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涅槃與三身四土

2020-12-17 佛天慈佑一沙門

菩提涅槃與三身四土

天佑

一切佛教,不出教、理、行、果四科;以上是對前三部分的紹介。瑜伽行果,分為「涅槃」(果斷)與「菩提」(果智)兩大課題。菩薩精進六度、三學,達到究竟圓滿、永斷諸障,便得「斷果」之「無住涅槃」;轉識成知、三身顯現,便證「智果」之「無上正等菩提」。

「涅槃」,漢譯寂靜、寂滅、圓寂;最初的含義是「熄滅」:針對「生死」,指煩惱恆盡、不受後有。大乘佛教分述為四:自性涅槃、有餘依涅槃、無餘依涅槃和無住涅槃。

《解深密經》云:「一切諸法,無生無滅,本來寂靜,自性涅槃。」自性涅槃多取「寂靜」義:佛法實相之「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即說明了寂靜涅槃由無常、無我真理所顯。

《中論》說:「未曾有一法,不從因緣生;是故一切法,無不是空者。」既然「緣起」,則其「性空」:當下諸法無生無滅、本來寂靜——自性涅槃。《無量義經》云:「一切諸法,自本來今,性相空寂,無大無小,無生無滅,非住非動,不進不退,猶如虛空,無有二法。」「自性」即本性——法爾如是。一切「存在」——染淨諸法,皆為識現。

《成唯識論》云:「本來自性清淨涅槃:謂一切法相真如理,雖有客塵,而本性淨,具無數量微妙功德;無生無滅,湛若虛空,一切有情平等共有;與一切法不一不異,離一切相、一切分別;尋思路絕,名言道斷,唯真聖者自內所證,其性本寂,故名涅槃。」

有餘依涅槃:「餘依」指有漏根身與器界。三乘行者依智慧力,簡擇諸法性相、斷滅煩惱業障;證般涅槃(涅槃與色身無關,指煩惱永滅、障礙盡斷之狀態),身體尚在。這一「苦依」未滅,故名有餘依涅槃。《成唯識論》云:「有餘依涅槃,謂即真如出煩惱障,雖有微苦所依未滅,而障永寂,故名涅槃」。

無餘依涅槃:等到色身亦滅——既滅苦因、更滅苦果;「餘依」永滅,不受後有,便稱無餘依涅槃。如《成唯識論》云:「無餘依涅槃:謂即真如,出生死苦,煩惱既盡,餘依亦滅,眾苦永寂,故名涅槃」。

如上二種涅槃,多依「寂滅」之義。菩提智慧以寂靜真如(自性涅槃)為所觀境,斷除世間苦因(煩惱障及業障),故立有餘依涅槃;滅盡世間苦果(根身器界的報障),故立無餘依涅槃。在原始佛教中,聖者證得阿羅漢果位,仍未命盡稱為有餘,命終舍報稱為無餘。

無住涅槃,又稱無上大涅槃,取「圓寂」義。《六祖法寶壇經機緣品》云:「無上大涅槃,圓明常寂照。」此為大乘佛教所獨有。諸大士由大智大悲力,不住生死、不住涅槃(趣向寂滅,故稱涅槃;又不同於無餘涅槃:無住涅槃是轉依離染所顯真實性。斷煩惱、所知二障所顯法性不生不滅,而大乘說法性、心性,是具無為——稱性功德的:不離法性而即法性),遠離二邊、見一味相;平等任運,度化眾生,窮未來際,寂照同時,無住而住,無住涅槃。如《成唯識論》云:「無住處涅槃:謂即真如出所知障,大悲般若常所輔翼;由斯不住生死涅槃,利樂有情,窮未來際,用而常寂,故名涅槃。」

四涅槃中,自性涅槃凡聖共有;有餘依、無餘依二涅槃,出世三乘無學聖者皆有;無住涅槃為大乘獨有。自性涅槃是不二法,乃非有非空之中道實相。有餘依、無餘依二涅槃,以自性涅槃為體;由斷滅煩惱障、業障、報障的世間苦因、苦果,出纏所顯。無住涅槃是大自在境界:不住輪迴、涅槃,自度度他、不取不舍、真俗圓融。

就「斷障的寂滅」而言,是無住大般涅槃;約「顯現的智慧」來講,就是圓滿的無分別智,也即三種佛身。

菩提,漢譯覺悟,乃覺悟真理的圓滿智慧。菩提有三種:謂聲聞菩提、獨覺菩提和如來無上大菩提。菩提不離「佛法」,即佛所成就功德之法。此功德之法,菩薩僅能成就一分,而不圓滿,惟佛方能圓滿成就,故名佛法。

具體而言:謂最清淨四無量心、八種解脫、八種勝處、十種遍處、無諍、願智、四無礙解、六種神通、三十二相、八十隨好、四一切相清淨、十力、四無畏、三不護、三念住、拔除習氣、無忘失法、大悲、十八不共佛法、一切相妙智等二十種功德佛法,如《攝大乘論彼果智分》廣說。

菩提不離四智(大圓鏡智、平等性智、妙觀察智、成所作智);所謂「轉識成智」,就是轉舍有漏之八識,得成無漏之四智。轉前五識為成所作智(「變化身」),轉第六識意識為妙觀察智(「受用身」:此二身是無常的),轉第七識末那識為平等性智,轉第八識阿賴耶識為大圓鏡智(「自性身」:本體常住)。最極清淨,更無有上,究竟圓滿。

八識所轉之大圓鏡智,有二十二種相應心品:謂清淨的五遍行、五別境、善十一及自淨識。《佛地經》云:「大圓鏡智者:如依圓鏡,眾像影現。如是依止如來智鏡,諸處境識眾像影現。唯以圓鏡為譬喻者,當知圓鏡如來智鏡平等平等,是故智鏡名圓鏡智。」

如來法性身土由此智所證,如來自報身土由此智所現;如大圓鏡,能顯一切身土影像。又如《成唯識論》云:「大圓鏡智相應心品:謂此心品,離諸分別;所緣行相,微細難知。不妄不愚,一切境相;性相清淨,離諸雜染。純淨圓德,現種依持;能現能生,身土智影。無間無斷,窮未來際;如大圓鏡,現眾色像。」

七識所轉之平等性智,如《成唯識論》云:「此心品觀一切法自他有情悉皆平等;大慈悲等恆共相應,隨諸有情所樂示現受用身土影像差別。」

又如《佛地經》云:「由十種相圓滿成就。證得諸相增上喜愛,平等法性圓滿成故;證得一切領受緣起,平等法性圓滿成故;證得遠離異相非相,平等法性圓滿成故;弘濟大慈,平等法性圓滿成故;無待大悲,平等法性圓滿成故;隨諸眾生所樂示現,平等法性圓滿成故;一切眾生敬愛所說,平等法性圓滿成故;世間寂靜皆同一味,平等法性圓滿成故;世間諸法苦樂一味,平等法性圓滿成故;修植無量功德究竟,平等法性圓滿成故。」

六識所轉之妙觀察智:此智善觀諸法自相共相、有情根性勝劣,攝諸法門,無礙而轉;雨大法雨,斷一切疑,令諸有情獲大利樂。如《佛地經》云:「譬如世界持眾生界,如是如來妙觀察智,任持一切陀羅尼門、三摩地門,無礙辯說諸佛妙法。」

《成唯識論》云:「此心品善觀諸法自相共相,無礙而轉,攝觀無量總持之門及所發生功德珍寶,於大眾會能現無邊作用差別皆得自在,雨大法雨,斷一切疑,令諸有情皆獲利樂」。

五識所轉之成所作智:此智心品乘本願力,普於十方現象世間示現種種變化三業,方便眾生聞法受教,解脫出離。如《成唯識論》云:「謂此心品為欲利樂諸有情故,普於十方示現種種變化三業,成本願力,所應作事。」

又如《佛地經》云:「如諸眾生勤勵身業,由是眾生趨求種種殉利務農勤工等事,如是如來成所作智勤身化業。由是如來示現種種工巧等處摧伏諸伎傲慢眾生,以是善巧方便力故,引諸眾生令入聖教成熟解脫。又如眾生受用身業,由是眾生受用種種色等境界,如是如來成所作智受身化業。由是如來住諸眾生種種生處,示同類生,而居尊位,由其示現同類生故。攝伏一切異類眾生。以是善巧方便力故,引諸眾生,令入聖教,成熟解脫。」

舍染而淨,轉依成佛,具足三身:法身、報身、化身。法身(自性身)以解性阿賴耶識離障為自性;由自性身而現起的一切中,受用身(報身)為地上菩薩現身說法,受用一切法樂;變化身為聲聞現身說法。四智除成所作外(此智純由後得智所成),其餘大圓鏡、平等性、妙觀察三種無不是以根本、後得二無分別智圓滿所成。

法身有廣、狹二說。廣義的法身指整個無漏佛果,一切清淨無為、有為諸功德法之所聚積。如《解深密經》云:「於諸地波羅蜜多善修出離,轉依成滿,是名如來法身之相。」又如《成唯識論》卷十云:「此牟尼尊所得二果,永離二障,亦名法身。」

狹義的法身專指清淨無為真如,也就是法性身或自性身。如《攝大乘論》云:「法性即身,故名法身;或是諸法所依止處,故名法身。」《成唯識論》稱為「自性身」:「謂諸如來真淨法界,受用變化平等所依;離相寂然、絕諸戲論,具無邊際真常功德;是一切法平等實性,即此自性,亦名法身,大功德法所依止故。」

報身,又名受用身;有自受用和他受用兩種。自受用身(自報身),由大圓鏡智相應心品所變現;是如來經三無數大劫修集無量福慧所感清淨圓滿果報之身,常能受用無邊廣大法樂。他受用身,由平等性智之所示現;是諸如來大慈大悲,為度地上菩薩,令其受用無邊法樂所顯。

《成唯識論》云:「受用身,此有二種。一自受用,謂諸如來三無數劫修集無量福慧資糧所起無邊真實功德,及極圓淨常遍色身;相續湛然;盡未來際,恆自受用廣大法樂。二他受用,謂諸如來由平等智示現微妙淨功德身;居純淨土,為住十地諸菩薩眾,現大神通,轉正法輪,決眾疑網,令彼受用大乘法樂。合此二種,名受用身。」

化身:變化身;對地前加行位菩薩現千丈大身說法利導,對資糧位菩薩、餘乘及人天大眾現丈六金身說法度化,度三惡道眾生則現隨類化身予以拔濟。《攝大乘論》云:「變化身即是後得智之差別;即能變化,名變化身。此增上力之所顯現,即智差別。謂由此故,摧伏他論,與諸菩薩共受法樂,無有斷絕,成辦初業諸菩薩眾、諸聲聞等所應作事。」《成唯識論》云:「變化身謂諸如來由成事智,變現無量隨類化身,居淨穢土,為未登地諸菩薩眾、二乘、異生,稱彼機宜,現通說法,令各獲得諸利樂事。」

依據三身設計,發展出作為配套的「四土」之說:自性身依法性土、自受用身依自受用土、他受用身依他受用土、變化身依變化土(《華嚴經疏》)。

法性土即「理土」、自性身即「法身」——以真如自性為土、為身;兩者非一非異,皆非色相所攝,所以不能以具體形量予以描述。自受用土即實報土:佛以福智莊嚴感得「十八圓滿(《佛地經論》)」最極清淨國土;其究竟圓滿之「報身」即住於此。

他受用土亦為實報土:佛在因地修菩薩行時發心攝取淨土、攝化眾生,故以大慈悲力,隨順分證真如的登地菩薩所宜,所現所作。(菩薩登地,證悟真如法性,無分別智現前;斷除一分不淨便有一分淨土——能見他受用土。這是彼此相應:對佛而言是他受用淨土,對菩薩來說是菩薩自身的莊嚴淨土。)變化土:由往昔所修利他無漏淨穢國土因緣,對一切有緣眾生隨應示現相應境界。

唯識學說自傳入我國,對教界影響很大。可惜此宗體系龐雜、得位不正(以為只是一宗)、水土不服(文化背景、社會基礎不同),故不易在群眾中流通;玄奘辭世不久,即迅速隱沒。後世不僅學習研究的人少,資料散失也很嚴重。直至近代,楊仁山自日本將失傳典籍迎回,又經歐陽竟無、韓清淨、太虛大師等人的發起,法相唯識學才重被世人重視。

傳統認為:唯識宗主是彌勒菩薩;由其傳示五論,開啟瑜伽行法,故彌勒信仰必與唯識相關。其實,彌勒菩薩是未來佛,釋迦牟尼所有弟子將來都會攝受。所以,不僅唯識學者可以親近彌勒,一切佛子都能蒙其饒益。只是慣性思維以為彌勒在兜率淨土只說唯識,這是誤會了。

相關焦點

  • 楞嚴經: 158 三番破識 - 菩提涅槃 Bodhi Nirvana
    經文:二者、無始菩提涅槃,元清淨體。則汝今者,識精元明,能生諸緣,緣所遺者。由諸眾生,遺此本明,雖終日行,而不自覺,枉入諸趣。二者、無始菩提涅槃,元清淨體:第二種根本,就是由無始來,那個不生不滅、本來清淨的體。前文曾經講過「無始」,你說哪一個是開始呢?這開始,追究不出來所以然的,所以就說「無始」,沒有一個開始。在沒有開始那個時候,就是比那個開始還再以前,那個「開始」還沒有來呢!那個時候叫「無始」。菩提、涅槃,在前邊都講過很多了。「菩提」是梵語,譯成中文就叫「覺道」,就是一個覺悟的道理。
  • 三乘菩提清淨的差別
    上一集,我們辨正了某位號稱佛教界導師的出家法師,註解《勝鬘經》的這兩句經文:【智慧等,故得涅槃;解脫等,故得涅槃。】(《勝鬘獅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廣經》)但是還沒講完。這位法師的意思是說,其實三乘菩提的智慧是平等的、一樣的、沒有差別,所以諸佛所證的智慧、證境跟阿羅漢所證的智慧、證境是一樣的,他也主張說「二乘聖人所證的是大解脫的自在」。
  • 於曉非: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洗足已」,還要洗洗腳——印度天熱,出門都不穿鞋,佛陀到舍衛城乞食走了一趟,腳上一定沾了很多土,因此還要洗洗腳。「敷座而坐」,「敷座」就是把座位整理好,然後坐下來。鳩摩羅什大師翻譯得非常簡練,短短兩行字,把佛陀這次乞食描繪得非常形象。《金剛經》是講甚深般若法門的經,是講一部大法的。
  • 「身似菩提樹」怎麼就敗給了「菩提本無樹」?
    了解禪宗文化的朋友,多半都知道這一段公案:六祖惠能,大字不識,先請人讀了神秀的偈語,「身似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然後又找會寫字的人把自己的偈語寫在牆上,「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 佛教中的「菩提」是什麼意思
    「菩提」一詞是梵文Bodhi的音譯,意思是覺悟、智慧,用以指人豁然開悟,突入徹悟途徑,頓悟真理,達到超凡脫俗的境界等。菩提代表著大徹大悟,明心見性,證得了最後的光明自性,也就是達到了涅槃的程度。廣義而言,乃斷絕世間煩惱而成就涅槃之智慧。即佛、緣覺、聲聞各於其果所得之覺智。此三種菩提中,以佛之菩提為無上究竟,故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譯作無上正等正覺、無上正遍智、無上正真道、無上菩提。
  • 什麼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明淨草堂,您身邊的智慧專家「 願以此功德 莊嚴佛淨土 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 若有見聞者 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 同生極樂國。」 《心經》上最後說:「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菩薩如此,佛呢?「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 世界上最尊貴的三尊佛陀等身像
    當今世上,由釋迦牟尼佛親自塑建、開光、加持的佛像僅存三尊,即8歲、12歲、25歲等身像。 佛陀12歲等身像(覺沃佛)「覺沃」,藏語意為「至尊、至貴、至聖」。著名的《松贊幹布遺訓》(由阿底峽尊者於公元11世紀掘藏於大昭寺釋迦牟尼佛殿前的寶瓶柱而得名)一書中這樣描述:佛祖釋迦牟尼涅槃後上了天界,文殊菩薩請造佛之法、報、化三身,以使眾生斷疑除惑、積聚福德資糧有所依靠。佛祖含笑應之。由佛祖的笑靨,放射出三道光明。
  • 《涅槃(上、下冊)——解說四種涅槃之實證及內涵》自序
    自序  常見外道、斷見外道等邪見滲入佛門已久,若欲促令佛門四眾廣得實證涅槃而復興佛教者,當務之急即是教育佛門四眾普皆捨棄常見、斷見等邪見,不墮五陰十八界有中,方能生起智慧,爾後欲求三乘菩提之實證,斯可期冀。
  • 《涅槃(上、下冊)─解說四種涅槃之實證及內涵》自序
    自序  常見外道、斷見外道等邪見滲入佛門已久,若欲促令佛門四眾廣得實證涅槃而復興佛教者,當務之急即是教育佛門四眾普皆捨棄常見、斷見等邪見,不墮五陰十八界有中,方能生起智慧,爾後欲求三乘菩提之實證,斯可期冀。
  • 【佛學詞典】菩提
    菩提是大徹大悟,明心見性,證得了最後的光明的自性,也就是達到了涅槃的程度。涅槃對凡夫來講是人死了,實際上就是達到了無上菩提。梵語bodhi,巴利語同。意譯覺、智、知、道。廣義而言,乃斷絕世間煩惱而成就涅槃之智慧。即佛、緣覺、聲聞各於其果所得之覺智。
  • 菩提達摩
    菩提達摩以四卷《楞伽》授慧可曰︰「我觀漢地,惟有此經。仁者依行,自得度世。」可禪師每依此經說法,那、滿等師,常齎四卷《楞伽》以為法要。可師後裔,盛習此經。達摩一派,因稱為楞伽師。按《續僧傳》〈法衝傳〉雲,衝先於三論師慧暠聽《大品》、三論、《楞伽》。又以《楞伽》奧典,沉淪日久,所在追訪。又遇可師親傳授者,依「南天竺一乘宗」講之。
  • 諸宗部——釋迦如來涅槃禮讚文
    釋迦如來涅槃禮讚文(天台智者大師齋忌禮讚文同)  (初入道場普禮三拜焚香互跪首者唱雲)。  恭以。能仁應世寂默證真。廓千界以居尊。撫四生而為子。形隨物現。元同非相之身。教逐機興。詎異無言之道。爰自法輪載轉。化跡彌隆。半字初談。譬擊蒙而靡倦。百金後寄。猶贖命以惟勤。普令煩惱之儔。安住如來之藏。四心告滿三德雲歸。所謂不令一人獨得滅度。皆以如來滅度而滅度之。
  • 三身佛在哪裡?
    釋迦牟尼佛講了很多很多,說佛有三身,即法身佛、報身佛、化身佛,可是我們還是很難弄懂。我們只好都攀上釋迦牟尼佛了,我們說,俺聽不懂,反正俺就跟定您了,俺就歸依您了。釋迦牟尼也是哭笑不得:可憐的孩子,智商太低了,沒辦法,也只好這麼著了,先跟我走吧,慢慢地我再給你開示。後來釋迦牟尼要涅槃了,我們都哭得死去活來,說佛呀!您不能走,您走了我們上哪尋找佛呀?
  • 涅槃是什麼意思?涅槃的四種分類分別指什麼?
    眾生一切煩惱的根源在於有欲望,而欲望的產生直接源於人的無知,所以人只有擺脫無知,才能從根本去除人的欲望和痛苦,跳出六道輪迴,進入一種沒有煩惱、沒有痛苦、不生不滅、永恆寂靜的涅槃境界。對於涅槃含義的解說,一般小乘經論認為有有餘涅槃和無餘涅槃兩種,大乘學者認為除了以上兩種之外,還有本來自性清靜涅槃和無住處涅槃,共四種。
  • 阿含正義 | 有餘涅槃與無餘涅槃
    此處佛所說的有餘涅槃界與無餘涅槃界的分別,有餘涅槃界必須於「彼」般涅槃,因未斷盡一切有漏法故;然而無餘涅槃界必須斷盡有漏成無漏,意解脫、智慧解脫,能自身作證:生死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此生就能入無餘涅槃。  其次,佛以三身來分別有餘與無餘涅槃,請看《合部金光明經》卷1,第三品〈三身分別品〉中,佛告訴虛空藏菩薩摩訶薩說︰【善男子!
  • 菩提薩埵
    【論】「有二種道:一、聲聞道,二、菩提薩埵道。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四眾是聲聞道,菩薩摩訶薩是菩提薩埵道。」「是菩薩必墮四眾中,有四眾不墮菩薩中。何者是?有聲聞人、闢支佛人、有求生天人、有求樂自活人,此四種人不墮菩薩中。何以故?是人不發心言「我當作佛」故。」
  • 《心經》: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
  •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的真實意思!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梵語,意為"無上正等正覺",即最高的智慧覺悟。"阿耨多羅"是"無上"之意(阿為無,耨多羅為上),"三藐三菩提"意為"正遍知"。乃佛陀所覺悟之智慧,含有平等、圓滿之意。菩薩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則譯為"無上正真道德"。      《心經》上最後說:「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菩薩如此,佛呢?「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闡明了《心經》的功德,最後還說:這個般若波羅密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
  • 萬法無非是一個念,這是真正的涅槃!( 音頻+文字)
    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以無所得故:這是講在我們因地修行時,證到的這種智慧、菩提境界。下面就說明我們的斷德、涅槃德這種果位。它都是講因啊,以此菩提之因,證涅槃之果。心無掛礙:這個涅槃之果呢,也是一步一步往後引導。成就了菩提之果,明白了萬法即是一念,他還需要再瞻前顧後嗎?「礙」是從橫向上來看,我們周邊環境、人事環境、社會環境、自然環境,沒有哪一樣不是我——沒有必要再在這裡打妄想,搞分別執著;沒有當下、當前這種障礙。這個「掛」呢,是從縱向上來看,想想過去,再想想未來。
  • 邱承彬解密天珠:菩提天珠
    (參照邱承彬編著《解密天珠》,山東教育出版社)  天然菩提天珠是指珠身上面天然形成菩提樹或菩提葉形狀圖騰的天珠奇石。  人工菩提天珠是指在珠身上面用人工的方法鑲蝕上菩提樹或菩提葉形狀圖騰的天珠。所以,珠身上面有菩提樹或菩提葉圖騰,即為菩提天珠。菩提樹被認為是佛教最早的護法神。菩提樹本名畢缽羅樹,這種樹為常綠喬木,葉子呈卵形,莖幹黃白色,花隱於花託中。由於它是佛教聖樹,東南亞佛教國家信徒常焚香散花,繞樹禮拜,沿習成俗。  中國唐朝初年,禪宗六祖慧能寫了一首關於菩提樹的詩,流傳甚廣,「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