捨身成仁的文天祥

2021-02-23 洪福來

文天祥,江西人。初名雲孫,字天祥。後以天祥為名,改字履善、宋瑞,因住過文山,而號文山。他是南宋後期人。他的著作有《文山先生全集》、《文山樂府》,著名的《正氣歌》、《過零丁洋》更是成為千古絕唱。

文天祥十九歲時獲廬陵鄉考第一名,第二年進入吉州白鷺洲書院讀書,同年中選吉州貢士,隨父前往南宋首都臨安應試。在殿試中,他所作的《御試策》切中時弊,提出改革方案,表述政治抱負,宋理宗親拔為狀元,考官王應麟奏曰:「是卷古誼若龜鑑,忠肝如鐵石,臣敢為得人賀。」

公元1275年正月,元軍大舉進攻,宋軍的防線崩潰,朝廷下詔讓各地組織兵馬勤王。文天祥拿出家產充當軍費,招募當地豪傑,起兵勤王,組織義軍三萬,開赴臨安,以文官之身走上戰場。次年正月,元軍兵臨臨安,文武官員紛紛出逃。文天祥被任命為丞相兼樞密使,派他出城與元軍伯顏談判。但與此同時,南宋朝廷卻派人到文天祥軍營,解散他的軍隊來討好元軍,文天祥於是被伯顏抓捕。但他寧死不屈,被押解去北方,途中得當地義士相救脫險。後來南宋朝廷投降了元軍,但文天祥仍帶領宋朝軍民堅持抗戰。公元1278年戰敗,為元軍所俘。

被俘路上:「唯可死,不可生」

文天祥是狀元出身,筆力當然雄健,生平留下的煌煌筆墨,不知凡幾,首推他在零丁洋上的浩歌。那是公元1279年正月,他已兵敗被俘,恰值英雄末路,此一去,「百年落落生涯盡,萬裡遙遙行役苦」「以身殉道不苟生,道在光明照千古」,無一絲一毫的張皇,在這生與死的關頭,他坦然選擇了以身殉道。

七律《過零丁洋》寫道:「辛苦遭逢起一經,幹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灘頭說惶恐,零丁洋裡嘆零丁。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一路上他又是服毒,又是絕食,自謂「唯可死,不可生」。然而,他的使命還沒有結束,同年十月,他就在一種求死不得、欲逃又不能的狀態下抵達元大都燕京。

面對誘降

在北地,考驗他的人格的,是比殺頭更嚴峻的誘降。誘降決無刀光劍影,卻能戕滅一個人的靈魂。但見,各種身份的說客輪番登門,留夢炎,就是元人打出的第一張「王牌」。

留夢炎和文天祥,曾同為南宋的狀元宰相。留夢炎早在公元1275年的臨安保衛戰中,就夥同內奸陳宜中,暗裡策劃降元。為此,他極力幹擾文天祥率軍馳衛,而後又棄城、棄職逃跑。待到臨安淪陷,他又拿家鄉衢州作獻禮,搖身變成元朝的廷臣。

留夢炎一見文天祥,就說:「信國公啊,今日大宋已滅,恭帝廢,二帝崩,天下已盡歸元朝,你一人苦苦堅持,又頂得了什麼用呢?那草木,誠然還是趙家的草木,那日月,卻已經是忽必烈大汗的日月了。」

文天祥轉過身去,只給他一個冷背。留夢炎仍然搖唇鼓舌,聒噪不已。文天祥不禁怒火中燒,他霍然轉身,指著留夢炎痛罵:「你今天來,就是給我指這條出路的嗎?你這個賣國賣祖賣身的奸賊!你,身為大宋重臣而賣宋,可是賣國?身為衢州百姓而賣衢州,可是賣祖?身為漢人而賣漢節,可是賣身?……」

「你、你、你——,老夫本是一番好意,你不聽也罷,憑什麼要血口噴人?」留夢炎饒是厚臉昧心,也擱不住文天祥這一番揭底剝皮,當下臉上紅白亂竄,低頭鼠竄而去。

元人又派九歲的趙顯勸降。這位南宋的小恭帝,國隆的日子沒有趕上,國破的日子似乎也不覺得太痛苦。

文天祥料到元人會有這一招。因此,思想上早做好了準備。他沒等趙顯走上會同館的臺階,趕緊跨出門檻,來個先發制人。但見他搶前數步,擋住趙顯,然後南向而跪,口呼「臣文天祥參見聖駕」,隨即放聲痛哭。小皇帝被這突如其來的哭聲鬧懵了,傻乎乎地站在那裡,說不出一句話。

文天祥這一場大哭,本是策略,旨在讓故恭帝無從開口。但他哭著哭著,想到今日幼主為人所制,竟不自知,而自己和千萬忠臣義士浴血沙場,抵死搏戰,還不就是為了保衛趙宋江山!一時心中湧上萬般酸楚,不由動了真情,遂跪地不起,長哭不已,並且一迭聲地泣呼:「聖駕請回!」

趙顯這邊慌了手腳,越聽哭聲心裡越發毛,早把元人教給的言語,忘了個一乾二淨。少頃,又擱不住文天祥的一再催促,轉身而去。

元世祖招安

勸降招安活動並沒有就此止步。這就要談到元世祖忽必烈——也就是一代天驕成吉思汗的孫子。忽必烈也稱得上是一代英雄,他不僅識得彎弓射大雕,還盡懂得治理天下。他就深知接管漢室,光憑蒙古人的力量,是不能暢達無阻的,須得藉助漢人,實行「以漢治漢」才行。而在漢人中,最具號召力、影響力,因此也最能幫他鞏固統治秩序的,當數文天祥無疑。所以,文天祥愈是不屈,他就愈想招安。

一二八二年三月,元世祖問大臣:「南方、北方宰相,誰是渠能?」群臣回答:「北人無如耶律楚材,南人無如文天祥。」於是,元世祖下了打算授予文天祥高官顯位的命令。文天祥的一些降元舊友紛紛勸說他投降,遭到文天祥的拒絕。

十二月八日,元世祖召見文天祥,親自勸降,說:「你在這裡的日子久了,如能改心易慮,用效忠宋朝的忠心對朕,那朕可以在中書省給你一個位置。」文天祥回答:「我只求速死。不當久生。」元世祖又問:「那你願意怎麼樣?」文天祥回答:「但願一死足矣!」元世祖十分氣惱,於是下令立即處死文天祥。

第二天,文天祥被押赴刑場,向南方跪拜,說:「我的事情完結了,心中無愧了!」於是引頸就刑,從容就義,年四十七歲。

朝聞道,夕可死

文天祥被捕之後寫下了許多詩文,流傳後世;他的氣節光耀千秋。在這期間,他得遇道家高人,修煉「大光明正法」。

經考證,在一本《分類古今筆記精華》,又名《古今筆記精華錄》的「卷二十」中,有《文文山遇仙》一篇,文章未署作者姓名。但卻記錄了下面的內容:

宋代文天祥,號文山,在他的《指南後錄》中,記述他曾經遇到一位道家高人,名叫「靈陽子」,向他講述過道家的學問。文天祥事後寫了一首詩,抒發自己的感情:「昔我愛泉石,長揖離公卿。結屋青山下,咫尺蓬與瀛;至人不可見,世塵忽相攖。業風吹浩劫,蝸角爭浮名。偶遇大呂公,如有夙世盟。相從語寥廓,俯仰萬慮輕。」文天祥在這首詩中,敘述自己曾經遠離囂塵,結屋青山;想遇高人,不能如願;回身塵世,爭名染業;現遇呂公(靈陽子),大受教益。

之後文天祥寫了另一首詩,根據詩的題序,該書的作者認為:那是文天祥被俘後,在獄中遇到異人後所寫。

文天祥在獄中「遇異人,指示大光明正法;於是,死生脫然若遺矣」。他在詩中寫道:「誰知真患難,忽悟大光明。日出雲俱靜,風消水自平。功名幾滅性,忠孝大勞生。天下唯豪傑,神仙立地成。」如果說,文天祥的前一首詩,是寫他從靈陽子處聞道受益;那麼,這後一首詩,就是寫他得道修煉了。詩的一、二句「誰知真患難,忽悟大光明。」寫他在遭逢大患難後,命在旦夕之間,得到大光明正法,了悟人生。三、四句「日出雲俱靜,風消水自平。」是寫他修煉大光明法,到了那種異常平靜的境界,超脫了生死的恐懼,心胸豁然開朗。五、六句「功名幾滅性,忠孝大勞生。」寫他對過往人生經歷的認識,已經看淡人世間的功名利祿,乃至忠孝仁義,將這些視為「滅性」和「勞生」的枷鎖。最後兩句「天下唯豪傑,神仙立地成。」是說真正頂天立地的豪傑,心性極高的人,才能超脫人世間的一切,能夠很快修成為更高級的生命——神仙,這也是他的「夫子自謂」。

由此可見,文天祥之所以能夠在生死之間,完全脫然若遺的原因,很得力於大光明法,得力於他在生命最後幾年的修煉。根據他自己的文章來說,在這個時候,對成仁的意志,更加確定,把名利情都放了個乾淨,不再動搖了。

孔子在《論語》中說:「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意思是說,志士仁人不苟全性命去損傷仁德,而是寧肯犧牲生命來成就仁德。生命對於每個人來講都是十分寶貴的,然而比生命更可貴的是仁德與對宇宙真理的信仰,「捨身成仁」是指人在生死關頭寧可捨棄自己的生命也要保全仁德。秦末時代的田橫與五百壯士雖然流落海島,寧肯自刎也不肯屈膝投降;宋朝的民族英雄文天祥嚴詞拒絕了元朝統治者的高官厚祿的利誘,慷慨就義,視死如歸,以自己的生命捍衛了民族氣節。他所留下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也成為後人喜愛的千古絕句。

相關焦點

  • 麗江radio【天雨流芳】——古城區民族中學歷史老師李曉梅,她把《捨身成仁———文天祥》分享給聽眾朋友們!
    捨身成仁———文天祥宋   文天祥辛苦遭逢起一經,幹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灘頭說惶恐,零丁洋裡嘆零丁。文天祥的一些朋友勸他說:「元軍很厲害,你以數萬名沒有訓練的士兵去迎敵,不是趕著羊群餵老虎,白白送死嗎?」文天祥聽到這種不顧祖國危急的話,十分氣憤。他十分嚴肅地說:「這些我也想過了。國家有危難,卻沒有一個人起來保衛國家,我真是痛心極了。現在我拼著一死,起來抵抗敵人,希望天下的人都能這樣,要是大家一齊起來,國家是一定會有辦法的。」文天祥的朋友聽了,都很慚愧。
  • 文天祥的生日,看文天祥的書法
    1236年,文天祥生於江西。文天祥780歲了,但提起他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仿佛已經過了千秋萬代。        文天祥的故事和氣節,似乎已經沒什麼好說,所以我們今天看看他的書法。
  • 天縱之才的文天祥
    文天祥文天祥出生之前的夜晚,其父文儀老先生夢見一小兒腳踩祥雲翩然而過。因此為之取名雲孫,字從龍。等到這小孩大些,又取字天祥、履善。文天祥之命運何嘗不是如此,在殿試的時候,當宋理宗看到文天祥的文章時就已經喜不自勝,看到落款中的「天祥」二字更是大喜過望,驚呼「此天之祥,乃宋之瑞也」。文家藏書甚富,文天祥滿腹經綸,大魁天下當與此不無關係。
  • 文天祥的另類擁躉
    王炎午這一願望,卻被王幼孫和汪元亮這兩位同樣敬仰文天祥,同樣希冀文天祥以死全節的人實現了。  據元初名臣、文學家程鉅夫,元延祐元年(1314年)所作《自觀先生王君墓碣》記載:文天祥少年時期曾在固江候城書院讀書,自幼即與王幼孫交好。文天祥曾聘其為季弟王文璋之師,並書「續槐」二字以顏其堂。文天祥起兵勤王,得到王幼孫的大力支持。
  • 文天祥|鮮為人知的一面
    文天祥誓不降元,英勇就義,他的事跡和他這兩句詩一樣浩氣長存。文天祥是一個非常迷信的人,對傳統方術裡的風水排盤和八字推命都很痴迷。文天祥中狀元以後,請一個風水師到家長住,花了兩個月時間為自己挑選一塊適合買房的風水寶地;後來他有了兒子,又給一個擅長算命的朋友寫信,將大兒子和二兒子的生辰八字都發給人家,讓人家預測哪個兒子的命更好。
  • 劉文源說文天祥
    當時文天祥任學士院權直,識其伎倆,當制沒有褒揚、挽留他,而是「裁之以正義」。此稿沒有按照規定,先「呈稿當國」,而是直接「進呈御前」。這使賈似道惱羞成怒,宣布文天祥草擬的制誥作廢,而另指派其他院官草擬新的誥旨呈送。不僅如此,賈似道還唆使臺臣張志立奏請罷免文天祥的一切職務。但文天祥本性不改,仍直道行事,故仕途很不順利,曾先後五次被罷官,多次回家吃老米。
  • 文天祥《正氣歌》
    抗元英雄文天祥的《正氣歌》系寫作於北京(元大都),鮮為人知的文天祥祠在北京市東城區府學胡同,是抗元英雄文天祥曾被元朝關押三年的地方。文天祥祠現有前後兩進院落,前院東牆上嵌有詩碑,鐫刻著文天祥當年在這裡寫作的著名詩篇《正氣歌》;後殿庭中,有一株向南方傾斜近45度角的古老棗樹,就是相傳代表文天祥「不指南方不肯休」不屈精神的「指南樹」。
  • 文天祥與禪宗祖庭青原山
    >文天祥(1236-1283),初名雲孫,字宋瑞,號文山、浮休道人。文天祥求學和去州城、京城,常在青原山邊往來。他多次到淨居寺瞻仰和遊覽,至少有三次留下了詩歌和墨寶。宋理宗開慶初年(1259),蒙古軍南侵伐宋,宦官董宋臣鼓吹遷都,一時朝野紛亂。文天祥當時入朝被任命為寧海軍節度判官,主將「強兵興國,恢復山河」,大膽冒死上書「乞斬董宋臣,以統一人心」。因未被理宗採納,文天祥大失所望,即辭職回鄉。
  • 《過零丁洋》:一個俘虜捨身成仁的絕唱,一個英雄為國殉葬的讚歌
    提起文天祥,腦中立刻就會浮出兩句詩: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但你知道他是在怎樣的處境中寫出如此絕句的嗎?他為國殉葬的背後都有誰的手在推動呢?文天祥,初名雲孫,字宋瑞,又字履善。道號浮休道人、文山。生於南宋末年,是南宋有名的政治家、文學家,抗元名將。
  • 宋朝名相——文天祥的一生概覽
    進士及第:1256年[21歲](宋理宗 寶祐四年)文天祥高中狀元小插曲:文天祥參加科舉考試,在集英殿答對論策。文天祥沒有預料到李恆的兵會突然攻至興國,於是率兵轉移。李恆窮追文天祥至方石嶺。文天祥的妻兒都被抓住。當時趙時賞坐在轎子中,元軍問他是誰,趙時賞說「我姓文」,眾兵以為是文天祥,就抓了他返回軍營,文天祥因此得以逃脫。到行刑的時候,劉洙等多次辯解,趙時賞呵斥他說:「死了算了,何必這樣呢?」
  • 文言文美文精讀:文天祥從容就義
    C 僅有敵船,為火所焚D 蓋簡桃核修狹者為之4、下列文本內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A文天祥被俘後,弘範一直以禮相待,並以高官厚祿,但文天祥始終不願背叛自己的國家。B文天祥不肯勸說張世傑背叛父母來投奔弘範,並寫詩明志,弘範也無可奈何。C宋朝滅亡,弘範希望文天祥改心效忠元朝皇帝,文天祥誓死不從。
  • 文天祥:一個「叛逆」富二代的醒悟史
    21歲的文天祥也站在皇榜下,在榜單中搜尋著自己的名字。一行一行的看過去,直到看見「文天祥」三個字的時候,他才舒了一口氣,中了。文天祥的家庭條件也挺不錯,起碼是個中產階級出身。不過,由於父親突然病逝,文天祥回家守孝三年,同時,一大筆遺產落在了文天祥身上。
  • 從文天祥捨生取義看儒家忠義思想
    文天祥二十歲時舉進士,對策集英殿,以「法天不息」為題,一揮而就,洋洋灑灑寫成一篇佳文巨構,宋理宗讀了,驚嘆文天祥是天下奇才,龍顏大喜,御點文天祥為第一,成了狀元。伯顏率蒙古大軍渡江攻宋,此時的文天祥官至贛州知州。
  • 劉武德散文作品《文天祥:永遠的豐碑》
    文天祥,一座巍峨雕像聳立在吉安縣文天祥紀念館的門前。我久久凝望著這位民族英雄的眼睛,四目對視兩條線。他無語,我無言。但無聲的萬語千言如波濤撲向我心間。文天祥,這座不朽的豐碑,永遠挺立在廬陵的大地,永遠挺立在中華大地,永遠挺立在世世代代中華兒女的心地!文天祥,這座豐碑,擁有太多的人文元素,擁有太多的文明正能量,擁有太多感天動地的故事。
  • 文天祥三撰族譜序軼事
    1256年(宋寶祐四年),文天祥高中狀元後,向他求書要字的人很多,一些家族修譜,也希望文天祥能給自家家譜留下筆墨,以光耀門楣。1259年5月,文天祥守孝三年期滿,他同兄弟文璧二上京城,一是去向理宗皇帝謝恩,等候安排工作。二是陪文璧赴京考試。文璧上次因要服侍生病的父親,主動放棄了殿試,這次是重新參加會試。
  • 家風故事 ④ | 赤膽忠心 捨生取義——文天祥
    這兩句慷慨悲壯、語調激昂的詩,選自南宋末年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和民族英雄文天祥的《過零丁洋》,表現了他面對強權的不屈鬥志,成為深刻在中國人歷史記憶中的名句。作為南宋末年的右丞相,文天祥面對元軍的入侵,率領軍隊頑強抵抗,因寡不敵眾被俘,他毅然寫下了《過零丁洋》的詩作表明自己的心跡。
  • 【文天祥的故事•連載30】五嶺被執
    文天祥只好孤軍奮戰,另謀出路。此刻,元朝的張弘範和李恆正指揮著13萬人馬鋪天蓋地地從福州出發,水陸並進,直奔廣東而來,準備徹底滅南宋於崖山。他們最擔心的不是護衛皇帝的張世傑,而是文天祥。文天祥不除,南宋難以速寢。因此,他們在發動向南宋行朝最後攻擊之前,將一雙雙虎視眈眈的眼睛盯住文天祥。
  • 文天祥:世間奇男子,堂堂偉丈夫
    (兩宋政治空間變化,平田茂樹)文天祥就出生在這樣一個時代,不同的是權相換為丁大全、賈似道之流。這時的南宋,風雨飄搖,外有強敵內有敗政,幾入膏肓。文天祥生於書香門第,受朱熹理學影響深刻,在他前期詩歌中,「三綱五常」「君臣父子」「忠君報國」等內容屢見不鮮。
  • 文天祥所寫的「魁」字
    文天祥手書魁字臨摹  ■李夢星文/圖吉安民間,在祠堂前的牌坊或院子的照壁中間,常見個很大的「魁」字,是標示也是願望。有人說,這是據文天祥的墨寶描摹的,鄉民以這位家鄉傑出先賢為榜樣。可是我覺得這些牌坊上的魁字雖寫得還好,但仍可分辨是工匠或鄉間儒生所書,不太像是文天祥寫的。我在紀念場館中看過他的字,都是蒼勁端莊,有狀元宰相氣度。文天祥的確寫過一個巨大的魁字,古籍上多處有記載。在哪裡呢?這得從吉安的府、縣學說起。
  • 詩詞欣賞 |《過零丁洋》——文天祥
    唐宋時期,一個人要想替國家做出一番事業,必須入仕,要入仕,作為知識分子必須通過科舉考選,考選就得讀經,文天祥遇難時,衣帶中留有個自贊文說:「讀聖賢書,所學何事,而今而後,庶幾無愧」,就是把這兩件事拴在一起的。聖人著作就叫經,經是治國安邦的。這兩句詩,講兩件事,似可分開獨立,而實質上是連結在一起的。幹戈寥落一作幹戈落落,意思相近。《後漢書·耿弁傳》「落落難合」注云:「落落猶疏闊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