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涅槃與三身四土
天佑
一切佛教,不出教、理、行、果四科;以上是對前三部分的紹介。瑜伽行果,分為「涅槃」(果斷)與「菩提」(果智)兩大課題。菩薩精進六度、三學,達到究竟圓滿、永斷諸障,便得「斷果」之「無住涅槃」;轉識成知、三身顯現,便證「智果」之「無上正等菩提」。
「涅槃」,漢譯寂靜、寂滅、圓寂;最初的含義是「熄滅」:針對「生死」,指煩惱恆盡、不受後有。大乘佛教分述為四:自性涅槃、有餘依涅槃、無餘依涅槃和無住涅槃。
《解深密經》云:「一切諸法,無生無滅,本來寂靜,自性涅槃。」自性涅槃多取「寂靜」義:佛法實相之「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即說明了寂靜涅槃由無常、無我真理所顯。
《中論》說:「未曾有一法,不從因緣生;是故一切法,無不是空者。」既然「緣起」,則其「性空」:當下諸法無生無滅、本來寂靜——自性涅槃。《無量義經》云:「一切諸法,自本來今,性相空寂,無大無小,無生無滅,非住非動,不進不退,猶如虛空,無有二法。」「自性」即本性——法爾如是。一切「存在」——染淨諸法,皆為識現。
《成唯識論》云:「本來自性清淨涅槃:謂一切法相真如理,雖有客塵,而本性淨,具無數量微妙功德;無生無滅,湛若虛空,一切有情平等共有;與一切法不一不異,離一切相、一切分別;尋思路絕,名言道斷,唯真聖者自內所證,其性本寂,故名涅槃。」
有餘依涅槃:「餘依」指有漏根身與器界。三乘行者依智慧力,簡擇諸法性相、斷滅煩惱業障;證般涅槃(涅槃與色身無關,指煩惱永滅、障礙盡斷之狀態),身體尚在。這一「苦依」未滅,故名有餘依涅槃。《成唯識論》云:「有餘依涅槃,謂即真如出煩惱障,雖有微苦所依未滅,而障永寂,故名涅槃」。
無餘依涅槃:等到色身亦滅——既滅苦因、更滅苦果;「餘依」永滅,不受後有,便稱無餘依涅槃。如《成唯識論》云:「無餘依涅槃:謂即真如,出生死苦,煩惱既盡,餘依亦滅,眾苦永寂,故名涅槃」。
如上二種涅槃,多依「寂滅」之義。菩提智慧以寂靜真如(自性涅槃)為所觀境,斷除世間苦因(煩惱障及業障),故立有餘依涅槃;滅盡世間苦果(根身器界的報障),故立無餘依涅槃。在原始佛教中,聖者證得阿羅漢果位,仍未命盡稱為有餘,命終舍報稱為無餘。
無住涅槃,又稱無上大涅槃,取「圓寂」義。《六祖法寶壇經機緣品》云:「無上大涅槃,圓明常寂照。」此為大乘佛教所獨有。諸大士由大智大悲力,不住生死、不住涅槃(趣向寂滅,故稱涅槃;又不同於無餘涅槃:無住涅槃是轉依離染所顯真實性。斷煩惱、所知二障所顯法性不生不滅,而大乘說法性、心性,是具無為——稱性功德的:不離法性而即法性),遠離二邊、見一味相;平等任運,度化眾生,窮未來際,寂照同時,無住而住,無住涅槃。如《成唯識論》云:「無住處涅槃:謂即真如出所知障,大悲般若常所輔翼;由斯不住生死涅槃,利樂有情,窮未來際,用而常寂,故名涅槃。」
四涅槃中,自性涅槃凡聖共有;有餘依、無餘依二涅槃,出世三乘無學聖者皆有;無住涅槃為大乘獨有。自性涅槃是不二法,乃非有非空之中道實相。有餘依、無餘依二涅槃,以自性涅槃為體;由斷滅煩惱障、業障、報障的世間苦因、苦果,出纏所顯。無住涅槃是大自在境界:不住輪迴、涅槃,自度度他、不取不舍、真俗圓融。
就「斷障的寂滅」而言,是無住大般涅槃;約「顯現的智慧」來講,就是圓滿的無分別智,也即三種佛身。
菩提,漢譯覺悟,乃覺悟真理的圓滿智慧。菩提有三種:謂聲聞菩提、獨覺菩提和如來無上大菩提。菩提不離「佛法」,即佛所成就功德之法。此功德之法,菩薩僅能成就一分,而不圓滿,惟佛方能圓滿成就,故名佛法。
具體而言:謂最清淨四無量心、八種解脫、八種勝處、十種遍處、無諍、願智、四無礙解、六種神通、三十二相、八十隨好、四一切相清淨、十力、四無畏、三不護、三念住、拔除習氣、無忘失法、大悲、十八不共佛法、一切相妙智等二十種功德佛法,如《攝大乘論彼果智分》廣說。
菩提不離四智(大圓鏡智、平等性智、妙觀察智、成所作智);所謂「轉識成智」,就是轉舍有漏之八識,得成無漏之四智。轉前五識為成所作智(「變化身」),轉第六識意識為妙觀察智(「受用身」:此二身是無常的),轉第七識末那識為平等性智,轉第八識阿賴耶識為大圓鏡智(「自性身」:本體常住)。最極清淨,更無有上,究竟圓滿。
八識所轉之大圓鏡智,有二十二種相應心品:謂清淨的五遍行、五別境、善十一及自淨識。《佛地經》云:「大圓鏡智者:如依圓鏡,眾像影現。如是依止如來智鏡,諸處境識眾像影現。唯以圓鏡為譬喻者,當知圓鏡如來智鏡平等平等,是故智鏡名圓鏡智。」
如來法性身土由此智所證,如來自報身土由此智所現;如大圓鏡,能顯一切身土影像。又如《成唯識論》云:「大圓鏡智相應心品:謂此心品,離諸分別;所緣行相,微細難知。不妄不愚,一切境相;性相清淨,離諸雜染。純淨圓德,現種依持;能現能生,身土智影。無間無斷,窮未來際;如大圓鏡,現眾色像。」
七識所轉之平等性智,如《成唯識論》云:「此心品觀一切法自他有情悉皆平等;大慈悲等恆共相應,隨諸有情所樂示現受用身土影像差別。」
又如《佛地經》云:「由十種相圓滿成就。證得諸相增上喜愛,平等法性圓滿成故;證得一切領受緣起,平等法性圓滿成故;證得遠離異相非相,平等法性圓滿成故;弘濟大慈,平等法性圓滿成故;無待大悲,平等法性圓滿成故;隨諸眾生所樂示現,平等法性圓滿成故;一切眾生敬愛所說,平等法性圓滿成故;世間寂靜皆同一味,平等法性圓滿成故;世間諸法苦樂一味,平等法性圓滿成故;修植無量功德究竟,平等法性圓滿成故。」
六識所轉之妙觀察智:此智善觀諸法自相共相、有情根性勝劣,攝諸法門,無礙而轉;雨大法雨,斷一切疑,令諸有情獲大利樂。如《佛地經》云:「譬如世界持眾生界,如是如來妙觀察智,任持一切陀羅尼門、三摩地門,無礙辯說諸佛妙法。」
《成唯識論》云:「此心品善觀諸法自相共相,無礙而轉,攝觀無量總持之門及所發生功德珍寶,於大眾會能現無邊作用差別皆得自在,雨大法雨,斷一切疑,令諸有情皆獲利樂」。
五識所轉之成所作智:此智心品乘本願力,普於十方現象世間示現種種變化三業,方便眾生聞法受教,解脫出離。如《成唯識論》云:「謂此心品為欲利樂諸有情故,普於十方示現種種變化三業,成本願力,所應作事。」
又如《佛地經》云:「如諸眾生勤勵身業,由是眾生趨求種種殉利務農勤工等事,如是如來成所作智勤身化業。由是如來示現種種工巧等處摧伏諸伎傲慢眾生,以是善巧方便力故,引諸眾生令入聖教成熟解脫。又如眾生受用身業,由是眾生受用種種色等境界,如是如來成所作智受身化業。由是如來住諸眾生種種生處,示同類生,而居尊位,由其示現同類生故。攝伏一切異類眾生。以是善巧方便力故,引諸眾生,令入聖教,成熟解脫。」
舍染而淨,轉依成佛,具足三身:法身、報身、化身。法身(自性身)以解性阿賴耶識離障為自性;由自性身而現起的一切中,受用身(報身)為地上菩薩現身說法,受用一切法樂;變化身為聲聞現身說法。四智除成所作外(此智純由後得智所成),其餘大圓鏡、平等性、妙觀察三種無不是以根本、後得二無分別智圓滿所成。
法身有廣、狹二說。廣義的法身指整個無漏佛果,一切清淨無為、有為諸功德法之所聚積。如《解深密經》云:「於諸地波羅蜜多善修出離,轉依成滿,是名如來法身之相。」又如《成唯識論》卷十云:「此牟尼尊所得二果,永離二障,亦名法身。」
狹義的法身專指清淨無為真如,也就是法性身或自性身。如《攝大乘論》云:「法性即身,故名法身;或是諸法所依止處,故名法身。」《成唯識論》稱為「自性身」:「謂諸如來真淨法界,受用變化平等所依;離相寂然、絕諸戲論,具無邊際真常功德;是一切法平等實性,即此自性,亦名法身,大功德法所依止故。」
報身,又名受用身;有自受用和他受用兩種。自受用身(自報身),由大圓鏡智相應心品所變現;是如來經三無數大劫修集無量福慧所感清淨圓滿果報之身,常能受用無邊廣大法樂。他受用身,由平等性智之所示現;是諸如來大慈大悲,為度地上菩薩,令其受用無邊法樂所顯。
《成唯識論》云:「受用身,此有二種。一自受用,謂諸如來三無數劫修集無量福慧資糧所起無邊真實功德,及極圓淨常遍色身;相續湛然;盡未來際,恆自受用廣大法樂。二他受用,謂諸如來由平等智示現微妙淨功德身;居純淨土,為住十地諸菩薩眾,現大神通,轉正法輪,決眾疑網,令彼受用大乘法樂。合此二種,名受用身。」
化身:變化身;對地前加行位菩薩現千丈大身說法利導,對資糧位菩薩、餘乘及人天大眾現丈六金身說法度化,度三惡道眾生則現隨類化身予以拔濟。《攝大乘論》云:「變化身即是後得智之差別;即能變化,名變化身。此增上力之所顯現,即智差別。謂由此故,摧伏他論,與諸菩薩共受法樂,無有斷絕,成辦初業諸菩薩眾、諸聲聞等所應作事。」《成唯識論》云:「變化身謂諸如來由成事智,變現無量隨類化身,居淨穢土,為未登地諸菩薩眾、二乘、異生,稱彼機宜,現通說法,令各獲得諸利樂事。」
依據三身設計,發展出作為配套的「四土」之說:自性身依法性土、自受用身依自受用土、他受用身依他受用土、變化身依變化土(《華嚴經疏》)。
法性土即「理土」、自性身即「法身」——以真如自性為土、為身;兩者非一非異,皆非色相所攝,所以不能以具體形量予以描述。自受用土即實報土:佛以福智莊嚴感得「十八圓滿(《佛地經論》)」最極清淨國土;其究竟圓滿之「報身」即住於此。
他受用土亦為實報土:佛在因地修菩薩行時發心攝取淨土、攝化眾生,故以大慈悲力,隨順分證真如的登地菩薩所宜,所現所作。(菩薩登地,證悟真如法性,無分別智現前;斷除一分不淨便有一分淨土——能見他受用土。這是彼此相應:對佛而言是他受用淨土,對菩薩來說是菩薩自身的莊嚴淨土。)變化土:由往昔所修利他無漏淨穢國土因緣,對一切有緣眾生隨應示現相應境界。
唯識學說自傳入我國,對教界影響很大。可惜此宗體系龐雜、得位不正(以為只是一宗)、水土不服(文化背景、社會基礎不同),故不易在群眾中流通;玄奘辭世不久,即迅速隱沒。後世不僅學習研究的人少,資料散失也很嚴重。直至近代,楊仁山自日本將失傳典籍迎回,又經歐陽竟無、韓清淨、太虛大師等人的發起,法相唯識學才重被世人重視。
傳統認為:唯識宗主是彌勒菩薩;由其傳示五論,開啟瑜伽行法,故彌勒信仰必與唯識相關。其實,彌勒菩薩是未來佛,釋迦牟尼所有弟子將來都會攝受。所以,不僅唯識學者可以親近彌勒,一切佛子都能蒙其饒益。只是慣性思維以為彌勒在兜率淨土只說唯識,這是誤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