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氏族譜序[1]
(明)王原採[2]
吾邑東南鄉之故族,林氏為盛。蓋自五代名晉時有諱熙者,仕吳越錢氏,為黃巖[3]丞,始居於邑之浦東裡。熙四世孫有曰儀文者,在宋某年間遷居於邑之莘塘。儀文之四世孫有曰某者,仕為觀察判官,以行能[4]顯於時。儀文之若干世孫某者,又分居於甓山;若干世孫某者,又分居於橫溪莘塘。橫溪、甓山三地相去三四十裡,而皆在邑之東南。三族者,既各蕃盛,故凡居於邑東南鄉與凡往來者莫不知有林氏焉。在宋元之際,登仕宦之途者難如升天,茍得一資半級之榮,往往張聲挾勢,跨服[5]閭裡,自為長雄[6]。其或無仕宦之階而富於貲產者,亦多自結於貴要之門,以求尊異於凡民。林氏之先,當其時有官者,既不挾貴以驕人;其無官而殷富者,亦皆安居自守,優遊田裡間,又以詩書相尚而無有附權趨勢之風。故其流波餘澤傳至於今,而其子孫猶有能循蹈規矩、篤學敦行以不失其先世之遺聲者。嗚呼,是可以稱故族矣!
餘觀世之所謂故族者,莫不有藉於其先世之餘光焉。然其先世有以仕宦功業稱者矣,有以文學行義[7]稱者矣,有以道德聞望稱者矣。若其徒仕宦而無功業,有文學而無德義,眾人雖尊之,君子弗尊也。然而君子之所尊者,亦惟尊其身之有者而已。使為子孫而能繼其先者,君子固益尊之;茍不能然者,君子不惟不尊之,固益賤之矣。何則?為故族之子孫而能繼其先者,不徒為其身之榮而尤足為其先人之榮,豈不益可尊乎?為故族之子孫而不能繼其先者,不徒為其身之辱而尤足為其先人之辱,豈不益可賤乎?蓋為凡民之子孫則人之責望[8]者淺,為名人之子孫則人之責望者深,理固然也。世之妄人不知是理,至有生於名門右族[9]而其行無一善、學無一長者,亦往往挾其先世餘榮以高人[10],亦有其先人徒取仕宦文學之名而其實舉無足稱,或以多貲末技貿取微官及得遙授虛職,至有冒祖他族之貴顯者,亦毎毎號於人曰:「吾祖為某官。」自謂故族子孫以自高而不知恥,其視林氏子孫,賢不肖何如哉?
林氏之子孫,其存而最賢、以文行[11]著者鹹與餘友,故餘知其先世為詳。今為永康儒學訓學[12]曰師言者,乃餘所謂最賢而以文行著者也。師言以其所修族譜一編徵餘為序其編首,餘不得辭。故既為述其先世之盛而又為之盛道,夫世俗所謂故族子孫之謬妄者以為其後嗣之戒雲。
【注釋】
[1] 見文淵閣四庫全書版《靜學文集》。
按,本文乃作者為永康儒學教諭林師言所修林氏族譜而做之序。作者理清了浙江黃巖林氏的流變情況。此支林氏的始終為五代後晉時的黃巖丞林熙,始居黃巖之浦東裡。宋時,林熙之四世孫林儀文遷居黃巖之莘塘。又經若干年,林儀文之後代分居於甓山和橫溪莘塘。如此,黃巖之東南形成了三支林氏,逐漸繁榮。所以,本文對研究浙江台州黃巖林氏的由來及演變有重要的草考價值。
另外,作者還抓住「故族」生發議論。作者指出,人們固然尊崇「故族」,但更重要的是「然而君子之所尊者,亦惟尊其身之有者而已」,人們更看重的是某個宗族現時的所作所為。如果子孫們能繼承其先人的美德,那麼「君子固益尊之」;如果子孫們能繼承其先人的美德,「君子不惟不尊之,固益賤之矣」。此番議論,直刺所謂的豪門世祖之痼疾,可謂振聾發聵之語。
作者在此基礎上指出林氏子孫能繼承其先人的美德,故宗族世澤綿延,永遠昌盛。最後,點出本文的寫作目的,即「為述其先世之盛而又為之盛道」,從而為後世之戒。
[2] 王原採:即王叔英(?—1402),字原採,號靜學。浙江黃巖亭嶺(今太平小河頭村)人。學醇行正,與方孝孺為至交。洪武中與楊大中、方孝孺等人一齊被徵,唯叔英固辭歸。洪武二十年(1387)以薦為仙居訓導,改德 安教授,遷漢陽知縣,任職期間頗有惠政。建文時,召為翰林修撰。曾上《資治八策》以鑑國事。後朱棣兵起,南下至淮河時,奉詔募兵以抗北師,行至廣德,京城不守,乃沐浴更衣,書絕命詞藏於衣裾間,自盡於玄妙觀之銀杳樹下,天台道士盛希年將他葬在了城西五裡處。後其妻自盡於獄中,兩個女兒投井自殺。成化十年(1474)進士周瑛重修王公墓,作《修撰王公墓記》。乾隆四十一年,賜諡忠節。其詩文遭禁,流失很多,成化八年謝世修首刻《靜學文集》,僅存序、記二體共三十篇。明萬曆、清康熙、嘉慶、宣統各朝不斷增補復刻,最後為三卷。現在能見到的有清四庫全書本和嘉業堂劉承幹刻的《靜學文集》。
[3] 黃巖:今浙江省台州市黃巖區。
[4] 行能:品行與才能。
[5] 跨服:駕駛車馬,炫耀而過。服,通「負」,負荷、駕駛。《易·繫辭下》:「服牛乘馬,引重致遠,以利天下。」
[6] 長雄:為首,稱雄。這裡指為首、稱雄的強者。唐·韓愈《鱷魚文》:「與刺史亢拒,爭為長雄。」
[7] 行義:躬行仁義。漢·劉向《說苑·指武》 :「縱馬華山,放牛桃林,示不復用。天下聞者鹹謂武王行義於天下,豈不大哉。」
[8] 責望:要求和期望。
[9] 右族:豪門大族。
[10] 高人:自認為高於他人。
[11] 文行:文章與德行。《論語·述而》:「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12] 訓學:教學。
另可參見本微信平臺連載
【唐】林寶《元和姓纂•林氏篇》:林,比幹之後
【宋】鄭樵《通志·林氏篇》:林氏,周平王庶子林開之後
【北齊】魏收《魏書•官氏志》:丘林氏,後改為林氏。
先秦《逸周書》中有關「林氏國」的記載
【漢】應劭《風俗通義》說:林氏,林放之後(1800年前林氏起源)
【林氏譜序】系列連結(直接點擊閱讀):
譜序0001:【明】宋濂《平陽林氏祠學記》(溫州平陽蓋竹)
譜序0002:【明】曾堅《林氏孝感志》(溫州泰順泗溪)
譜序0003:【明】蘇伯衡《林氏族譜序》(溫州平陽嶺門)
譜序0004:【明】柯潛《重修林氏族譜序》(福建莆田南渚)九牧
譜序0005:【明】林道楠《泰和金溪林氏族譜序》(江西泰和金溪)
譜序0006:【民國】林幼春《林氏宗廟修譜序》(臺灣霧峰林家)
譜序0007:【宋】方大琮《殷有三仁》(比幹 箕子 微子)
譜序0008:【民國】林森《國民政府林前主席敘》(湖南)
譜序0009:【明】胡應麟《忠清裡林氏族譜序》(浙江杭州)
譜序0010:【宋】呂夏卿《重修旌表門閭碑記》(福建莆田闕下)
譜序0011:【清】佚名《羊城梁化合族祠記》(廣東惠州)
譜序0012:【清】林大耀等《安富林氏族譜新修全譜小引》(四川榮昌)
譜序0013:【宋】林慄《東林林氏家譜序》(福州長樂)
譜序0014:【明】李東陽《林氏族譜序》(福州 固始林)
譜序0015:【清】粟榮訓《會同林氏族譜序》(湖南會同)
有關黃巖林氏的連結:
【林氏進士】台州黃巖林氏進士名錄
浙南林氏源流網團隊走訪台州黃巖沙埠鎮沈家村林氏
台州比幹文化研究會成立一周年座談會在黃巖隆重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