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中央電視臺《走進吉安》鑑寶現場,青原區富田文家村文天祥23代後裔文先恆帶著文家代代相傳的文天祥手跡和文天祥畫像走上鑑寶臺。經過鑑寶專家、故宮博物院研究員單國強鑑定:文天祥手扎(剳子)被鑑定為文天祥手書真跡。文天祥畫像卻被鑑定為民國初王補所畫。文天祥手書及畫像當選吉安「民間國寶」,並獲評「最具歷史文化價值」獎。其手書被鑑定為國家一級文物。
鑑寶現場(可參看鑑寶《走進吉安》視頻)鑑寶專家單國強看到畫像上有王補、丙辰的題款就輕率地鑑定畫像是晚清探花王補在丙辰(1916年)年所畫。由於近年來我對文氏家族歷史感興趣,閱讀了一些文氏家譜和有關歷史資料,看到過自元代以來有很多歷史名人為文家家藏文天祥畫像題過贊。怎麼文家家藏這幅畫像是民國初才畫的?以前的畫像是否還存世?帶著疑問,我又仔細查閱資料併到吉安富田、新圩文家實地走訪宗親,終於尋找到一些新的史料,弄清了文家家藏文天祥畫像不僅只有參加鑑寶的這一幅,而且還有另外一幅。參加鑑寶的這一幅文天祥畫像也不是鑑寶專家單國強所鑑定的是晚清探花王補在丙辰(1916年)所畫!
現對兩幅文家家藏文天祥畫像的來龍去脈予以辨析。
一、第一幅文家家藏文天祥畫像的來歷
新圩《富田文氏家譜》信國公像讚中有一篇天祥公侄子文隆公撰些有關天祥公畫像的文章。記載「此像鹹淳癸酉持湖南憲節吏民建生祠時所繪,最得其真。歸附家藏止有此本。後南北駈馳,骨氣愈老雖若神而不可復見矣!於乎痛哉!姑即此像以朝服繪而藏之。」從文中可以判斷,此像繪製於南宋鹹淳癸酉(1273年),畫像所著非官服,是按天祥公生容所繪。故文隆公說「最得其真」。此畫像一直由天祥公後裔珍藏,代代相傳!
文天祥是一位偉大的民族英雄,其民族氣節、英雄氣概和愛國精神長期受到人們的敬慕景仰,故歷代名士賢達瞻仰天祥公像後多留有讚詞。如宋代就有王幼孫、劉辰翁、鄧光薦、鄭思肖等;明代蘇天爵、宋濂、蕭執、于謙、孫燧、黃淳、曾皋等;清代歐陽齊、張映辰、周起濱、畢沅、何廷謙、陳三立、王補等都為文天祥像題過贊。明代羅洪先還寫有《廬陵富田文文山先生畫像記》。雖然題贊的名人不一定全是瞻仰了文家家藏文天祥畫像後所題,但可以確定的是許有壬、羅洪先、曾皋、陳三立、王補等瞻仰的一定是文家家藏文天祥畫像。
元許有壬(1286~1364)《文文山畫像讚》:「有壬早慕文山公風節,與其孫富遊,嘗序公傳,而未得公像,意其雄傑峭異若太史公,疑張子房為魁梧奇偉也。富弟實奉圖求贊,始遂瞻拜。乃溫其如玉焉,然其慄而廉者,不可掩也,仁者必有勇,公之謂也」……。可見元時天祥公畫像是由天祥公之嗣子升公之子富公或實公珍藏。明朝羅洪先(1504-1564)《廬陵富田文文山先生畫像記》「嘉靖癸卯(1543年)冬,先生裔孫思中(天祥公十一世孫)由富田以持畫像來,布巾素衣,丰神朗逸。如史所稱,炯目豐準,若或見之。於乎,豈非大幸哉!方先生少時,豪巖雄放,彼固一時也……古人有言:死而不亡。嗚呼!是豈容貌之謂哉?人之惜身,固惟恐其亡也,然而不知惜此,何也?思中以其先常寶是像數百餘年, 方問學於餘,屬餘為記,故於其前敬書以歸之」,其手跡墨寶也一直珍藏在文家。曾皋、陳三立、王補等人題贊手跡尚存文家《文山相國真跡》中。
二、第二幅畫像的來歷
在新圩《富田文氏家譜》信國公像讚中有一篇清內府光祿大夫署正劉徵廉康熙壬申年所撰的記。文章中記載了第二幅畫像的來歷。此幅天祥公畫像始為明初重臣楊士奇所藏。後又歸之王養初。養初官至府尹,與楊氏秦晉世好,得之,疑若易也。但以贊紙破裂,求邑中曾氏錄之。曾氏大魁之孫以善書名,學計其有光於久遠之傳也。後王氏式微,曾氏之子知為乃翁之手澤,復從王氏求得之像。蓋歷邑中三故家矣。崇禎癸未張賊抵吉,邑中潰亂,曾氏之圖畫、典籍盡置之嶺上庵中。後虔州高兵放糧嶺上,淫殺殆遍。諸庵中所藏物,兵盡棄之溝池中,唯茲像獨存。草莽兵散後,劉徵廉其兄從農家購得。此後這幅畫像由劉家珍藏五十多年。 康熙壬申(1722年)劉徵廉孫婿文峻發在劉家有幸瞻拜其先祖天祥公畫像後,請求臨摹一幅珍藏。劉家人深明大義、慷慨將此畫像贈與孫婿文峻發,由文家子孫珍藏。故此幅畫像實際上是從1722年後才被文家珍藏。於是文家便珍藏了兩幅天祥公的畫像。
那麼這幅畫像楊士奇是從何處得到?是文隆公所記載的文家家藏的那幅?還是另有來歷?劉徵廉在記中有「信國公像許有壬謂與其孫富遊,富弟實奉像求贊,則為公生容可知。後歸之楊文貞先生。文貞少年館楚中,不知得之許氏耶?得之文氏耶?是不可知也。」劉徵廉雖然說是曾經由文實公(文實是天祥公嗣子升公之次子)帶去請許有壬題贊的那幅,但也不確定是從何處得到。那麼這幅畫像究竟是不是文家家藏的畫像呢?我認為此幅畫像不是文家家藏的畫像。若此幅是文家家藏的畫像,且自明初至清一直由外姓人收藏。那比楊士奇晚一百多年的羅洪先又如何能從天祥公裔孫文思中那裡看到畫像並撰寫記文?顯然楊士奇始收藏的這幅畫像另有出處。比對兩幅畫像,不論是面部神態還是服飾顏色都大致相同,只是在巾帶的長短、眉毛的上下等處有細微的差別。可見兩幅畫像中必有一幅是臨摹的。因元代許有壬與天祥公裔孫文富公、文實公交情很深,明初楊士奇與文家也有交結,撰寫有《文丞相祠重修記》並為《文山集杜句》《文山督府忠義傳》題過跋。我分析楊士奇收藏的這幅畫像極有可能是許有壬或楊士奇臨摹文家家藏天祥公畫像。
三、文家家藏文天祥畫像的歷史文化及文物價值
文家家藏文天祥畫像繪製於南宋鹹淳癸酉(1273年)距今已有近750年,能流傳至今,實屬不易。目前我們看到有許多文天祥畫像,有點還冠名遺像、真像,但大多都是作者憑自己想像而繪製的。而文家家藏文天祥畫像則是對照文天祥真人而畫的,且是唯一一幅生容畫像。天祥公侄子文隆公所言「最得其真」,也就是說不論容貌還是氣質都最接近真人形象。這對於文天祥研究,就有了一個較為客觀、真實的感官認識形象。具有極高的歷史文化價值。
文家家藏文天祥畫像絕不是專家所鑑定的是晚清探花王補在丙辰(1916年)所畫。王補自己寫過一篇《謁文信國公故裡記》,在文中,王補寫道「瞻手卷兩軸,軸首各冠以公小影。幅巾慘綠衣,視畫像豐瘠判然。一系公與府理錢昇峻剳子墨跡,公集所無也;一繫念庵羅氏手書公小影記。推測情事深契予懷。補慕之,喜不能寐。」,可見當時兩幅文天祥畫像均已存在,一幅與天祥公剳子墨跡裝裱為一捲軸;一幅與羅洪先《廬陵富田文文山先生畫像記》手書真跡裝裱為一捲軸。王補只是在兩幅文天祥畫像前題了《宋文信國公小影》名。還在一幅畫像前題了贊。其贊曰:「於伯夷見聖人之清,於信國見臣道之潔。同此得仁,是為完節。浩氣赤心,精忠碧血。國故凜然,瓣香永爇。」
(上兩圖片為王補《謁文信國公故裡記》墨跡)
由此可見,兩幅文天祥畫像均非王補所畫,這是無可置疑的!第一幅一直在文家珍藏,代代相傳。另一幅楊士奇始藏畫像,幾經周折在清乾隆年間也由劉家贈與文家珍藏。
文家家藏的兩幅文天祥畫像,由於目前有王補印章的那幅畫像及羅洪先《廬陵富田文文山先生畫像記》手書真跡下落不明。據富田文氏宗親講,他們在二十多年還見過,但現在何處無人知曉。因無記載,也無法判定哪幅畫像是真跡,哪幅臨摹的。儘管如此,但兩幅畫像的繪製時間基本可以確定。一幅繪製於南宋鹹淳癸酉(1273年)是無疑的;楊士奇始藏畫像至晚也繪製於明初,距今也有六百多年了。也許兩幅畫像在繪畫技藝上不一定有特別高的藝術價值,但僅就兩幅畫像已流傳六百多年而言,也具有極高的文物價值。
期盼富田家人能找到另一幅畫像及羅洪先《廬陵富田文文山先生畫像記》手書真跡下落。同時也希望將現存畫像送權威部門重新進行鑑定以確定畫像的真實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