發病之初即見口燥咽幹及陽明腑實諸證,說明邪熱熾盛,腎水既傷,又傳陽明化燥成實。
  • 漫談陽明胃熱證與胃熱津傷證的病機證治異同
    陽明胃熱證的病理機制為:無形熱邪充斥陽明氣分,「熱結在裡,表裡俱熱。」以身大熱,不惡寒,反惡熱,大汗出,大渴,脈洪大為主要見證;熱邪充斥三陽時尚可見腹滿身重、難以轉側,口不仁、面垢、譫語、遺尿;當熱邪深伏陽氣被鬱,還可見脈滑而厥等證。
  • | 辨厥陰病脈證並治系列(三)
    本證向愈或向劇兩種轉歸:一是數日之後,小便利而色白,為裡熱已除,欲得食乃胃氣亦和,故其病轉向愈;另一是病情轉劇而見厥而嘔、胸脅煩滿等,表明熱邪轉甚,陽氣被阻隔,陰陽氣不相順接,形成典型的熱厥,若再進一步發展,熱邪損傷陰絡,則可發生便血等變證。
  • 三乘菩提清淨的差別
    而凡夫之人不證無餘涅槃,是因為他不知道入涅槃是什麼,當他知道入無餘涅槃是十八界斷滅,是自己滅失而不再存在了,他就不想證了;可是雖然凡夫們不想證涅槃,菩薩卻看一切凡夫也都是本來就已經涅槃。所以菩薩即使自身還沒有離開胎昧,下一輩子再來而使色身及覺知心全都換新了,不再是這一世的自己了,那時佛菩提的證量也都因為胎昧而忘光了,但是仍然認為自己還是可以再悟出來,只要正確的佛法還在人間繼續弘傳著。這樣現觀以後,心想:「我怕什麼!本來就涅槃,涅槃永遠存在,何必害怕?假使下輩子悟不出來,三輩子、十輩子以後,總還是有機會悟出來的。
  • 涅槃寂靜
    眾生只要被貪慾和執著所縛,就要造作新業,此業定會在無窮無盡的生死輪迴中表現出來。當所有形式的貪慾被消除之後,具有再生能力的業力停止了運作,此人即從生死輪迴中解脫,而證涅槃。佛教的解脫是從不息的生死之中獲得自在,而不是僅僅擺脫罪惡和地獄。   涅槃也被解釋為貪,嗔,痴三火的熄滅   「三界如火坑。」佛陀說道,「是什麼火點燃了此火坑?
  • 【腹證奇覽】大黃黃連瀉心湯證圖解(附三方及辨心煩諸證)
    如圖44所示,心下痞,覺有一物,以手按之濡軟,散之無物,兩傍無支結之感,但覺心下痞者,為大黃黃連瀉心湯證。此雖似梔子豉湯證按之濡,但梔子豉湯證不覺心下痞,且其濡者,殊為濡弱,如按棉絮,心中結痛或窒塞者,已論辨如前梔子豉湯證中。本方證為自覺痞滿,雖按之不硬,但不甚濡弱,深按至腹底有凝結者,為與梔子豉湯證不同之處。
  • 二乘所證少分涅槃與究竟涅槃之別
    菩薩以通達三乘菩提的智慧,清楚地體證認知而說:「阿羅漢、闢支佛、最後身菩薩,都還有無明住地的覆障,不是離一切過解脫、不是一切清淨、不是成就一切功德,不能說為『得』常住涅槃。」因此菩薩說:以成就有餘解脫、有餘清淨、有餘功德故,知有餘苦、斷有餘集、證有餘滅、修有餘道,是名得少分涅槃;得少分涅槃者,名向涅槃界。
  • 四果阿羅漢,三果阿那含.二果斯陀含,初果須陀洹
    住動天地,又有一個說法,說阿羅漢的一行一動,無論他做什麼,天地都為之震動。那麼以上這是阿羅漢簡單的解釋。次為阿那含。阿那含者。壽終靈神。上十九天。證阿羅漢。『次為阿那含』:四果阿羅漢證的是無學位,三果阿那含是有學位。二果斯陀含,他斷了欲界六品的思惑,還有三品的思惑沒有斷。
  • 釋氏源流應化事跡│轉妙法輪
    苦應知。集當斷。滅應證。道當修。世尊喚彼五人。善來比丘。鬚髮自落。袈裟著身。即成沙門。時世尊問彼五人。汝等比丘。知色受想行識。為是常為無常耶。為是苦為非苦耶。為是空為非空耶。為有我為無我耶。時五比丘。聞佛說是五陰無常。漏盡意解。成阿羅漢果。即便答言。世尊。色受想行識。實是無常。苦空無我。地神歡喜唱言。如來今日。於此轉妙法輪。展轉唱聲。至三十三天。於是世間。始有三寶。如來大聖。是為佛寶。四諦法輪。
  • 柴胡桂枝幹薑湯證病位、病機、方義分析
    張國駿將柴胡桂枝幹薑湯證與柴胡桂枝湯證、大柴胡湯證、柴胡加龍骨牡蠣湯證、柴胡加芒硝湯證共同列為少陽病兼證,肯定了該方證病位在少陽,證屬少陽樞機不運,兼太陰脾寒水停。郝萬山認為該方證是由於傷寒汗不得法,復用下法,汗下兩傷,津液受損,脾氣被傷,致邪傳少陽,三焦受阻,為少陽樞機不利,經腑不和,屬轉屬性少陽病之經腑同病兼津傷陽損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