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的真實意思!

2021-02-20 淨土宗學佛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梵語,意為"無上正等正覺",即最高的智慧覺悟。"阿耨多羅"是"無上"之意(阿為無,耨多羅為上),"三藐三菩提"意為"正遍知"。乃佛陀所覺悟之智慧,含有平等、圓滿之意。以其所悟之道為至高,故稱"無上";以其道周遍而無所不包,故稱正遍知。大乘菩薩行之全部內容,即在成就此種覺悟。菩薩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則譯為"無上正真道德"。    

  

《心經》上最後說:「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菩薩如此,佛呢?「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闡明了《心經》的功德,最後還說:這個般若波羅密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能觀空,以智慧力量觀我空法空,把世出世間一切法徹底觀空,以悲心的力量,對一切眾生起大悲化度的作用。

  

最後一段把《心經》總結了,把六百卷《大般若經》也總結了,故說般若波羅密多咒,即說咒曰:「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揭諦是印度梵語,漢譯為「法」或「出離」。

第一個揭諦,一切惡法不做,一切善法要做。出離一切惡法,修一切善法。

第二個揭諦,斷煩惱,證解脫,斷惑證真。

第三個揭諦,是波羅揭諦,止惡修善,斷惑證真,一定要到究竟彼岸,煩惱未斷盡,問題還沒有解決,止惡修善不能徹底解決。做到波羅揭諦了,是不是修完了? 沒有! 

第四個波羅僧揭諦,自己證解脫,要度一切眾生解脫——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自己到彼岸了,要度一切眾生到彼岸。到了彼岸,菩薩修萬行是不是圓滿了?要成佛才能夠徹底圓滿菩薩萬行,所以「菩提薩婆訶」,最後成就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過去釋迦牟尼佛因地修菩薩行時,有個冤家拿尖刀刺進他的心肝,還把刀轉一轉問他:「你痛不痛?」 一般人要起恨心了。但這個時候菩薩說:「真可憐啊!你受煩惱的業苦啊,今天不是你害我,而是煩惱害你。我是菩薩,我應該使你覺悟。我沒使你覺悟,你還受煩惱的苦,這是我的責任,將來我成佛,我先度你。」在釋迦牟尼成佛時,首先被度的五比丘中就有這個人。菩薩是這樣忘我利他的,所以我們處處要從大悲心出發。忘我利他,是最要緊的,忘記了這個利他的思想就不是佛弟子。忘記利他就不是正覺。一樣事情正覺容易,樣樣事情正覺就難了。要修成處處遍正覺,叫等正覺。無上正等正覺,一樣事情正覺,樣樣事情正覺,遍等正覺。

分享此文的一切功德,皆悉回向給文章原作者及各位讀者···

【來源轉載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侵權勞煩告知刪除】

推薦訂閱佛教平臺

1、阿彌陀佛微課堂:he-666303

2、淨土宗學佛:jtzxf777

3、禪語菩提心:app7776

點擊下方「閱讀全文」加入結緣

相關焦點

  •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什麼意思(904)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什麼意思(904)喜歡讀心經,金剛經的朋友,經常讀到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個詞,到底是什麼意思呢。
  • 何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要明白佛陀在金剛經裡都講了些什麼,要理解整部金剛經,我們就必須要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有一個清晰、透徹的認識。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在我們日常能夠讀到的經文裡都有出現。我們日常能夠讀到的所有經文,都在指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經裡說,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在阿彌陀經裡,共出現了四次。
  •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什麼意思
    信眾:無上正等正覺是什麼意思?師父:無上正等正覺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的直接翻譯。
  •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究竟指的是什麼?
    鳩摩羅什譯本:複次,須菩提,是法平等,無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以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修一切善法,則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所言善法者,如來說即非善法,是名善法。玄奘譯本:妙生,是法平等,無有高下故,名無上正等菩提。
  • 什麼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心經》上最後說:「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菩薩如此,佛呢?「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闡明了《心經》的功德,最後還說:這個般若波羅密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能觀空,以智慧力量觀我空法空,把世出世間一切法徹底觀空,以悲心的力量,對一切眾生起大悲化度的作用。  最後一段咒子,把《心經》總結了,把六百卷《大般若經》也總結了,故說般若波羅密多咒,即說咒曰:「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
  • 於曉非: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看下一段:「時長老須菩提,在大眾中,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須菩提這裡出現了一個人物,須菩提,梵文是Subhūti,所以「須菩提」可以理解為「Subhūti」的音譯。須菩提是佛陀十個最重要的弟子之一,被譽為「解空第一」。《金剛經》由「解空第一」的須菩提站起來給老師提問題,這預示著金剛般若法門的重點是講空。
  • 金剛經第二十三品|修一切善法則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第二十二品 無法可得分須菩提白佛言:「世尊!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無所得耶?」佛言:「如是,如是。須菩提!我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乃至無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第二十三品 淨心修善分複次,須菩提。是法平等無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以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修一切善法則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所言善法者。如來說非善法,是名善法。
  • 佛教:《心經》裡的「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到底是什麼意思?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出自《金剛經》,在《心經》裡也有對它的詮釋,其意譯為「無上正等正覺」,由佛學高僧大德翻譯而來。其含義是徹悟一切宇宙奧妙圓融圓通無滯無礙之覺,即具有無比完全的智慧和覺悟。「無上正等正覺」,其實相當於我國現代教育制度中的學位。
  • 在金剛經中 佛陀究竟有沒有說實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的方法
    上一章,我們了解到,實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給自己、給眾生帶來的利益,是世間的所有利益都不可比擬的,是無限大的。這一章,我們來了解實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的方法,佛陀在金剛經裡,究竟有沒有對須菩提長老說,有沒有跟我們說?
  • 金剛經二十四:唯有淨心行善,方能得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我們之前也說過了,無法可說,其實指的是最究竟的法門,也就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翻譯過來是無上正等正覺。那麼什麼才是「淨心行善」呢?這裡面又涉及了兩個維度的內容,第一個是行善,第二個是淨心,大家都知道世尊曾經開示過學佛的三次第,分別是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這就相當於是自淨其意的詳細介紹。
  • 南懷瑾:修一切善法,才能修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摘錄自《金剛經說什麼》《金剛經》原文第二十二品 無法可得分須菩提白佛言。世尊。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無所得耶。佛言。如是如是。須菩提。我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乃至無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無法可得「佛言。如是,如是。」是這樣,是這樣。這樣又是哪樣呢?就是話頭了,要你去參!
  • 《心經》: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 《頌金剛經》無得無說分第七品:破「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
    《金剛經》以第二分:「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這兩個問題為基礎設論。首先要注意,說的是「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而不是「求」。這個菩提心是生而自具的「清淨本覺」,不假外求,通過修行祛除無明妄見而自然顯露。
  • 宏圓法師: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宏圓法師: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原標題:宏圓法師: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 【覺海傳燈】佛說在家菩薩成就三法.得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覺海傳燈】佛說在家菩薩成就三法。得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大寶積經》云:在家菩薩成就三法。得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 雜阿含經卷十498-503,修七覺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善哉所說,第一之說,能於眾中作師子吼,自言深信世尊,言過去、當來、今現在,沙門、婆羅門所有智慧,無有與佛菩提等者,況復過上!」  佛問舍利弗:「汝能審知過去三藐三佛陀所有增上戒?」  舍利弗白佛言:「不知。」  世尊復問:「舍利弗,知如是法、如是慧、如是明、如是解脫、如是住否?」  舍利弗白佛言:「不知,世尊。」
  • 《金剛經》: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皆從此經出
    須菩提,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皆從此經出。」無為法無住,不住生死涅架,不住色聲香味觸法,一切不住,有住則有相,無住則無相,無相即無生,無生即無滅,豁然空寂,就是解脫的佛性,就是佛,佛是覺,覺即觀照,觀照即般若智慧。受持一四句偈,見佛性之時就是佛,所以諸佛是從般若出。
  • 「如來」是什麼意思,為什麼佛不真實存在,才得授記?
    「如來」是什麼意思?《金剛經》中有這樣的論述:釋迦牟尼佛若真實存在,就不會得到授記;不真實存在,才得授記。表面上看似乎難以理解,為什麼是這樣呢?「何以故?如來者,即諸法如義。」「為什麼?所謂如來,即諸法的本義。」
  • 佛教中的「菩提」是什麼意思
    「菩提」一詞是梵文Bodhi的音譯,意思是覺悟、智慧,用以指人豁然開悟,突入徹悟途徑,頓悟真理,達到超凡脫俗的境界等。菩提代表著大徹大悟,明心見性,證得了最後的光明自性,也就是達到了涅槃的程度。此三種菩提中,以佛之菩提為無上究竟,故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譯作無上正等正覺、無上正遍智、無上正真道、無上菩提。有關佛之菩提,據大智度論卷五十三載,有五種:(一)發心菩提,謂十信菩薩發心求菩提,其心則為至菩提果之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