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祥寺街寄深情
文天祥在南宋政權瀕臨滅亡之際,率部勤王,被委以丞相重任,力撐半壁河山,後因力戰不屈,不幸被捕。在被元朝押赴大都(今北京)後,文天祥多次義正詞嚴地拒絕了統治者的招降,最終被殺害於柴市胡同。為了紀念這位浩然正氣的民族英雄,後人在他的出生地、遇難地,以及廣東沿海凡是留下抗元戰鬥遺蹟的地方,大都建有祭祀文天祥的祠廟。這類祠廟,或以文天祥的官職、封號,或以他的諡號,稱之為「文丞相祠」、「文信國公祠」與「文忠烈公祠」。
成都雖非他的生地,又與他的仕宦和抗元經歷毫不相干,但是蜀人卻一往情深,照樣供奉文天祥,並把紀念他的祠廟直呼為「天祥寺」。
在一個細雨紛飛的秋天,我們乘觀光車來到位於成都府河一側,介於東風大橋與二號橋之間的街道上訪古探幽。與玉雙路相交叉,有一條南北向的長街,南段是望平街,北段便是「天祥街」。查閱《成都城區街道通覽》一書,我們才知道,北段這條街,原長289米,寬7米,街內有「天祥寺小學」。在清代,此處有廟名金賢寺,後為紀念民族英雄文天祥而在廟內塑像供奉,1924年得街名。在它附近,因文天祥而得名的街道,除「天祥寺街」外,還有「天祥寺橫街」和「天祥寺河邊街」。現在,由於府南河的興建和城市的變遷,「天祥寺街」已經舊貌換新顏。這條有著1至168號門牌編號的長街,而今成為商貿飲食娛樂的繁華街道。雖然「天祥寺橫街」已成一個死胡同,「天祥寺河邊街」消失,但在原天祥寺的舊址上(今改屬望平街),一座名為「天祥大廈」的商貿大樓拔地而起。從這些命名上,人們可以發現,成都人民至今仍把這位偉大的民族英雄銘刻在自己的心上。
(金賢寺)
石室本是開基祖
文天祥雖然在文章中說「廬陵文氏來自成都」,但究竟來自成都何人?始祖為誰?系何人之後?這些問題始終沒有答案。有一篇文天祥的佚文,為我們提供了破解此謎的鑰匙。這就是在江西文天祥研究會編印的一本論文集上,刊有《新發現的文天祥的一篇佚文》一文。該文稱,新近在江西豐城筱塘鄉《西平李氏宗譜》上,發現有文天祥寫的一篇譜序。序中有這樣話:「予家本石室,蓋無可疑。」
後來,經我們仔細查閱,這篇文字原載於《文山先生全集》卷10,文章標題為《跋李氏譜》,並非新發現的佚文。在四川文氏後裔保存的清同治十年(1871年)的《文氏舊譜序》中,也證實文天祥曾經為《李氏族譜》寫過序(或作跋),從中可知,「吾族出於(文)翁,誠非誣也。」
近年來在四川、在成都,誰都知道,石室是與西漢蜀郡太守文翁其人相連的。文翁在四川的最大功績是大興教育,改變了蜀中的風氣。由於在他創辦的全國第一所地方性公辦學宮裡,用石料修建房子,以利於保存竹簡帛書,所以這個地點就稱為石室精舍、石室書院。
文翁死後,深得蜀人之心,吏民為之立祠紀念。文翁辦學的街道,原名文翁坊,是以街口立有紀念文翁的牌樓而得名。後經戰亂而毀,但學宮故地猶存。今石室中學即在其原址,因此而得名。緊鄰學宮的一條小巷,名為石室巷。這些名稱,均因文翁而起,所以,「石室」便成為文翁的代號。以致文翁的後裔,也以「石室」為號,如北宋時的著名詩人畫家文同,就被人稱為「石室先生」。
自文天祥稱他的家族本於「石室」以來,元明清江西文氏族譜序文無不本秉承此說,承認文氏出自漢蜀郡太守文翁之後。序文作者,或為文氏後裔,或為外姓。如元至正《固塘譜序》說:「吾氏由文翁守蜀,子孫因家於成都。」明洪熙《富田譜序》說:「文氏出於漢蜀太守翁之後,世居成都。」清乾隆《滿塘族譜老序》說:「餘觀宋元明三朝譜序,悉以漢蜀文翁為始祖。文翁即文黨,廬江舒人也,少以明經應闢,為蜀郡守,起學宮造士,因家成都。」這樣,成都便成為以文天祥為郡望的廬陵文氏的歸宗之地。
(天祥寺街)
文家場前話滄桑
文家場,西出成都十公裡左右的一個鄉場。從前此場屬溫江縣,1956年劃歸成都市郊區,隸金牛區管轄,1990年調整歸入青羊區。儘管此場興建於清初,但得名於文氏,有所謂「不趕曹家趕文家」之說,證明這裡曾經是文氏家族聚居之地。
從西郊新建的金沙車站乘車,不一會功夫就來到文家場。在場口處,我們看到一通以四隻巨型鋼筆組成的圓雕群像,寄託著科教興鄉的深刻涵義。不知當初雕像的策劃者是否意識到,這裡曾經是以興文重教顯名一世的文翁的後裔———在封建社會中具有較高文化素養的文氏家族聚居的腹心地區。
據《蜀中廣記》載,「文翁治蜀數十年,竟終於蜀……子孫亦家於蜀,文氏遂為著姓。」署名為元人費著撰寫,實為南宋時的作品《氏族譜》,為我們保留了有關文翁後裔在四川的珍貴資料。其中有名的一支是文同,他原居於潼川永泰(今鹽亭縣),後官於西川,因「樂岷山勝概」,想把家遷來,未果,其後「子孫始來居郫」。郫縣與溫江鄰近,當距文家場不遠。
另一支就是有名的「溫江文氏」。據載,這支文氏「自謂漢文翁裔」。其中最著名的人物,有文龜年,是唐乾符中明經及第,官至彰明令。文龜年之孫,名文谷,曾經任孟蜀侍御史。再傳至文大章,仕宋為國子祭酒。文谷有兄弟五人,分居於漢州(今廣漢)、梓州(今三臺)、綿(今綿陽)、邛(今邛崍)和溫江。
經查閱《十國春秋》證實,文谷是後蜀「成都溫江人,漢文翁之裔」。他「篤學博聞,以詞章顯於世」。曾經在蜀後主孟昶時任過員外郎、侍御史、山南節度判官。所撰《備忘小抄》十卷,雜抄子史一千餘事,以備遺忘。世多傳寫之。另據民國《溫江縣誌》記載,文家場北原有「文谷故宅」。
文谷弟文察,「以經學教授鄉閭,為邑人師。」「文察墓,在文家場後」。文察曾孫文祚,元豐進士,積官贈中奉大夫。文察之子孫及諸從子孫為進士者,有:文振齊,溫江人;文振德,雙流人;文振鷺,溫江人;文衡中,郫縣人;文達之,郫縣人;文振道、文人中、文定中、文安中,俱溫江人。由此可見,有宋一代,以文家場為中心的文氏家族,不愧為溫江的望族。據統計,溫江縣「唐進士渺無一人可述」,至宋有進士26人,其中文氏10人,佔38.4%,所以有評論說:「彼文氏諸族科第可謂盛矣。」
(橫跨青羊區和溫江區的文家場有1000餘年歷史的小集市)
播遷江西在後唐
文天祥在《文山先生全集》中,有兩處談及成都文氏家族播遷江西的歷史:一處是為其父文儀所寫的《先君子革齋先生事實》;另一處是根據文天祥的在獄中手書的《紀年錄》補疏的文字。兩處文字分別說:「文氏繇成都徙吉」;「廬陵文氏來自成都」。
經查證,最早述及此段過程的為元至正江西《固塘譜序》的一段文字。這段文字說,由成都遷居江西的文氏始祖為文時。由於他曾經擔任唐莊宗朝指揮使,故被文氏後裔奉為「指使公」,或以其字稱為「春元公」。
關於文時其人其事,清康熙《古今圖書集成·氏族志》援引明《萬姓統譜》有記載,而元廬陵進士李春,根據同年進士、永新名族文江講述的事實,為文時撰有一篇《唐指使公傳》,對其遷居江西的過程作了更為詳細的記載:
後唐莊宗同光三年(925年),遣郭崇韜、李儼伐前蜀王衍,大軍壓境,議招延蜀士作為內應。有文時其人,年弱冠,才氣英俊,首倡二千餘士,仗義歸正,不久而蜀平。郭崇韜還京師,獨以文時姓名上聞,故沿武階授他以功授帳前指揮使、輕車都尉。明年(926年)文時奉命從徵南唐李煜,下洪州(今江西南昌),留文時鎮江西。年未三旬。嘗巡郡邑,至廬陵,愛山水佳秀,稽留永新治北錢市。住在通判袁某家。袁重其器宇,惟一女以妻之。不久,石敬瑭兵興,後唐滅亡。文時不肯從晉,遂留居於江西永新治北錢市。
江西文氏從文時為一世祖算起,到元至正時,子孫已在江西繁衍14代,分枝蔓延,遍布江西各地。文天祥這一支,從一世文時、二世文環、三世文彥開始,皆居永新治北錢市。傳至四世文彥純,遂徙家於錢市「固塘之夏山」。五世文卿,任吉州刺史,留家廬陵之永和龍窟秀水上,地名文家莊。經六世文蒙,傳至七世炳然,始徙家於富田。八世正中,九世利民,十世安世,十一世時用,十二世文儀,皆在富田,所以,至十三世文天祥,出生地為廬陵縣淳化鄉富田裡(今吉安市南)。
文天祥抗元失敗後,其家族與後裔四處逃散,分布各地,廣東、廣西、湖南、四川、湖北、貴州等諸省均有居住。有經廣西、湖南而在清初移居四川者,不言「填四川」,而言「歸蜀」,表明他們均認同四川是他們的歸宗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