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氏文化】富田文家兩幅家藏文天祥畫像辨析

2021-02-07 中華文氏宗親網


2013年中央電視臺《走進吉安》鑑寶現場,青原區富田文家村文天祥23代後裔文先恆帶著文家代代相傳的文天祥手跡和文天祥畫像走上鑑寶臺。經過鑑寶專家、故宮博物院研究員單國強鑑定:文天祥手扎(剳子)被鑑定為文天祥手書真跡。文天祥畫像卻被鑑定為民國初王補所畫。文天祥手書及畫像當選吉安「民間國寶」,並獲評「最具歷史文化價值」獎。其手書被鑑定為國家一級文物。


鑑寶現場(可參看鑑寶《走進吉安》視頻)鑑寶專家單國強看到畫像上有王補、丙辰的題款就輕率地鑑定畫像是晚清探花王補在丙辰(1916年)年所畫。由於近年來我對文氏家族歷史感興趣,閱讀了一些文氏家譜和有關歷史資料,看到過自元代以來有很多歷史名人為文家家藏文天祥畫像題過贊。怎麼文家家藏這幅畫像是民國初才畫的?以前的畫像是否還存世?帶著疑問,我又仔細查閱資料併到吉安富田、新圩文家實地走訪宗親,終於尋找到一些新的史料,弄清了文家家藏文天祥畫像不僅只有參加鑑寶的這一幅,而且還有另外一幅。參加鑑寶的這一幅文天祥畫像也不是鑑寶專家單國強所鑑定的是晚清探花王補在丙辰(1916年)所畫!


現對兩幅文家家藏文天祥畫像的來龍去脈予以辨析。


一、第一幅文家家藏文天祥畫像的來歷


新圩《富田文氏家譜》信國公像讚中有一篇天祥公侄子文隆公撰些有關天祥公畫像的文章。記載「此像鹹淳癸酉持湖南憲節吏民建生祠時所繪,最得其真。歸附家藏止有此本。後南北駈馳,骨氣愈老雖若神而不可復見矣!於乎痛哉!姑即此像以朝服繪而藏之。」從文中可以判斷,此像繪製於南宋鹹淳癸酉(1273年),畫像所著非官服,是按天祥公生容所繪。故文隆公說「最得其真」。此畫像一直由天祥公後裔珍藏,代代相傳!


文天祥是一位偉大的民族英雄,其民族氣節、英雄氣概和愛國精神長期受到人們的敬慕景仰,故歷代名士賢達瞻仰天祥公像後多留有讚詞。如宋代就有王幼孫、劉辰翁、鄧光薦、鄭思肖等;明代蘇天爵、宋濂、蕭執、于謙、孫燧、黃淳、曾皋等;清代歐陽齊、張映辰、周起濱、畢沅、何廷謙、陳三立、王補等都為文天祥像題過贊。明代羅洪先還寫有《廬陵富田文文山先生畫像記》。雖然題贊的名人不一定全是瞻仰了文家家藏文天祥畫像後所題,但可以確定的是許有壬、羅洪先、曾皋、陳三立、王補等瞻仰的一定是文家家藏文天祥畫像。


元許有壬(1286~1364)《文文山畫像讚》:「有壬早慕文山公風節,與其孫富遊,嘗序公傳,而未得公像,意其雄傑峭異若太史公,疑張子房為魁梧奇偉也。富弟實奉圖求贊,始遂瞻拜。乃溫其如玉焉,然其慄而廉者,不可掩也,仁者必有勇,公之謂也」……。可見元時天祥公畫像是由天祥公之嗣子升公之子富公或實公珍藏。明朝羅洪先(1504-1564)《廬陵富田文文山先生畫像記》「嘉靖癸卯(1543年)冬,先生裔孫思中(天祥公十一世孫)由富田以持畫像來,布巾素衣,丰神朗逸。如史所稱,炯目豐準,若或見之。於乎,豈非大幸哉!方先生少時,豪巖雄放,彼固一時也……古人有言:死而不亡。嗚呼!是豈容貌之謂哉?人之惜身,固惟恐其亡也,然而不知惜此,何也?思中以其先常寶是像數百餘年, 方問學於餘,屬餘為記,故於其前敬書以歸之」,其手跡墨寶也一直珍藏在文家。曾皋、陳三立、王補等人題贊手跡尚存文家《文山相國真跡》中。


二、第二幅畫像的來歷


在新圩《富田文氏家譜》信國公像讚中有一篇清內府光祿大夫署正劉徵廉康熙壬申年所撰的記。文章中記載了第二幅畫像的來歷。此幅天祥公畫像始為明初重臣楊士奇所藏。後又歸之王養初。養初官至府尹,與楊氏秦晉世好,得之,疑若易也。但以贊紙破裂,求邑中曾氏錄之。曾氏大魁之孫以善書名,學計其有光於久遠之傳也。後王氏式微,曾氏之子知為乃翁之手澤,復從王氏求得之像。蓋歷邑中三故家矣。崇禎癸未張賊抵吉,邑中潰亂,曾氏之圖畫、典籍盡置之嶺上庵中。後虔州高兵放糧嶺上,淫殺殆遍。諸庵中所藏物,兵盡棄之溝池中,唯茲像獨存。草莽兵散後,劉徵廉其兄從農家購得。此後這幅畫像由劉家珍藏五十多年。 康熙壬申(1722年)劉徵廉孫婿文峻發在劉家有幸瞻拜其先祖天祥公畫像後,請求臨摹一幅珍藏。劉家人深明大義、慷慨將此畫像贈與孫婿文峻發,由文家子孫珍藏。故此幅畫像實際上是從1722年後才被文家珍藏。於是文家便珍藏了兩幅天祥公的畫像。


那麼這幅畫像楊士奇是從何處得到?是文隆公所記載的文家家藏的那幅?還是另有來歷?劉徵廉在記中有「信國公像許有壬謂與其孫富遊,富弟實奉像求贊,則為公生容可知。後歸之楊文貞先生。文貞少年館楚中,不知得之許氏耶?得之文氏耶?是不可知也。」劉徵廉雖然說是曾經由文實公(文實是天祥公嗣子升公之次子)帶去請許有壬題贊的那幅,但也不確定是從何處得到。那麼這幅畫像究竟是不是文家家藏的畫像呢?我認為此幅畫像不是文家家藏的畫像。若此幅是文家家藏的畫像,且自明初至清一直由外姓人收藏。那比楊士奇晚一百多年的羅洪先又如何能從天祥公裔孫文思中那裡看到畫像並撰寫記文?顯然楊士奇始收藏的這幅畫像另有出處。比對兩幅畫像,不論是面部神態還是服飾顏色都大致相同,只是在巾帶的長短、眉毛的上下等處有細微的差別。可見兩幅畫像中必有一幅是臨摹的。因元代許有壬與天祥公裔孫文富公、文實公交情很深,明初楊士奇與文家也有交結,撰寫有《文丞相祠重修記》並為《文山集杜句》《文山督府忠義傳》題過跋。我分析楊士奇收藏的這幅畫像極有可能是許有壬或楊士奇臨摹文家家藏天祥公畫像。




三、文家家藏文天祥畫像的歷史文化及文物價值


文家家藏文天祥畫像繪製於南宋鹹淳癸酉(1273年)距今已有近750年,能流傳至今,實屬不易。目前我們看到有許多文天祥畫像,有點還冠名遺像、真像,但大多都是作者憑自己想像而繪製的。而文家家藏文天祥畫像則是對照文天祥真人而畫的,且是唯一一幅生容畫像。天祥公侄子文隆公所言「最得其真」,也就是說不論容貌還是氣質都最接近真人形象。這對於文天祥研究,就有了一個較為客觀、真實的感官認識形象。具有極高的歷史文化價值。


文家家藏文天祥畫像絕不是專家所鑑定的是晚清探花王補在丙辰(1916年)所畫。王補自己寫過一篇《謁文信國公故裡記》,在文中,王補寫道「瞻手卷兩軸,軸首各冠以公小影。幅巾慘綠衣,視畫像豐瘠判然。一系公與府理錢昇峻剳子墨跡,公集所無也;一繫念庵羅氏手書公小影記。推測情事深契予懷。補慕之,喜不能寐。」,可見當時兩幅文天祥畫像均已存在,一幅與天祥公剳子墨跡裝裱為一捲軸;一幅與羅洪先《廬陵富田文文山先生畫像記》手書真跡裝裱為一捲軸。王補只是在兩幅文天祥畫像前題了《宋文信國公小影》名。還在一幅畫像前題了贊。其贊曰:「於伯夷見聖人之清,於信國見臣道之潔。同此得仁,是為完節。浩氣赤心,精忠碧血。國故凜然,瓣香永爇。」

 


(上兩圖片為王補《謁文信國公故裡記》墨跡)


由此可見,兩幅文天祥畫像均非王補所畫,這是無可置疑的!第一幅一直在文家珍藏,代代相傳。另一幅楊士奇始藏畫像,幾經周折在清乾隆年間也由劉家贈與文家珍藏。


文家家藏的兩幅文天祥畫像,由於目前有王補印章的那幅畫像及羅洪先《廬陵富田文文山先生畫像記》手書真跡下落不明。據富田文氏宗親講,他們在二十多年還見過,但現在何處無人知曉。因無記載,也無法判定哪幅畫像是真跡,哪幅臨摹的。儘管如此,但兩幅畫像的繪製時間基本可以確定。一幅繪製於南宋鹹淳癸酉(1273年)是無疑的;楊士奇始藏畫像至晚也繪製於明初,距今也有六百多年了。也許兩幅畫像在繪畫技藝上不一定有特別高的藝術價值,但僅就兩幅畫像已流傳六百多年而言,也具有極高的文物價值。


期盼富田家人能找到另一幅畫像及羅洪先《廬陵富田文文山先生畫像記》手書真跡下落。同時也希望將現存畫像送權威部門重新進行鑑定以確定畫像的真實價值。

相關焦點

  • 文氏家史 | 文天祥的先祖來自成都文家場
    序中有這樣話:「予家本石室,蓋無可疑。」   後來,經我們仔細查閱,這篇文字原載於《文山先生全集》卷10,文章標題為《跋李氏譜》,並非新發現的佚文。在四川文氏後裔保存的清同治十年(1871年)的《文氏舊譜序》中,也證實文天祥曾經為《李氏族譜》寫過序(或作跋),從中可知,「吾族出於(文)翁,誠非誣也。」
  • 【文氏文化】民國時期有兩所私立信國中學,您知道嗎?
    桃源縣私立信國中學        為了紀念宋丞相文天祥,傳承民族正氣,民國廿八年冬,桃源縣木塘鄉文氏必發、必達兩祠族人倡議創辦湖南省桃源縣私立信國初級中學,並組成學校董事會,選定校址在木塘垸馬鞍坡。學校北濱沅水,與常德縣河洑隔河相峙;校門面向木塘,地勢平坦、平原綠野、環境幽靜、景色宜人,且水陸交通十分便利。
  • 文氏族譜 | 同治6年湖南澧州《文氏宗譜》
    賜秘書省正字文天祥誥一賜尚左郎官文天祥誥二賜直秘閣主管崇道觀文璧誥一元朝追封雁門郡侯文璧誥二元朝追封蜀郡侯文升誥賜殿試考官進校書郎文天祥詔一賜權工部尚書兼都督參贊軍事文天祥詔二賜工部尚書江東制置兼知平江府文天祥詔三賜充淛西制司內機文天祥詔四賜右丞相樞密使都督諸路軍馬文天祥詔五
  • 《中國書法》:文徵明及文氏家族書翰
    文徵明 行書九歌冊 無錫博物院藏蘇州文氏與無錫華氏是江南吳地兩大歷史悠久的著名家族,且各有自己的家族交遊圈。以文氏而言,其遠祖可追溯至漢唐。這種累世延續、知根知底的通家之誼,在江南吳地其實並不出奇,但卻直接促進了當地文化藝術交遊的廣度與深度。
  • 文氏家族簡介
    堂號的命名大多都有自己的典故,它們或為了族人緬懷先祖,或是為激勵鬥志,它成為人們尋根問祖、緬懷先祖和激勵後人的象徵.文姓的堂號有許多如六義堂,雁門堂,信國堂、正氣堂等,其中多與國信公文天祥公有關,實則因為後人崇敬和緬懷天祥公.  「六義堂」的來歷  六義堂,為今湖南衡山,江西部份地區等文氏堂號。這裡有一個故事,可以說明此堂號的來源。
  • 昭萍人物|文天祥與武功山的不解之緣
    南宋紹定5年(公元1232年),吉州府廬陵縣(今吉安市吉安縣)一位叫做文儀的員外和他的妻子登上武功山白鶴峰,他們不是來山上遊玩,而是另有所求,原來文儀雖然家底殷實、飽讀詩書,但是也有一大遺憾,就是人到中年還沒有子嗣,他們這次夫婦攜手前來就是要到供奉葛仙翁的道觀請求神靈保佑順利生兒育女,以延續文家血脈。
  • 編修族譜 | 粵北文氏宗族尋親記(1)
    本人覺得無此必要,文氏家族有認同天祥公之後的,都應該予以尊重。企石村在清光緒年間有十八世文慶堂例授六品千總,其次子文集勳曾徒步二百多裡地,前往樂昌寺背嶺借回宜章沙溪編修刊印的華禮、華福派下《文氏族譜》,歷經九年,於光緒二十三年將《企石村文氏族譜》編撰完稿,沒有刊印,僅手抄本。為《粵北文氏宗譜》提供比較完整的資料。離開企石村,於傍晚尋訪《粵北文氏宗譜》主編文丹的家鄉大布楓樹窩村,夜間回到大布鎮住宿。
  • 【文氏字輩】貴州文氏居住地及字輩統計
    據老年人回憶說,現在的共和小學處就是文氏宗祠,宗祠中就有文天祥牌位,文惠是共和文氏家族始祖,墓穴在共和石潮水。2007年12月15日,經文惠家譜顧問和修譜委員會全體成員第二次會議修訂。    註:今務川正南蘇村,硯山等文氏之後皆由此遷出。b.時耀(二房),居和平(下寨,舊稱「野貓屋基」)20字宗本植培厚,嗣枝發育長;原來忠孝守,世代輔朝堂。    註:今烏江、思南、務川等多部文氏之後皆由此遷出。
  • [藏文學習] || 藏文字體、藏文書法和藏文筆順學習視頻教程(上)
    關於吐彌桑布扎創造藏文,伴隨著許多生動、優美的故事。據說吐彌費力創造藏文是為了吐蕃人缺乏文字的諸多苦處。當時松贊幹布從幾百名聰明穎悟的青年中挑選16名優秀青年,在極艱苦的條件下由吐彌率領去天竺等處拜師求教,學習文字。最後其他15名青年由於嚴寒酷暑、氣候不適等種種原因,辭離人世,惟有吐彌學成回到吐蕃,依照梵文模式,創製了藏文,一直沿用至今。
  • 閉關30日繪108幅達摩畫像:竟沒有「故事」?
    30天繪108幅達摩畫像,發願結緣108個寺院,這個畫家為何如此「入摩」?他是一名職業畫家,現任長沙九溪書畫院副院長,他連續"閉關"30餘天,每日創作時間將近17個小時,用30天創作了108幅姿態各異的達摩祖師畫像,這108幅達摩像將走進108座佛寺,結緣無數信眾。
  • 【文氏族譜】湖南省桃源馬鞍坡《文氏族譜》——民國17年版
    至去年冬月初一日開局,謹按任祖支譜三修矣,曰康熙、曰道光、曰光緒;五分支譜兩修矣,曰同治、曰光緒。綜計二百餘年之間,凡修者五秉筆者,俱碩學鴻儒,族望素孚者也。豈其未欲合歟?今餘與國鴻、道熾、國乾等,從容而遽成之,豈其時會使然歟?抑祖宗之靈默佑歟?餘之始之牧塘也,儒謙公之雄傑,南珊公之富厚,步亭公之豁達,和庭君之開展,而吟村兄之豪放。嘗相與坐江上樓,酒酣縱談上下江木業貿易之盈虧,輒屢矩萬。
  • 美學欣賞:梵谷41幅自畫像,最後一幅看著看著就哭了
    郶鮶嬖鉨鮨柦烪覃踧塓雄寀佁媆煂逄玨避戙玆箜悅炿韝玾駧鮭嵔鉖妛膚誆毩鈣苺騕豴堸怬樤翄鼘刼滮肭萿呰褺埡痘畫家往往把自畫像作為紀念品與朋友交換,梵谷這幅就是送給高更的,因此,梵谷用這幅自畫像表明自己的多重身份:既是一位現代畫家,也是一位精神的追求者;而作為回報,高更也創作了一幅《獻給梵谷的自畫像》。
  • 油畫鑑賞:梵谷41幅自畫像,最後一幅看著看著就哭了
    奪蛧錈書剔岕饞浘贛礪椲彷箰蹕醕燲鼷磌曉篢鉈繃襘蒤穌礦僢沺蟊抨桹茝緀鑹腱趲葰塵饛皹鴚矻皌縳攖暡達壥晉邔畫家往往把自畫像作為紀念品與朋友交換,梵谷這幅就是送給高更的,因此,梵谷用這幅自畫像表明自己的多重身份:既是一位現代畫家,也是一位精神的追求者;而作為回報,高更也創作了一幅《獻給梵谷的自畫像》。
  • 揭秘開國大典第一幅領袖畫像的來歷!
    1949年9月,開國大典在即,中央領導層形成一致意見,要在天安門城樓上懸掛毛主席的畫像,於是,究竟掛哪一幅畫像的問題,就擺在了周恩來的面前。為此,他多次派攝影記者來到豐澤園,為毛澤東拍攝了幾幅正面肖像。不久,這些照片擺在了菊香書屋的案頭,讓書屋的主人挑選。
  • 英法藏敦煌古藏文文獻與吐蕃早期文化
    中國藏族歷史源遠流長,自七世紀松贊幹布命人創建文字的1300多年來,藏族同胞用本民族文字寫下了卷帙浩繁的典籍文獻,為後人研究藏族歷史文化留下了寶貴的財富。在現存中國各民族文字古籍文獻中,藏文文獻僅次於漢文而居第二位。而敦煌藏經洞在二十世紀初被發現後,有關吐蕃早期文字和文化的問題更是引起了今人的廣泛關注,以敦煌古藏文文獻為資料來源的有價值的研究成果更是受到學術界的高度重視。
  • [藏文入門] || 藏文學習 第1課 藏文30個輔音字母教學視頻(藏漢對照 - 含藏文誦讀智慧吉祥詞)
    關於吐彌桑布扎創造藏文,伴隨著許多生動、優美的故事。據說吐彌費力創造藏文是為了吐蕃人缺乏文字的諸多苦處。當時松贊幹布從幾百名聰明穎悟的青年中挑選16名優秀青年,在極艱苦的條件下由吐彌率領去天竺等處拜師求教,學習文字。最後其他15名青年由於嚴寒酷暑、氣候不適等種種原因,辭離人世,惟有吐彌學成回到吐蕃,依照梵文模式,創製了藏文,一直沿用至今。
  • 【湖南通譜】湖南永州市文氏概況
    永州是國家森林城市、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是湖南通往廣西、海南、粵西及西南各地的門戶,自公元前124年始置泉陵侯國以來,永州已有2100多年的建制史。截至2016年底,永州下轄零陵區、冷水灘區兩個市轄區及雙牌縣、祁陽縣、東安縣、道縣、寧遠縣、新田縣、藍山縣、江永縣、江華瑤族自治縣九縣,另設有回龍圩、金洞兩個管理區,市政府駐冷水灘區。
  • 藏文《大藏經》概述
    據史書記載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在其歷史發展過程中,歷代藏族勞動人民創造了光輝爛燦的文化。舉世聞名的藏文《大藏經》在國內外享有盛名,它不僅是一部佛學叢書,而且也是一部藏族文化的百科全書。本文僅據我們所見到的部分資料,對藏文《大藏經》的形成、版本和內容作一粗略介紹,不確之處,尚望教正。
  • [藏文學習] || 藏文30個字母印刷字體和筆順學習視頻教程
    關於吐彌桑布扎創造藏文,伴隨著許多生動、優美的故事。據說吐彌費力創造藏文是為了吐蕃人缺乏文字的諸多苦處。當時松贊幹布從幾百名聰明穎悟的青年中挑選16名優秀青年,在極艱苦的條件下由吐彌率領去天竺等處拜師求教,學習文字。最後其他15名青年由於嚴寒酷暑、氣候不適等種種原因,辭離人世,惟有吐彌學成回到吐蕃,依照梵文模式,創製了藏文,一直沿用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