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王墳上草離離,秋日荒涼石獸危……莫向西湖歌此曲,水光山色不勝悲。 ——趙孟頫
這首詩是用來紀念我國歷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嶽飛而作的,最後兩句的意思是,不要向西湖高歌嶽飛的故事,否則連這天地山水都會忍不住悲痛的。可見後世之人對嶽飛冤死的惋惜與同情。
嶽飛生於公元1103年,時值宋高宗趙構主持朝政,南宋與金以淮河為界南北對峙,中原國土盡皆淪為女真榻下之席,使得無數英雄志士踏上了收復國土的事業中。而嶽飛也是其中之一。
嶽飛自小就比較早熟,比起同齡孩子要穩重得多。他先是學文,而後習武,不久就諳熟兵法,並且武藝超群,相傳其立能單手挽弓三百斤,騎能左右開弓並穿楊,加上一身刀劍槍法,更是無人能敵。
而家庭教育更是重要,嶽母為了讓嶽飛從小培養愛國之心,很早就在嶽飛背上刺上了「精忠報國」四個大字。古時講究「身體髮膚受之父母」,刺在兒身那是真的痛在娘心,因此,孝順的嶽飛牢記母親的教誨,一生都忠君報國抗擊外敵。
1122年,嶽飛就進入了軍隊。1126年,金兵圍困宋欽宗於開封,還是康王的趙構命劉浩馳援開封,而嶽飛此時正在劉浩麾下。他引一支小隊連斬敵將擊退金兵,於此戰中嶄露頭角。
1127年,靖康之變發生,北宋徹底覆滅,趙構即位建立南宋,朝堂之內莫不主張避戰求和。嶽飛深知委曲求全必使敵人得寸進尺,故以小將身份上書,卻被逐出軍營,好在得到北京招撫使張所的收留,才得以回到軍隊。
從此,嶽飛的軍旅生涯正式起步。因為嶽飛身先士卒勇武善戰,且忠義不二頗有魅力,在軍營中吸引了一批將士的忠心跟隨,也就是後來的「嶽家軍」,公元1130年,嶽家軍收復了失地建康,嶽家軍才初有微名。
而後,從1131年到1134年間,嶽家軍連戰連捷,為南宋一連收復襄陽六郡,使得朝堂之內頗為震驚,嶽家軍不僅在這幾次戰役中擴大了自己的兵力,其威名也遠播中原各地。
此後,嶽飛又平了洞庭之亂,在軍權上極有聲勢,於是便開始領軍北伐,期間嶽母病故,嶽飛雖守喪一段時間之後,又繼續趕赴戰場,為國家威望打拼,接連收復失地。但朝廷內主和派的聲音依然不低,其中就包括秦檜和趙構本人。
後來的事就是人盡皆知了。1141年,嶽飛將金國打得幾無還手之力,金國只好與南宋議和。趙構見朝局安穩、前線戰事已然停止,便開始打壓權臣與重將,而當時聲名最盛的嶽飛和嶽家軍自然首當其衝。
而在秦檜的讒言之下,趙構更是堅定了這一決心,並將此事交於秦檜。秦檜便以各種手段污衊嶽飛謀反,甚至捏造口供,生生將已賦閒的嶽飛押解進入大理寺。到1142年時,嶽飛便身死於大理寺中,一代忠魂終歸天,此時的嶽飛年僅39歲。
而嶽飛的妻兒也沒落到什麼好下場。他的第一個妻子因為早年改嫁,倒是逃過一劫。但第二個妻子及其膝下年幼的霖、震、霆三子都被流放到嶺南荒地,在艱難的條件下生活困苦。直到1162年嶽飛案被平冤昭雪後才得以北還。
而此三子雖然生活困苦,但好歹保全了一條性命。但他的長子嶽雲就沒這麼幸運了,嶽雲跟自己的父親一樣蹲了冤獄,並死在獄中,年僅23歲。其女嶽安娘則在歷史上失去音信,不知後事生死。在《說嶽全傳》中還提到嶽飛有個次女叫嶽銀瓶,因為父親喊冤卻沒有成功,最終投井自盡,但嶽銀瓶在正史中卻並無記載。
而今,嶽飛已經成為了中華民族千古傳唱的民族英雄,而秦檜則以一尊尊跪像在全國各地受人唾罵,只可惜聽信讒言的趙構未能有這般跪像,否則定然也要受盡萬人唾罵摒棄。
求和投降永遠無法換來和平,只有像嶽飛這樣剛正拒敵才是中華民族該有的氣節,嶽飛已經不只是一個民族英雄,更是中華民族的脊梁,成為一種民族氣節與精神,支撐著中華民族不斷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