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學佛,首先應該知道什麼是佛,佛在哪裡。如果我們不知道什麼是佛,不知道佛在什麼地方,那我們說歸依佛,歸到何處?依在何方呢?豈不成了一句空話?這還真的是一個很大的問題。
我們都知道釋迦牟尼佛,釋迦牟尼是成了佛的人,他知道佛在什麼地方,他說他也只是佛的一個化身而已,他的作用只是告訴我們怎樣認識真佛,他是導師。
釋迦牟尼佛講了很多很多,說佛有三身,即法身佛、報身佛、化身佛,可是我們還是很難弄懂。我們只好都攀上釋迦牟尼佛了,我們說,俺聽不懂,反正俺就跟定您了,俺就歸依您了。釋迦牟尼也是哭笑不得:可憐的孩子,智商太低了,沒辦法,也只好這麼著了,先跟我走吧,慢慢地我再給你開示。
後來釋迦牟尼要涅槃了,我們都哭得死去活來,說佛呀!您不能走,您走了我們上哪尋找佛呀?釋迦牟尼苦笑一下,我不走又如何?只要這個色殼子放在這個世間,你們就把心都寄在我這個色殼子上,哪年哪月能回頭認識真佛呢?我再繼續住世也沒有多少意義,能聽懂我說話的都度完了,暫時聽不懂的可以讀我留下的經典。
釋迦牟尼去意已決,我們也只好認了。於是讀經典,從字縫裡找佛的影子,把頭都讀大了,還是找不到佛。就這樣,我們讀著經死去,然後轉生再來,還讀經,再對照著那畫像找佛,還是不得要領。就這樣,我們找了許多生、許多世,好在我們一直在找,從古印度投生到中國,就一直沒間斷地找。
終於有一天,我們和韋刺史他們一起,去見了六祖惠能大師,六祖大師為我們傳授了三歸依,其實我們生生世世已經歸依過無數次了,只是一直不得要領而已。六祖大師他不識字,可他是古佛再來,他不讀經也知道佛是怎麼回事。他給我們舉行完了形式上歸依程序後,對我們講:善知識!六祖很平實,忒謙虛,他給我們講課,卻稱我們為善知識,我們聽了真是慚愧死了。
六祖說:善知識!你們已經是三寶弟子了,現在都把心收好看好,我給你們講講一體三身自性佛,讓你們知道三身佛到底是怎麼回事,自悟自性。現在跟我一塊念:
於自色身,歸依清淨法身佛。
於自色身,歸依圓滿報身佛。
於自色身,歸依千百億化身佛。
我們跟六祖一起念完了以上三句話,六祖給我們開示道:善知識呀,我們這個娘生的血肉之軀,只是我們暫時居住的房子,這個不可靠。我們要歸屬依靠的三身佛,法身佛、報身佛和化身佛,不在別處,都在自性中,世間所有的人都本具現成,只因為自心迷了,不見內在真性,生生世世都在外邊尋找三身佛,卻不見自身中有三身佛。你們用心聽著,我來告訴你們,如何從自身中,見自性之三身佛。此三身佛,從自性生,不從外邊得來。
什麼叫做清淨法身佛?世人性本清淨,萬法皆從自性生。思量一切惡事,即生惡行;思量一切善事,即生善行。其實這些善惡諸法在自性中顯現,是幻境,沒有實質,如天常清,如日月常明,只因為浮雲覆蓋,才生出明暗,上明下暗,忽然遇風吹雲散,上下都明朗了,萬象都顯現出來。世人性常浮遊,就像天上的雲。
善知識呀!智如日,慧如月,智慧本來就在那裡,朗朗常明,你把外邊幻化的境相當真了,執著了,這種分別執著的妄念覆蓋了自性,所以不得明朗。若你遇上大善知識,善知識給你點撥,你聽明白了,知道這個真相了,於是自除迷妄,內外明徹,於自性中萬法皆現。見性之人,也是這個樣子,這就叫做清淨法身佛。
善知識呀!你自心歸依自性,返本歸元,這是歸依真佛。怎麼叫自歸依呢?那就是除卻自性中的不善心、嫉妒心、諂曲心、吾我心、誑妄心、輕人心、慢他心、邪見心、貢高心、及其一切時中不善之行。常見己過,不說他人好惡,這就是自歸依。常懷謙下心,普敬一切,即是見性通達,更無滯礙,這就是自歸依。
什麼是圓滿報身佛呢?打個比方說吧,一燈能除千年暗,一智能滅萬年愚。過去的一切都過去了,了不可得,你想留也留不住,就不必惦記了,一心面對未來,念念圓明,自見本性。善惡看起來好像不是一個東西,其實都是由空性妄現的概念,本性是沒兩樣的,無二的,這無二之性,就叫實性。你安住於實性中,不染善惡,這就叫圓滿報身佛。自性起一念之惡,滅萬劫善因;自性起一念之善,得恆河沙惡盡。直至無上菩提,念念自見,不失本念,這就是報身。
什麼是千百億化身呢?若不思萬法,性本如空,一念思量,就起變化。思量惡事,化為地獄;思量善事,化為天堂。毒害化為龍蛇,慈悲化為菩薩,智慧化為上界,愚痴化為下方。自性千變萬化,迷人不能省覺,念念起惡,常行惡道。一念向善,智慧即生,這就叫自性化身佛。善知識呀,歸納起來講,法身是本具的,念念自性自見,即是報身佛,從報身又起思量,即是化身佛。自悟自修自性功德,是真歸依。皮肉是色身,色身是舍宅,不是歸依對象。只要悟了自性三身,就認識了自性佛。
經六祖惠能大師這麼一講呀,我們這下總算聽明白了。敢情這法身佛、報身佛和化身佛,不是三個不同的東西呀,原來這三身佛都在自己這裡呀,真可憐俺天上天下千生萬世地找得這麼苦!學了那麼多概念,記了那麼多名相,這一下子就都激活了,沒有矛盾。
法身無一物,甚至連一個法身的概念也沒有,但法身有作用。法身一起作用,一生概念,一起觀照,一得受用,當下就是報身。報身再起思量,再起分別,再生取捨,再現無量現象,這就是化身了。
這有點像性、心、念的關係,性非有非無,了無覓處。性一起用,即為心。心再一動,便產生無量念頭,這就是念。正所謂起心動念,起者為心,動者為念,起心動念的本體那就叫性。事實上性、心、念是一體不二更不三的。通過觀察紛飛的念頭而觀心,通過觀心而悟性。這就叫明心見性,明了心,見了性的人,當然就知道了三身佛是怎麼回事。
對於法報化三身佛,六祖有一次對一位前來參訪的智通比丘講過一段話,也很概括,很經典,他說「三身者,清淨法身,汝之性也;圓滿報身,汝之智也;千百億化身,汝之行也。」
如果這些形而上的語言還是讓一些人迷惑,可以再用水來做比喻。水是溼性的,這個溼便是水之性,水之法身,溼非有非無,無方無所,離水無法顯現,水則是溼的報身。水是無色透明的,由於水所形成的波、流、雨、雪、冰、氣、霧等,這些東西在我們頭腦中形成水的概念。這些東西便是水的化身。這些波、流、雨、雪、冰、氣和霧等,不能離開水而存在,水也不能離開溼而存在。它們之間也是不二更不三的關係。這樣講,似乎更容易理解一些。
法身佛居常寂光淨土,其實也沒有居與不居的問題,因為在這裡,身和土是不二的,身即是土,土即是身,無形也無相,無質也無量,無因也無果,無大也無小,無有也無無。
報身佛居華藏世界,在華藏世界中心,華藏世界帝珠輝映,勝境森羅。報身佛身光無量,遍照世界,智慧無量,遍攝無餘。只是凡夫不可見,那是菩薩住的地方,和西方極樂世界的莊嚴實報土在一個頻道上。
究竟說來,報身佛和法身佛是重疊的,和華藏世界一樣也是遍滿的,身無量,壽也無量。不過只要顯了相,無量便顯現為有量。這就好比西方極樂世界的阿彌陀佛,儘管也叫無量壽,無量光,那是指他的法身而言的,那個有形象的阿彌陀佛在許多劫後也要示現涅槃,由觀音菩薩接班住持極樂世界。對於報身佛的身相大小,不同階位的菩薩所觀察到的也不一樣。這與觀察者的福報和智慧大小有關係。
化身佛居娑婆世界,我們這個有情世界就屬於娑婆世界,我們見到的釋迦牟尼就是化身佛。娑婆世界是凡聖同居的世界,絕大部分是凡夫。化身佛在娑婆世界顯現,和一般人沒什麼多大區別,一般地說來比凡夫更莊嚴一些,也有的外表和凡夫完全一樣,這是為了應凡夫之機,和光同塵,便於度化苦惱眾生。
究實說來,這全法界的一切,都是法身的顯現,因此一切有情都可以說是化身佛。可這隻有開悟的人才知道,你開悟了,你便是化身佛,而且你看別人也是化身佛,你眼前的世界當下就轉變成了華藏世界,不是這個世界和這些眾生有什麼變化,而是你的佛眼打開了,你的華藏眼打開了。開悟了,眾生即是佛,娑婆即是華藏。不開悟,佛即是眾生,華藏即是娑婆,佛和眾生也是不二的,華藏世界和娑婆世界也是不二的。
報身佛是法身佛的作用顯現,化身佛是報身佛的分身投影。換言之,報身佛是化身佛的總集,法身佛是報身佛的真性。
在《壇經》最後一品中,六祖有一個偈子,其中有四句是關於三身佛的,說的十分清楚,偈曰:
法身報身及化身,三身本來是一身,
若向性中能自見,即是成佛菩提因。
常與無常
佛法不落斷常見
中道不離左右
一席話與十年書
六祖稱疾度天下
在家人如何修行?(一)
在家人如何修行?(二)
在家人如何修行?(三)
草香廬微信
微信號:caoxiangluzhu
更多分享,敬請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