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二十四:唯有淨心行善,方能得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2020-12-14 紅塵若鏡

01《紅塵說禪》系列第401篇

今天咱們繼續分享《金剛經》,這一篇輪到第二十二品「無法可得分」,和上一篇一樣,由於內容比較短,我們就連下一品「淨心行善分」一起說。

這兩品的內容其實緊密關聯,所謂的無法可得,並不是真正的沒有法門要說,不然世尊辛辛苦苦說法四十九年又在做什麼呢?我們之前也說過了,無法可說,其實指的是最究竟的法門,也就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翻譯過來是無上正等正覺。

那麼什麼才是「淨心行善」呢?這裡面又涉及了兩個維度的內容,第一個是行善,第二個是淨心,大家都知道世尊曾經開示過學佛的三次第,分別是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這就相當於是自淨其意的詳細介紹。

而我們如何能夠達到「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的終極境界呢,其實並不在於讀經啊,念佛啊,念咒啊,念咒啊,打坐啊,灌頂啊等等,這些更多都是加行或者說是輔助手段,我們最終還是要體現在自己的行動中,否則那就是光說不練假把式了。

那麼具體什麼行動呢?就是這三句話十二個字——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這比讀萬卷經,億聲佛,打坐幾百天都更重要

或者我們可以這樣理解,如何達到第二十二品「無法可得」的終極程度呢,就是要通過第二十三品「自淨其意」的方式,其實最早佛陀說法的時候也沒有這三十二品的劃分,本來就是一個連貫的內容。

這裡多說一句,學佛最大的忌諱之一就是斷章取義,為了方便各種不同條件,根器和情況的眾生,世尊說了很多的便宜法門,也就是「權說」,這些法門並不是不對,但只是「權宜之計」,就像是為了度化惡習極重的人,必須要依靠三惡道的懲罰先磨一磨他們,但這個法門能成佛嗎?當然不能。

這就像是我們要上大學,必須要從小學學起一樣,而你只不過剛剛掌握了十以內的加減法就以為可以上大學了,那完全是天方夜譚,而斷章取義只學了幾句佛經就以為可以成佛的人,其實也是做著一樣的事情。

好了,這兩章破題結束,我們正式開始經文。

02無法可得,才是真正的萬法歸一

我們先來看經文: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無所得耶!佛言:如是!如是!須菩提!我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乃至無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譯文:須菩提對佛陀說道,世尊,佛能夠得到無上正等正覺,其實最終是一無所得啊。

佛陀回答道:說的好,說的好,須菩提,我對於無上正等正覺,其實並沒有得到一點,只是名為「無上正等正覺」而已。

這裡這個「耶」字翻譯的非常傳神,表達了須菩提尊者的一種發自內心的歡喜,為什麼歡喜呢?因為之前佛陀說了很多精妙的大乘法門,讓有心回小向大的須菩提尊者非常開心,所以語氣都有所變化。

可能有師兄問了,達到阿羅漢境界已經是聖人了,難道還有喜怒哀樂嗎?

這個當然有的,但是和我們凡夫的感情並不相同,比如說貪財的人獲得了五百萬,好色的人遇到了大美女,喜歡讀書的人拿到了許多絕版的古書自然都會極為開心,而領悟佛法的歡喜,遠非這些所能比擬。

而正因為悟了,所以須菩提尊者不等世尊提問,主動「搶答」道,世尊,世人都說您證得了無上正等正覺的佛果,但在我看來卻是空的,什麼法都沒有啊。

這要是讓還處於「迷信」階段的信眾們聽了肯定會誠惶誠恐,什麼,你敢說佛祖什麼法門都不懂,這簡直是謗佛謗法,大逆不道啊。

但是到了須菩提尊者的境界,自然就明白佛法也是有次第和境界的,方便法門有許多,所以也有五十二個果位,但真正到了最高的佛境界之後,反而萬法皆空

因此佛陀才讚嘆道,如是,如是,所謂的「無上正等正覺」只是個名稱而已,其實並沒有任何法門可得,而只要心中還有一點「法」的念頭,那就還不夠清淨,自然也就得不到「無上正等正覺」。

這個話有點拗口,但相信從頭看到這裡的師兄都能明白這個意思。

03淨心行善,才是成佛的不二之路

我們再來看另外一品的內容:

複次:須菩提!是法平等,無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以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所言善法者,如來說即非善法,是名善法。

譯文:還有,須菩提,所有的法門都是平等的,沒有高低上下之分,都是無上正等正覺的佛法,而要達到這個境界,必須要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無所住而行一切善法,這樣就是得到了無上正等正覺。

相關焦點

  • 金剛經第二十三品|修一切善法則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第二十二品 無法可得分須菩提白佛言:「世尊!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無所得耶?」佛言:「如是,如是。須菩提!我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乃至無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第二十三品 淨心修善分複次,須菩提。是法平等無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以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修一切善法則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所言善法者。如來說非善法,是名善法。
  • 何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要明白佛陀在金剛經裡都講了些什麼,要理解整部金剛經,我們就必須要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有一個清晰、透徹的認識。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在我們日常能夠讀到的經文裡都有出現。我們日常能夠讀到的所有經文,都在指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經裡說,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在阿彌陀經裡,共出現了四次。
  •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什麼意思(904)
    孫悟空一個跟頭十萬八千裡,為什麼是十萬八千裡,不是三萬六千裡,這個距離,正好可以脫離苦海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了,直接解釋,得無上正等正覺,更通俗一點,也就是大徹大悟了。大徹大悟,就是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了。學佛的好處,三觀很正,能轉迷成悟,離苦得樂,脫離六道輪迴之苦,用一個詞來表示,也即是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了。
  •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究竟指的是什麼?
    鳩摩羅什譯本:複次,須菩提,是法平等,無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以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修一切善法,則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所言善法者,如來說即非善法,是名善法。玄奘譯本:妙生,是法平等,無有高下故,名無上正等菩提。
  • 南懷瑾:修一切善法,才能修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摘錄自《金剛經說什麼》《金剛經》原文第二十二品 無法可得分須菩提白佛言。世尊。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無所得耶。佛言。如是如是。須菩提。我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乃至無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無法可得「佛言。如是,如是。」是這樣,是這樣。這樣又是哪樣呢?就是話頭了,要你去參!
  • 什麼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心經》上最後說:「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菩薩如此,佛呢?「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闡明了《心經》的功德,最後還說:這個般若波羅密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能觀空,以智慧力量觀我空法空,把世出世間一切法徹底觀空,以悲心的力量,對一切眾生起大悲化度的作用。  最後一段咒子,把《心經》總結了,把六百卷《大般若經》也總結了,故說般若波羅密多咒,即說咒曰:「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
  • 於曉非: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鳩摩羅什大師翻譯得非常簡練,短短兩行字,把佛陀這次乞食描繪得非常形象。《金剛經》是講甚深般若法門的經,是講一部大法的。可是在《金剛經》中,佛陀示現的是極為平常的人的普通生活,這就暗示著,佛陀甚深的法,其實就在平平常常的生活之中。講到這裡,《金剛經》的第一段圓滿了。這一段可以理解為《金剛經》的序言,向我們介紹了出席金剛般若法會的人物,一個基本的情景。
  •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的真實意思!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梵語,意為"無上正等正覺",即最高的智慧覺悟。"阿耨多羅"是"無上"之意(阿為無,耨多羅為上),"三藐三菩提"意為"正遍知"。乃佛陀所覺悟之智慧,含有平等、圓滿之意。菩薩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則譯為"無上正真道德"。      《心經》上最後說:「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菩薩如此,佛呢?「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闡明了《心經》的功德,最後還說:這個般若波羅密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
  • 《心經》: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什麼意思
    師父:無上正等正覺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的直接翻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用咱們這個語言直接翻譯成無上正等正覺。為什麼現在還沿用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而不翻譯成無上正等正覺呢?在經文上他不翻譯成無上正等正覺。是我們可以這樣理解,是無上正等正覺有無量無邊的功德和利益的含義。正等正覺,覺大家知道是覺悟的意思,明了的意思,開顯一切如來智慧的意思。
  • 《頌金剛經》無得無說分第七品:破「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
    《金剛經》以第二分:「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這兩個問題為基礎設論。首先要注意,說的是「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而不是「求」。這個菩提心是生而自具的「清淨本覺」,不假外求,通過修行祛除無明妄見而自然顯露。
  • 佛教:《心經》裡的「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到底是什麼意思?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出自《金剛經》,在《心經》裡也有對它的詮釋,其意譯為「無上正等正覺」,由佛學高僧大德翻譯而來。其含義是徹悟一切宇宙奧妙圓融圓通無滯無礙之覺,即具有無比完全的智慧和覺悟。「無上正等正覺」,其實相當於我國現代教育制度中的學位。
  • 雜阿含經卷十498-503,修七覺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善哉所說,第一之說,能於眾中作師子吼,自言深信世尊,言過去、當來、今現在,沙門、婆羅門所有智慧,無有與佛菩提等者,況復過上!」  佛問舍利弗:「汝能審知過去三藐三佛陀所有增上戒?」  舍利弗白佛言:「不知。」  世尊復問:「舍利弗,知如是法、如是慧、如是明、如是解脫、如是住否?」  舍利弗白佛言:「不知,世尊。」
  • 在金剛經中 佛陀究竟有沒有說實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的方法
    上一章,我們了解到,實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給自己、給眾生帶來的利益,是世間的所有利益都不可比擬的,是無限大的。這一章,我們來了解實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的方法,佛陀在金剛經裡,究竟有沒有對須菩提長老說,有沒有跟我們說?
  • 宏圓法師: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宏圓法師: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原標題:宏圓法師: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 【覺海傳燈】佛說在家菩薩成就三法.得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覺海傳燈】佛說在家菩薩成就三法。得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大寶積經》云:在家菩薩成就三法。得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 佛告訴須菩提說:佛法平等,無有高下,修一切善法,即得般若智慧
    佛所說的淨心者,是要沒有所得所求的心,能所不住,故稱為淨心。所謂的善行,無有能行所行之行,能所不立,故稱為善行。總起來說淨心行善者,即是所行之善也要忘掉,能行善的心也要忘記。發慈悲心,行利益事,對外不執所度之心,對內不執能度之心,不著四相,修一切善法,這才是真正的得菩提。
  • 《金剛經》: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皆從此經出
    須菩提,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皆從此經出。」無為法無住,不住生死涅架,不住色聲香味觸法,一切不住,有住則有相,無住則無相,無相即無生,無生即無滅,豁然空寂,就是解脫的佛性,就是佛,佛是覺,覺即觀照,觀照即般若智慧。受持一四句偈,見佛性之時就是佛,所以諸佛是從般若出。
  • 佛教中的「菩提」是什麼意思
    「菩提」一詞是梵文Bodhi的音譯,意思是覺悟、智慧,用以指人豁然開悟,突入徹悟途徑,頓悟真理,達到超凡脫俗的境界等。菩提代表著大徹大悟,明心見性,證得了最後的光明自性,也就是達到了涅槃的程度。此三種菩提中,以佛之菩提為無上究竟,故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譯作無上正等正覺、無上正遍智、無上正真道、無上菩提。有關佛之菩提,據大智度論卷五十三載,有五種:(一)發心菩提,謂十信菩薩發心求菩提,其心則為至菩提果之因。
  • 共修| 受持《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得無量功德利益
    金剛經 第七品 無得無說分「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耶?如來有所說法耶?」須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說義,無有定法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無有定法,如來可說。何以故?如來所說法,皆不可取、不可說、非法、非非法。所以者何?一切聖賢,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