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氏家史 | 文天祥的先祖來自成都文家場

2021-02-23 中華文氏宗親網

天祥寺街寄深情 

  文天祥在南宋政權瀕臨滅亡之際,率部勤王,被委以丞相重任,力撐半壁河山,後因力戰不屈,不幸被捕。在被元朝押赴大都(今北京)後,文天祥多次義正詞嚴地拒絕了統治者的招降,最終被殺害於柴市胡同。為了紀念這位浩然正氣的民族英雄,後人在他的出生地、遇難地,以及廣東沿海凡是留下抗元戰鬥遺蹟的地方,大都建有祭祀文天祥的祠廟。這類祠廟,或以文天祥的官職、封號,或以他的諡號,稱之為「文丞相祠」、「文信國公祠」與「文忠烈公祠」。 

  成都雖非他的生地,又與他的仕宦和抗元經歷毫不相干,但是蜀人卻一往情深,照樣供奉文天祥,並把紀念他的祠廟直呼為「天祥寺」。 

  在一個細雨紛飛的秋天,我們乘觀光車來到位於成都府河一側,介於東風大橋與二號橋之間的街道上訪古探幽。與玉雙路相交叉,有一條南北向的長街,南段是望平街,北段便是「天祥街」。查閱《成都城區街道通覽》一書,我們才知道,北段這條街,原長289米,寬7米,街內有「天祥寺小學」。在清代,此處有廟名金賢寺,後為紀念民族英雄文天祥而在廟內塑像供奉,1924年得街名。在它附近,因文天祥而得名的街道,除「天祥寺街」外,還有「天祥寺橫街」和「天祥寺河邊街」。現在,由於府南河的興建和城市的變遷,「天祥寺街」已經舊貌換新顏。這條有著1至168號門牌編號的長街,而今成為商貿飲食娛樂的繁華街道。雖然「天祥寺橫街」已成一個死胡同,「天祥寺河邊街」消失,但在原天祥寺的舊址上(今改屬望平街),一座名為「天祥大廈」的商貿大樓拔地而起。從這些命名上,人們可以發現,成都人民至今仍把這位偉大的民族英雄銘刻在自己的心上。

(金賢寺)

石室本是開基祖 

  文天祥雖然在文章中說「廬陵文氏來自成都」,但究竟來自成都何人?始祖為誰?系何人之後?這些問題始終沒有答案。有一篇文天祥的佚文,為我們提供了破解此謎的鑰匙。這就是在江西文天祥研究會編印的一本論文集上,刊有《新發現的文天祥的一篇佚文》一文。該文稱,新近在江西豐城筱塘鄉《西平李氏宗譜》上,發現有文天祥寫的一篇譜序。序中有這樣話:「予家本石室,蓋無可疑。」 

  後來,經我們仔細查閱,這篇文字原載於《文山先生全集》卷10,文章標題為《跋李氏譜》,並非新發現的佚文。在四川文氏後裔保存的清同治十年(1871年)的《文氏舊譜序》中,也證實文天祥曾經為《李氏族譜》寫過序(或作跋),從中可知,「吾族出於(文)翁,誠非誣也。」 

  近年來在四川、在成都,誰都知道,石室是與西漢蜀郡太守文翁其人相連的。文翁在四川的最大功績是大興教育,改變了蜀中的風氣。由於在他創辦的全國第一所地方性公辦學宮裡,用石料修建房子,以利於保存竹簡帛書,所以這個地點就稱為石室精舍、石室書院。 

  文翁死後,深得蜀人之心,吏民為之立祠紀念。文翁辦學的街道,原名文翁坊,是以街口立有紀念文翁的牌樓而得名。後經戰亂而毀,但學宮故地猶存。今石室中學即在其原址,因此而得名。緊鄰學宮的一條小巷,名為石室巷。這些名稱,均因文翁而起,所以,「石室」便成為文翁的代號。以致文翁的後裔,也以「石室」為號,如北宋時的著名詩人畫家文同,就被人稱為「石室先生」。 

  自文天祥稱他的家族本於「石室」以來,元明清江西文氏族譜序文無不本秉承此說,承認文氏出自漢蜀郡太守文翁之後。序文作者,或為文氏後裔,或為外姓。如元至正《固塘譜序》說:「吾氏由文翁守蜀,子孫因家於成都。」明洪熙《富田譜序》說:「文氏出於漢蜀太守翁之後,世居成都。」清乾隆《滿塘族譜老序》說:「餘觀宋元明三朝譜序,悉以漢蜀文翁為始祖。文翁即文黨,廬江舒人也,少以明經應闢,為蜀郡守,起學宮造士,因家成都。」這樣,成都便成為以文天祥為郡望的廬陵文氏的歸宗之地。

 

(天祥寺街)

  文家場前話滄桑 

  文家場,西出成都十公裡左右的一個鄉場。從前此場屬溫江縣,1956年劃歸成都市郊區,隸金牛區管轄,1990年調整歸入青羊區。儘管此場興建於清初,但得名於文氏,有所謂「不趕曹家趕文家」之說,證明這裡曾經是文氏家族聚居之地。 

  從西郊新建的金沙車站乘車,不一會功夫就來到文家場。在場口處,我們看到一通以四隻巨型鋼筆組成的圓雕群像,寄託著科教興鄉的深刻涵義。不知當初雕像的策劃者是否意識到,這裡曾經是以興文重教顯名一世的文翁的後裔———在封建社會中具有較高文化素養的文氏家族聚居的腹心地區。 

  據《蜀中廣記》載,「文翁治蜀數十年,竟終於蜀……子孫亦家於蜀,文氏遂為著姓。」署名為元人費著撰寫,實為南宋時的作品《氏族譜》,為我們保留了有關文翁後裔在四川的珍貴資料。其中有名的一支是文同,他原居於潼川永泰(今鹽亭縣),後官於西川,因「樂岷山勝概」,想把家遷來,未果,其後「子孫始來居郫」。郫縣與溫江鄰近,當距文家場不遠。 

  另一支就是有名的「溫江文氏」。據載,這支文氏「自謂漢文翁裔」。其中最著名的人物,有文龜年,是唐乾符中明經及第,官至彰明令。文龜年之孫,名文谷,曾經任孟蜀侍御史。再傳至文大章,仕宋為國子祭酒。文谷有兄弟五人,分居於漢州(今廣漢)、梓州(今三臺)、綿(今綿陽)、邛(今邛崍)和溫江。 

  經查閱《十國春秋》證實,文谷是後蜀「成都溫江人,漢文翁之裔」。他「篤學博聞,以詞章顯於世」。曾經在蜀後主孟昶時任過員外郎、侍御史、山南節度判官。所撰《備忘小抄》十卷,雜抄子史一千餘事,以備遺忘。世多傳寫之。另據民國《溫江縣誌》記載,文家場北原有「文谷故宅」。 

  文谷弟文察,「以經學教授鄉閭,為邑人師。」「文察墓,在文家場後」。文察曾孫文祚,元豐進士,積官贈中奉大夫。文察之子孫及諸從子孫為進士者,有:文振齊,溫江人;文振德,雙流人;文振鷺,溫江人;文衡中,郫縣人;文達之,郫縣人;文振道、文人中、文定中、文安中,俱溫江人。由此可見,有宋一代,以文家場為中心的文氏家族,不愧為溫江的望族。據統計,溫江縣「唐進士渺無一人可述」,至宋有進士26人,其中文氏10人,佔38.4%,所以有評論說:「彼文氏諸族科第可謂盛矣。」 

(橫跨青羊區和溫江區的文家場有1000餘年歷史的小集市)

播遷江西在後唐

  文天祥在《文山先生全集》中,有兩處談及成都文氏家族播遷江西的歷史:一處是為其父文儀所寫的《先君子革齋先生事實》;另一處是根據文天祥的在獄中手書的《紀年錄》補疏的文字。兩處文字分別說:「文氏繇成都徙吉」;「廬陵文氏來自成都」。

  經查證,最早述及此段過程的為元至正江西《固塘譜序》的一段文字。這段文字說,由成都遷居江西的文氏始祖為文時。由於他曾經擔任唐莊宗朝指揮使,故被文氏後裔奉為「指使公」,或以其字稱為「春元公」。 

  關於文時其人其事,清康熙《古今圖書集成·氏族志》援引明《萬姓統譜》有記載,而元廬陵進士李春,根據同年進士、永新名族文江講述的事實,為文時撰有一篇《唐指使公傳》,對其遷居江西的過程作了更為詳細的記載: 

  後唐莊宗同光三年(925年),遣郭崇韜、李儼伐前蜀王衍,大軍壓境,議招延蜀士作為內應。有文時其人,年弱冠,才氣英俊,首倡二千餘士,仗義歸正,不久而蜀平。郭崇韜還京師,獨以文時姓名上聞,故沿武階授他以功授帳前指揮使、輕車都尉。明年(926年)文時奉命從徵南唐李煜,下洪州(今江西南昌),留文時鎮江西。年未三旬。嘗巡郡邑,至廬陵,愛山水佳秀,稽留永新治北錢市。住在通判袁某家。袁重其器宇,惟一女以妻之。不久,石敬瑭兵興,後唐滅亡。文時不肯從晉,遂留居於江西永新治北錢市。 

  江西文氏從文時為一世祖算起,到元至正時,子孫已在江西繁衍14代,分枝蔓延,遍布江西各地。文天祥這一支,從一世文時、二世文環、三世文彥開始,皆居永新治北錢市。傳至四世文彥純,遂徙家於錢市「固塘之夏山」。五世文卿,任吉州刺史,留家廬陵之永和龍窟秀水上,地名文家莊。經六世文蒙,傳至七世炳然,始徙家於富田。八世正中,九世利民,十世安世,十一世時用,十二世文儀,皆在富田,所以,至十三世文天祥,出生地為廬陵縣淳化鄉富田裡(今吉安市南)。 

  文天祥抗元失敗後,其家族與後裔四處逃散,分布各地,廣東、廣西、湖南、四川、湖北、貴州等諸省均有居住。有經廣西、湖南而在清初移居四川者,不言「填四川」,而言「歸蜀」,表明他們均認同四川是他們的歸宗之地。

相關焦點

  • 【文氏文化】富田文家兩幅家藏文天祥畫像辨析
    由於近年來我對文氏家族歷史感興趣,閱讀了一些文氏家譜和有關歷史資料,看到過自元代以來有很多歷史名人為文家家藏文天祥畫像題過贊。怎麼文家家藏這幅畫像是民國初才畫的?以前的畫像是否還存世?帶著疑問,我又仔細查閱資料併到吉安富田、新圩文家實地走訪宗親,終於尋找到一些新的史料,弄清了文家家藏文天祥畫像不僅只有參加鑑寶的這一幅,而且還有另外一幅。
  • 文氏家族簡介
    堂號的命名大多都有自己的典故,它們或為了族人緬懷先祖,或是為激勵鬥志,它成為人們尋根問祖、緬懷先祖和激勵後人的象徵.文姓的堂號有許多如六義堂,雁門堂,信國堂、正氣堂等,其中多與國信公文天祥公有關,實則因為後人崇敬和緬懷天祥公.  「六義堂」的來歷  六義堂,為今湖南衡山,江西部份地區等文氏堂號。這裡有一個故事,可以說明此堂號的來源。
  • 【惠州文脈】文天祥抗元被俘,忽必烈以相位相許,他拒不接受,慷慨赴...
    學者研究發現,文家兩兄弟巨大的選擇差異,其實不只有衝突,還有更複雜的儒家倫理因素。對於這件事,目前歷史評價尚無定論……回到家鄉後,他安頓和保護文氏家族:將母親靈柩移葬故鄉;將文天祥夫婦安葬並立祠紀念;千方百計將流落於大都的大妹文懿接回家;終身供養夫亡家破的二妹文淑。雖然經濟困難,仍設法買回被元朝沒收的祖傳老屋,建立家廟,祭祀歷代祖先;還搜集刻印文天祥遺著,以其忠義思想教育後人……可以說,文璧做的,是忍辱負重的事。而這些事,並不比捨生取義更容易做到!
  • 文氏族譜 | 同治6年湖南澧州《文氏宗譜》
    漢循吏文翁傳晉儒林文立傳唐指使公傳送文學士倅邛州學士名同傳賜江淮處置副使文周敇文承相傳文承相二傳賜秘書省正字文天祥誥一賜尚左郎官文天祥誥二賜直秘閣主管崇道觀文璧誥一元朝追封雁門郡侯文璧誥二元朝追封蜀郡侯文升誥賜殿試考官進校書郎文天祥詔一
  • 【正氣文化】文天祥的《哭妻文》只有短短二十四字,卻看哭了無數人!
    讓我們一起分享最新資訊、弘揚中華美德、傳承優良家風、樹立家國情懷!民族英雄文天祥,吉州廬陵(今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區富田鎮)人,南宋末年政治家、文學家,愛國詩人,抗元名臣,與陸秀夫、張世傑並稱為「宋末三傑」。
  • 【藏說長陽】清代長陽劉氏收藏文天祥行書的故事
    (圖片來自網絡)文天祥不僅是高風亮節的愛國英雄和文人,還是一位擅長行、草書體的書法家。他的字,如行雲流水一般,飄逸不失勁道,洋洋灑灑,令人驚嘆。有人說,文天祥的書法帶著一種乾淨和硬氣,這與他寧死不屈、為國奉獻的人格是高度統一的。只可惜,由於種種原因,流傳後世的文氏書法作品如鳳毛麟角,因而異常珍貴。
  • 海南瓊西這個村的村民實乃真漢子,沒有辱沒其祖先文天祥的名頭
    作者 海軍山 文/圖讓人有些意外的是,掩藏於海南第二大江昌化江入海口沙洲上的一個看上去「與世隔絕」的小村——旦場村,居然與南宋抗元民族英雄文天祥有著密切的關係,村裡文姓佔多數,是流落到海南島上的文天祥後人。
  • 編修族譜 | 粵北文氏宗族尋親記(1)
    《湘粵文氏族譜》編修工作已經第三個年頭,湖南宜章沙溪文家華福公派下與廣東樂昌寺背嶺、岐嶺腳和塘窩村華禮派下,已經完成第一次審修稿共五卷一千八百多頁,粵北文氏家族華榮、華祖派下因居住分散在乳源、英德、陽山、清遠清新區、韶關湞江區等地方,進展極其緩慢。
  • 【文氏字輩】貴州文氏居住地及字輩統計
    註:文惠,江西臨江府廬陵(今吉安)富田人士,武進士出生,系南宋文天祥之後裔。宣德二年(1427年)授黔省思南為官,謝職後定居思南,正統十二年(1447)年紅苗叛亂,文惠化名文天鳳攜家眷隱居安化牛渡灘石潮水(今德江共和鄉水井壩組)。據老年人回憶說,現在的共和小學處就是文氏宗祠,宗祠中就有文天祥牌位,文惠是共和文氏家族始祖,墓穴在共和石潮水。
  • 民族英雄文天祥的父親文儀是什麼樣的人?
    《文氏族譜》載:儀公,時用之子,以侄嗣,字士表,號竹居,宋嘉定八年(1215)乙亥八月二十四日生,寶佑四年(1256)丙辰攜二子直赴春闈,五月二十八日疾卒於京。時天祥公兄弟均登進士第,朝命吏治喪歸櫬,丁巳九月九日封於八十一都佛原虎形名狀元阡,祥興間贈太師惠國公,改葬太和第二都洞源石船坑茅坪虎形甲山庚向。
  • 【文氏族譜】湖南省桃源馬鞍坡《文氏族譜》——民國17年版
    讓我們一起分享最新資訊、弘揚中華美德、傳承優良家風、樹立家國情懷!友曰:「吾聞諸譜猶史也,褒善貶惡、敘忠誅奸在乎史。別尊卑,辨親疏,升降賢不肖,在乎譜。且有歐式、蘇式。」予曰:「我文氏此次合譜,歐蘇並用,一吊一紀,分匯地理、人物、藝文、雜事等志,有書不書,期得其真而已,至褒貶升降,未省當不當也。而又以銅版印像,俾後世有以見我等之顏色焉。」友曰:「善哉!傳盛彰美矣!倘在客歲馬日前,子專為大宗、小宗之事,封建制度也,甚矣!」予曰:「姓氏起自黃帝,我黃種同祖黃帝。
  • 【文氏文化】民國時期有兩所私立信國中學,您知道嗎?
    桃源縣私立信國中學        為了紀念宋丞相文天祥,傳承民族正氣,民國廿八年冬,桃源縣木塘鄉文氏必發、必達兩祠族人倡議創辦湖南省桃源縣私立信國初級中學,並組成學校董事會,選定校址在木塘垸馬鞍坡。學校北濱沅水,與常德縣河洑隔河相峙;校門面向木塘,地勢平坦、平原綠野、環境幽靜、景色宜人,且水陸交通十分便利。
  • 家協獨家供稿——《高氏史賢》第一篇 史傳先祖
    第一篇  史傳先祖第一章 先祖概說       先祖,即祖先。《書·多士》:「乃命爾先祖 成湯革夏,俊民甸四方。」《禮記·祭統》:「夫鼎有銘,銘者,自名也。自名以稱揚其先祖之美,而明著之後世者也。」《史記·田單列傳》:「田單,乃令城中人食必祭其先祖於庭。」
  • 《中國書法》:文徵明及文氏家族書翰
    從明代書法史來看,吳門書家中的佼佼者,如徐有貞、吳寬、李應禎、祝允明、文徵明等人,大多出自名門世族;參看明代繪畫史,「吳門四家」中沈周、文徵明這兩位世家子弟,在當時的藝術地位及影響力要遠遠大於非世家出身的唐寅和仇英。
  • 大廈將傾獨木難支史可法殉國與文天祥殊途同歸
    文天祥在燕京三年,忽必烈知道文天祥始終不屈,同宰相議論放了他,但是後來因遇上有人以文天祥的名義起兵江南西路的事為藉口,文天祥最終沒有被釋放。忽必烈還是不死心,想要啟用文天祥,召見文天祥告諭說:「你有什麼願望?」文天祥回答說:「天祥深受宋朝的恩德,身為宰相,哪能侍奉二姓,願賜我一死就滿足了。」聽到這話的忽必烈,內心即遺憾,又佩服,還不忍心殺他,急忙揮手要他退去。
  • 文天祥的生日,看文天祥的書法
    1236年,文天祥生於江西。文天祥780歲了,但提起他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仿佛已經過了千秋萬代。        文天祥的故事和氣節,似乎已經沒什麼好說,所以我們今天看看他的書法。
  • 3月27日起成都快速公交K5線延長至溫江(附站點線路圖)
    四川在線消息(記者 鄧童童)成都快速公交K5線延長至溫江的具體線路和站點來啦!3月25日,記者從成都公交集團獲悉,本周五(3月27日)起,快速公交K5線將從文興南路延伸至溫江公交樞紐站。站點設置(去程):金沙公交站、二十一世紀花園、三環路蘇坡立交橋東、蘇坡立交橋西、武青路口、光華北三路口、同誠路口、導航路口、文家路口、文家大道南、鹽井小區、樂大公路、樂大公路南、精城花園、文家場口、文興南路、文康路、文康路永文路口、八一路南、新莊社區、芙蓉大道八一路口、芙蓉大道萬花路口、溫江公交樞紐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