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乘所證少分涅槃與究竟涅槃之別

2021-02-23 三千光影

菩薩以通達三乘菩提的智慧,清楚地體證認知而說:「阿羅漢、闢支佛、最後身菩薩,都還有無明住地的覆障,不是離一切過解脫、不是一切清淨、不是成就一切功德,不能說為『得』常住涅槃。」因此菩薩說:
以成就有餘解脫、有餘清淨、有餘功德故,知有餘苦、斷有餘集、證有餘滅、修有餘道,是名得少分涅槃;得少分涅槃者,名向涅槃界。(《勝鬘獅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廣經》)

涅槃是什麼?在此以簡略的中道意涵來說明。《中阿含經》卷43 佛陀開示:
莫求欲樂、極下賤業,為凡夫行;亦莫求自身苦行,至苦非聖行,無義相應。離此二邊,則有中道,成眼成智,自在成定,趣智、趣覺、趣於涅槃。

這是在教弟子們,修行趣於涅槃的方法不是在欲樂中行,那是極下賤的業。例如有外道宗教團體,以男女雙修教人交媾的技巧,而這都要給予上師極豐厚的供養,或者極高的收費,才能得到上師的親傳,說這是證空性、達到色身轉化得到報身成就。但 佛陀明確地說明,這些欲樂行是極下賤業。

佛陀另外一個角度也告訴我們,不要折騰自己去行無義的苦行。婆羅門教的苦行在印度是修行的主流,佛陀為了救護我們這些後世的眾生,認識法的實義,所以祂自己親自學習實修苦行外道的各種修行。其中,例如在極為寒冷或風雪交加的氣候狀況下,裸露形體坐在林中、坐在石頭上;也有為了依苦行,希望能夠達到婆羅門教所謂的修行成就,那時 佛陀日食一麻一米,當時的身體狀況,佛陀說:「形體劣弱,骸骨相連,頂上生瘡,皮肉自墮,猶如敗壞瓠蘆,……。」(《增壹阿含經》卷23)那時 佛陀繼續說:「以手按摩腹時,便值脊骨,若按脊時,復值腹皮。」(《增壹阿含經》卷23)就是那時候 佛陀吃一麻一米的時候,祂瘦到就是用祂的手按摩祂的腹部的時候,就可以直接地摸到背後的脊骨,而如果祂按祂的脊骨的時候,就可以直接地碰到肚子的皮。這樣的苦行,佛陀說:「比丘當知,我六年之中作此苦行,不得上尊之法。」(《增壹阿含經》卷23)因此,佛陀教示我們這些後世的弟子,無義苦行要遠離。

現在也有外道宗教團體倡言修拙火,說是即身成佛的基礎功法,在凍寒的氣候下,他們光身赤腳,披上結冰的溼被單,唱誦著祈請文,繞步而行,旁觀的人可以看到他們身上有著一陣陣的熱氣散發,或者也有他能夠以他的身體成就各種一般未經過訓練的體能狀態,來說是拙火的成就,其實這些目的都是為了要提高身體的性能力,來達到所謂雙修「即身成佛」的妄想。他們的修學與苦行完全沾不上邊,但卻有許多人加以吹捧。無義的苦行都是屬於戒禁取見,不能成就聖道之法,而剛剛我們所說的外道修行法,是連苦行都談不上。對於 佛陀親自示現苦行六年來開導修行的中道法則,我們一切佛弟子都應該念恩依教奉行,是法、非法,加以明辨簡擇。

上面是就修行的法則來說明,而就中道的義理上來說,涅槃是什麼?《雜阿含經》卷12 佛陀開示:「不生、不住、不異、不滅,是名比丘諸行苦寂滅涅槃。」這段話是說明:涅槃有一定的條件,「不生」二字說明了涅槃不是被出生的法,不是因緣假合的法;「不住」是指涅槃不住一切法、不著於一切法;「不異」是指涅槃不是自殺棄捨一切法,而是認清一切法的緣起,現象界、實相界的不一不異,依於一世的人身有著安危與共的特性;「不滅」二字說明了涅槃不是虛相法、不是斷滅法,沒有壞滅時。

因此,這是一切大乘行者在明心證悟涅槃妙心後,現觀這個第八識的體性——不生、不住、不異、不滅,這四點都要符合聖言量後,就能具足承擔涅槃真常妙有的實義,不必入無餘依涅槃,已經可以開始轉依涅槃功德,不懼生死、不入無餘依涅槃,承擔續佛法脈的菩薩行。這和龍樹菩薩所說:「無生名為涅槃,以涅槃不生不滅故。」(《大智度論》卷33)也是呼應這個道理。有學僧以「此有故彼有,此滅故彼滅,緣起性空,後代發展為真常妙有。」他將因緣所生的法、生滅的法,說為緣起法,並說真常妙有是後代發展出來的思想。這些說法具足了顯示這位學僧是完全不解涅槃實義,背離 世尊聖教的佛門外道。

中道就實義來說,《央掘魔羅經》卷4:
如來說一乘中道離於二邊,我真實、佛真實、法真實、僧真實,是故說中道名摩訶衍。

世親菩薩也開示:「故說一切法,非空非不空,有無及有故,是則契中道。」(《辯中邊論》卷1)就「涅槃」實義來說,本身即是中道義,涅槃從來沒有離開過中道性。平實導師在《起信論講記》第一輯中開示:
涅槃一定是本來就有的,然後非修非不修,使它顯現出來。這樣本來就有的涅槃,才能夠說它是不生不滅的,說它是不壞的,是不來不去的,所以,這樣不生不滅不壞的涅槃,才是真正的中道。(《起信論講記》第一輯,正智出版社,頁110。)

因此
在等覺以下還有變易生死,這些種子還在變異,所以不能說祂常。但是你固然不能說祂常,也不能說祂非常;說祂非常的話,表示心體有斷,可是祂從來不斷;若說祂常,祂又有變易生死的種子,不斷地在變異,所以叫非常非無常,非常非斷,叫作中道。(《起信論講記》第一輯,正智出版社,頁261。)」

由 平實導師的開示,因此我們如果在知見上能夠通曉涅槃的中道義,就能夠成就相應涅槃實義的近因了。

了解涅槃中道義後,在本集一開頭,勝鬘菩薩說:「二乘和最後身菩薩是得少分涅槃,只能說是向涅槃界。」這是從佛地的究竟涅槃相對來說。少分涅槃是因為二乘人只斷分段生死的現行,而不是斷變易生死的現行,所以習氣種子仍然隨眠於第八識心中;以此因緣故,他們只是向涅槃而已。也就是說,他們只是具備了趣向涅槃的少分涅槃功能差別,還沒有具足獲得大乘涅槃的功能差別。如果三乘聖人有機會同入有餘及無餘涅槃時,無餘涅槃中的境界固然三乘的聖人完全相同,可是關於涅槃的智慧以及煩惱的斷除,卻是大不一樣的,所以說阿羅漢、闢支佛所證的涅槃是少分。當然,證得涅槃妙心而得轉依的菩薩,是不會入無餘依涅槃的。

而 佛陀的究竟涅槃有什麼不共一切二乘以及菩薩眾呢?《大般涅槃經》卷3講到:
大般涅槃亦復如是,八味具足。云何為八?一者常,二者恆,三者安,四者清涼,五者不老,六者不死,七者無垢,八者快樂,是為八味具足。具是八味,是故名為大般涅槃。

具足了究竟涅槃的功德,必須是真能達到八味具足,或也可說,已經具足證得有餘、無餘、本來自性清淨、無住處等四種涅槃,也因此佛地的究竟涅槃是能夠具足體會大般涅槃中的八味,也具足實證四種涅槃,這是到達佛地才能夠有的境界。所以,從大乘的究竟涅槃來說,二乘無學聖人只是得了少分涅槃,只是向涅槃界罷了。

涅槃界的「界」字就是指種子,種子就是功能差別,種子就是界、就是功能差別。也因此勝鬘夫人說:「二乘無學聖人們只是向涅槃界」,意思是說他們證的解脫與涅槃,還有再往前前進的空間,並不是說他們證得了這一個涅槃,就是佛地的究竟涅槃。只有佛菩提道所證的究竟涅槃,具足八味、具足四種涅槃,才是《心經》所講的「究竟涅槃」。

關於常住涅槃,勝鬘菩薩藉著向 佛陀報告來告訴我們:
若知一切苦、斷一切集、證一切滅、修一切道,於無常壞世間、無常病世間,得常住涅槃;(《勝鬘獅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廣經》)

這樣就成就了佛地果德的涅槃,才能夠叫作究竟的涅槃。「知一切苦」是包括習氣種子隨眠所引生的苦,也包括所知障上煩惱所引生極微細變易生死苦。為了成佛而引起的煩惱,當然也是菩薩的苦。

這種苦不是二乘人或一切凡夫會相應的,所以明心之後會不會有苦呢?當然會有。因為會思惟:為什麼我開悟了卻還是沒能斷除所有的煩惱呢?沒有辦法具足智慧善巧來幫助眾生呢?體會深的學人,這時會清楚地意識到,證得的這個第八識,雖然本來自性清淨涅槃,但之所以會稱為「阿賴耶識」,因為有著見愛痴慢的隨眠煩惱如影隨形,因此會更加地深切體會到經典所說「菩薩畏因」的實義,一點慢都不敢起來,也深知自己離根本傳承上師、離見道學長們還差得很遠,更何況離成佛的境界,那是難望項背,還差得遠了去了啊!

對於一切眾生也不敢起慢,因為深知:依第八識的不著一切法,但也不會放舍一切法,因緣難思議、果報還自受。經過探究,結論當然是會更加地努力修習相見道位中應該修學的後得無分別智,要趕快地進入通達位乃至初地,所以明心開悟之後還是會有苦,只是這種苦並不是煩惱障所攝,所以是極為微細不容易察覺的苦。

乃至等覺菩薩還是有苦:為了成佛,必須要具足無量的福德,所以百劫修相好,「無一時非捨命時,無一處非捨命處」,無論誰來要什麼外財、內財,隨時都要給。他在人間受生取得色身的目的,就是為了要布施內財,只有這個目的;都沒有人來跟他要內財的時候,他就用這個色身來布施法財、外財;若有人要內財時當場就給,隨時棄捨身命,這樣整整一百劫,這也是苦啊!

這百劫修相好的境界、菩薩的心境,不是我們現在所能夠思議的。在理上,依 平實導師次第的引導,或可思惟:七地菩薩能夠念念入滅盡定,所以有人來要眼睛的時候,調羹拿起來就挖給他,那時馬上就入滅盡定了;如果有痛,那只是剎那而已,剩下的就交給醫生。要命?也可以!吩咐對方:「你先念到三,我就可以把頭給你。」對方還沒有數到三,就入滅盡定了,刀子砍下的時候,還有什麼痛苦?所以七地的菩薩,如果在念念入滅盡定的時候,那百劫修相好,就不必打退堂鼓了。可是在六地滿心以前,這是很難達到的境界,所以這個是菩薩會相應的苦。

關於菩薩會相應的苦,我們在下一集再跟您繼續說明。在這一集當中,我們能夠了知涅槃的中道義,為什麼二乘只是少分涅槃、向涅槃界,菩薩知苦的境界等。相信能夠讓您有趣向轉依涅槃實義的動力。

祝福您!

阿彌陀佛!

相關焦點

  • 涅槃之美 | 從印度文化看涅槃
    就這個意義而言,涅槃代表著生命的成功,相比現世的一切,顯然更深遠,更究竟。4所以說,佛教對中國傳統文化有著重要的補充作用。一方面,佛教的影響遍及哲學、文學、藝術、民俗等領域;另一方面,佛教關於心性和輪迴的理論,不論從廣度還是深度,都可以彌補中國傳統文化的不足,拓寬了國人對生死和宇宙的認識。而在心性和輪迴的理論中,涅槃是不可或缺的概念。
  • 「涅槃」究竟是什麼意思?
    臥姿又稱涅槃像,表示福慧圓滿、動靜一如。所謂圓滿,就是了生脫死、超越時空、泯滅人我對待、自他融和一體之義。所以,涅槃不是一般人以為的死亡,而是最真實,最有價值的人生,是快樂之境、幸福之地。  根據《涅槃經》說:「滅諸煩惱,名為涅槃。」《大毗婆沙論》說明涅槃的意義是:「煩惱滅,三火息,三相寂,離諸趣。」《雜阿含經》說,涅槃是「貪慾永盡,瞋恚永盡,愚痴永盡,一切煩惱永盡」。
  • 什麼是「涅槃、有餘涅槃、無餘涅槃」?
    「涅槃」是指:修「高法身」(納身)的人功德圓滿後,「色身」壽盡,「法身」已成正果,「法身」將「色身」的「三魂七魄」收入「法身」』然後拋棄「色身」』「法身」隱入「納界」。這種「色身」失去生命力丶「法身」將「色身」之「三魂七魄」帶走的一瞬間,即稱為「涅槃」。
  • 解脫 | 涅槃及分類:有餘涅槃,無餘涅槃
    《大乘起信論》  稱:「以無明滅故,心無有起;以無起故,境界隨滅;以因緣俱滅故,心相皆盡,名得涅槃。」佛教大小乘對涅槃有不同的說法。一般分有餘涅槃和無餘涅槃兩種。一個修行者證得阿羅漢果,這時業報之因已盡,但還有業報身心的存在,故稱有餘涅槃;及至身心果報也不存在,稱無餘涅槃。
  • 阿含正義 | 有餘涅槃與無餘涅槃
    如果比丘滅了五下分結,就是斷了薩迦耶見、戒禁取見、疑見及貪慾與瞋恚,就可以在別處入涅槃,不還來此世間,這樣名之為有餘涅槃界。那什麼是無餘涅槃界呢?如果比丘滅盡三界生死輪迴的有漏法,成無漏心解脫、智慧解脫,可以自身作證而自遊戲:自知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更不受後有,能如實知之,這就是無餘涅槃界。有這兩種不同的涅槃界,所以比丘們應當要尋求智慧的善巧方便,求得無餘涅槃界。就是要這樣,諸比丘們!
  • 涅槃是什麼意思?佛教的涅槃是怎麼回事?
    在註疏裡也被稱為「煩惱之滅盡」(kilesa-parinibbāna)。在阿羅漢死時所證得的涅槃界名為「無餘涅槃界」(anupādisesa-nibbānadhātu),因為五蘊已完全被捨棄,不再後有。在註疏裡也被稱為「諸蘊之滅盡」(khandha-parinibbāna)。
  • 涅槃是什麼意思?佛教「涅槃」怎麼讀?
    古今通,始終通,窮本極末,莫之與二。浩然大均,乃曰涅槃。涅槃的分類  依自性涅槃只有一種。依分別的根據則成兩種:有餘涅槃界與無餘涅槃界。依不同的方面,涅槃有三種:空、無相與無願。  涅槃是一個不能再分解的究竟法。它是完全出世間的,而只有一個自性,那就是完全超越有為世間的無為不死界。
  • 涅槃寂靜
    (3)   從這一富有哲理的故事中,我們可以明明白白地看出,熟識水陸二地的烏龜無法說出陸地的特性,魚也不可能想像出陸地,因為它只在水中生活。同樣的,自由來往於世間出世間的阿羅漢,無法用世間語言準確地向世人解說出世之法,世俗之人也不可能依世間之智覺悟出世之法。   如果說,涅槃是虛無,那它就有必要與空間相一致。涅槃和空間都是永恆不變的。
  • 涅槃的含義
    臥姿又稱涅槃像,表示福慧圓滿、動靜一如。所謂圓滿,就是了生脫死、超越時空、泯滅人我對待、自他融和一體之義。所以,涅槃不是一般人以為的死亡,而是最真實,最有價值的人生,是快樂之境、幸福之地。根據《涅槃經》說:「滅諸煩惱,名為涅槃。」《大毗婆沙論》說明涅槃的意義是:「煩惱滅,三火息,三相寂,離諸趣。」《雜阿含經》說,涅槃是「貪慾永盡,瞋恚永盡,愚痴永盡,一切煩惱永盡」。
  • 有餘涅槃、無餘涅槃.
    真覺法師【開示】涅槃在佛經中我們經常會看到某某尊者去世了,人們稱之為涅槃,比如佛陀去世時就稱作涅槃。事實上,並不是佛或阿羅漢死去的時候才證得了涅槃,只是此時的涅槃叫做「無餘涅槃」。所謂無餘涅槃是相對有餘涅槃而說的。
  • 胡因夢 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
    在現實中的我們一直在馬不停蹄地追逐夢想,追逐那個心理設定的理想標準或者目標,讓我們不斷的處在與當下脫離的狀態,處在二元對立衝突矛盾裡面,讓我們的內在始終無法和自己和解,達到二元對立的統一,進入到一個解脫、合一、沒有煩惱的境界。原來我們追求的那個目標不是在未來,而是在每一個當下。
  • 什麼是「涅槃」?
    「涅槃」一詞,大家一般都聽說過,都很熟悉,但並不清楚具體是什麼意思。今天和大家一起學習一下,究竟什麼才是「涅槃」。「涅槃」是巴利文音譯,早在佛陀出世前,印度就已經有了這個詞彙,後來逐漸成為佛教用語。「涅槃」的意思是不生不滅、超離生死煩惱、安住永恆快樂的境界。
  • 《涅槃(上、下冊)─解說四種涅槃之實證及內涵》自序
    但涅槃有四種:二乘聖者的有餘涅槃、無餘涅槃,以及大乘聖者的本來自性清淨涅槃與佛地的無住處涅槃。大乘聖者實證本來自性清淨涅槃,於入地前再取證二乘涅槃,然後起惑潤生而舍離二乘涅槃,繼續進修至七地滿心前斷盡三界愛之習氣種子隨眠,依七地無生法忍之具足而證得念念入滅盡定。八地後進斷異熟生死,直至妙覺地;最後下生人間成佛之時,具足四種涅槃才是真正的成佛。
  • 《涅槃(上、下冊)——解說四種涅槃之實證及內涵》自序
    是故解說涅槃之種種義,令當代佛門四眾周知而生起真實了知涅槃之聞慧,而後如理作意思惟,方可生起正確之思慧,遠離不如理作意之思惟;爾後修學三乘菩提時方有實證之因緣,此乃本書寫作之初因。  二者,無智之人不知涅槃,解脫知見嚴重短缺,何況能證?乃至號稱為導師之臺灣佛門有名法師,竟於書中宣稱涅槃是不可知、不可說的,下焉者又何有稍知涅槃正理之可能?則證涅槃之緣即告斷絕。
  • 有餘涅槃 跟 無餘涅槃
    無餘涅槃及滅度這兩句是佛教中專用的譯名。涅槃的意思是不生,不生也就不滅,所以不生不滅的境界叫做涅槃。我們人有煩惱,煩惱會忽然生起,也會消滅,因此煩惱不是涅槃。人的肉體會從娘胎出來,出生,會長大,會衰老,會死亡,所以人的肉體不是涅槃。滅度這兩個字的意思,滅是滅其煩惱,度是度脫生死,就是不再受生死流轉。
  • 佛學漫談:涅槃與圓寂、有餘涅槃與無餘涅槃及自了漢
    (摘錄於健《健身之路》)5、大智慧者在涅槃了之後,只要不是帶著身體走的,肯定是不能回來了的,人死如燈滅,哪能回來!不過,人如果呈現的是圓滿的覺悟智慧寂滅,那麼那個性體在離開身體之後,就進入到道之無生無滅、無邊無際、無始無終、不斷不常、不垢不淨的虛寂境界中了。關於這一點,《道德經》中已經論述得非常清楚,「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兇。……天乃道,道乃久。歿身不殆。」
  • 涅槃什麼意思?80%的人理解錯了哦
    很少有人能說得清楚,今天我們就來一探究竟,明天就是聖誕夜了,今天聊涅槃是不是有種神秘感呢?雖說聖誕節是基督教的節日,但耶穌和佛陀以及中國的孔子,似乎還有某種潛在的聯繫呢?想了解這一方面的觀點的話,推薦大家看一部電影《來自地球的男人》,那裡面的觀點可能會驚得你不行不行的。
  • 菩提涅槃與三身四土
    菩薩精進六度、三學,達到究竟圓滿、永斷諸障,便得「斷果」之「無住涅槃」;轉識成知、三身顯現,便證「智果」之「無上正等菩提」。「涅槃」,漢譯寂靜、寂滅、圓寂;最初的含義是「熄滅」:針對「生死」,指煩惱恆盡、不受後有。大乘佛教分述為四:自性涅槃、有餘依涅槃、無餘依涅槃和無住涅槃。
  • 【入門常識】 什麼是涅槃?涅槃是什麼意思?
    涅槃是什麼意思?涅槃的意思  涅槃指的是滅生死、滅煩惱而達到解脫無為的境界,即不生不滅。
  • 佛學常識丨涅槃的含義
    《大涅槃經》說,「佛性」就是涅槃;《華嚴經》說,一切諸法的自性就是涅槃;《般若經》說,「理無所知,無所不知"的"般若"就是涅槃;《楞嚴經》說,證實了"理絕動靜"就是涅槃;《維摩經》說,"十地不二法門"就是涅槃;《勝鬘經》說,"如來藏"、"自性清淨心"就是涅槃。涅槃,就是不生不滅的自性。鳩摩羅什大師將涅槃譯為"滅度",就是滅煩惱障,度生死海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