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氏藝文錄:清漾老譜失載的康熙二十年鍾定撰《毛氏族譜序》點校

2021-02-19 先秦史暨毛氏文化

此譜序見於《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第二百十一卷明倫彙編氏族典,署明代鍾定撰。序稱「迄辰州守允讓訂正前後,而譜乃大備」,爾後「一瑜、兆春、昌齡輩踵修之」。前修者兆春乃辰州守允讓之子,固知是序為《清漾毛氏族譜》而寫。

比勘清漾毛氏族乾隆、嘉慶、同治、光緒年間等續修老譜,續存老譜舊序多矣。如寶公舊序,毛氏世譜修撰第一人毛漸序、二修者明洪武二年世良、頤道等序、三修者趙檜、毛麗等序、四修者毛允讓序,乃至入清以來歷次修譜者譜序收錄甚備,皆未見錄有鍾定此序,也未言及康熙二十年修譜事,蓋為清漾族譜之佚文也。

鍾定 河南通志卷三十七

清漾毛氏歷史研究的先驅者毛永國先生有「關於《清漾毛氏族譜》歷代纂修情況的研究」一文遺世,文章稱辰州守允讓所修譜為四修,「允讓公的第四次續修《清漾毛氏族譜》於崇禎十五年印成後共八集、分天、地、春、夏、秋、冬、內、外各集,廿五卷,藏版於清漾毛族的家塾所在地仙居寺。第三年明朝便亡國了。到清雍正八年、已過去八十八年未修,毛氏子孫又發起續錄,但因清初災荒饑饉,山寇盤踞仙居寺,舊制藏版亡去十之六七,乃布告禮賢、凝湖、廣渡、鎮西、塘源、中木、裡畲、東坑等派共成全集。但以草率舉事、辦理未協,以致世系矇混。其間之雜亂倒置者、遺漏失誤者、幾乎不可究詰。至若家翰、外翰二集隨手登載、不顧續貂之誚」。當時族中的幾位名賢、文化較高的如舉人毛兆鍈正忙於王事,欽差江蘇協查錢糧事,後又轉任山西猗氏縣知縣;舉人毛溥正任司運江淮漕務,後又轉任江西樟樹營都司。他們都沒有參與譜事。到乾隆十年後,此時毛兆鍈與毛溥正告老在家,乃發起重新纂修,到十四年完成。」

哲以為,此處永國公疏於考證了。明亡後到清雍正八年再修,期間清漾毛氏族人應該還有過一次修譜,即清康熙二十年左右毛子默請鍾定寫序這次。

鍾定,字靜遠,號冬星。浙江江山石門人。嵗貢,康熙十九年任江山教諭,二十八年任河南陳留令。著有《禹貢圖注》,《陳留縣誌》四十二卷,有《報國寺雙松》七律詩一首存世。

鍾定 江山教諭 江山縣誌

鍾定仕宦材料散見於清代沈季友撰《槜李詩系·卷二十九》、康熙《江山縣誌》、康熙《陳留縣誌》等,徵考鍾定為清漾毛氏族人所作譜序,可互為發明。

故可知《欽定古今圖書集成》將鍾定歸為明人有誤,其為清代人無疑。今訂之,校錄其文句讀注釋如下:

《毛氏族譜序》 清·鍾定

餘初至須江,見山川之秀,人物之盛,碑銘傳記之所載,慨然思,所謂禮義之鄉者,其在斯於。每與都人士周旋,見其衝和謙抑,衣布素,啜芋蔬,事事皆合於古。及同姓,昆弟相稱謂,輒並其姓而呼之。問其源流支派,則高曾之苗裔、期功之行列也。間有昭穆越序者,間有謔浪過虐者,此亦上古樸略之風,知和而和,習焉不察耳。嗚呼,誰生厲階至今為梗耶。非有守禮秉義確乎不拔者生其間,雖欲閒之而無可閒也。辛酉冬,毛子默持其族譜告予曰:默始祖州陵侯寶,渡江數傳而遷信安,又數傳而遷邑之清漾。有宋諫議公注,彈擊權奸,人稱鐵面。祠部公滂,工詩歌,與蘇文忠公交善,所至有惠政。主簿公晃,與子居正同登紹興進士,精於字學,為海內所宗。考訂詳慎,硯為之穿。學者稱為鐵硯先生。明初,取其書,定為《正韻》。他如筠守公維瞻,祠部公抗指不勝屈。子姓繁衍,莫能詳其世。次有廣川東坑塘源中睦裡畬沙堤諸派,惟同裡之鎮安為最盛。明鄉進士麗,慨然有志於族譜,始輯而成書。迄辰州守允讓訂正前後,而譜乃大備。譜有綸音,有系圖,有奏疏詩文之類,分為六集,合若干卷。又越百餘年,一瑜、兆春、昌齡輩踵修之,迄今又四十有餘載矣。板刻散佚,餘小子默述而識之。不敢忘,且將有事於續訂也。願先生為之序。嗟夫。田廬墳墓,丘墟茂草,更姓易氏,名湮沒而不傳者,何可勝道。毛子乃欲於兵燹式微之後,不汨沒於流俗而閒之於禮義,並涯而止庭,流而出從,忠信以涉波濤,毛子殆加於人一等矣。然則斯譜勿以一家視也,可以教一邑,且可以教天下也夫。


槜李詩系-清-沈季友 卷二十九 第 64a 頁

注1:須江,指江山縣。唐武德四年(621) 十一月,分信安縣南川置須江縣。以城南有須江得名。

注2:誰生厲階至今為梗耶,出自先秦佚名所著《桑柔》詩厲階,禍階,禍端,指禍患的由來。明代錢嶫的《憫黎詠》化用:「誰生此厲階,哲士知其非。」此二句意是,誰生此惡端,明哲之士應該知道其非策。

注3:毛子默,清漾毛族後裔,蓋康熙二十年修譜者,請序於當時的江山教諭鍾定。

注4:州陵侯寶,指清漾毛氏始祖毛寶。毛寶(?~339年),字碩真,滎陽郡陽武縣人。東晉將領。初為臨湘縣令,轉平南將軍溫嶠參軍,打敗叛將祖約有功,拜廬江太守。擊退叛將韓晃進攻,平定蘇峻之亂,封為州陵縣開國侯。鹹康五年(339年),領江夏相,平定郭默之亂。庾亮籌謀北伐,以為監揚州之江西諸軍事、豫州刺史、徵虜將軍,隨同西陽太守樊峻率軍一萬衛守護邾城。後趙皇帝石虎派遣石鑑、夔安、李菟等率軍五萬進犯,攻陷邾城,毛寶溺水而死。在毛氏族歷史上,東晉名將,徵虜將軍毛寶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承前啟後的人物。毛寶之所以重要,不光是因為他的子孫中擁旄開國者累葉數人,為中華毛氏族增添了無上的榮耀。而且還在於他是中華江南毛氏、江北毛氏的關鍵承繼人。西晉末年發生了「永嘉之亂」,「五胡」乘機佔據中原,晉元帝司馬睿避亂渡江,在建業(今江蘇南京)建立東晉,當時大批縉紳﹑士大夫及庶民百姓隨之南下,史稱「衣冠南渡」。江北毛氏主系的毛寶家族亦隨同司馬皇族南遷。當時,毛寶有子四,即穆之、安之、俊之、繼之,毛穆之又有八子,即珍、璩、球、璠、瑾、瑗、玢、瓚,隨行的可能還有一批毛寶子侄輩的毛氏同宗,他們一起護駕南渡,殄叛討逆。過江後,他們或為官或治軍,活躍在蘇、浙、皖、贛、湘、鄂、川等地域,後子嗣幾遍及江南,故史稱江南毛氏。清漾毛氏族譜內尊毛寶為始祖。

注5:宋諫議公注,指毛注。毛注,字聖可,一字聖遠,衢州西安人。神宗元豐五年(一○八二)進士。歷知南陵、高苑、富陽三縣,皆以治辦稱。大觀中,御史中丞吳執中薦為御史,詔賜對,未及而執中罷,注辭焉。徽宗固命之,既見,謂曰:「今士大夫方寡廉鮮恥,而卿獨知義命,故特召卿。」即以為主客員外郎,俄擢殿中侍御史。為正朝綱、除佞臣,毛注先後上書彈劾奸臣蔡京的奏章達16次。當時,奸臣蔡京在毛注的累累彈劾下,被免除宰相之職,卻留在京師。之後毛注又進一步上疏彈劾蔡京,論其「受孟翊妖奸之書,與逆人張懷素遊處,引兇朋林攄置政府,用所親宋喬年尹京。其門人播傳,鹹謂陛下恩眷不衰,行且復用。」蔡京因此罷官,最終離開京都,拙居錢塘。而聞名北宋的「花石綱」一案,最初上疏反對的也正是毛注。毛注生平遺著有《毛注奏議》,晚歲的他借祭祖先人墓歸家後便隱居清漾仙居寺。張商英罷相,坐與之交通,提舉洞霄宮。居家數歲,卒。《宋史》卷三四八、明嘉靖《浙江通志》卷四○、《江山縣誌》卷九並有傳。

注6:祠部公滂,指毛維瞻子毛滂。毛滂:(1064~?),字澤民,號東堂。衢州江山人。北宋元祐中為饒州司法參軍。曾受蘇軾賞識,薦之於朝。紹聖間為衢州推官。元符元年(1098)改授武康縣令。居舍名「盡心堂」,改建易名為「東堂」。獄訟之暇,吟詠其間,因以為號。崇寧、大觀間為祠部副郎。宣和初以言語得罪,貶真定通判。宣和後期出知秀州。終年60餘歲。毛滂工詩能文,尤長於詞。其詞風大致屬於婉約一路,而情韻特勝。傳世的毛滂200餘首詞中,無論寫自然風物或男女戀情,多饒有餘韻。其詩文集《東堂集》已佚,《東堂詞》單本流傳。清代四庫館臣從《永樂大典》搜採裒輯《東堂集》10卷,包括詩4卷,文6卷。

注7:主簿公晃,指毛晃。毛晃(1087—?),字明叔,江南清漾毛氏第29世裔孫。生於宋元豐七年。住石門沙村,後遷居柯山石室街。宋徽宗建中靖國元年(1101)由免解登進士第,初授主薄之職。累官中書省歷郎中、寶慶府邵陽知縣、樞密院斷事、建康知府、起居御史。後又官拜「禮部尚書」,又遷「戶部尚書同樞密院事」。政和四年(1114)官拜戶部尚書。宋徽宗十分賞識毛晃文才,曾兩度親撰詩文讚揚毛晃,其中《贊尚書》詩中寫道:「忠貫日月,孝通神明。勳在王家,澤及生民。威震華夷,功垂永世。四德著名,勿休勿替。」其高評幾乎無以復加。宋室南渡後,毛晃淡出仕途,退居衢州柯山石室街,專心學術,專事著作。他認為當時通行的《禮部韻略》收字太窄,且差錯甚多,有礙學術應用,決定重寫一部韻書,名為《增修互注禮部韻略》。他為了寫好這部著作,隱居石室,閉門謝客,夜以繼日,更幾度磨穿案硯。無奈轉而鑄了一塊鐵硯,於是學人尊他為「鐵硯先生」。毛晃的治學精神和鐵硯傳說,後世廣為流傳。

毛居正,毛晃第五子,譜名萬全,字義夫,也作誼父,是毛晃五子中成就最高的一個,生卒年失考。毛居正雖也考中過進士(年代失考),但淡於功名,絕於仕途,專攻學術。在其父移居柯山專事著述後,長期隨侍左右,為《增韻》的完成作了大量的輔助工作。在其父上表進書以後,居正又對本書作了進一步的訂正增刪,收字增加1420個,並對原書「麻韻」進行離析,認為麻韻應當一分為二。這使近代對「車」,「遮」韻的形成軌跡看得更加清楚了。晚年,居正的學術才能更為士林所重,雖為布衣,但仍得朝廷國子監(國家辦的最高學校)聘請,幫助校訂經籍,期間著有《六經正誤》,並為《資治通鑑》作注。毛居正是一位終生埋頭學術的學者,知識淵博,時人稱為「通儒」。

毛晃、毛居正父子的《增韻》,毛晃的《禹貢指南》,毛居正的《六經正誤》被收入明《永樂大典》、清《四庫全書》。

注8:筠守公維瞻,指毛維瞻。毛維瞻(1011-1084年),字國鎮,宋衢州西安(今浙江衢州)人。詩人毛滂之父。宋慶曆二年(1042年)考中進士,初為校書郎。慶曆四年(1044年),出任縉雲縣尉兼主簿,慶曆八年(1048年),任義烏縣令,熙寧八年(1075年),由開封府推官罷為提舉洞霄宮,元豐三年(1080年)任筠州太守。在筠州任上,善理政事,政平訟理,深得當地民眾尊敬。曾與蘇轍、趙忭唱和。《兩浙名賢錄》卷四十六有傳。

注9:祠部公抗,指毛抗。毛抗,江山鎮安(石門)人,皇祐元年(1049)馮京榜進士,詞部郎。明正德《江山縣誌》載:「毛抗,字節之,登甲科。時新法行,抗持論不合,去,終祠部郎。」毛抗與蘇軾、王安石當為同時代人。《九林滎陽毛氏重修宗譜序》裡作抗公,譜敘毛抗公曾任江山縣令,嘉佑五年以大理事卿任樂平□□(哲註:新譜序依老譜撰錄,後疑有闕字),熙寧七年為本路(轉)運使。宋·趙抃有「次韻黎守毛抗屯田見寄」詩一首留世:「岷峨還是一川雄,我愧行春與俗同。樂國此年豐衍後,嘉朋終日笑談中。沈黎太守初成政,蕃詔諸蠻悉向風。聖世唐虞流澤遠,啟行無復用元戎。」趙抃與毛抗詩信往來之舉,蓋因有同鄉情誼。今【江山市志】「仙居寺」條目下稱:位於城南23公裡界牌鄉。北宋至和二年(1055)僧雲隱重建。有大雄寶殿、達摩祖師堂、藏經堂、介亭、懷舒閣等建築,今已無存,昔設庠序(學校)。相傳王安石及縣人毛注、毛國華、毛滂、毛抗、毛愷、趙鏜曾就讀於此。

注10:北宋毛漸公元豐六年初撰《毛氏世譜》自謂「三衢禮賢漸撰」,說明三衢毛氏即今清漾毛氏,將本支分為七派,分別是廣川派、東坑派、塘源派、中睦派、裡畬派、沙堤派、鎮安派,惟同裡之鎮安派為最盛。

注11:明鄉進士麗,指毛麗。明宣德十年清漾毛氏譜主修,鄉貢進士,州陵侯三十九世孫。

注12:辰州守允讓,指毛允讓。毛允讓,明代湖廣辰州府知府,中憲大夫。允讓為明三部尚書毛愷孫,其父早逝,承繼父祖之志,在毛麗舊譜基礎上又繼承了尚書公毛愷積存的許多資料,「繼一百五十載之絕業,焦思勤勞者十五年」,重修了《清漾毛氏族譜》,分為天地春夏秋冬六集。至此,清漾毛氏族譜始大備。

注13:一瑜、兆春、昌齡輩為毛允讓之後的續修譜主事人。允讓公去世時,其子兆春才八歲。允讓公的第四次續修《清漾毛氏族譜》於崇禎十五年才克付梓印刷,距離允讓公去世,已是三十六年後了。其時族中有一位生員毛一瑜是兆春的族叔,嫻古文辭,為邑候所器重,屬意於此譜稿,乃商談妥當,才得付印。字數幾十萬,由同宗塘源派廩膳生毛燦然辛勤繕寫完成。印成後共八集、分天、地、春、夏、秋、冬、內、外各集,廿五卷,藏版於清漾毛族的家塾所在地仙居寺。第三年明朝便亡國了。

注14:一瑜、兆春、昌齡輩續修後付梓印刷在崇禎十五年,「四十有餘載後」蓋在康熙二十年前後。以毛子默請序於時任江山縣教諭鍾定一事看,此辛酉年蓋為康熙二十年(公元1681年),與譜序所言合榫,也與鍾定仕曆吻合。

注15:江山教諭鍾定對《清漾毛氏族譜》評價甚高,認為「斯譜勿以一家視也,可以教一邑,且可以教天下也夫。」唯清初災荒饑饉,戰亂頻起,版牒渙散,以至康熙二十年毛子默修譜事竟未能在清代以來歷次所修《清漾毛氏族譜》內有所記錄。觀鍾定譜序,可知清漾毛氏先輩修譜之艱辛,亦能補訂《清漾毛氏族譜》歷代纂修情況之闕疑。故哲不忍棄之,為之點校,以備清漾族人及後學者參考。

毛家小子天哲識於浙江金華

二〇二〇年十一月二十六日

歡迎分享本文,轉載請保留出處!

孔子偶遇老子,曰:"唉,吾瞧毛天哲這小子亦是蠻可憐的,老寫長篇歷史考證文章,發到博客、微信朋友圈裡卻少人問津,更別提友情轉發了。咱老哥倆是否該出手幫幫他。"老子說:"天哲那小子我知,他喜歡與吾等古人對話。然其欲證者,其人與骨皆已朽矣,獨斯言猶在耳。天哲欲與之辯論不得,惟成文章。班固不亦有預言乎:'夫圖書亮章,天哲也;孔猷先命,聖孚也。'且夫聖人之道為而不爭。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天哲作文,惟願四知爾。"孔子問曰:"何為四知?"老子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孔子曰:"善!文王之裔孫,必復其始。"

關於公眾微信號公眾號:cnidmao此公眾號-先秦史暨毛氏文化-由中華毛氏聯誼研究會理事、先秦歷史及毛氏文化研究學者毛天哲先生負責維護和運作。不定時為訂閱粉絲提供歷史、文化、時評、雜談等原創文章。我用心做,你免費看!

歡迎關注毛天哲(微信/QQ號:2325457)

騰訊微博:http://t.qq.com/cn1stmao

新浪微博:http://weibo.com/cnmao

相關焦點

  • 林氏譜序0016:【明】王原採《林氏族譜序》(浙江黃巖)
    最後,點出本文的寫作目的,即「為述其先世之盛而又為之盛道」,從而為後世之戒。[2] 王原採:即王叔英(?—1402),字原採,號靜學。浙江黃巖亭嶺(今太平小河頭村)人。學醇行正,與方孝孺為至交。洪武中與楊大中、方孝孺等人一齊被徵,唯叔英固辭歸。洪武二十年(1387)以薦為仙居訓導,改德 安教授,遷漢陽知縣,任職期間頗有惠政。建文時,召為翰林修撰。曾上《資治八策》以鑑國事。
  • 全國各地毛氏家譜文獻目錄及藏地,趕快收藏!
    浙江紹興會稽達郭毛氏宗譜七卷,首一卷,毛乙笙、毛子薌修,宣統二年木刻活字印本十冊 餘姚豐山毛氏族譜,毛雲祥等纂,光緒三十年永思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七冊 餘姚豐山毛氏族譜,毛啟周等續修,民國二十年木刻活字印本二十冊 浙江餘姚毛氏永思堂族譜,毛廷枋等修,道光二十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冊,今僅存第六卷 浙江餘姚毛氏永思堂族譜
  • 熊氏族譜序(一)
    賢書步武高第,且每懼有愧前人,因敘族之世次,釐為譜圖。益深念夫木本水源之義,而又以示夫後世子孫,俾知前人之所以顯大者,實由於世德之積,有不可誣者。予嘉其立心之仁,故為書此於譜右,以為序。大宋元祐八年秋太史山谷老人同郡黃庭堅撰豐城洙湖賽頭南岸鐘山踢庫下埠橋頭十一修熊氏族譜序粵以辛來之年,重修族普,何也?曰:其一前事之不忘,後事之師也。
  • 文天祥三撰族譜序軼事
    文天祥在序中先論述了族譜的重要性,寫道:「自太極肇分三才以判天文地理人倫,皆出於自然,在天成象日月星辰是也,在地成形山川草木是也,在人有先後夫妻子媳是也,自伏羲制嫁娶而夫婦之道始焉,自堯舜睦九族而親親之倫始焉,至三代之初,夏禹封功用國為姓而姓氏始焉,及秦分天下為郡縣而郡縣始焉,由是皆有姓而有郡,有宗而有祖,前後相承綿綿不絕如是,則為人之後代者可以知其流溯其源也。」
  • 【清】陳夢雷《鳳池林氏族譜序》(福建侯官)
    林茂則配圖鳳池林氏族譜序[1](清)陳夢雷[2] 唐宋以來,序族譜者不知凡幾,而眉山蘇氏獨以數語傳。>0002:【明】曾堅《林氏孝感志》(溫州泰順泗溪)譜序0003:【明】蘇伯衡《林氏族譜序》(溫州平陽嶺門)譜序0004:【明】柯潛《重修林氏族譜序》(福建莆田南渚)九牧譜序0005:【明】林道楠《泰和金溪林氏族譜序
  • 萊陽杜家泊張氏第十一次修撰族譜,傳承六百餘年的歷史
    (最新修撰的張氏譜書)這支張姓人,就是老萊陽縣有名的杜家泊張氏家族,自明洪武末年軍籍撥補靖海衛後遷居萊陽以來,杜家泊張氏已傳承六百餘年,瓜瓞綿綿,人丁興旺,科甲鼎盛,堪稱巨族。(萊陽市大夼鎮杜家泊村)(杜家泊張氏族人明代牌坊遺蹟)據了解,杜家泊張氏族譜由第七世族人首修,第八世族人再修,第十世族人三修(清順治十八年刊印),康熙五十六年四修,乾隆十九年五修,乾隆五十年六修,道光七年七修,光緒二十四年八修(未刊印),民國八年(1919年)第九次修撰,民國二十年
  • 大譜師:清朝康熙年間臺灣知縣李中素之《李氏族譜》
    麻城李氏於明代由十世祖李潮(字士信)輯有墨譜,到明天啟四年(1624)始梓行,是為創修,東林黨人、左副都御史楊漣撰序,主修李長庚,字酉卿,萬曆二十三年(1595)進士,歷任右副都御史、工部尚書、刑部尚書、戶部尚書、吏部尚書,《明史》有傳;續修於康熙二十年(1681),主修李中黃,兩江總督、「天下廉吏第一」于成龍序,於序云:「皇上猶念閥閱之家幽光潛德淪沒,不克登諸史冊,特詔直隸各省採輯輿圖風物,搜羅故家譜牒
  • 熊氏族譜序(二)
    ,想想還是希望能把熊氏族譜序推送完,因此,接著昨天繼續講述江西熊氏族譜序:一、夏江熊氏八修族譜序豐城湖北夏江且夫葉茂者枝繁,流長者源遠,此有本者如是。 峕 皇清同治二年癸亥歲二陽月 穀旦 四十一世孫金城鞏堂氏敬撰
  • 荊南黃氏族譜序
    荊南黃氏現有可統計人口六萬多人,自清乾隆三修族譜以後,二百餘年未曾大修,上個世紀九十年代啟動第四次修譜。受族長之囑,本人不揣譾陋,撰寫四修總序。現寄給《江陵文史資料》,請讀者諸君不吝賜教。   黃髮玉,江陵三湖人,深圳市社會科學院副院長、教授,深圳市社會科學聯合會副主席,研究員,《荊南黃氏家乘》(主修),江西省豫章江夏文化研究會名譽會長。
  • 黎氏尋根問祖資料《譜序滙輯》7
    甲辰十月,餘因訪戚,讓遊於南溪邑之處,有黎君富森昆仲,談及伊祖籍先代仲文公,系江西省至湖廣獄州府理州道食糧任軍,止於堰水石兜蔣家邱傳至萬金公,始遷來四川省下南道敘州府南溪江南鄉塗巖裡。清康熙己未年,乃員業是裹白茅溪黎家新屋基,及至乾隆五十二年丙午歲,先輩變產失業,家道清貧,流離轉業,勢弱萍蹊。但聞祖業傳我黎氏字輩次序,其九代傳宗周而復始。
  • 何光嶽題黃氏譜序
    夫一家之史謂之譜,或曰家譜,或曰家牒,或曰家史,或曰家乘,或曰世譜,或曰世錄,或曰世典,或曰宗譜,或曰大宗譜,或曰宗系譜,或曰血脈譜,或曰房從譜,或曰諸房譜,或曰諸房譜,或曰族譜,或曰合修族譜,或曰通譜,名稱至多,種類繁富,列為世界之首,而黃姓乃中國大族列為八位人口達四千餘萬人相當烏克蘭共和國。是黃姓一姓便可專著一部通史。
  • 畢節李氏譜序集——李氏文化
    望我族人先知先覺,後知後覺,閱譜而支先人之功,讀總序而知修譜之難,兩相情揉,知修譜的辛苦,常思宗譜之教化,撫子耕讀為本,立志成名成家,為國為民,忠心報效,為族人多辦好事,立族立家,致富於人,不走邪門歪道,而堂堂於世!    嗣孫 李華剛  李華祥  撰畢節吉場、巖口李體通支系分序     (略。。。。。。)
  • 清漾毛氏祖宅探秘和國共史非凡的註解
    毛寶戰死後其後代在衢州定居了下來,毛寶孫毛璩建功後食邑信安(衢州),毛寶的八世孫毛元瓊於梁武帝大同年間(536-546)由衢州市區遷來石門鎮建村定居,因其字為清漾,故村名尊之為清漾村,毛元瓊墓葬在江山市郊二十裡雲龍山松岡。江南毛氏也稱「清漾毛氏」,「清漾毛氏」即自清漾公毛元瓊始,清漾村被尊為江南毛氏祖居地,自此已經有1500年的歷史。
  • 漢七郎各相關族譜比較
    始修於康熙23年(1684年)。四川七郎譜、中團譜和魏家塘譜,以及楊林民花晚房譜,都以夢榮為始祖。再其上,最初是漢七郎,長仲及十位漢郎。在中團族譜的凡例中,有明確的記載:「予族以夢榮公為始祖一世,二世即從此而起。而十位漢郎來楚始祖,在載源流傳內,不敢忘本。
  • 原創|閆平凡:張選青《七略別錄》輯本考述
    漢成帝時,詔劉向校理秘書,向卒後,其子歆繼續了校書工作。在向、歆父子主持下,整理了大批古代文化典籍,並又對這些典籍進行了全面地著錄,從而產生出了《別錄》、《七略》這兩部巨著,不但建立了我國綜合性圖書目的分類體系,而且也奠定了我國文獻學的基礎。以至於北齊顏之推曰[1]:校定書籍,亦何容易,自揚雄、劉向,方稱此職耳。
  • 【藍氏族譜】重慶榮昌藍氏族譜序
    明德公於公元六百三十七年江南創業至和清公二十五代一千三百六十三年。和清公以後又歷二十餘代,藍姓世系至今共歷一百六十餘代。年代可考者約五千年。歷史多有鼎革交替,而宗族代代相傳不衰。明末清初戰亂頻繁,號稱天府之國四川田園荒蕪,人丁銳減,榮昌全縣土著居民不足千人。按清廷「移民實川」之舉,省外人丁大量來川,以湖南、湖北、廣東等地為多,民間有「湖廣填四川」之說。
  • 張氏族譜字輩大全
    據碑文記載,近五百年,曾歷經修譜,雖幾經波折,僅倖存一部老譜,尚有不足之處,現全譜子孫芃衍昌盛,局部村莊世代有紊亂現象,據此全譜共同議決,譜當接修。老幼聞之無不歡欣鼓舞,齊聲贊曰:當接老譜,永垂後世,是以為序。張姓祭祖歌:巍巍中華,山高水長,浩浩張姓,族史輝煌。始祖揮公,英武非常,軒轅嫡後,帝胄世昌。其父玄囂,封邑青陽,清河之濱,滋潤成長。
  • 中華丘氏大宗譜·總譜·卷一·歷代譜序卷(譜首<五>)
    我們在認真研究歐蘇譜例的基礎上,遍覽了各地老譜,從《中華丘氏大宗譜》編委會的資料室對所藏數百部老譜的整理的情況看,要編好一部「完整全面、翔實準確、科學權威、嚴謹規範、符合史實、世系不紊、昭穆不亂、經得起時間檢驗、經得起專家學者考究,對得起歷代先祖和子孫後代」的《中華丘氏大宗譜》,就不能再套用已經與時代發展不相適用的歐蘇譜例,就必須有一套能體現實事求是和與時俱進精神的修譜方法。
  • 歷代張姓族譜
    至橫渠公八世孫德慶公,始由歙縣徙居錫山,故該譜以德慶公為錫山張氏之一世祖。 其譜卷一為譜序、凡例、家規等;卷二為列傳、行狀、墓志銘等;卷三為像讚;卷四為誥敕;卷五為皇帝賜詩及皇子皇孫和文屬公之詩;卷六為嚴泰公和文恪公之詩集;卷七至卷八為各支序傳、墓志銘、墳塋圖等;卷九至卷四十二,為各支世系。
  • 戴逸丨《常熟文庫》序(附總目錄)
    築城議一卷(明)邵圭潔撰鈔本一九七臣鑒録二十卷(卷一—八)(清)蔣伊輯清康熙蔣廷錫刻本二三七 第二十六冊臣鑒録二十卷(卷九—二十)(清)蔣伊輯清康熙蔣廷錫刻本一少司空主一徐公奏議九卷(明)徐恪撰明嘉靖刻本三一三滇臺行稿四卷(明)徐栻撰明萬曆元年(1573)柴淶刻本四八九 第二十七冊