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天祥三撰族譜序軼事

2020-12-22 吉安新聞網

1256年(宋寶祐四年),文天祥高中狀元後,向他求書要字的人很多,一些家族修譜,也希望文天祥能給自家家譜留下筆墨,以光耀門楣。

1259年5月,文天祥守孝三年期滿,他同兄弟文璧二上京城,一是去向理宗皇帝謝恩,等候安排工作。二是陪文璧赴京考試。文璧上次因要服侍生病的父親,主動放棄了殿試,這次是重新參加會試。

到了臨安住進寓所,文天祥碰到了在京為官的江西樂安人氏廖子實。廖子實年長文天祥幾歲,兩人同年中進士,幾年未見,再次相遇,都欣喜異常。一天,廖子實拿出一本家譜,請文天祥為譜作序,文天祥欣然應允。

文天祥在序中先論述了族譜的重要性,寫道:「自太極肇分三才以判天文地理人倫,皆出於自然,在天成象日月星辰是也,在地成形山川草木是也,在人有先後夫妻子媳是也,自伏羲制嫁娶而夫婦之道始焉,自堯舜睦九族而親親之倫始焉,至三代之初,夏禹封功用國為姓而姓氏始焉,及秦分天下為郡縣而郡縣始焉,由是皆有姓而有郡,有宗而有祖,前後相承綿綿不絕如是,則為人之後代者可以知其流溯其源也。」

但凡寫序,會對其祖略加恭維,因廖氏祖上無名士可敘,文天祥泛泛而談:「今觀廖氏族譜自子璋以來,子孫眾多本固葉茂源深流遠,分散四方者難以悉數。至今蟄蟄浩繁英耄迭出,宗風遠振。所居各得其所,傳世無窮。且能以詩書為業,搏鵬程於九萬,馳驥足於康莊,非廖氏之子孫其誰耶?」

最後落款:「丙辰經魁賜進士第廬陵文天祥撰。」

1268年,廬陵薌城(今青原區值夏鎮)胡銓的後人、國學進士胡壽甫為了家族修譜,特請文天祥為之撰序。胡銓是文天祥十分敬仰的人,他欣然「故為之書而樂道其美傳」。序中歷數胡氏先賢功績,尤對胡銓不惜筆墨:「公霸傳九世孫澹庵先生,以春秋登建炎(南宋1127年)戊午第。仕終資政殿學士。時權奸至主和誤國,抗疏乞斬,忠義之氣至今凜凜,使人興起,卒諡忠簡,其節氣文章,後必有史官書之。」

文天祥為和胡銓同鄉而自豪並自謙,序中落款只寫「郡人文天祥撰」。

1275年1月,元兵南下,逼近臨安。文天祥在贛州召集了五千義軍星夜趕赴臨安勤王,朝廷先後委任文天祥為江西安撫使、工部尚書兼都督府參贊軍事、右丞相兼樞密使等職。文天祥率軍輾轉在浙江、福建、江西之間,與元軍進行著英勇頑強的戰鬥。

1277年10月,文天祥領著隊伍回到家鄉附近紮營,因戎馬倥傯軍士們疲憊不堪。這天,文天祥「臥於鄉之境裡,席藁松室,琴劍橫左,筆墨具右,昏然不生七情,茫然不交萬事,蕩然不知天地日月」,突然聽到敲門聲,起身一看,是兩位年少貌豐的信使,送來中郎李靈章的一封信。

李靈章是中唐重臣西平王李晟之後,今吉水谷村李家、吉州樟山文石等地李姓都為其後裔。李靈章與文天祥是多年好友,他的信中記敘了祖先的事跡,請文天祥為之寫序。

文天祥長嘆一聲:現在元兵壓境,局勢如此嚴峻,李靈章竟能置身事外專心致志修家譜。他把不滿和感受寫進序中:「伐鼓扣鍾,雞人號唱,邊檄累警,此何時也。」「今天下播亂之秋,獨靈章立身於萬物之表,而能以譜講究不怠。」奈何文天祥素來仰羨李氏先祖,仍是贊道:「觀其當隋、唐、五代間,仕者以堯舜之道輔其君,以召周之業為己任;不仕者以六經百家之書,煥三代兩漢之文;貞節者懾淫奔而駭史筆也。於戲忠武振於前,刺史顯於後,諸雲仍衣冠累世,李氏積德之厚所由致也。」

10個月後,文天祥兵敗永豐空坑,李氏族譜序或許是文天祥一生中作的最後一篇譜序。

相關焦點

  • 熊氏族譜序(一)
    予嘉其立心之仁,故為書此於譜右,以為序。大宋元祐八年秋太史山谷老人同郡黃庭堅撰豐城洙湖賽頭南岸鐘山踢庫下埠橋頭十一修熊氏族譜序粵以辛來之年,重修族普,何也?曰:其一前事之不忘,後事之師也。潘嶽之文採,始述家風;陸機之詞賦,先表世德。是以重修族譜。
  • 熊氏族譜序(二)
    熊氏在百家姓之中排名68位,也是姓氏的一大姓,約400多萬人口,後面有很多人私聊我希望寫熊氏族譜序,按多人的要求得連續發布幾天發布熊氏族譜序;之前寫過一篇熊氏族譜序(一),小編本來想在端午節之際寫大家送上不同的內容
  • 毛氏藝文錄:清漾老譜失載的康熙二十年鍾定撰《毛氏族譜序》點校
    前修者兆春乃辰州守允讓之子,固知是序為《清漾毛氏族譜》而寫。比勘清漾毛氏族乾隆、嘉慶、同治、光緒年間等續修老譜,續存老譜舊序多矣。如寶公舊序,毛氏世譜修撰第一人毛漸序、二修者明洪武二年世良、頤道等序、三修者趙檜、毛麗等序、四修者毛允讓序,乃至入清以來歷次修譜者譜序收錄甚備,皆未見錄有鍾定此序,也未言及康熙二十年修譜事,蓋為清漾族譜之佚文也。
  • 荊南黃氏族譜序
    荊南黃氏現有可統計人口六萬多人,自清乾隆三修族譜以後,二百餘年未曾大修,上個世紀九十年代啟動第四次修譜。受族長之囑,本人不揣譾陋,撰寫四修總序。現寄給《江陵文史資料》,請讀者諸君不吝賜教。   黃髮玉,江陵三湖人,深圳市社會科學院副院長、教授,深圳市社會科學聯合會副主席,研究員,《荊南黃氏家乘》(主修),江西省豫章江夏文化研究會名譽會長。
  • 林氏譜序0016:【明】王原採《林氏族譜序》(浙江黃巖)
    師言以其所修族譜一編徵餘為序其編首,餘不得辭。故既為述其先世之盛而又為之盛道,夫世俗所謂故族子孫之謬妄者以為其後嗣之戒雲。【注釋】[1] 見文淵閣四庫全書版《靜學文集》。按,本文乃作者為永康儒學教諭林師言所修林氏族譜而做之序。作者理清了浙江黃巖林氏的流變情況。此支林氏的始終為五代後晉時的黃巖丞林熙,始居黃巖之浦東裡。宋時,林熙之四世孫林儀文遷居黃巖之莘塘。
  • 文氏家史 | 文天祥的先祖來自成都文家場
    該文稱,新近在江西豐城筱塘鄉《西平李氏宗譜》上,發現有文天祥寫的一篇譜序。序中有這樣話:「予家本石室,蓋無可疑。」   後來,經我們仔細查閱,這篇文字原載於《文山先生全集》卷10,文章標題為《跋李氏譜》,並非新發現的佚文。在四川文氏後裔保存的清同治十年(1871年)的《文氏舊譜序》中,也證實文天祥曾經為《李氏族譜》寫過序(或作跋),從中可知,「吾族出於(文)翁,誠非誣也。」
  • 覃氏普舍堂三修族譜序
    覃氏普舍堂三修族譜序三修族譜編纂委員會主編:覃建軍
  • 文氏族譜 | 同治6年湖南澧州《文氏宗譜》
    漢循吏文翁傳晉儒林文立傳唐指使公傳送文學士倅邛州學士名同傳賜江淮處置副使文周敇文承相傳文承相二傳賜秘書省正字文天祥誥一賜尚左郎官文天祥誥二賜直秘閣主管崇道觀文璧誥一元朝追封雁門郡侯文璧誥二元朝追封蜀郡侯文升誥賜殿試考官進校書郎文天祥詔一
  • 萊陽杜家泊張氏第十一次修撰族譜,傳承六百餘年的歷史
    在膠東半島的萊陽,就有一支張姓人,過去曾先後十次修譜,位於膠東半島萊陽的杜家泊張氏家族,曾先後修譜十次,而今第十一次族譜修撰工作已然完成,正式付梓印刷,其家族底蘊之深,可見一斑。(萊陽市大夼鎮杜家泊村)(杜家泊張氏族人明代牌坊遺蹟)據了解,杜家泊張氏族譜由第七世族人首修,第八世族人再修,第十世族人三修(清順治十八年刊印),康熙五十六年四修,乾隆十九年五修,乾隆五十年六修,道光七年七修,光緒二十四年八修(未刊印),民國八年(1919年)第九次修撰,民國二十年
  • 宋-文天祥草書作品欣賞《木雞集序卷》作品欣賞
    ☞文天祥作品欣賞文天祥草書作品欣賞《木雞集序卷》作品欣賞文天祥草書作品欣賞《木雞集序卷》作品欣賞文天祥草書作品欣賞《木雞集序卷》作品欣賞文天祥草書作品欣賞《木雞集序卷》作品欣賞文天祥草書作品欣賞《木雞集序卷》作品欣賞
  • 解讀湛若水的《沙隄湛氏族譜序》
    他在自責之餘想到族譜實在不可以沒有,沒有族譜會導致同族之家日漸疏遠,時間一久使人不認識家族叔伯兄弟,分不清遠近、尊卑,於是下定決心修族譜。弘治十二年(1499年)仲春望日(農曆二月十五日),還在江門跟隨陳獻章學習的湛若水得知族譜修成,高興地寫下《沙隄湛氏族譜序》。《沙隄湛氏族譜序》是湛若水對湛氏家族的重要貢獻之一。註:沙隄,即「沙堤」。夫自有生之族,邈矣。
  • 【清】陳夢雷《鳳池林氏族譜序》(福建侯官)
    林茂則配圖鳳池林氏族譜序[1](清)陳夢雷[2] 唐宋以來,序族譜者不知凡幾,而眉山蘇氏獨以數語傳。吾故因林氏族譜而表其世德之由,且與吾姻翁互相敦勉。及吾身或子孫,幸而致通顯[18],願毋負初心,務篤於水源木本,使宗族毋致睽離[19]。即推此心以及鄉閭,以及天下,尤願斯世見林氏之譜者共誠篤此心,使途人者皆如兄弟,兄弟皆如一人之身。庶幾仰答子振勵風俗之至意,而堯舜三代之盛再見於今日!猗歟休哉[20]!
  • 原陽縣包北村《張氏族譜》序
    【點擊藍字一起歡度元旦】原陽縣包北村《張氏族譜》序文/
  • 吳郡孫過庭撰《書譜序》高清欣賞
    本卷卷首題:「書譜卷上·吳郡孫過庭撰」,卷為題:「垂拱三年寫記」。內容主要為書學體驗、書譜撰寫要旨及學習書法的一些基本原則。一般認為本(上)卷為「序」,宋元明時分為兩卷,入嚴嵩之手時,裝為一卷。下卷為「譜」,作者生前未能完成。著《書譜》2卷,已佚。
  • 【藏說長陽】清代長陽劉氏收藏文天祥行書的故事
    ▲文天祥草書《木雞集序卷》局部圖。《木雞集序卷》,紙本,縱24.5釐米,橫96.5釐米。遼寧省博物館藏。據《宋寶祐四年登科錄》卷三記載,長陽人向洪舉為文天祥同榜進士(第五甲第二十一人),字德秀,小名道兒,小字清老,生於南宋嘉定二年(1209),峽州長陽縣飛魚鄉化龍裡人,治賦(主攻辭賦),五舉(意為第五次才考中進士)。雖然向洪舉中進士時已有47歲,比文天祥年長27歲,但由於向與文一同趕考,且出身於官宦家庭(其父向士龍為迪功郎,從九品),應該說與文天祥交往的機會是有的。
  • 秋風江鍾氏六族理事會代表來到高州市雅瑤閣核對與修撰鍾氏族譜
    2020年1月11日上午,秋風江鍾氏家族兄弟來到高州市雅瑤閣核對與修撰族譜。鍾氏族譜是記載鍾氏家族子孫世系的傳承之書,有著區分家族成員血緣關係親疏遠近的作用,也是鍾家人「回家」的關鍵。而鍾氏家族有著三千多年的傳承,在這期間也經歷過無數次族譜的修訂,但隨著歷史的變遷,能夠遺留下來的族譜屈指可數。
  • 敝帚自珍、校訂不嚴、內容粗陋,談一談當前族譜修撰存在的問題
    很多族譜都會標記「僅限本族人員閱讀,如若借給外人,則嚴懲不貸」的字樣,或者乾脆說:「或有不肖輩,鬻譜賣宗,或謄寫原本,瞞眾覓利,致使以贗混真,紊亂支派者,不惟得罪族人,抑且得罪祖宗。眾共黜之,不許入祠,仍會眾呈官,追譜治罪。」
  • 族譜的格式、纂修與保管,最全知識點在這裡
    一般均稱為家譜族譜、宗譜、族譜、家乘、世譜、統譜、支譜、祖譜、合譜、聯宗譜、大成譜、房譜等,也有的稱為譜傳、真譜、淵源錄、源流考、清芬錄、世典、世牒、世恩錄、故譜、族譜圖、族系、族講、石譜、世家、私譜、本書、大同譜、鄉賢錄、傳芳集、家傳簿、先德傳、系譜、譜志略、家譜族譜彙編、家模彙編等,可謂名目繁多。2、譜序。
  • 劉文源說文天祥
    在文天祥的大愛大忠精神感召下,勤王事業發展迅猛,到三月底,部隊就增至三萬人。正如鄧光薦在一首詩中所說:「奮袂起勤王,慷慨淚盈把。須臾三萬眾,如自九天下。」勤王軍組成後,戰士們就急切要求開赴前線。四月一日,文天祥用老將王輔佐為總統,率領勤王軍下吉州。王尋卒,以廣東統制方興代之。到達吉州後,文天祥即向朝廷要求入衛臨安。
  • 熊氏家譜序(一),看看有沒有你家的?
    予嘉其立心之仁,故為書此於譜右,以為序。大宋元祐八年秋太史山谷老人同郡黃庭堅撰豐城洙湖賽頭南岸鐘山踢庫下埠橋頭十一修熊氏族譜序粵以辛來之年,重修族普,何也?曰:其一前事之不忘,後事之師也。潘嶽之文採,始述家風;陸機之詞賦,先表世德。是以重修族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